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紀(jì)念館的入口處,一塊白色展板靜靜地立在淺色墻面上,黑色字體寫著“致安敦禮 1935年”,仿佛在訴說一段塵封的往事。展板的規(guī)格與材質(zhì),像是在提醒人們,這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藝術(shù)的傳承。我站在展板前,仿佛能感受到那一年的風(fēng),吹過紙本水墨的邊緣,輕輕翻動時間的頁碼。</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向前,我看到一幅七言對聯(lián)靜靜地懸掛在展廳中央。1944年創(chuàng)作的它,紙本水墨的質(zhì)感依舊清晰,仿佛歲月并未在它身上留下太多痕跡。對聯(lián)的字跡遒勁有力,卻又不失柔和,讓人不禁想象當(dāng)年的創(chuàng)作者是如何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用筆墨書寫下內(nèi)心的堅定與信念。</p> <p class="ql-block">“豈有蛟龍愁失水,只磨故劍問青天?!边@句詩仿佛是徐悲鴻一生的寫照。他的一生,正如那蛟龍,即使身處逆境,也從未放棄對藝術(shù)的追求。他手中的畫筆,就是那把“故劍”,在一次次的磨礪中,直指青天,尋找屬于自己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展廳深處,昏暗的燈光下,黑白與彩色的肖像畫交錯懸掛,仿佛在低聲訴說著各自的故事。每一幅畫都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記錄著那些曾經(jīng)鮮活的人物。我站在其中,仿佛能聽見畫中人的心跳,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右側(cè)的白色柱子旁,幾盆黑色花盆靜靜擺放,地面反射著柔和的光,仿佛在提醒我們,藝術(shù)的光芒,從未熄滅。</p> <p class="ql-block">一張黑白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17歲的徐悲鴻,年輕的面龐上寫滿了堅定與執(zhí)著。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種不屈的意志,仿佛在告訴我們,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他都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p> <p class="ql-block">另一張照片中,19歲的徐悲鴻坐在上海的一張椅子上,背景模糊,卻掩不住他那略顯嚴(yán)肅的表情。那時的他,或許正思考著未來的方向,或許正為心中的理想默默積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1918年,徐悲鴻擔(dān)任北京大學(xué)畫法研究會導(dǎo)師時,與學(xué)員們合影。照片中,眾人穿著各異,有的戴帽,有的穿長袍,但那份對藝術(shù)的敬仰與熱愛,卻在他們的眼神中流露無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輕導(dǎo)師,站在講臺上,用他的畫筆與思想,點燃了一代又一代藝術(shù)青年心中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30年代,徐悲鴻在南京的工作室中,身穿深色長袍,左手叉腰,右手輕輕搭在身前的畫作上。背景中,幾幅畫作靜靜懸掛,仿佛在訴說著他那段不平凡的創(chuàng)作歷程。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沉穩(wěn)與自信,仿佛他正用畫筆,描繪出一個屬于中國藝術(shù)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1933年,徐悲鴻在歐洲舉辦“中國繪畫展覽”,他站在展廳中與觀眾交談。背景中,大幅繪畫作品靜靜陳列,仿佛在向世界展示中國藝術(shù)的魅力。那一刻,我仿佛能聽見他與觀眾的對話,感受到他對藝術(shù)的熱愛與執(zhí)著。</p> <p class="ql-block">在一張照片中,徐悲鴻身穿軍裝,坐在一群觀眾中間,背景是幾幅描繪古代人物的水墨畫。那是他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舉辦義展時的留影。他將賣畫所得全部用于救濟(jì)祖國的難民,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那顆熾熱的愛國心。</p> <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40年代,徐悲鴻身穿西裝,系著領(lǐng)帶,神情嚴(yán)肅。那一刻的他,仿佛是一位沉穩(wěn)的藝術(shù)家,正用他的畫筆,記錄著時代的變遷。</p> <p class="ql-block">在一張照片中,徐悲鴻正專注地創(chuàng)作《飛鷹圖》。他手中的毛筆在宣紙上輕輕勾勒,仿佛每一筆都凝聚著他對藝術(shù)的理解與追求。那一刻,我仿佛能聽見筆尖與紙張摩擦的聲音,感受到他內(nèi)心的寧靜與堅定。</p> <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40年代后期,徐悲鴻仿佛在訴說著他對藝術(shù)的執(zhí)著與思考。他的眼神中透著一種深邃,仿佛在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shù),從來不是浮于表面的華麗,而是內(nèi)心深處的堅持與磨礪。</p> <p class="ql-block">20世紀(jì)50年代初,徐悲鴻坐在桌前,為自己收藏的冊頁題跋。那一刻,他仿佛是一位沉思的學(xué)者,用筆墨記錄著自己的思考與感悟。背景中,隱約可見一些書籍與文房四寶,仿佛在訴說著他對文化的敬畏與熱愛。</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徐悲鴻身穿中山裝,站在綠意盎然的植物叢中,雙手叉腰,神情自信。那一刻的他,仿佛是一位堅定的藝術(shù)家,正用他的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1951年,徐悲鴻在北京為戰(zhàn)斗英雄畫像。他坐在畫架前,專注地描繪著英雄的面容,仿佛在用畫筆記錄下他們的英勇與堅韌。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對英雄的敬仰,以及對和平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在山東的工地上,徐悲鴻為勞動模范畫像。他坐在幾位工人中間,手中的畫筆在紙上輕輕勾勒,仿佛在記錄下他們的辛勤與汗水。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對勞動人民的敬意,以及對生活的熱愛。</p> <p class="ql-block">徐悲鴻素描</p> <p class="ql-block">感謝您的欣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