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網(wǎng)絡(luò)提供,感恩作者</p> <p class="ql-block"> 《道德經(jīng)》 第二十章: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前面兩句老子要表達(dá)的意思是他的心如同一面鏡子,就是持心若鏡,物來則應(yīng),物去則鏡自鏡(就是站在鏡子前照自己,你離開了,鏡子就只是鏡子,沒有任何印跡)。心不著任何物。眾人都有自己要追求的許多目標(biāo),就是被欲望所綁架,成為欲望的奴隸。而唯獨我獨守那個大道至簡的本,體。養(yǎng)道。貴食母,就是本體。眾人舍為求末,我反向而行,是舍末為本。</p><p class="ql-block"> 這幾句看似文字不多,但是理解有點難度,老子要告訴世人的是,也就是《金剛經(jīng)》里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金錢是不能生活的,但也要適可而止。比如:一輛車的本質(zhì)就是代步,豪華的和一般的車天壤之別。如果經(jīng)濟允許就買,不允許就買一般的。品牌的效應(yīng),本末倒置。是不是這樣?</p><p class="ql-block"> 這章文字比較多,就分四次來解讀。老子通過自己,也就是圣人和凡夫之間的差別,圣人追求的是清靜無為,遇到事情,向內(nèi)探求,不著外在的任何相。始終安住當(dāng)下。而凡夫不停地追逐名、利、財富。二元對立和分別。這樣就成為欲望的奴隸。</p><p class="ql-block"> 老子在前面章。來講到”致虛靜,守靜篤,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修行其實很簡單的事情。為什么大多數(shù)都做不到呢?第一就是不相信,第二是學(xué)了很多,什么都懂,就是不行動,不在生活中去踐行。只有踐行才能驗證是否真正掌握。</p><p class="ql-block"> 傳承和弘揚《道德經(jīng)》,想要改變自己現(xiàn)狀的人靜下心來讀懂《道德經(jīng)》,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