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美麗的錢塘江走出大山,流徑衢州、龍游,進入了金衢盆地的腹地。千百年這里碧波蕩漾,金沙白浪。她滋養(yǎng)著兩岸的百姓,成為一片富庶之地。非常有趣,在民國初年,錢塘江在此向北突然改道,原來的故道成為了長九千米,寬五百米的大湖。一時間突然千百只白鴿在此盤旋,人們因此叫她為白鴿湖。湖邊那座千年古鎮(zhèn)也改名為湖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湖鎮(zhèn)的改變從這時開始,我家族的改變也從這時開始,一個流傳百年的故事也從這時開始。這一年的秋天,稻谷剛揚場入倉,一頂花橋把一個漂亮的女人抬進了我的家。她就是我的曾祖母。五十里外一個杜家的姑娘。大家開始叫她杜娘,或者杜嫂,后來為何變成了“逗嫂”,個中的故事既平凡,又精彩,讓我慢慢地告訴你。</p> <p class="ql-block"> 曾祖奶奶是一個開朗的女人,一個充滿智慧的女人。村里有??小媳婦從架上拿箱下來取衣服,取了衣服依舊把箱子放上架去,不想架太高,箱太重,用力一擎,手骨兜住了肩骨,箱便放下來,手朝天再放不下,略動一動就要疼死。到處請良醫(yī),總無法醫(yī)治。大家對杜嫂說,你這么聰明給想個辦法。杜嫂說:“要手下來不難,把衣服脫去,教人揉一揉就好了,只是要幾個男子立在身邊,借他陽氣蒸一蒸,筋脈才得和合。只怕她害羞不肯。”其夫說:“只要病好,哪里顧得!”就把叔伯兄弟都請來周圍立住,把她上身衣服脫得精光,用力揉了一會,只不見好,讓人告訴杜嫂。杜嫂說:“四肢通連,單揉手骨也沒用,須把下身也脫了,再揉一揉腿骨,包你就好。”其夫走去替她把裙脫了,解到褲帶,其少婦大叫一聲“使不得”,用力一掙,兩手不覺朝下,緊緊捏住了褲腰。曾祖母立在窗外說:“恭喜你的手好了,不要再脫了。”大概有這么幽默的一回,鄉(xiāng)親們從此改叫杜嫂為逗嫂了。</p> <p class="ql-block"> 然而,讓鄉(xiāng)親們與她更親親熱熱,一切與美食休戚相關。曾祖奶奶創(chuàng)造了許多美食,她讓鄉(xiāng)親們品嘗,使鄉(xiāng)親們流連忘返,她手把手教姐妹們做美食,讓田野里的風染上了香味,讓山間的雪花裹著了香甜,她帶領著一家一戶,讓美食走進市場,一起領略賺錢的愉悅。</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來,湖鎮(zhèn)這個地方就是杭金衢一線上最大的糧食市場。如何讓糧食增值,曾祖母教會大家制作優(yōu)質米粉,名叫七日粉。先把上好的梗米浸泡在靈動山泉中,七天七夜。其間每日清洗一次。七日后,攤平置日光之下,每日不斷翻動,曬干后研磨成粉。如此得到的米粉,更加的白皙,更加的細膩,更加的扣彈。用時再將米粉用清水調之,搓成粉團,放入芝麻糖餡,或時令鮮蔬肉糜餡,便成為絕佳龍游湯圓。有著一種下鍋即糯軟,久之精神在的神韻。</p> <p class="ql-block"> 曾祖奶奶用這種粉改良了許多傳統(tǒng)的美食,最成功應該是對于傳統(tǒng)醬粿的改良。并引出了一段人間的佳話。傳統(tǒng)醬粿在衢州一帶流行幾百年。但米粉的粗糙,以及內餡缺乏郁郁的濃香,和沖擊味蕾的層次感,始終為家食小品,登不上大雅之堂。曾奶奶不凡的手藝讓傳統(tǒng)醬粿脫俗超凡,成為美食。首先外皮使用了優(yōu)質的七日粉,外在美感食感煥然一新。同時對內餡進行根本的改變,醬肉之濃香和時鮮菜蔬之清香,更有蔥姜之辛香的加持,一口吃在嘴里,如同和諧的音律,不斷奏出雄渾優(yōu)揚綿長的交響曲。因為有曾祖母巧手鼎力的幫扶,曾祖父那片叫集居的小吃店,一時間名聲大震。讓許多鄉(xiāng)賢名士尋味而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中國近代著名書畫名家,方志學家,中國現(xiàn)代司法奠基人一一余紹宋,在衢江游船上招待文人畫士,談到了曾奶奶的集賢居的美食,特別是形似玉盤的醬粿,大家都來了興致,要把游船開來湖鎮(zhèn)一品為快。船到湖鎮(zhèn)曾爺爺、曾奶奶將美食送上船。眾人品嘗后連連稱贊。一詩人來了興致,賦詩一首稱贊集賢居的醬粿?!艾摤摪子癖P,瓊瓊黃金液。如此之風味,無人不稱奇。”余紹宋大師馬上取來筆墨,錄下此詩贈與了曾祖母。</p> <p class="ql-block">一百多年過去了,曾祖母已化了一顆星星飛馳在天宇,看著她的子孫們,“逗嫂”的故事依然在民間傳頌,創(chuàng)造美的人永不消失,美的事業(yè)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