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圖:來去如風(fēng)</p><p class="ql-block">美篇號:510472616</p> <p class="ql-block">乘火車從甘肅天水進(jìn)入陜西,第一站是寶雞。公元前1150年,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率眾遷岐(今寶雞市岐山扶風(fēng)一帶),史稱西岐,周由此而興;<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在寶雞陳倉區(qū)建城,地處千河與渭河交匯處,史稱千渭之匯,秦由此而興,所以</span>寶雞也被譽(yù)為“周秦故地”。在寶雞市渭濱區(qū),游覽了三個代表性景點(diǎn):中華禮樂城、寶雞民俗博古館和中國青銅器博物院。</p> 中華禮樂城 <p class="ql-block">中華禮樂城位于人民公園南門,是公園的核心人文景觀,這里有許多宏偉的雕塑,展現(xiàn)了距今3000年的周禮文化。</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燈,以周代青銅樹形燈為原型,融合炎帝之火、青銅之光和金鳳還巢等元素,寓意繁榮昌盛、和諧發(fā)展。燈高約33米,上設(shè)24盞燈,載入吉尼斯紀(jì)錄,是寶雞市的文化地標(biāo)。</p> <p class="ql-block">周穆王西游拜王母雕像,取材于戰(zhàn)國傳奇故事《穆天子傳》,講述周穆王西游昆侖山,與西王母瑤池相會。周穆王姿態(tài)威嚴(yán),恭敬施禮;西王母端莊優(yōu)雅,率眾仙女迎接。周圍祥云環(huán)繞,巨龍昂首。這座雕像具有十分濃郁的神話色彩,是寶雞市的標(biāo)志性景觀,彰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象陣雕塑,蔚為壯觀。大象圖騰始于殷商,在周朝代表禮制和王權(quán),如著名的西周青銅象尊。24象代表了24節(jié)氣,寓意太平有象,盛世吉祥。</p> <p class="ql-block">嵌有何尊的周城墻雕塑,何尊是在寶雞出土的國寶級青銅器,銘文中首現(xiàn)“中國”二字,是中國青銅器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八音長廊,由15組編鐘組成,每組編鐘懸于兩側(cè)青銅柱上,以女樂俑托舉,古樸莊嚴(yán)。在這里,仿佛每一步都能聽到來自遠(yuǎn)古的禮樂齊鳴。《詩經(jīng)·周頌·執(zhí)競》中有“鐘鼓喤喤,磬莞將將,降福穰穰“,記載了周王室祭祀時鐘鼓齊鳴的場景,表達(dá)王室對祖先功績的崇敬,并祈求神靈庇佑。</p> <p class="ql-block">史載周公制禮,<span>對</span>用鼎、車騎、服飾等方面嚴(yán)格等級規(guī)范,以禮樂施行教化,以宗法明確分封和繼承。禮樂制度也被儒家吸收,成為六藝之首,影響了后世幾千年。</p> 寶雞民俗博物館 <p class="ql-block">寶雞民俗博物館位于人民公園南側(cè)的公園南路,是了解寶雞民俗文化的窗口。博物館門口的大紅底色牌匾十分醒目,兩只五彩斑斕的泥塑獅子猶如吉祥物,十分吉祥喜慶。</p> <p class="ql-block">西府人生展廳。西府是鳳翔的古稱,從隋代到明清都是關(guān)中西部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中心,解放后寶雞的行政中心才遷到現(xiàn)在的渭濱區(qū)。西府文化源遠(yuǎn)流長,現(xiàn)在西府也泛指整個寶雞地區(qū)。展廳通過“人之初”、“婚嫁娶”、“福祿壽”三個主題,展示西府人一生中重要的禮儀和風(fēng)俗。</p> <p class="ql-block">祝壽儀式。西府人60歲以上才有祝壽的資格,儀式一般多為兒女操辦,親友來賀。送壽禮品有壽桃、壽饃、壽面、壽酒、壽燭、壽嶂、壽聯(lián)等。另外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長者在,不言壽”的習(xí)俗。</span></p> <p class="ql-block">西府盡孝歌,是流傳于當(dāng)?shù)氐拿窀?,歌詞把父母含辛茹苦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刻畫的十分生動形象。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孝親始終都是我們國家的人倫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哭嫁風(fēng)俗。西府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嫁女若不哭,往后日子苦”的說法,</span>過去多為包辦婚姻,女子出嫁猶如開盲盒,禍福難料,逐漸形成了哭嫁風(fēng)俗??藜迺r唱的歌叫出嫁歌,表達(dá)了女兒對父母的感激、對娘家的不舍以及對未來的擔(dān)憂等復(fù)雜情感。</p> <p class="ql-block">寶雞風(fēng)尚展廳,這里展示當(dāng)?shù)孛袼缀透黝惙沁z文化。</p> <p class="ql-block">血社火是當(dāng)?shù)鬲?dú)有的巡游文化,通過刀劈斧砍、劍刺凳扎及鍘刀鍘額、利劍穿腹的化裝手法,以表現(xiàn)兇煞可怕的恐怖畫面,達(dá)到懲惡揚(yáng)善、警戒世人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秦腔起源于先秦的臘祭儺舞,成熟于漢唐,繁榮于明清。隨著秦腔廣泛傳播,衍生出各地劇種,如晉劇、豫劇、京劇等,故秦腔被譽(yù)為“百戲之祖”。經(jīng)過千百年傳承,眾多秦腔經(jīng)典曲目膾炙人口,化作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符號。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p> <p class="ql-block">鳳翔泥塑,起源于周秦時期,色彩鮮艷,紋飾豐富,形象生動,富有張力。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p> <p class="ql-block">西秦刺繡,源于西周,以色彩艷麗、造型簡潔、圖案飽滿著稱,具有強(qiáng)烈的視覺沖擊力。刺繡內(nèi)容包括傳統(tǒng)吉祥圖案、龍鳳獅虎、花鳥魚蟲、四季蔬果、戲曲人物、成語典故、字畫楹聯(lián)等。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p> <p class="ql-block">五毒帽、五毒馬甲、五毒鞋。所謂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種毒蟲,古代西府人認(rèn)為這些動物是災(zāi)害和疾病的象征,通過以毒攻毒來預(yù)防,慢慢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五毒服飾,主要給幼小孩童穿著。五毒圖案采用西秦刺繡技藝,色彩鮮艷,形象生動。</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有許多郵票上的原型,如隴縣布藝“豬枕”、鳳翔版畫“納祥童子”和“門神”等,祥瑞中寄托了美好的祝福。</p> 中國青銅器博物院 <p class="ql-block">中國青銅器博物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寶雞市的中華石鼓園內(nèi),</span>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青銅器專題博物館,總數(shù)約48萬余件,其中僅一級文物就有102件,大部分都是周秦時期的青銅器,寶雞因此被譽(yù)為“青銅之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以“青銅鑄文明——周秦文明之光”為主題,展出周秦時期精品青銅器1500余件。</p> <p class="ql-block">在展廳入口處,展示了在清代出土于寶雞的四大青銅器國寶(復(fù)制品)。</p> <p class="ql-block">大盂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通高102.1厘米,口徑78.4厘米,重153.5公斤。內(nèi)壁鑄有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對貴族盂的冊封和賞賜,是研究西周早期社會制度和禮儀的重要資料。</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重34.7公斤。內(nèi)腹鑄有銘文499字,是現(xiàn)存最長的青銅器銘文,記錄了周宣王對毛公的誥命和訓(xùn)誡,內(nèi)容涉及政治、軍事、宗教等方面,被譽(yù)為“青銅史書”。</p> <p class="ql-block">散氏盤,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盤內(nèi)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盤,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高39.5厘米,口徑137.2厘米,重215.3公斤。盤內(nèi)底部鑄有銘文111字,記載了虢季子白率軍抗擊獫狁取得勝利,受到周王賞賜的事跡,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參觀期間,正好遇到何尊特展。何尊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于1963年出土,屬于西周早期青銅器,高38.5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p> <p class="ql-block">何尊底部有122字銘文,記載了周成王五年四月丙午,在成周的京室,周王對貴族子弟進(jìn)行訓(xùn)誥。他號召子弟們要向父輩學(xué)習(xí),恭德順天。年輕的何受到周王賞賜,制作祭器用以紀(jì)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銘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銘文中首次出現(xiàn)了“中國”一詞,意為“天下的中心”,指代洛邑及其周邊地區(qū),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爸小弊中蜗箫h逸,中國郵政的LOGO就是借鑒該字設(shè)計(jì)。</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春秋時期青銅器,也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于1978年出土,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重62.5公斤。器身刻有135字銘文,記錄了秦武公及其先祖的業(yè)績,和史書互證,有重要史料價值。</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內(nèi)各種青銅器琳瑯滿目,這些青銅器有祭祀用的禮器,也有日常用品,甚至還有武器,不僅數(shù)量巨大,而且大都成套,擁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青銅文明穿越幾千年,依然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輝。</p> <p class="ql-block">短短兩天,在寶雞領(lǐng)略了周禮文化、西府民俗、青銅文明,三千年歷史傳承源遠(yuǎn)流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謝謝欣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