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稱: 公 正</p><p class="ql-block">美篇號:400818540</p><p class="ql-block">若將一座城比作一本書,故鄉(xiāng)的中山街便是光澤這本書的扉頁;如果這座城比作一篇文章,光澤的中山街就是這篇文章的主題和靈魂。這里的人常說“走遍中山街,才算讀懂光澤”。這條東起城防巷、西至縣政府大門口,全長不過500米的古街巷,我從青年走到中年再走到老年,走過了半個多世紀(jì),卻始終沒有把它讀懂!因此,只要回到故鄉(xiāng),我都要幾乎天天去走向它的肌理,也試圖去讀懂它。漸漸地,我才慢慢領(lǐng)悟: 中山街--光澤城的靈魂!</p> 一、文脈的中樞 <p class="ql-block">中山街的前世,始于宋元時期的市井煙火,明代洪武筑城時,它作為“后街”依附于主城垣而生,三米寬的項道內(nèi),挑著小種紅茶的商人與進(jìn)京趕考的士子在這里擦肩而過;清代的月光下,何氏宗族的馬頭墻與裘氏大夫第的雕花門樓相對而立,它見證過科舉放榜時的鑼鼓喧天,也目矚過戰(zhàn)火紛飛中的血色黎明。難怪有人說,中山街是光澤城 宋元的根脈、明清的筋骨、紅色的基因、文化的圖騰、變遷的注腳。</p> 二、凝固的史詩 <p class="ql-block">中山街的建筑堪稱凝固的史詩。它融合了贛閩特色與徽派元素,至今仍保留了近20幢明清時期遺留的老屋。最具代表意義的有何氏繡花樓(現(xiàn)楊孟齡民俗館)。木格窗欞間,仍可見清代才女飛針走線的倩影,也封存著何秋濤批注《朔方備乘》的墨香。</p> <p class="ql-block">裘氏大夫第十三價青石臺階,丈量著清代官臣的威嚴(yán)。三進(jìn)院落的梁柱間,斗拱與榫卯咬合著時光,門樓上殘存的“大夫第”匾額,仍述說著五品官員的顯赫。</p> <p class="ql-block">西式建筑的德式教堂則為這條古街添了一抹異域注腳,紅軍戰(zhàn)士在此點亮的油燈,讓十字架的投影與紅星的微光,在青磚上交疊成希望的圖騰。</p> 三、紅色的基因 <p class="ql-block">中山街的脊梁,是紅色基因鑄就的。這里的德式教堂,1933年12月成了蘇維埃政府的誕生地,更是閩北革命火種的燎原之所,教堂墻壁上至今仍保留的彈痕,如同沉默的史詩,提醒后人: 這條街巷的每一粒塵埃,都曾見證過理想的熾烈,這教堂既是信仰的殿堂,也成了紅色政權(quán)的搖籃。</p> 四、靈魂的喚醒 <p class="ql-block">2022年啟動了中山街歷史文化街區(qū)重點改善提升工程,一度被遺忘的褶皺,在這場“修舊如舊”的守護(hù)行動中,其靈魂被喚醒,2025年完成了街巷功能的蛻變: 成為了既是詩禮傳家的文化展廊,亦是紅色精神的傳承之地,也是年輕人舉著咖啡杯直播的文旅現(xiàn)場,還是市民健康娛樂的休閑場所。</p> 五、永恒的印記 <p class="ql-block">從元宋的市井巷弄,到明清的土族宅第,從蘇維埃的紅色據(jù)點,到今日的文化地標(biāo),中山街如同光澤城的“年輪”,刻滿了時光的印記。它不再只是一條街,而是閩北歷史的縮影,是鄉(xiāng)音鄉(xiāng)愁的容器,更是未來文旅融合的起點,是光澤這座城在時光跋涉中永續(xù)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中山街,對所有光澤人而言,是童年的搖籃,是少年的歡笑,是青年的向往,是中年的沉思,是老年的回望。每個中山街上的人回到這里,都能夠找到自己。這條承載著紅色記憶與傳統(tǒng)文化的老街,正以新的姿態(tài),繼續(xù)講述著光澤的故事,詮釋著這座城的靈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