<p class="ql-block">觀賞拜訪云岡石窟前,先觀看了景區(qū)影視廳里的介紹和資料紀錄片!也在各個石窟盡量蹭聽講解,閱讀窟前的文字說明?。?!自己也在百度小紅書上查閱了一些資料圖片!但始終覺得不夠!</p><p class="ql-block">今天再讀這篇關(guān)于云崗石窟的文字,深感開篇有益!脈絡(luò)清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發(fā)在這里,以備不時之需!也會對感興趣的朋友有用?。?!</p> <p class="ql-block">清代史學家趙翼在他的《廿二史札記》中這樣評價唐代的宦官專權(quán):“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實古來未有之變也!”</p><p class="ql-block">誰能想到,一代雄主拓跋燾,竟也死于閹宦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拓跋燾之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魏有個宦官,他保持著中國歷史上殺害皇帝最多的記錄。</p><p class="ql-block">這人名叫宗愛,是拓跋燾晚年時身邊的大紅人。</p><p class="ql-block">拓跋燾南征劉宋,抵達長江北岸,志得意滿,大行封賞,而跟隨左右的宗愛竟被冊封為秦郡公,這是一個很高的爵位,享此殊榮的宗愛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公爵爵位的宦官。</p><p class="ql-block">歷史上,最不好處理的父子關(guān)系,就是皇帝和太子。</p><p class="ql-block">拓跋燾的太子拓跋晃,頗富謀略,在人品上也少有瑕疵,聰明、善良、正直,史書說他“明慧強識,聞則不忘……好讀經(jīng)史,皆通大義”。</p> <p class="ql-block">拓跋晃有兩位非常器重的下屬,一個是擔任給事中的仇尼道盛,一個是擔任侍郎的任平城,這兩人得罪了宗愛。宗愛經(jīng)常在拓跋燾耳邊旁敲側(cè)擊,說二人壞話,諸如仗勢欺人,依靠太子撐腰權(quán)勢滔天,有很多不法舉動……</p><p class="ql-block">要命的是,拓跋燾本人也對這些事有所耳聞。于是,一直對東宮心存猜忌的太武帝將二人看作威脅,下令將其捕捉,斬殺于平城街市。</p><p class="ql-block">然而,悲劇才剛剛開始。</p><p class="ql-block">太子拓跋晃見父皇這樣大的動靜,心思縝密的他想當然地認為這是在給他下馬威,竟然在憤怒和驚懼中去世了,時年二十四歲。太武帝后悔自己的作為,可是,他雖富有四海、權(quán)傾天下,卻不能將兒子從死亡中挽回,悲痛中,這位傷心的父親厚葬了兒子,謚為“景穆太子“</p> <p class="ql-block">拓跋燾因兒子的死而深深自責,他郁郁寡歡,對那些慫恿他誅殺太子黨的人心懷怨恨,而且,隨著時間發(fā)酵,這種怨恨越來越重。拓跋燾的舉動讓宗愛感到驚懼,他從衰老的皇帝眼中看到懷疑和憤怒!忽然間,他脊背發(fā)涼,一貫飛揚跋扈的他第一次體會到恐懼的滋味,于是,這個并沒什么政治覺悟和政治抱負的人,下決心做一件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p><p class="ql-block">殺死皇帝。</p> <p class="ql-block">公元452年,宗愛利用職務(wù)之便,控制了皇宮禁軍,悄無聲息地殺害了拓跋燾。太武帝在悲傷、悔恨、憤怒中離開人世,享年四十四歲。</p><p class="ql-block">縱觀拓跋燾的一生,作為帝王,他是出色的。他從善如流,身先士卒,賞罰分明,崇尚節(jié)儉,他沒有建造華麗的殿堂、壯闊的城墻以及規(guī)模浩大的園林,其日常所用飲食也極為簡單,填飽肚子即可,沒有珍饈美饌;而且,他是一位十分孝順的兒子,他自幼喪母,但對母親的思念卻十分真切。</p> <p class="ql-block">拓跋燾再也看不到他所期望的中國一統(tǒng)的局面了。而且,現(xiàn)在的問題更加糟糕,因為,他一手開創(chuàng)的北國一統(tǒng)的局面也遭受了威脅。</p><p class="ql-block">文治帝王拓跋濬</p><p class="ql-block">宗愛殺死拓跋燾后,繼任者是皇三子拓跋翰。</p><p class="ql-block">拓跋翰年少有為,拓跋燾派他鎮(zhèn)守枹罕,他對當?shù)厍己魍⑹?,深得民心?lt;/p> <p class="ql-block">這樣一位“忠貞雅正”(魏書)的皇子,對自己的家族忠心耿耿,自然不能容忍宗愛亂權(quán),因而對大佞臣的態(tài)度十分強硬,二人芥蒂很深。因此宗愛擔心一旦拓跋翰登基,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便決定除掉他。</p><p class="ql-block">宗愛控制皇宮后,搶奪赫連皇后的印璽,以皇后的名義矯詔,改立南安王拓跋余為新帝,又殺害了拓跋翰,并誅殺了主張立拓跋翰的一干朝臣,鏟除了一股敵對勢力。</p><p class="ql-block">不久,一直被宗愛控制的皇帝拓跋余也不甘心活在其陰影下,決定來個咸魚翻身,謀劃殺死宗愛。結(jié)果,宗愛覺察動靜,搶先一步暗殺了拓跋余。</p><p class="ql-block">宗愛一連殺了兩個皇帝,一個準皇帝。</p> <p class="ql-block">朝野震驚,鮮卑貴族和中原士人們終于醒悟了:再不能容忍這閹人為非作歹!必須做點什么了!</p><p class="ql-block">很快,羽林郎中劉尼、太子少傅游雅、殿中尚書源賀、尚書陸麗和長孫渴侯五人密謀,由游雅、源賀、長孫渴侯控制了禁衛(wèi)軍,又由陸麗和劉尼出城迎接十二歲的皇孫拓跋濬。</p><p class="ql-block">拓跋濬一入宮,劉尼就率禁衛(wèi)軍趕往東廟,抓住了躲在那里的宗愛及其黨羽,手起刀落,悉數(shù)斬殺,并夷宗愛三族。</p><p class="ql-block">一代惡宦得到了他應(yīng)有的懲罰,一場讓人扼腕嘆息的悲劇至此告終。</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在少年時就顯露出聰慧明達,深受祖父拓跋燾喜愛,常被祖父帶在身邊巡游。五歲時,他和祖父出巡,遇到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胡人將領(lǐng)押解俘虜,他當即就沖將領(lǐng)道:“遇到我是這戰(zhàn)俘的福氣,你放了他!”拓跋燾大吃一驚,從小小年紀的拓跋濬身上看到一股與年齡不相稱的大氣。</p><p class="ql-block">興安元年(公元452年)十月,皇孫拓跋濬在平城皇宮永安前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興安”。</p><p class="ql-block">拓跋濬或許在歷史上籍籍無名,但他的皇后,即后來的北魏馮太后,與長孫皇后,馬皇后,孝莊皇后并稱四大賢后。</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登基后,很快就進入角色,開始以一種少見的熟練和穩(wěn)重來處理國政,為防止再次禍起蕭墻,更為震懾這些居功自傲的元老和功臣,他做了兩件比較有代表意義的事:廣陽王拓跋建和臨淮王拓跋譚,黨羽眾多,圖謀不軌,賜死;太尉張黎和司徒古弼與皇帝討論政事,出言頂撞,貶黜。</p><p class="ql-block">拓跋濬果敢剛毅,他用很短的時間就把局勢平定了下來,給動亂的北魏打了一針鎮(zhèn)定劑,帝國的運作開始步入正軌。</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還做了一件大事,他決定建造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建筑,為祖父贖罪,為國家祈福,更為安撫那些在戰(zhàn)爭中死去的親人和敵人。</p><p class="ql-block">這座佛教工程,就是“云岡石窟”。</p><p class="ql-block">在此,不能不提另外一個人——北魏名僧曇曜。曇曜大師少年出家,原本在涼州修習佛法,后來為太子拓跋晃所禮遇,成為他的座上賓。太武滅佛時,僧侶或者逃逸,或者還俗,唯獨曇曜不為所動,依舊潛心佛法,認真修行。拓跋晃擔心他被加害,再三勸說,但他仍持法器佛經(jīng),從不離身,其信仰堅定和無畏之心讓人贊嘆。</p> <p class="ql-block">受父親拓跋晃影響,拓跋濬對這位高僧也十分敬重。拓跋濬的虔誠和孝心也感動了曇曜,于是,他建議皇帝,在桑干河支流武周川旁的斷崖上鑿山開窟。</p><p class="ql-block">拓跋濬應(yīng)允。隨后,開窟造像工程展開,數(shù)十萬工匠加入,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數(shù)的善男信女為建造石窟出錢出力——這是一座承載了北魏人信仰的石窟。</p><p class="ql-block">當然,眾所周知,這也是一座聞名世界的藝術(shù)寶庫。</p> <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中最為有名的,是佛菩薩造像和飛天護法畫像,這些造像臉形豐腴,高鼻深目,帶有濃厚的犍陀羅以及笈多王朝色彩;在石窟內(nèi)的大量壁畫中,出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樂器如箜篌、排簫、篳篥、琵琶,豐富多彩,琳瑯滿目,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p><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從拓跋濬時期開鑿,之后一直沒有停息,并在其孫孝文帝時達到一個高峰。</p><p class="ql-block">北魏,這個曾經(jīng)窮兵黷武的王朝,此時收起刀劍,開始在文化和藝術(shù)上用心。拓跋濬或許不知道,一千多年以后,中國人仍在仰望他一手開創(chuàng)的藝術(shù)寶庫,在此敬仰、瞻禮、贊嘆。</p><p class="ql-block">云岡石窟,是北魏藝術(shù)和佛教文化的代表,也是北魏的一顆良心。</p><p class="ql-block">站在石窟下的拓跋濬,正小心翼翼地治理著這個屢經(jīng)戰(zhàn)亂的國家,企盼著北魏盛世的到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