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與《紅星照耀中國》結下不解之緣的原盔甲廠招待所

敬民(白云)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站東側的盔甲廠胡同6號,原門牌為盔甲廠13號。座落在該處的北京中安賓館(現(xiàn)已注冊為北京盔甲廠賓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盔甲廠賓館。對外仍沿稱北京中安賓館),作為賓館酒店可追溯至原煤炭部1982年設立的盔甲廠招待所。這里也曾是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海倫·斯諾1935—1937年的北京居住地及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寫作地舊址。今天恰逢埃德加·斯諾誕辰120周年,謹發(fā)本美篇以示紀念。并將有關情況介紹如下:</p> 盔甲廠胡同概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盔甲廠招待所今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盔甲廠胡同6號的文化標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盔甲廠胡同及賓館位置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京市東城區(qū)東南部建國門街道辦事處轄區(qū)內有條盔甲廠胡同,東起泡子河東巷,西至抽屜胡同,南北分別與解放里、大羊毛胡同相接,長約230米,其名稱源于明代設立的盔甲廠。明代鞍轡局署設在此處,遂稱“鞍轡局”,掌營造盔甲、銃炮、弓矢、火藥之類,當時也稱“盔甲廠”或“炮作”。清代改為官府貯存廢炮等軍資的倉庫,地名亦專稱盔甲廠,屬正藍旗駐地。民國后沿稱盔甲廠。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盔甲廠胡同?!拔母铩睍r期一度更名后繼胡同,后恢復原名。1935-1937年,斯諾夫婦曾居住在當時的盔甲廠13號(原門牌,下同?,F(xiàn)為盔甲廠胡同6號,北京盔甲廠賓館所在地)。2022年3月該胡同被列入《首都功能核心區(qū)傳統(tǒng)地名保護名錄(街巷胡同類 第一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盔甲廠男校大門(圖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燕京大學城內校址各院分布圖(圖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匯文第一小學舊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據(jù)史料記載,由于盔甲廠儲藏火藥眾多,曾于明萬歷、崇禎年間引發(fā)爆炸,致百余人傷亡。尤其是崇禎七年(1634)發(fā)生的爆炸,“損人物甚多,將制火藥石碾遠拋于泡子河城墻下”。崇禎年間,盔甲廠停止生產(chǎn)火藥,剩余火藥深埋地下。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深埋地下的火藥發(fā)生爆炸,爆炸威力巨大,波及崇文門(舊稱海岱門)一帶,飛石導致200余人傷亡。此后,盔甲廠就告別了與軍火相生相伴的歷史,逐步棄武從文并被民居所取代。清同治十年(1871),美國基督教美以美會在崇文門開設蒙學館,起初只有四名學生,然而在之后的十幾年里,這家小小的蒙學館極速擴張,光緒十年(1884)更名為懷里書院,光緒十四年(1888)增設大學部并更名為匯文書院,校舍遍布船板胡同、丁香胡同以及盔甲廠等胡同。民國八年(1919),匯文大學部與通州協(xié)和大學、華北女子協(xié)和大學合并組成一所全新教會大學——燕京大學,首任校長就是大家熟知的司徒雷登。當時燕京大學男校區(qū)的幾處校舍就分布在盔甲廠等胡同里,而盔甲廠內的校區(qū)(四院)是燕京大學從事教學活動的主要區(qū)域。民國十五年(1926),燕京大學搬離盔甲廠去了西郊新校區(qū)(現(xiàn)北京大學所在地),盔甲廠校區(qū)留給當時的匯文中學、匯文小學使用?,F(xiàn)在的盔甲廠胡同9號即為當年匯文第一小學高級部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后改為盔甲廠小學,后來修建北京站時搬往它處,如今是東城區(qū)明城幼兒園。</p> 北京盔甲廠賓館沿革與特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賓館內部庭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賓館前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賓館大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賓館的部分類型客房(根據(jù)網(wǎng)絡圖片拼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盔甲廠胡同6號就與9號分立于胡同南北兩側,座落在該處的北京盔甲廠賓館(北京中安<span style="font-size:18px;">賓館</span>),是家經(jīng)濟快捷型商務酒店?,F(xiàn)建筑1957年落成,原為煤炭部職工住宅,后來職工遷出,1982年改為煤炭部盔甲廠招待所,是原煤炭部在京的幾家賓館招待所之一。隨著政府機構改革,其主管單位歷經(jīng)多次變遷,現(xiàn)隸屬于應急管理部,由部機關服務中心負責管理。在隸屬國家安全監(jiān)管局及安全監(jiān)管總局時期,2004年由機關服務中心投資1700余萬元對賓館進行改造、徹底改頭換面后,成為中安之家酒店連鎖首家示范店;2018年再次完成裝修后轉型為融合歷史文化與商務功能的特色酒店。賓館主體樓高4層,簡潔的歐式風格外觀,小庭院和家居式樓宇格局。現(xiàn)有160間客房,涵蓋套房、家庭房、商務大床間、商務標準間、單人間等多種類型。作為原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更早之前原為中國3S研究會)和美國斯諾紀念基金會的合作伙伴,酒店庭院設有斯諾夫婦紀念設施,主樓一樓陳列歷史文獻,兼具紅色文化展示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安會議室(根據(jù)網(wǎng)絡圖片拼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安餐廳(根據(jù)網(wǎng)絡圖片拼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庭院里的休閑茶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免費提供的現(xiàn)磨咖啡等飲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助洗衣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為經(jīng)濟快捷型商務酒店,北京盔甲廠賓館(北京中安賓館)內設有一間80平米的小型會議室,以及商務中心,可滿足基本辦公需求。賓館內優(yōu)雅別致的中安餐廳,可供120人同時用餐需求,精心布置的就餐環(huán)境,創(chuàng)新烹制的美味菜肴,是對紅色文化的一種傳承,讓旅客在感受紅色文化的時候細細品嘗陜甘寧等特色美食,更少不了那道海倫當年為自己出行壯膽時點的辣子雞(現(xiàn)稱海倫辣子雞)。賓館內還有一個漂亮的小庭院,這個獨特的休息空間,在二環(huán)之內的賓館中比較少有,在這里客人可以喝喝免費提供的茶和咖啡等,咖啡是現(xiàn)場磨制的,茶水種類則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而變換。據(jù)了解,北京盔甲廠賓館(<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中安賓館</span>)入住的客人近一半為外賓,在北京的涉外賓館中入住外賓排名非常靠前。針對外賓一般入住在4天以上,賓館還設有自助免費洗衣房,為客人提供家外之家的舒適體驗。由于盔甲廠毗鄰北京站、王府井、天安門等核心區(qū)域,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交通非常便利,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煤炭系統(tǒng)來京出差人員憑著介紹信,在這里也是一床難求。轉型為融合歷史文化與商務功能的特色酒店后,更由于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紅色文化傳承,吸引著眾多中外賓客,使這里幾乎天天暴滿。</p> 斯諾夫婦的盔甲廠13號印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諾與海倫北平居住地”盔甲廠13號尋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埃德加·斯諾紀念基金會與斯諾夫婦故居舊地工作人員座談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奈斯特龍博士在盔甲廠13號院的照片中可見花園里的假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倫根據(jù)回憶手繪院落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倫用盔甲廠13號地址寫的信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京大學搬離盔甲廠多年后,上世紀30年代斯諾夫婦在此租住的原13號院即為現(xiàn)在的盔甲廠胡同6號。當時該院落是瑞典地質學家、燕京大學教授奈斯特龍博士從基督教美以美會租住的,斯諾夫婦搬到盔甲廠后從奈斯特龍博士手中分租了一部分。該宅院為仿英國式建筑,占地6畝,房間不多,每間房子也不算大,但院子寬敞,院內有花園、石山、網(wǎng)球場、馬廐和一座周圍帶有玻璃的亭子。根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相關歷史照片印證,特別是斯諾夫婦著述及海倫用盔甲廠13號地址寫的信件,可以確認斯諾夫婦當年就是租住在這里。后因北京胡同門牌編號規(guī)則調整,原13號、14號、15號合并后一部分為現(xiàn)盔甲廠胡同6號(修建北京站及鐵路時也占了一部分),賓館的房產(chǎn)證與地籍圖明確標注了這一沿革。早在2008年4月23日,北京地方史志專家王之鴻先生發(fā)表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的《盔甲廠胡同6號——斯諾寓所》,就曾介紹過有關情況。2011年,美國斯諾紀念基金會主席詹姆斯·希爾一行來華考察時入住在當時的北京中安賓館,發(fā)現(xiàn)其位置與史料描述的斯諾舊居高度吻合。當年,賓館在原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的幫助下召開專家座談會,邀請國內外斯諾研究學者共同考證,北京盔甲廠胡同6號被確認為斯諾夫婦1935-1937年的北京居住地及《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的寫作地舊址,并于2013年舉行了揭牌儀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諾北京居住地舊址標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紅星照耀中國》寫作地舊址標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諾在盔甲廠13號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埃德加·斯諾和海倫·斯諾在盔甲廠13號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盔甲廠是斯諾夫婦在北平的第三處住所,也是居住時間最長、影響深遠的一處住所。埃德加·斯諾1905年7月19日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內瓦逝世,后人遵照斯諾遺愿,將其一部分骨灰葬于北京大學未名湖畔。1928年7月,喜歡冒險旅行的斯諾乘船抵達中國上海,任職《密勒氏評論報》,開始了他的新聞記者、編輯生涯,并在上海結識了宋慶齡、魯迅等知名人士。1931年10月,斯諾與來到上海的美國姑娘海倫·福斯特一見鐘情,并于1932年圣誕節(jié)在美國駐東京使館舉行了婚禮。1933年春,斯諾成為統(tǒng)一新聞協(xié)會駐北平代表,攜妻子海倫到北平赴任,不久租住在王府井大街東側的煤渣胡同原21號(此前在煤渣胡同的美篇里曾作過簡要介紹)。 1934年初,斯諾以美國駐華記者身份應邀兼任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當年9月夫婦倆在海淀軍機處8號院(今北京大學南門外)租了一處坐西朝東的別墅居住。1935年夏,斯諾因被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聘為自由投稿記者,遂辭去在燕大的教席,當年10月從海淀搬到城里,租住在盔甲廠13號,直到1937年11月離開北平。1935年底,斯諾夫婦在這里積極支持和熱情報道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1936年6月,在中共地下黨和宋慶齡先生安排下,斯諾從這里奔赴延安,4個月后,滿載著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信心回到家中。經(jīng)過近一年潛心寫作,1937年10月,紀實文學《紅星照耀中國》在英國倫敦由戈蘭茨公司首次出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諾的小客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二·九”運動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二·九”運動中陸璀向群眾演講照片被刊登在1935年12月《大眾生活》第一卷第六期封面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6年3月初陸璀在盔甲廠13號斯諾家中隱蔽期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斯諾在燕京大學新聞系任教時,由于同情關心中國,且沒有洋人高傲的氣勢,所以與師生感情融洽,另外作為記者消息靈通,他和海倫在海淀軍機處8號院的家中就成了學子們“呼吸一點新鮮空氣的窗口”。斯諾夫婦搬到盔甲廠13號后,家中的小客廳繼續(xù)成為一些進步學生的聚集場所,燕京大學張兆麟、王汝梅(黃華)、龔澎、龔普生、李敏、陳翰伯,清華大學姚克廣(姚依林),北京大學俞啟威(黃敬)、東北大學宋黎等,都是斯諾家的???。當時正值“一二·九”運動前夕,一次聚會時陳翰伯等人提出向宋慶齡先生寫信請教怎么辦才能挽救民族,并請斯諾轉交信件,十幾天后得到宋慶齡先生回信,號召學生們要有所表示、行動起來。后來學生領袖們在盔甲廠13號商討、起草、油印宣傳單。在12月9日請愿游行前夜,黃華等人把游行路線、集合地點和宣傳口號等計劃通知了斯諾夫婦。第二天的游行,斯諾夫婦隨著隊伍前行采訪。在12月16日的大游行之前,數(shù)所大學的學生會聯(lián)絡員在盔甲廠13號秘密碰頭,商談行動安排,16日一大早,斯諾夫婦和許多記者又一道采訪這次大游行。由于以斯諾夫婦為首的眾多中外記者的努力,“一二·九”運動的消息很快傳播到全世界。在運動中,斯諾夫婦在盔甲廠13號的家不但是學生領袖們的碰頭地點,還成為遭搜捕學生們的庇護所。黃敬經(jīng)常在這里藏身,和斯諾夫婦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曾因向群眾演講、后來照片被刊登在《大眾生活》封面上的清華大學女學生陸璀,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行中因試圖幫助同學們打開進城的城門,遭到警察的毆打之后又被逮捕,斯諾稱之為“中國的貞德”,陸璀被釋放后,斯諾夫婦又把她收留在自己家里養(yǎng)傷,之后更是護送她離開了北平。</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諾在盔甲廠13號整裝待發(fā)準備去保安采訪共產(chǎn)黨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諾在陜北采訪途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7年10月首次在倫敦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38年2月最早的中譯本《西行漫記》由上海復社出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倫以筆名尼姆·威爾斯出版的《續(xù)西行漫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6月3日深夜,斯諾從北平登上西去的火車,歷經(jīng)漫長而艱辛的跋涉,7月13 日抵達當時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延安的保安村,成為采訪陜北革命根據(jù)地所有外國記者中的第一人。20 世紀 30 年代的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之中。國共合作破裂后,國民黨對共產(chǎn)黨發(fā)動 “清剿”,中央紅軍被迫長征,并于 1935 年 10 月抵達陜北。延安,陜北的一個小鎮(zhèn),當時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據(jù)地,宛如被國民黨軍事和信息封鎖之海包圍的孤島。世人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紅軍的了解,僅限于國民黨妖魔化的宣傳。斯諾到保安后,多次采訪了中共中央領導和紅軍中的高級將領,如張聞天、彭德懷、賀龍、聶榮臻、李富春、左權、徐海東、李克農(nóng)等,在與毛澤東十幾個日日夜夜的交談中,斯諾對中國革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支持。隨后,斯諾又赴甘肅、寧夏訪問西征前線的紅軍。1936年10月12日,斯諾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離開保安縣,10月22日回到西安,當月底回到北平盔甲廠13號家中,開始了《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實事求是地記錄了他在陜北蘇區(qū)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士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更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真實生活?!都t星照耀中國》1937年10月在英國出版后,1938年2月,最早的中譯本由上海復社出版,考慮到在敵占區(qū)和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區(qū)發(fā)行的緣故,易名為《西行漫記》。1937年4月,海倫也冒著危險奔赴延安,為《西行漫記》收集急需的材料,為自已的《續(xù)西行漫記》(原名《紅色中國內幕》)采訪、拍照。</p> 盔甲廠賓館內的紀念展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斯諾夫婦居住地舊址揭牌儀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庭院里的埃德加·斯諾與海倫·福斯特·斯諾半身銅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紅星照耀中國》文化展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賓館里展示的各種版本《紅星照耀中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庭院里的《紅星照耀中國》及小號手雕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客房里印有斯諾元素的杯子、《紅星照耀中國》和手繪壁畫(根據(jù)網(wǎng)絡圖片拼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2011年盔甲廠胡同6號經(jīng)考證被確認為斯諾夫婦居住地和《紅星照耀中國》寫作地舊址伊始,時任賓館總經(jīng)理郝光寧女士,即傾力挖掘呈現(xiàn)這份紅色印記。此后,在賓館歷任負責人接續(xù)努力下,多場有關斯諾及其夫人海倫的學術會議在賓館舉行。繼2011年斯諾夫婦北京居住地舊址揭牌之后,2015年,埃德加·斯諾和海倫·福斯特·斯諾的半身銅像在賓館庭院內落成。院內墻上掛著的幾幅黑白照片,展示著當年盔甲廠13號的原景,斯諾夫婦庇護學生運動領袖的勇敢身影、啟程前往陜北采訪時的堅定神情以及回京后伏案寫作《紅星照耀中國》的專注模樣,去年新落成的《紅星照耀中國》和小號手的塑像,更是為這個紅色文化主題酒店增添了一抹亮色。主樓一層大廳的《紅星照耀中國》文化展,簡要介紹了斯諾的生平、在中國的主要活動及作出的重要貢獻。一側的4個展柜以英文書名“RED STAR OVER CHINA”為基座,陳列著斯諾借給毛主席拍照時戴的八角帽復制品(原品在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展覽館展陳) 、小號手原型謝立全少將的書信復印件,賓館獲贈的毛主席紀念章、“工合”組織徽章和紀念品以及刊登過賓館與斯諾夫婦故事的報紙等;東側的書柜里則收藏著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紅星照耀中國》書籍;展廳北側墻上,掛著相關文化交流活動的照片。除此之外,賓館將紅色元素融入到每一個角落。賓館大堂內,擺放了斯諾夫婦生平事跡及歷史照片;賓館走廊中點綴著各個版本的《紅星照耀中國》封面畫框;賓館客房內都擺放有一本《紅星照耀中國》和印有斯諾元素的杯子,有的房間墻上還有與那段歷史相關的手繪壁畫。尤其可貴的是,賓館打造了一支職工兼職的紅色宣講隊,每晚免費提供?“一起走近斯諾,探尋紅色中國”?主題講解服務,也帶動了服務質量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賓館庭院里的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讓世界了解了紅星照耀著的中國的兩位美國記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盔甲廠胡同6號的故事,是歷史考證與人文情懷交織的典范,也體現(xiàn)了煤炭人執(zhí)著的追求。埃德加·斯諾在這里寫下《紅星照耀中國》,把延安的燈火傳遞給世界;中譯本出版后,在中國產(chǎn)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中國青年因為讀了《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海倫·斯諾從此處奔赴延安,用筆記錄下“覺醒的中國”,作為《西行漫記》的姊妹篇,《續(xù)西行漫記》進一步向世界揭開了陜甘寧邊區(qū)的“神秘面紗”,為后人了解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jù)地的真實情況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革命力量的生機與活力。如今,北京盔甲廠賓館(北京中安賓館)致力于呈現(xiàn)并守護、傳承好這份紅色印記,《紅星照耀中國》也已被列為初中語文必讀書目,它將繼續(xù)影響著中國的一代又一代,跟隨著先烈的腳步和思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明:文中圖片除注明外,均為“七一”前手機拍攝于北京盔甲廠賓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