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朝圣炎帝陵(株洲)——華夏始祖圣地。</p><p class="ql-block">7月15日早七點,我們從茨坪出發(fā),行車一個小時四十分,來到炎帝陵祭拜。</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zhèn)鹿原陂,西瀕斜獺水,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廟之后,已有千余年歷史,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炎帝廟也歷盡滄桑,屢毀屢建。</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核心景區(qū)面積5平方千米,總規(guī)劃面積102.5平方千米。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nóng)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炎帝陵由祭祀?yún)^(qū)、拜謁區(qū)、緬懷區(qū)等三大功能區(qū),由炎帝陵殿、神農(nóng)大殿、神農(nóng)園、闕門、華夏廣場、福林、圣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等80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國務(wù)院將炎帝陵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7日,炎帝陵景區(qū)被正式確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關(guān)于炎帝神農(nóng)氏安葬地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皇甫謐撰寫的《帝王世紀(jì)》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彼未_泌撰《路史》就記述得更具體:炎帝“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是曰茶陵?!?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據(jù)地方史《酃縣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軍興邑人擔(dān)心亂兵發(fā)掘,遂將陵墓夷為平地。</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自宋乾德五年(967年)建廟之后,已有千余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中的鷹和鹿傳說與炎帝幼年時受到的庇護密切相關(guān)。根據(jù)民間傳說,炎帝母親女登在懷孕一年零八個月后誕下炎帝,但因缺乏育兒經(jīng)驗,炎帝幼年時常遭遇危險。此時,一只白鹿主動為其哺乳,而山鷹則庇護其免受野獸傷害,二者共同承擔(dān)了炎帝的哺育責(zé)任。</p> <p class="ql-block">后人為了紀(jì)念這兩種動物對炎帝的養(yǎng)育之恩,在炎帝陵塑像兩側(cè)放置鹿和鷹的雕像,象征其“三位母親”的庇護。</p> <p class="ql-block">龍珠橋。</p> <p class="ql-block">簋,用于盛放谷物,象征五谷(稻、梁、菽、麥、黍)。祭祀時,九鼎與九簋組合使用,既體現(xiàn)對九州統(tǒng)一的認同,又寄托對農(nóng)業(yè)豐收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祭祀體系中,九鼎通常象征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p> <p class="ql-block">九鼎與九簋組合使用,既體現(xiàn)對九州統(tǒng)一的認同,又寄托對農(nóng)業(yè)豐收的祈愿。 ?</p> <p class="ql-block">祭祀廣場南端的兩側(cè)和大殿平臺的邊上,是雙面雕刻百草圖案的花崗巖欄板,主要是紀(jì)念炎帝遍嘗百草、發(fā)明醫(yī)藥;二級平臺正中,立有一只高浮雕九龍戲珠的石制圓形香爐,高0.98米,直徑1.2米,為公祭敬香或焚帛書用;兩邊立一對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爐,高3.9米,直徑1.5米,單重24噸。平臺踏步間,是一塊高浮雕九龍戲珠御路石,長3.2米 寬2.8米,厚0.7米,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約17噸。龍珠橋由三座拱橋組成,中間是主橋,寬6米,兩邊是邊橋,寬3米,橋欄板雕刻的是古代樂器圖案,分別如琴、箏、竽、笙、笛、簫、云板、編鐘、月琴和琵琶。廣場為正八邊形廣場,中軸距離48米,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嵌入了“八卦”圖案,紀(jì)念炎帝發(fā)明“重八卦為六十四卦”</p> <p class="ql-block">相傳炎帝神農(nóng)氏在此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fā)明醫(yī)藥;織麻為布,制作衣裳;日中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為琴,始作蠟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威天下。</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午門是陵園的正門,高8.67米、寬2.6米,采用明清宮城規(guī)制,中為拱券正門,兩側(cè)分列戟門和掖門,門額嵌有“午門”漢白玉石刻,為清代大修后保留至今的核心建筑,兼具祭祀功能與皇家禮制象征。</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位于炎陵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區(qū)的主體景點,沿陵墓南北縱軸線均衡對稱布局,座北朝南,南臨洣水,經(jīng)過歷代擴充與完善,形成現(xiàn)在的五進格局和清代建筑風(fēng)格。南北長73.4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936平方米,建筑面積3836平方米,為清皇宮建筑布局。由午門、行禮亭、陵殿、墓碑亭、墓冢五進組成。</p> <p class="ql-block">神農(nóng)殿。</p><p class="ql-block">神農(nóng)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軸線東側(cè),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農(nóng)大殿面寬37米,進深24米,高19.6米,由主殿、東西配殿、連廊和兩個四方亭組成,主殿外廊挺立著10根高浮雕蟠龍石柱,高5.4米,直徑0.8米,蟠龍栩栩如生,石柱為福建花崗巖整石制作?!吧褶r(nóng)大殿”匾額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神農(nóng)大殿以南依自有祭祀廣場、朝覲大道、龍珠橋、朝覲廣場、詠豐臺、龍珠大道、圣德廣場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炎帝神農(nóng)氏石雕祀像</p><p class="ql-block">炎帝雕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寓意開拓農(nóng)耕文化。雕像高9.7米,座長8.9米,寬4.7米,重約390噸,以紅色花崗石雕制。為福建光澤紅花崗巖雕琢。雕像兩旁立有一對聯(lián)石柱,“到此有懷崇始祖,問誰無愧是龍人”對聯(lián)為李鐸先生書寫。大殿左、右、后三面墻是大型廣東紅砂巖石雕壁畫,畫高5.2-7.9米,總長53米,總面積321平方米,壁畫內(nèi)容為歌頌炎帝十大功德。</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位于炎陵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區(qū)的主體景點,沿陵墓南北縱軸線均衡對稱布局,座北朝南,南臨洣水,經(jīng)過歷代擴充與完善,形成現(xiàn)在的五進格局和清代建筑風(fēng)格。南北長73.4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936平方米,建筑面積3836平方米,為清皇宮建筑布局。由午門、行禮亭、陵殿、墓碑亭、墓冢五進組成</p> <p class="ql-block">御碑園位于炎帝墓冢之后,坐落炎帝陵殿中軸線之北,大殿后墓碑亭兩側(cè)有拱門道路可通。園長100米,面積640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東西碑廊各長40米。</p> <p class="ql-block">廊壁刊歷代御祭文碑51塊(其中明代13塊,清代38塊),另刊宋、明、清及控記事文碑5塊。</p> <p class="ql-block">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p> <p class="ql-block">東西碑廓之間有九鼎臺,臺上列石鼎9只,每只高1.5米,重1.11噸,象征國家統(tǒng)一,金甌無缺。</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再爬十分鐘臺階,就來到了金沙亭。</p> <p class="ql-block">詠豐臺坐落于龍珠山西面山坡,與圣火臺遙相呼應(yīng)。詠豐臺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民國初年倒塌。1988年修復(fù)炎帝陵時,重建于炎帝陵殿的左側(cè)山坡上,原臺上有詠豐亭,八角重檐式,頂高7米,亭額懸“詠豐臺”橫匾和“臺記豐年詠,亭留舊日香”楹聯(lián)。2002年修建炎帝陵公祭區(qū)時,改建于龍珠山西面平臺之上。現(xiàn)詠豐臺石碑由一座花崗巖整石制作,碑高2米,邊長1米,重約5.5噸,碑頂?shù)裼兴姆烬埍荨?lt;/p> <p class="ql-block">圣火臺位于神農(nóng)大殿南龍珠山,與詠豐臺分列于祭祀大道兩旁,居?xùn)|。1993年為點取首屆“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圣火而建,臺高40米,臺中央立有高3.9米,體積為31立方米的褐紅色點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紅象形體“炎”字,猶如燃燒的火炬。</p> <p class="ql-block">50米的臺階。</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的五谷柱位于景區(qū)華夏廣場,由五對雕刻有稻、粱、菽、麥、黍五種谷物紋樣的石柱組成,象征炎帝神農(nóng)氏開創(chuàng)的農(nóng)耕文明。這些石柱采用紅花崗巖材質(zhì),高9米,底座直徑1.2米,是炎帝陵景區(qū)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農(nóng)園作為炎帝陵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專門用于緬懷炎帝神農(nóng)氏在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領(lǐng)域的貢獻。園內(nèi)種植了豐富的中草藥植物,再現(xiàn)了炎帝“嘗百草”的歷史場景,并通過景觀設(shè)計展示農(nóng)耕工具、五谷種植等元素,凸顯其作為中華農(nóng)耕文明發(fā)源地的象征意義。??</p> <p class="ql-block">名人題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