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茨坪北面的北巖峰。此峰山體猶如一座大羅漢佛像,它坐北朝南,神態(tài)莊嚴。陵園因山就勢而建,占地面積400畝,于1987年落成,整體建筑由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塑園、紀念碑五大部分組成。</p> <p class="ql-block">門庭是陵園的主大門,橫式牌坊上的“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燙金大字,是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題寫。</p> <p class="ql-block">進門后,經(jīng)過花壇園庭,順山而上的氣勢非凡的臺階,臺階分為兩組,第一組49級,第二組60級,寓意1949年新中國成立和陵園在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60周年時落成。</p> <p class="ql-block">順著寬闊的臺階而上,就來到紀念堂,堂的大門上方有燙金橫幅,上書“井岡山根據(jù)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這是彭真在1987年來井岡山視察時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包括瞻仰大廳、吊唁大廳、忠魂堂三部分。瞻仰大廳正面是漢白玉墻,墻上有“死難烈士萬歲”六個大字,這是毛澤東在1946年為烈士們題寫的,正面玻璃柜內存放著井岡山革命烈士的名冊。</p> <p class="ql-block">瞻仰大廳左側陳列室展覽的人物是建國后去世的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領導人的掛像。目前有51位。他們當中有開創(chuàng)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有軍隊中的一大批將帥;如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大將譚政、粟裕、黃克誠;上將陳伯鈞、賴傳珠、楊得志、朱良材;中將楊梅生、畢占云、張國華、譚家述;少將龍開富等;有建國后調離軍隊,到黨政部門擔任領導的。目前有13位,他們是何長工、賀敏學、賀子珍、陳正人、彭儒、曾志等。</p> <p class="ql-block">右側陳列室陳列的是建國前犧牲的革命先烈,他們都是在井岡山斗爭時的老紅軍、老干部。這組烈士掛像目前有54位。其中有的烈士的照片是本人的歷史照片,有的是根據(jù)他們的親屬和戰(zhàn)友的回憶畫下來的。還有的烈士無法征集到照片,這里就用黨旗和青松代替。</p> <p class="ql-block">前來瞻仰的人員。</p> <p class="ql-block">瞻仰大廳后為吊唁大廳。</p><p class="ql-block">吊唁大廳內,漢白玉的無字碑安放在正上方,四周墻面上嵌刻了在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15744位烈士英名錄,</p> <p class="ql-block">這里面有兩個沉重的數(shù)字:“15744”和“1”。吊唁大廳四周墻面嵌刻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錄,共有15744位;同時還有許多犧牲而沒有留下姓名的烈士,所以為他們立了1塊無名碑。</p> <p class="ql-block">朱德總司令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后是碑林,“井岡山碑林”五個燙金大字,是著名書法家舒同的手跡。碑林陳列了140塊精湛的書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內容:一是黨和國家領導人上井岡山時的題詞;二是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的題詞;三是全國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家及知名人士的題詞。這些題詞充滿崇敬、緬懷之情,熱情謳歌了井岡山革命斗爭的光輝歷史和英雄業(yè)績。</p> <p class="ql-block">總共有140塊。碑林的碑石全部用的是江西玉山縣的羅紋石。此種碑石材質細膩、光滑;耐磨,屬碑石中的上等石料。</p><p class="ql-block">(將有專集介紹)</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詩詞碑。</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碑林始建于1987年7月,自1989年清明節(jié)起對外開放。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組成,因勢而構,曲折回環(huán),別具一番情趣。。碑文有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的題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手書,部分知名人士和書法家的墨跡。其思想內容豐富,書法藝術精湛,是茨坪景區(qū)一處新的游覽點。</p> <p class="ql-block">陵園東側的山坡,有一座非同尋常的雕塑園。它的題材是對中國革命做出過重大貢獻的革命歷史人物群像,同時,這里的雕塑作品代表了當今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園內塑造了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共井岡山前委、紅四軍軍委、湘贛邊界特委的主要領導和著名人士的動人形象,一共20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己有專集介紹)</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雕塑園的20位先輩分別是: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羅榮桓、譚震林、滕代遠、李燦、何長工、宛希先、王爾琢、張子清、何挺穎、陳正人、蔡協(xié)民、賀子珍、伍若蘭、王佐、袁文才、賴傳珠 。</p> <p class="ql-block">在陵園的最上方是一個大型紀念碑,它正位于“佛”形山體臉部。這就是“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于1993年籌建,1997年落成??逃诒系摹熬畬礁锩沂考o念碑”10個大字是鄧小平的手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主碑是用鍍汰的不銹鋼制作的;它高達27米,意含192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狀。它有著幾層含義:遠看像一團火焰,寓意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視如林立的鋼槍,寓意“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主碑的基座部分,采用“將軍紅”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七—卜周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碑前母親和兒童相擁的雕像。母親代表的是黨、懷抱、大地、祖國、人民……兒童代表的是黨的未來、希望、接班人……兒童的手里緊握著一把梭標,代表的是毛澤東團結農民從梭標開始、到槍、到政權的掌握。</p> <p class="ql-block">碑前另一座雕像《送郎當紅軍》,軍民魚水情的定格,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群眾踴躍參軍,“最后一碗米送軍糧,最后一尺布做軍裝”的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堂前肅立意難收,風雨低吟訴舊愁。</p><p class="ql-block">萬千英魂拋熱血,九州赤幟映新疇。</p><p class="ql-block">壁上英名凝鐵骨,燈前故事訴風流,</p><p class="ql-block">火種長燃天地里,今朝我輩繼潮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