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們翻看中國歷史,歷史上很多皇帝修了書,其實修書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并不稀罕的事情,但朱棣確實是個做出驚人之舉的人。他修了一部前無古人的書,做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事,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朱棣要修成一部光耀史冊,流芳千古的偉大書籍一一《永樂大典》。但他需要一個合適的人擔(dān)任總編官,這個人必須有廣博的學(xué)問、清晰的辨別能力、無比的耐心、兼容并包的境界。但值得慶幸的是,朱棣也確實找到了一個人,而這個人是明代第一才子解縉。這一年,解縉四十七歲。</p> <p class="ql-block"> 解縉,洪武二年(1369)出生,江西吉安人。他自幼聰明好學(xué),被家鄉(xiāng)人稱為才子,十八歲舉奪得鄉(xiāng)試第一名。洪武二十一年(1388),解縉沒有辜負家族的希望,考中進士,他的哥哥解綸和妹夫黃金華也同登進士。人稱“一門三進士”,一時傳為美談。</p> <p class="ql-block"> 在永樂元年(1403),朱棣將大典主編工作交給了解縉。這修的不是一本書,修的是一部涵蓋古今,包容萬象,蘊含一切知識財富的百科全書。</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解縉在接手時并沒有當(dāng)作無比重要的“任務(wù)”,他認為不過是皇帝的一時興趣,想編本書玩一玩。在永樂二年年底,解縉向朱棣呈送初稿,名叫《文獻大成》。但讓他沒有想到,這套花費心血的初稿,盡遭朱棣一頓痛斥,根本沒有領(lǐng)會他的意圖。</p> <p class="ql-block"> 在修《永樂大典》這事上,解縉雖然沒有表現(xiàn)出政治敏銳性,但如此之快拿出初稿,倒是讓朱棣十分高興。他要加強領(lǐng)導(dǎo),組織陣勢,調(diào)集二十人學(xué)者組成領(lǐng)導(dǎo)班子。另外,朱棣在全國范圍內(nèi)發(fā)起動員,召集所有學(xué)識淵博的人,不管老少、貧富,全部召集來做編撰,相當(dāng)于我們今天的編輯。</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說,朱棣還拿出工作陣勢,還在全國各地縣找有特定能力的人,他不要求學(xué)問,只要把字寫得好的人,也找來工作。</p><p class="ql-block"> 由于朱棣是修一部全書,需要采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在編撰過程中,這項工作需要人手來寫。古代,大明帝國的書,字跡必須漂亮清晰,不可能采用現(xiàn)在的電腦排版技術(shù),在電腦面前打字的人去抄書。</p> <p class="ql-block"> 朱棣真是一個做事干脆的人,他將編撰的總部設(shè)在文淵閣,并把編書的人都安排住處,吃飯時有人送飯,編書人只寫就行了,啥也不用管。他還派監(jiān)工,共同主編此書。</p><p class="ql-block"> 解縉終于明白,自己將要完成一件偉大的事件。事實證明,朱棣確實沒有看錯人,解縉沿著領(lǐng)導(dǎo)指示的方向,發(fā)揮自己的才華,合理安排各項工作,采購、辨析、編寫、校對,每塊編寫完,他都要親自審閱,并提出修改意見。在當(dāng)時編撰人中的佼佼者,解縉做得很出色。</p><p class="ql-block"> 在修撰大典過程中,有朱棣這樣的政治、經(jīng)濟支持,再加上解縉的得力領(lǐng)導(dǎo)和工作安排,無數(shù)勤勤懇懇的人日夜不休的工作著,他們在無數(shù)個夜晚筆耕不輟,舍棄家庭和娛樂,只為了完成之部古往今來偉大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 解縉在朱棣的安排下,組織無數(shù)修撰人員,日夜不休工作著,付出代價,只為完成這部偉大的著作。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并沒有偉大的理想,只是平凡的抄寫員,編撰人,在當(dāng)時,他們的人生和偉大扯不上任何關(guān)系,但所做的卻是永存史冊的事。</p><p class="ql-block"> 永樂五年十一月,終于完成光耀后世的《永樂大典》。而這部巨作不僅是一部書,而是一座中華文明史上的金字塔。但大部分人只是普通的讀書人,他們所做的卻是一件偉大的事。歷史不會應(yīng)他們參與而留下他們的名字,但這部偉大著作的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個抄寫字都流淌著參與人的心血。</p> <p class="ql-block"> 在修撰涵蓋古今知識的百科全書中,以解縉為首的明代上千普通讀書人,他們用五年時間,采集了幾乎所有珍貴文化資料,用人手一個字一個字地寫成一部有史以來最大、最全的偉大巨作《永樂大典》。</p><p class="ql-block"> 據(jù)史載,此書收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種書籍七八千余種,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多萬字。內(nèi)容包括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yī)術(shù)、道經(jīng)、農(nóng)工藝等,涵蓋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知識,這部書它將永遠光耀后世。</p><p class="ql-block"> 中華歷史上,如果沒有《永樂大典》,很多古代書籍,我們將永遠也看不到,也不會流傳于世上。我們現(xiàn)代人唯有由衷的佩服,《永樂大典》不僅讓我們了解先人的偉大,而且它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產(chǎ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