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當黃河水利委員會宣布“調水調沙”時,總有人疑惑:這里的“調”字,究竟該讀“tiáo”還是“diào”?這個看似簡單的讀音問題,實則牽動著中華文明五千年治水智慧的神經,折射出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 從字源上看,“調”字本義與聲音相關?!墩f文解字》解釋為“和也”,本指音律的和諧,讀作“tiáo”。古人云“調瑟”、“調琴”,都是指調整樂器使其音準和諧。而“diào”的讀音則衍生自“調動”、“調遣”之意。當“調”讀作“tiáo”時,強調的是一種精細的調節(jié)、平衡;讀作“diào”時,則突出大規(guī)模的調度、安排。</p><p class="ql-block"> 黃河“調水調沙”中的“調”字,恰恰兼具這兩種內涵。一方面,它需要科學精準地“調節(jié)”(tiáo)水流與泥沙的比例,如同調音師調整琴弦;另一方面,又必須大規(guī)模“調動”(diào)水庫蓄水,形成人造洪峰。這種雙重性正是現代治水智慧的精妙所在——將精確的科學技術與宏觀的資源調配完美結合。</p> <p class="ql-block"> 我國古代治水史中,大禹“疏”九河,李冰“調”岷江,潘季馴“束水攻沙”,無不體現這種“調”的哲學。明代水利專家潘季馴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理念,與現代調水調沙原理驚人地相似。這種跨越時空的智慧呼應,展現了中華治水文化的一脈相承。</p><p class="ql-block"> 從更深層的文化視角看,“調”字反映了中國人“執(zhí)兩用中”的思維方式。無論是調節(jié)還是調動,其目的都是追求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平衡。這種思維不僅應用于治水,也滲透于中醫(yī)調理、音樂調和、人際調停等方方面面,成為中華文明獨特的處世智慧。</p> <p class="ql-block"> 回到最初的讀音問題,“調水調沙”中的“調”,正確的讀音是“tiáo”?;蛟S我們可以擴大理解,“調水調沙”中的“調”,既是“tiáo”也是“diào”,正如黃河治理既要微觀調節(jié)也要宏觀把控。這種包容性的解讀,恰是漢字魅力的生動體現,也是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絕佳注腳。</p><p class="ql-block"> 漢字如河,流淌千年仍生機勃勃;治水如調,平衡之道永不過時。當我們下次聽到“調水調沙”時,或許能從那一個“調”字中,聽出更多文明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a href="https://k.youshop10.com/KQPsvqRQ"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0px;"><b>單擊這里閱讀樣章</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