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昵稱 清學閑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美篇號 52561437</span></p> <p class="ql-block">七月,驕陽似火。我懷揣著別樣的熱忱,踏上了前往廬山的旅程。此番之行,無關(guān)那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只為追尋廬山深處那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開啟一場穿越烽火歲月的精神朝圣之旅。</p> <p class="ql-block">廬山,這座傲立于長江南岸的千古名山,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然而,它的魅力遠不止于自然之美,更是一座承載著中華民族抗爭外侮、追求解放厚重記憶的不朽革命圣地。</p> <p class="ql-block">清晨,“晴云輕漾,熏風無浪”。我乘首班纜車抵牯嶺街,清涼微風拂過,愜意頓生。轉(zhuǎn)車至小天池景區(qū),石階上,三角錐形的廬山抗戰(zhàn)紀念碑巍然矗立如利劍指蒼穹。入口花崗石牌坊“浩氣長存”四字蒼勁,似回蕩著八十多年前血戰(zhàn)吶喊。1938年酷夏,三千裝備簡陋的守軍在云霧山間與日軍周旋九月,缺衣少食卻憑頑強意志創(chuàng)孤軍抗戰(zhàn)最久奇跡。1946年,第九十九軍軍長梁漢明命日俘建此碑,以雪國仇、促日俘反省。這座最初紀念國軍將士的碑,如今成中華民族共同抗戰(zhàn)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徐徐前行,我仿若穿梭于歷史的長廊之中,先后探尋了中共中央會議期間毛澤東下榻的美廬別墅、蘆林一號別墅 。循著長沖河潺潺的水流聲,我來到了一棟爬滿常春藤的英式別墅前,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美廬別墅。這座滿是歷史韻味的建筑,就像一位默默無言的歷史見證者,靜靜目睹了無數(shù)關(guān)鍵的歷史瞬間。</p> <p class="ql-block">1959年,毛澤東首次登上廬山,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八中全會期間,就住在“美廬”。別墅門前天然石丘上,“美廬”二字筆鋒剛勁,左下角“中正題”三字,盡顯其特殊身世。1933年,這棟原屬英國勛爵的宅邸成了宋美齡的禮物。此后十多年,蔣介石常在此居住,還在此收到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的消息。歷史充滿戲劇性,1959年毛澤東踏入庭院,一句帶著濃郁湖南口音的“蔣委員長,我來了!”,為別墅添了更復雜深刻的記憶 。</p> <p class="ql-block">還有那個廣為人知的細節(jié)瞬間浮現(xiàn)在眼前:當工作人員打算鑿除“美廬”石刻時,毛澤東出面制止,使得這段歷史得以完整留存。走進宋美齡的臥室,那架德國立式鋼琴靜靜佇立、默默無言,還有那臺1930年代由美國制造的較為先進的煤油動力冰箱,似乎時間都在它們身上凝固了。展館的一角,一個樸素的竹飯籃吸引了我的注意——毛澤東曾用它盛放簡單的飯菜,這與別墅的奢華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卻深刻地詮釋了“公者千古,私者一時”的內(nèi)涵。</p> <p class="ql-block">最讓我感觸頗深、感慨萬千的是,蔣介石坐轎上山,身邊眾人簇擁的照片,與毛澤東同志爬山登頂?shù)恼掌纬闪藦娏业姆床?,還有毛澤東不用坐式馬桶的故事,令我感動落淚,人民的領(lǐng)袖心中永遠裝著人民,永遠值得人民愛戴!站在別墅的窗前,眺望遠方連綿起伏的山巒,我不禁想象著當年毛澤東在這里思索國家大事、謀劃發(fā)展藍圖的情景,心中對偉人的崇敬之情更加油然而生,愈發(fā)濃烈。</p> <p class="ql-block">我來到廬山河西路442號的周恩來在廬山活動紀念室。門前石墻“周恩來紀念室”六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周恩來與鄧穎超曾下榻這棟美國傳教士建造的小樓。臥室簡樸:舊床單改的窗簾、花生米榨油的故事,訴著艱苦歲月;書房臺燈似剛熄滅,可想見他伏案身影。此別墅還見證過1946年馬歇爾八上廬山調(diào)停國共沖突。1990年這里辟為紀念室,照片與故事展現(xiàn)了周恩來在廬山的活動與風貌,他為國為民的辛勞、智慧、胸懷與奉獻精神,令人由衷敬仰。</p> <p class="ql-block">午后,烈日高懸、暑氣蒸騰,卻時有涼爽山風拂來,我漫步蘆林湖畔。蒼松翠柏間,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式建筑蘆林一號別墅靜靜矗立。踏入其中,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別墅南大門西側(cè)的毛澤東臥室里,藤編躺椅、辦公桌、立柱臺燈及辦公室的搪瓷茶杯,皆維持著主人離去時的模樣,歲月仿佛在此定格。那張?zhí)刂频膶挻竽景宕灿葹轱@眼,據(jù)說三分之二空間堆滿書籍,盡顯主席枕上閱讀的習慣。毛主席在別墅辦公、休憩時,讀書是每日要事,工作之余幾乎都用于讀書。廬山會議期間,他從圖書館借閱上百冊馬列著作、哲學與經(jīng)濟學典籍及中國歷史文學書籍。在這片山水間,他詩興大發(fā),寫下《七律·登廬山》和《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盡顯“器大聲閎、志高意遠”的領(lǐng)袖風采,為廬山與后世留下珍貴精神寶藏。</p> <p class="ql-block">別墅西北角是原中共中央常委會議廳,凈空6米,頂部懸著兩個直徑1.5米的紫銅吊燈,12盞玉蘭花狀小燈環(huán)繞中央弧形白燈。這設(shè)計融蘇式大氣與民族特色,莊重典雅。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毛澤東曾在此下榻,此間或許有過關(guān)乎國家命運與人民未來的激烈討論。</p><p class="ql-block"> 院前駁坎的半島,是毛澤東當年游泳下水處。1961年夏秋,他幾乎每日中午在此躍入蘆林湖暢游,澄澈湖光見證著偉人活力與豪情。如今湖周已立圍欄禁泳,往昔畫面只存于記憶與想象中。</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別墅的庭院,靜謐而莊重的氛圍縈繞四周。我閉上雙眼,仿佛能看到當年會議期間,毛澤東與其他領(lǐng)導人圍坐一處,為國家發(fā)展、人民福祉熱烈討論的場景。他們不辭辛勞、日夜操勞,一心只為國家繁榮昌盛,為人民幸福安康,這種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wù)的偉大精神,深深觸動著我的心靈,讓我不禁肅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廬山博物館內(nèi),一面展墻靜靜陳列著諸多珍貴照片,串聯(lián)起歷代文豪與廬山的不解之緣。司馬遷曾踏足這片山水,將廬山的風姿融入《史記》的筆墨;王羲之在此揮毫,留下了與山水共鳴的書法印記;李白仗劍登臨,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千古絕唱;白居易筑廬而居,在《大林寺桃花》中記錄下春日的驚喜;蘇軾也多次游歷,以詩文書畫描摹廬山的百變風情。這些照片不僅定格了文豪們與廬山相遇的瞬間,更讓那些穿越千年的墨寶有了具象的依托,訴說著廬山作為文化名山的深厚底蘊。</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我的紅色之旅,我懷著崇敬之心來到擲筆峰下的廬山會議舊址。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鐵瓦覆頂、藍檐翹角,1937年落成時名為廬山大禮堂,是民國時期廬山三大建筑之一,此后見證了中國現(xiàn)當代史上三次重要會議。</p><p class="ql-block"> 步入舊址,大廳中央矗立著毛主席的巨大站立銅像,目光堅定深邃;大會議室里,百余把木質(zhì)座椅整齊排列,似乎還在等待著當年的熱烈討論;展覽廳中,珍貴圖片與歷史實物,鋪展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輝煌歷程,串聯(lián)起三次重要會議的崢嶸歲月。駐足在彭德懷給毛主席的信及主席批示前,字里行間,偉人的博大胸懷與無私奉獻精神撲面而來,令人動容。</p> <p class="ql-block">這里曾是1959年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1961年中央工作會議、1970年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的召開地,三次會議的回響至今仍在這座建筑中久久激蕩。坐在觀眾席上,看著紀錄片《廬山煙云》里毛澤東同志慷慨陳詞的歷史畫面,恍惚間,窗欞投射的光影已悄然移動——時間在此刻仿佛凝固,卻又從未真正停下流淌的腳步。</p><p class="ql-block">這三次會議,在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留下了深遠影響,我深刻地體會到:歷史的航程或許有曲折,但只要信念如磐、不斷總結(jié)前行,便終將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來到中共秘密商議南昌起義的舊址——仙巖飯店。這座位于廬山東谷的近代建筑,由英國傳教士都約翰1905年創(chuàng)辦,看似平凡卻見證諸多重大歷史:1926年12月,蔣介石在此召開會議,討論北伐戰(zhàn)略與國民政府遷都,開啟廬山“政治名山”地位;1937年、1946年,周恩來與蔣介石會商國共合作時均下榻于此。最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7月19日夜,共產(chǎn)黨人瞿秋白、李立山等與共產(chǎn)國際代表鮑羅廷,借林柏渠叔叔在此當廚師之便,于飯店廚房商討南昌起義籌備工作,修改完善計劃、明確分工及部隊集結(jié)時間任務(wù)。南昌起義的槍聲如驚雷劃破夜空,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獨立領(lǐng)導武裝斗爭和創(chuàng)建革命軍隊的開端。</p> <p class="ql-block">“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碑斈荷巛p柔紗幔緩緩垂落,將廬山籠罩在靜謐之中,我懷著崇敬與期待,登上牯嶺街的觀景臺。極目遠眺,腳下云海如萬馬奔騰般翻涌不息,那滾滾浪潮恰似歷史長河的生動隱喻,默默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變遷。</p><p class="ql-block">這一日的紅色之旅,宛如一把神奇的鑰匙,為我打開通往廬山深處的大門,讓我得以真切觸摸到它作為政治名山的另一重肌理。那些散落在蔥郁山林間的別墅與會址,宛如璀璨明珠——它們不僅是承載歲月痕跡與建筑藝術(shù)的珍貴遺產(chǎn),更是盛滿民族記憶的容器,收納著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史上的風雨兼程與波瀾壯闊。</p> <p class="ql-block">從抗戰(zhàn)烽火中不屈的堅守,到革命歲月里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從國共合作的崎嶇歷程,到新中國建設(shè)的艱辛探索——廬山的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紅色印記,每一縷風都在低吟那段波瀾壯闊的過往。從全民抗戰(zhàn)時期振奮人心的激昂宣言,到社會主義建設(shè)道路上浸滿汗水的艱辛探索,這里的每一處紅色遺跡,都如緊密相扣的紐帶,串聯(lián)起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展現(xiàn)著中華民族在不同時期的堅韌與奮進。</p> <p class="ql-block">回望這一天邂逅的莊嚴肅穆的紀念碑、鐫刻歷史記憶的題刻、承載往昔故事的舊物與記錄歲月的影像,內(nèi)心忽然涌起深沉的感悟:真正的紀念,絕非簡單評判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好壞,而在于以敬畏之心,深刻理解并尊重歷史的復雜性。</p><p class="ql-block">這些紅色記憶,是民族精神的富礦,是照亮前路的火炬。它們時刻警醒:新時代的征程上,當不忘來路、不負使命,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步履不停。讓我們帶著這份銘記,承續(xù)紅色基因,在時代的長卷上續(xù)寫屬于我們這代人的華章。</p> <p class="ql-block"><b> 廬山紅色景點感懷</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廬山勝境蘊紅情,盛夏探尋感慨生。</p><p class="ql-block">美廬往昔留陳跡,蘆嶺當年憶舊程。</p><p class="ql-block">抗日碑前思壯烈,會堂址畔念崢嶸。</p><p class="ql-block">風云變幻山河記,浩氣長存勵后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紅色印記之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