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ucrdqe" target="_blank">葉升龍畫論·第三章《變形論》3.06(3)</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六、藝術變形(4)</b></p><p class="ql-block"><b> (二)“意境論”藝術對生活的變形</b></p><p class="ql-block"> 典型論藝術有如此多的變形存在,那么意境論藝術究竟如何呢?典型論藝術的變形,變來變去為求其真,為如何突出原生活之真實存在狀況;意境論藝術的變形那就不為求真實存在之真,而僅為形象求其象外之意(理)。求真要客觀地描寫出人物及事物之真形象。意境論藝術求意(理),則可以打破真形。因為意在此真形之外。</p><p class="ql-block"> 意境論藝術的變形并非如典型論藝術的那些變形,而是變得稀奇古怪,十分特別。死物可以變?yōu)榛钗?,非人可以視之如人;不僅動物可以說人話,植物甚至無生命的礦物、家具等都可以講人話;不僅可以變它的外形,也可以變它的性質;哪怕鬼怪妖魔都可以出現(xiàn)。作為繪畫藝術,意境論大概可以分如下的幾類變形:</p><p class="ql-block"> 第一類就是本書意境論所論的“情景”論。它的題材以非人物即花鳥山水等萬物為主(也含非情節(jié)性人物),是所謂比興式的詩情畫意的繪畫作品。所以它一般并非表現(xiàn)題材本身,而是借題材的形象來表現(xiàn)作者的意境。如此,畫面只求似,不求真。求似并非指它似自身,而指它和意境中事物相似。不求真指的是畫面事物不一定要達到怎么樣程度的真實,只要達到畫牛是牛,畫狗是狗,看似潦草簡單的幾筆能似原物而突出某一所需的特點就可以了。其主張大筆寫景,有它的合理處。如果工細地將其整體描繪得非常真實,反而喧賓奪主。因為它的任務僅僅以其自身的某一特點去說明“景”外之“情”,并非要表現(xiàn)它自身全部的真實性。能達到說明景外之情,它就已完成任務,其他都成為多余的東西了。所以黃賓虹和齊白石先生都說畫應在“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之間,意謂似應似在為表“情”所需的那些特點,不似則指除那一些特點“景”以外的東西。</p><p class="ql-block"> 第二類則是變事物的一部分外形或反常地湊合作品,稍帶一點漫畫性質。</p><p class="ql-block"> 例如清八大山人的《孔雀圖》。他畫的孔雀只畫三根尾巴羽毛,因清朝官員頭戴的“紅纓帽”帽頂部往后拖著三根孔雀尾巴羽毛制成的“花翎”飾品。八大山人以如此尷尬樣的孔雀來諷刺清朝的官員,畫面是孔雀的變形。徐文長畫《雪蕉圖》,借芭蕉被困在雪中,喻示自己在艱難人生中和惡劣環(huán)境作斗爭。其實芭蕉在雪天之前早已枯萎,到春后才能長出新苗的呢,這就是多方面的變形。拙作《煤煙的話》,畫面上一老者竟用黑色的煤畫著有眼無珠人的眼睛,將他們的眼珠畫了出來。這樣的事實也是沒有的,當然是變形。</p> <p class="ql-block"><b>【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葉升龍國畫《煤煙的話》1966-1989)</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vxbvk7" target="_blank">葉升龍畫論·第三章《變形論》3.06(5)</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