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踏入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我站在那塊刻著“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石碑前,陽光透過樹葉灑在碑身上,映出斑駁的光影。遠處的建筑低矮而沉默,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塵封的黑暗歷史。我深吸一口氣,走進了這片承載著沉重記憶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展館內(nèi),人們靜靜站在展示墻前,聆聽講解員低沉而清晰的聲音。墻上關(guān)于“特別移送”實施標準的文字,像一道道冰冷的命令,將那段不為人知的慘劇緩緩揭開。我站在人群中,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那些泛黃的文件和圖表,無聲地控訴著曾經(jīng)的暴行。</p> <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我來到了另一個展廳,墻上掛著“細菌人體實驗”的標志,中英文的說明文字讓人不寒而栗。展柜前,有人拍照,有人低聲討論,而我卻只覺得心頭沉重。那些曾經(jīng)被用于實驗的器具,靜靜陳列在玻璃后,仿佛仍在訴說著當年的痛苦與屈辱。</p> <p class="ql-block"> 一塊深色背景的展板前,我駐足良久。上面詳細列出了七三一部隊進行細菌實驗的各種方法,從菌液注射到口服染菌食品,每一種都令人膽寒。展板旁,一組展品靜靜地躺在展臺上,竹籃、鳥籠和容器在藍色燈光下泛著冷光,仿佛在提醒我們那段不可遺忘的過去。</p> <p class="ql-block"> 在另一側(cè)的展廳里,我看到了關(guān)于“鼠疫菌跳蚤研究”的展板,橙色的文字在深色背景上格外醒目。下方的英文翻譯讓這段歷史的殘酷性跨越了語言的界限。旁邊還有關(guān)于“諾門罕細菌戰(zhàn)”的介紹,1939年的那場戰(zhàn)爭,仿佛就在眼前重現(xiàn)。而另一塊展板上,則列出了七三一部隊研究的多種傳染病細菌,鼠疫、霍亂、傷寒……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無數(shù)生命的消逝。</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參觀,我看到了關(guān)于“鼠疫菌”“傷寒菌”和“細菌研究”的標牌。白色文字在深色背景上清晰可見,簡潔卻沉重地描述著這些病菌的傳播方式與致命性。我站在展板前,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那些無辜受害者所承受的痛苦。</p> <p class="ql-block">一塊介紹炭疽菌和霍亂菌的展板前,我停下了腳步。炭疽菌的高致死率、霍亂菌引發(fā)的劇烈脫水……這些文字讓我感到窒息。歷史的傷口尚未愈合,而我們能做的,是銘記這一切。</p> <p class="ql-block"> 在另一塊展板上,“赤痢菌”的介紹同樣令人揪心。它引起的腸道疾病,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痛苦,更是對人性的摧殘。藍色漸變的背景上,那些文字仿佛在低聲訴說著一個個家庭的悲劇。</p> <p class="ql-block"> 展館的角落里,一塊展板介紹了七三一部隊對動植物病毒的研究。他們不僅在人體上進行實驗,還在動物和農(nóng)作物上進行破壞性研究。我看著那些關(guān)于動物飼養(yǎng)場和實驗農(nóng)場的介紹,心中充滿了憤怒與悲哀。</p> <p class="ql-block"> “鼻疽菌”的展板同樣令人震撼。它不僅影響牲畜,也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那些關(guān)于鼻疽結(jié)節(jié)、潰瘍和瘢痕的描述,讓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些無辜受害者痛苦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 “人體實驗”四個大字映入眼簾,展板上用中英文詳細介紹了七三一部隊在中國、蘇聯(lián)、朝鮮等地進行的數(shù)十種人體實驗。四方樓、凍傷實驗室、毒氣實驗室……每一個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血淚史。</p> <p class="ql-block"> 在一塊介紹“海拉爾支隊”的展板前,我駐足細看。展板上不僅有中文和英文說明,還有兩張照片,一張是平面圖,一張是建筑實景。我仿佛看到了當年那些在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工作的隊員,他們是否也曾意識到自己參與了怎樣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 展館的另一角,一塊關(guān)于大連衛(wèi)生研究所的展板吸引了我的注意。1925年建立的這座研究所,后來竟成為七三一部隊的重要基地之一。黑白照片和歷史文件靜靜地陳列著,仿佛在提醒我們:科學一旦被用于邪惡,便成了最可怕的武器。</p> <p class="ql-block"> 在展館中央,一塊模擬的中國東北地圖展現(xiàn)在我眼前。海拉爾、哈爾濱、牡丹江……這些城市的名字背后,是無數(shù)生命的消逝。游客們站在玻璃展柜前,認真觀看文物和資料,仿佛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緬懷那段歷史。</p> <p class="ql-block"> 一塊寫著“保密措施”的標牌前,我停下腳步。七三一部隊的成員之間不得互通工作內(nèi)容,進入市區(qū)需更換便裝和車牌……這些嚴密的保密措施,讓這段歷史在多年后才得以揭開。而另一塊關(guān)于“背蔭河實驗場抗爭”的標牌,則講述了1934年那場失敗的抗爭,那些勇敢的靈魂,至今仍在歷史的長河中回響。</p> <p class="ql-block"> 展館的一角,陳列著多套軍裝、帽子、鞋子等文物。幾位參觀者站在展柜前,低聲討論著。我看著那些軍裝,仿佛看到了當年那些被卷入戰(zhàn)爭的普通人,他們或許也曾有過夢想,卻最終被歷史的洪流吞噬。</p> <p class="ql-block"> 一群孩子站在展柜前,認真地看著軍裝和物品,他們穿著校服,眼神專注。我站在他們身后,心中五味雜陳。歷史的教育,不只是為了銘記,更是為了警醒。</p> <p class="ql-block"> 一塊展板上寫著“日本細菌戰(zhàn)的早期研究”,黑白照片和文字說明讓人不寒而栗。玻璃展示柜里,試管靜靜陳列著,地面上的反光映出它們的倒影,仿佛仍在訴說著那段不為人知的過去。</p> <p class="ql-block"> 展館內(nèi),一塊關(guān)于平房特別軍事區(qū)域細菌實驗基地的模型圖吸引了我的注意。地下通道、本部舊址……每一個區(qū)域都承載著一段沉重的歷史。而旁邊的代號沿革表,則記錄了七三一部隊從1933年到1945年間的名稱變化,仿佛在提醒我們:這段歷史從未遠離。</p> <p class="ql-block"> 展館的另一側(cè),一塊介紹日本設(shè)立細菌研究室的展板吸引了我。 1932年,日本在陸軍軍醫(yī)學校設(shè)立細菌研究室,后來逐漸發(fā)展為七三一部隊。黑白照片和歷史文件靜靜地陳列著,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可逆轉(zhuǎn)的悲劇。</p> <p class="ql-block">一張人物關(guān)系圖展現(xiàn)在我眼前,東大系、石井四郎、北野政次……這些名字背后,是一段段復(fù)雜的歷史糾葛。而另一塊展板上,則介紹了日軍在哈爾濱、長春、北京、南京等地設(shè)立的特種部隊,七三一部隊正是這個細菌戰(zhàn)網(wǎng)絡(luò)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一塊寫著“日本細菌戰(zhàn)研究實驗基地”的標牌前,我駐足良久。1918年,日本開始組織細菌戰(zhàn)研究,1932年起在中國東北建立基地。黑白照片和文字說明讓人不寒而栗。而旁邊那個印著“731”、“勿忘國恥”字樣的布袋,則像一面旗幟,提醒著我們:歷史不能遺忘。</p> <p class="ql-block"> 展館的最后部分,一塊關(guān)于“反人類暴行”的展板格外醒目。多種語言的文字說明,訴說著七三一部隊的罪行。人們站在展示墻前,認真閱讀和討論,空氣中彌漫著一種莊重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塊展板上,寫著“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違反國際法,犯下滔天罪行。我站在展板前,心中默念:勿忘國恥,銘記歷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