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萬壽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萬壽寺路22號,以下是關于它的詳細介紹:</p> <p class="ql-block">作為皇家祝壽祈福場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萬壽寺成為皇家祝壽祈福的重要場所。乾隆皇帝多次在萬壽寺為皇太后舉行盛大的祝壽慶典 ,慶典場面宏大,儀式莊重,有眾多的王公大臣、高僧大德參與。寺內佛音裊裊,鐘鼓齊鳴,彰顯皇家的尊崇與虔誠。除祝壽外,在國家遇到重大事件,如戰(zhàn)爭勝利、祈求風調雨順等時候,乾隆也會派人或親自前往萬壽寺舉行祈福法會 ,借助佛教的力量為國家和百姓祈求福祉。</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明代始建:由萬歷帝生母李太后于萬歷五年(1577年)主持修建,次年建成,萬歷皇帝賜名“護國萬壽寺”。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為遷入永樂大鐘,在寺東北側增建了鐘摟</p> <p class="ql-block">清代發(fā)展:順治二年(1645年),順治帝為萬壽寺賜匾“敕建護國萬壽寺”??滴酢⑶?、光緒等朝多次對萬壽寺進行修繕擴建,使其成為東中西三路建筑群,形成如今所見的基本風貌。</p> <p class="ql-block">近現代變遷:1934年,在萬壽寺內開辦東北難民子弟學校。1979年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2017年至2022年進行了整體保護修繕。</p> <p class="ql-block">中路:為主體建筑,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萬壽閣、大禪堂、觀音殿、無量壽佛殿、</p> <p class="ql-block">東路:為方丈院,是寺院住持修行、居住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館藏文物:作為北京藝術博物館,館藏12萬余件歷代藝術品,以明清文物為主,涵蓋佛教造像、宮廷織繡、傳統(tǒng)家具等。</p> <p class="ql-block">西路:為行宮院,主要建筑有大門、壽茶房、壽膳房、前正殿、正殿、梳妝樓、大悲堂等,慈禧太后游頤和園時經常在這里歇息、喝茶</p> <p class="ql-block">歷史價值:萬壽寺始終與明清兩代統(tǒng)治者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是清代皇家慶典的重要場所,對研究明清歷史和皇家文化具有重要價值。</p> <p class="ql-block">歷經清代三次重修擴建,萬壽寺形成了三路七進的龐大格局,其中西路為帝后行宮,慈禧對西路行宮的建設與完善有重要影響,使其富麗堂皇,滿足自己出行駐留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藝術價值:寺內的建筑、彩畫、造像等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園林藝術和佛教藝術的高超水平,如大雄寶殿內的倒坐觀音塑像,工藝精湛,是北京明清時期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珍品。</p> <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 年),為給皇太后祝壽,乾隆皇帝對萬壽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 。此次擴建在明代基礎上,極大地拓展了萬壽寺的規(guī)模和格局,增建了許多建筑,如大雄寶殿等重要殿宇,使得寺廟的建筑更加宏偉、功能更加完善。建筑風格上,融合了皇家建筑的莊嚴大氣與佛教寺廟的寧靜肅穆,彰顯出皇家寺廟的尊貴與威嚴。 比如大雄寶殿,采用了高等級的建筑規(guī)制,飛檐翹角、斗拱交錯,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建筑技藝。</p> <p class="ql-block">廟會與民間歇后語</p><p class="ql-block"> - **“萬壽寺彎腰——頂兒上見”**: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浴佛節(jié),萬壽寺對外開放廟會,同時期藍靛廠西頂娘娘廟也有廟會。百姓在萬壽寺見面作揖后相約“頂兒上見”(指西頂),后衍生為“一較高下”的諧謔語。</p> <p class="ql-block">御筆題字與賜物</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為萬壽寺御筆題寫了不少匾額和楹聯,如“金粟祥光”匾額等 ,這些御筆題字不僅提升了萬壽寺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也體現了皇帝對寺廟的重視和尊崇。此外,乾隆還賜予萬壽寺許多珍貴的佛像、法器等物品,豐富了寺廟的宗教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太湖石失蹤與和珅盜寶之謎</p><p class="ql-block"> - 明代萬壽寺假山用太湖石堆砌,乾隆年間重修時這些奇石不翼而飛。傳說和珅之父常保任萬壽寺工程監(jiān)修時,奉旨將太湖石移往圓明園;后和珅任圓明園總管,又將部分太湖石及西洋門設計移入恭王府花園。恭王府的漢白玉西洋門與萬壽寺乾隆年間所建西洋門風格相似,成為佐證。</p> <p class="ql-block">慈禧對萬壽寺的修建改造</p><p class="ql-block"> 建筑增建:光緒二十年(1894 年),慈禧太后借60壽辰,挪用海軍軍費重修萬壽寺,擴建了延壽殿,增建了千佛閣(壁間嵌有小佛數千,慈禧常在此拈香禮佛 ),新建了專門用于梳妝的日照樓(即后照樓,又稱慈禧太后梳妝樓,位于萬壽寺西路行宮正殿后 ),還將周邊良田圈進,作為寺院專屬菜園 ,并將寺廟升格成了行宮,有“小壽寧宮”之稱 。至此,萬壽寺形成了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永樂大鐘的“不祥之遷”</p><p class="ql-block"> - 明永樂大鐘原藏漢經廠,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遷入萬壽寺,每日由六僧撞擊,聲震京城。明末天啟年間,京城流傳“京西白虎位不宜鳴鐘”的讖語,大鐘被視為不祥之物棄置于地。清乾隆八年(1743年)移往覺生寺(今大鐘寺),此鐘現為國家級文物。</p> <p class="ql-block">專題展覽:如“吉物詠壽”展覽,集中展示壽文化文物。在修繕后,有5個基本陳列、350余件館藏文物精品亮相,其中七成珍貴文物是首秀。</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與慈禧出行、駐留</p><p class="ql-block">萬壽寺前臨長河,慈禧乘船去頤和園時,必定在此拈香禮佛、休息更衣 。慈禧對這里十分偏愛,在光緒十八年(1892 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的五年間,她曾50多次駕臨萬壽寺 。</p> <p class="ql-block">山門頂“洪福齊天”百蝠彩繪、假山象征三山的結構、西洋門巴洛克風格遺存,以及新發(fā)現的康熙時期未焚盡“疏文”殘片。</p> <p class="ql-block">李太后與“三山一寺”的象征傳說</p><p class="ql-block"> - **三山聚靈**:明萬歷年間,李太后(自稱“九蓮菩薩”)主持修建萬壽寺時,因寺后無山,特從佛教名山普陀、峨眉、五臺取土筑假山,山頂建小廟供奉三尊菩薩像,象征將三山“搬入”京城。信徒一日游寺即等同朝拜三山,積萬年壽數,故得名“萬壽寺”。</p> <p class="ql-block">甄嬛”原型太后的行宮之謎</p><p class="ql-block"> - 乾隆生母崇慶太后(《甄嬛傳》原型)的六十至八十大壽均在萬壽寺舉辦。但西路行宮建筑等級僅為王府規(guī)格,低于皇家標準。據考因該行宮最初由康熙祖母孝莊設計,未按帝后行宮規(guī)制建造,乾隆沿用而未逾制。</p> <p class="ql-block">發(fā)跡傳說與“老佛爺”稱呼由來</p><p class="ql-block">光緒初年,慈禧謀劃二次垂簾聽政 ,太監(jiān)李蓮英為迎合她,讓萬壽寺僧人制作了一尊面容與慈禧相仿的觀音菩薩像。待慈禧前往萬壽寺,僧眾山呼“太后老佛爺”,并將她領到三世佛后,見到那尊觀音像。此后,“萬壽寺雙佛顯圣”的故事傳開,“老佛爺”這個稱呼也從萬壽寺傳遍京城,慈禧也心安理得地獨攬大權 。不過,“老佛爺”實際是綽號,在正式場合,清朝官員需跪安說“臣某某某請皇太后圣安”,只有太監(jiān)和內務府官員會在背后這樣稱呼慈禧。</p> <p class="ql-block">九蓮菩薩顯圣:李太后借佛教神化自身權威,寺中曾供奉其“九蓮菩薩”畫像,傳說此舉為萬歷皇帝鞏固統(tǒng)治合法性。</p> <p class="ql-block">努爾哈赤的“救命之恩”傳說</p><p class="ql-block"> - 據傳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進京朝貢時遭明兵部圍捕。危急關頭,他求助李太后,恰逢太后在通州建寺“上梁”(傳統(tǒng)忌殺生),加之女真族曾進獻貂皮,太后遂下令釋放努爾哈赤,并贈其九蓮菩薩畫像。此恩被清皇室銘記,順治二年(1645年)特賜“敕建護國萬壽寺”匾額,將前朝寺廟升為清代護國寺院。</p> <p class="ql-block">滲金多寶佛塔與舍利疑案</p><p class="ql-block"> 寺內無量壽佛殿藏有明天啟年滲金多寶佛銅塔,傳說明代李太后私藏了一粒隋代佛舍利于塔中。該塔現為北京地區(qū)罕見佛教藝術精品,但因保護需要無法開塔驗證,成為一樁歷史懸案。</p> <p class="ql-block">蘇州街盛景:乾隆為母祝壽時,仿江南市井在長河對岸建“蘇州街”,商鋪林立、吳語軟儂,成為清代京郊民俗文化縮影。</p> <p class="ql-block">與皇家園林體系的關聯</p><p class="ql-block">萬壽寺處于皇家園林的重要連接位置,它臨近長河,乾隆時期對長河進行疏浚整治,打造了從京城到頤和園的水上御道 。乾隆皇帝在往返京城與頤和園時,經常會在萬壽寺駐蹕、休憩 ,這樣萬壽寺就成為皇家園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與周邊的皇家園林共同構成了乾隆時期京城西北郊龐大的皇家園林活動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康熙填池縮佛的“孝心趕工</p><p class="ql-block"> 1685年,孝莊太后中風未愈,康熙為圓其登五臺山夙愿,借萬壽寺象征五臺山的假山,緊急重修寺廟,工期僅半年。因時間倉促,工匠將原居東西配殿的十八羅漢像縮尺移入大雄寶殿合供,后花園蓮池也因冬季結冰無景可賞而被填平。這場以孝為名的工程,實為政治與親情交織的倉促演出。</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如一部折疊的暗史,每一片瓦當都倒映著權謀的冷光,每一寸梁木都承載著信仰的嘆息。它不僅是建筑,更是一個王朝在神性與人性間搖擺的隱喻——行至此處,或可聽見歷史暗涌的潮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