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8周年</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杜大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作/昵稱:摯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220122177</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圖片:作者與王建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景音樂:當兵的歲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謝王建福老戰(zhàn)友文圖整理及推送!鳴謝王來平副政委和鄭凱建教導員的相關提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杜大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通信團大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當兵軼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難忘的1973年12月23號。50周年前的12月23號,那是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們來自全縣各村和縣直的250多名應征青年,匯聚在原縣政府招待所,住在老招待所的藍磚平房里,發(fā)放了新軍裝和被服,冬裝是老式的布衣,晚上在老大禮堂看了電影《小火車站》的故事。24號10點左右,全體集合,排著不太整齊的隊伍,順著老萬堤向火車站出發(fā),沿途擠滿了送行的和看熱鬧的人。還有徐水小學的學生列隊路兩旁,嘴里喊著向解放軍叔叔學習,向解放軍叔叔致敬,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口號,手里還揮舞小彩旗,還有小學的鼓樂隊為我們送行。一路上有哭的有喊的,場面雖稱不上是人山人海,但按當時也稱得上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很快來到了車站,當列車啟動時,車上和車下送行的親朋們個個都哭成淚人似的,叮嚀囑咐的話說不完,最多的話是別想家,到了部隊好好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這樣,我們踏上了去西北邊陲的客運列車,經過長達7天的時間,于12月31號夜晚,列車終于抵達烏魯木齊市南郊的小站——烏拉泊火車站。下車后,由于路途遙遠,坐車時間長,好多戰(zhàn)友的腿腳都腫了,有的腳連鞋都穿不進去了,只好用救護車接回團部。下了火車大概行走了一公里左右,來到團北大門口下車列隊行走進營房北大門。首長和老戰(zhàn)友們敲鑼打鼓,列隊兩旁,喊著熱列歡迎新戰(zhàn)友等口號,把我們迎進營房大操場。接下來吃飯,我記得到部隊的第一頓飯是撈面條,當時吃得是那樣的香??!后來是洗澡,發(fā)衣服,吃早飯。飯后又乘汽車前往后峽, 經過英雄橋、路過郵電溝,經過66公里到達后峽營房。這營房是“抬頭巴掌天,低頭戈壁灘,四面都是山,附近沒人煙”。下車后按連,排,班,分宿舍,宿舍里床鋪是紅磚地面上鋪稻草,頭忱松樹圓木,取暖是地爐子燒火墻。第二天休息,第三天開始了三大條令的學習,隊列訓練,開始了我們激情燃燒的歲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新疆軍區(qū)某部辦公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經過三個月的新兵連生活,從一個個懵懂青年,成為了一個個合格的戰(zhàn)士,真正的解放軍大學校里的優(yōu)秀學生。74年3月底,新兵連生活圓滿結束,戰(zhàn)友們被分配到東南西北,四面八方。有的分配到司、政、后,一、二營,有去農場的,到衛(wèi)生隊的,有無線訓練隊,有安排到汽車隊和有線連及載波接力連等等。開始了我們?yōu)閲澜ㄔO施工,備戰(zhàn)訓練等多項部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緊張而有序的工作。都學到了自己專業(yè)的技能,有的參加了馬蘭基地的核試驗和82年張家口的全軍軍事大演習,圓滿地完成了各種通信保障工作,為保衛(wèi)祖國,保衛(wèi)邊疆貢獻了我們的青春,我們牢記使命,不負韶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當兵軼事(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時間如梭,轉眼到了1977年底,戰(zhàn)友們從新兵熬成了老兵,但服役期已滿,按慣例也就陸陸續(xù)續(xù)的開始老兵復員,退出現(xiàn)役,有一部分戰(zhàn)友先后也就提干了。到1985年底,軍隊開始百萬大裁軍,部分戰(zhàn)友開始轉業(yè)到地方了,復員,轉業(yè)的戰(zhàn)友們經過部隊的鍛煉,到地方后逐漸成了各行各業(yè)新的主力軍,戰(zhàn)友們有的成了農民企業(yè)家,科技農手,養(yǎng)殖大戶,基層黨組織和村委班子主要領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轉業(yè)的同志有的在企業(yè),有的在行政企事業(yè)單位,公、檢、法單位,有的在單位當了領導,有鄉(xiāng)鎮(zhèn)書記,鄉(xiāng)鎮(zhèn)長,在不同的工作崗位都做出了較大貢獻。到了退休年齡都安全著陸,說明我們曾經的軍人思想是堅定過硬的,政治上是可靠的,不愧是部隊大熔爐里煉出的好鋼而打造出來的合格的兵。1992年轉業(yè)到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qū)檢察院工作, 2016月9月退休,2025年7月1日我榮獲《光榮在黨50周年紀念章》,現(xiàn)居住保定市徐水區(qū)。</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通信團的成立與發(fā)展(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世紀60年代,為了更好地完成作戰(zhàn)指揮通信保障,調整戰(zhàn)略部署備戰(zhàn)準備,1964年8月20日,新疆軍區(qū)通信營擴編為通信兵第13團。團成立后,大力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和基層建設,廣泛開展群眾練兵活動、積極進行戰(zhàn)備演練,多次圓滿完成了通信技術人才培訓、軍事演習、核爆炸通信保障與試驗和國防通信線路施工等重大任務,使部隊得到了鍛煉和考驗,通信保障能力全面提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信團的組建與編制體制調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8月20日,新疆軍區(qū)下達(64)務字第358號《關于軍區(qū)通信營擴編為團的命令》,將通信營擴編為通信團,執(zhí)行正團級權限,番號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兵第13團”,代號為“8022部隊”,軍區(qū)通信營番號撤消。團設司令部、政治處、后勤處。司令部編作訓、軍務、器材股,政治處編組織、宣教股,后勤處編供應、財務股。團轄一營(通信營)、二營(通信營)、三營(架線營)和訓練隊,團直屬單位編警衛(wèi)排、通信修理所、衛(wèi)生隊、運輸排和機械修理所。一營轄1連(通信連)、2連(無線連)和3連(無線連);二營轄4連(通信連)、5連(無線連)和6連(無線連);三營轄7連(架設連)8連(架設連)和9連(架設連),訓練隊執(zhí)行連級權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通信營營部改編組成通信團團部,軍區(qū)任命陸軍第4師作戰(zhàn)科長郭瑞年為通信團團長,軍區(qū)政治部干部部組織科長張云為政治委員,軍區(qū)司令部通信兵處訓練科長羅泉源為副團長,原通信營營長李之久為團參謀長,原通信營教導員李振林為政治處主任,原通信營副政治教導員李明義為后勤處處長, 一營長于丕元、教導員任悅, 二營長薄風才, 教導員劉振河, 三營長李占元, 教導員張祖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1月,團長郭瑞年調任博爾塔拉軍分區(qū)任副司令員,由副團長王祜任團長。之后各任團長有: 李之久、于崇魯。政委: 王立忠、蔡文爛、李文林。副團長: 劉建緒、于培元、許德奎、梁新興、肖傳庭、盧迎新, 副政委: 梁德玉、彭元壽、郭志榮、陳綿濤、李玉山等首長。</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12月20日,改稱新疆軍區(qū)通信團;1979年4月9日,新疆軍區(qū)改稱烏魯木齊軍區(qū),隨之,新疆軍區(qū)通信團改稱為烏魯木齊軍區(qū)通信團,代號36001部隊;1985年11月16日,烏魯木齊軍區(qū)通信團、通信工程大隊、軍區(qū)司令部電纜辦公室合并,整編為蘭州軍區(qū)第二通信團,代號36012部隊;2000年10月1日,代號變更為69016部隊;2012年6月21日,改稱蘭州軍區(qū)第五通信團;2016年6月20日改稱新疆軍區(qū)第一通信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信團承擔新疆軍區(qū)野外無線、有線架設,埋設地下電纜等國防通信線路任務。走遍新疆天山南北,進戈壁灘,迎風沙酷暑,爬數(shù)千米高山達坂雪山,戰(zhàn)嚴寒,過草原,住賬篷,與牲畜同飲,吃喝一河水,艱苦奮斗,排除萬難,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各項國防通信任務,為建設邊疆,保衛(wèi)邊疆做出了貢獻,光榮載入天山通信兵歷史史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 杜大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杜大勇,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qū)人,1973年12月參軍,歷任新疆軍區(qū)通信團通信員、班長,后調入通信工程團任排長、連長,通信團倉庫主任等職,1992年轉業(yè)到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qū)檢查院工作,2016年9月退休,2025年7月1日榮獲《光榮在黨五十周年紀念章》,現(xiàn)住保定市徐水區(q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