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號:18815426</p><p class="ql-block"> 文字/圖片/編輯 :姜世珍 霞</p> <p class="ql-block"> 五通公社一大隊的李山塆頭,是我愛人洪安德的老家,是他祖輩扎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塆頭的老宅,是一座傳統(tǒng)的三合院。它背倚青山,兩側(cè)山巒舒展,如椅子的扶手環(huán)抱,老宅便安穩(wěn)地座落在這“椅座”之中。山形映襯,別有一番洞天景致。房前竹木成林,綠意蔥蘢,清新幽雅,確是一處宜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這座老宅,是與洪相如大哥家共同所有的產(chǎn)業(yè),兩家分界而居。分界以堂屋中線為軸:面朝房屋,右側(cè)歸我們家。兩家各自供奉家神。這分界線從堂屋正中延伸至屋后山林,按房向左右分開。堂屋后正中央曾植有一棵楠木樹,此樹便是山林的天然界標(biāo),樹右側(cè)的山林屬于安德老家。樹若枯死,則歸安德家所有。</p><p class="ql-block"> 老宅的分割,已不知始于哪代先祖。相如大哥與安德并非近親,兩家聯(lián)宗結(jié)好已歷經(jīng)數(shù)代。然而,在安德家道中落、遭遇困境之時,相如兄弟兩家(大哥、二哥)卻多有欺凌。直到安德外出求學(xué)、工作,乃至我們成婚之后,他們見安德家日漸興盛,才轉(zhuǎn)而主動親近、巴結(jié),關(guān)系才逐漸修復(fù)、密切起來。我記得,當(dāng)時母親對他們兩家仍心存芥蒂,頗有不平之意。我們多次勸說母親,希望她能放下過往恩怨……</p> <p class="ql-block"> 李山塆頭的老宅,究竟始于哪一輩高祖?家史已不甚清晰。從房屋本身看,全是陳舊的老式泥木結(jié)構(gòu)。安德的祖父母——洪文仲、趙氏的墳?zāi)?,就安葬在屋后的村屬山地上。由此推斷,至少從曾祖父或其上輩起,家族便定居于此了。算來至今,約有二百年歷史。安德在此出生、成長,這里延續(xù)了洪家五、六代人的生命血脈,是承載家族根基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這個老家,曾有過歡聲笑語、鄰里贊譽的溫暖時光;但也歷經(jīng)了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凄涼歲月。洪榮均老祖公辭世后,家境驟變,一片冷落悲涼!黃氏婆改嫁他鄉(xiāng),梁氏婆獨自拉扯著黃氏留下的三女一男四個孩子,含辛茹苦,艱難度日。正是她數(shù)十年的堅守,保住了這個家,延續(xù)了家風(fēng),養(yǎng)大了子女,維系了洪家的血脈傳承!</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厄運再次降臨。安德的父親為躲避抓壯丁,被迫離家出走,數(shù)年杳無音信。家中老幼三代婦孺,備受欺凌,在饑寒交迫中煎熬度日。安德的兩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先后在貧病和饑餓中夭折。只剩下安德也幾度瀕臨絕境......這段血淚斑斑的苦難家史,成為安德、他的母親以及梁氏婆心中永遠(yuǎn)的傷痛。每每憶及,安德總是悲從中來,潸然淚下……</p> <p class="ql-block"> 安德就是在這樣悲苦的環(huán)境中長大。親歷的苦難磨礪了他的心性,使他奮發(fā)圖強,立志要擺脫這無盡的痛苦與悲憐。他苦苦求學(xué),尋找出路,渴望重振家業(yè)。最終,他實現(xiàn)了夢想!他的努力,使得這個家成為當(dāng)時當(dāng)?shù)睾币姷膿碛袃晌粐夜ぷ魅藛T(安德及配偶)的家庭,徹底改變了家庭的命運,贏得了親友鄉(xiāng)鄰的刮目相看與由衷贊譽……</p><p class="ql-block"> 我與安德相依相伴,都懷著一顆赤誠之心。無論是對待事業(yè)還是家人,我們都以忠誠為本,竭盡全力不讓雙方的四位老人再受顛沛流離之苦。對于家族、親友、師生、同事,我們也秉持真誠、善良、仁愛、正直、慷慨、寬容之道,不計前嫌,與四鄰和睦相處,共同期盼家族興旺發(fā)達(dá)……</p><p class="ql-block"> 我們夫妻相敬如賓,攜手同心。對上,我們盡心孝敬兩家四位老人及長輩;對下,我們悉心撫育兒女,努力為他們營造一個成長的溫暖港灣。我們讓孩子們回到這古老而溫暖的老家,在鄉(xiāng)土的滋養(yǎng)中鍛煉成長,最終走向社會,走上國家需要的崗位,貢獻(xiàn)自己的智慧與青春。兒女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家這片土地的雨露滋養(yǎng)和陽光照耀!</p><p class="ql-block"> 我們與兒女這兩代人,雖都是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但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老家的祖輩們爭了光,贏得了尊重。這份榮光,相信能讓長眠地下的祖輩們感到欣慰與安詳!</p>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春,為了讓年邁的父母擺脫農(nóng)活的辛勞,我們將他們從農(nóng)村老家接到學(xué)校與我們同住。從此,一家人離開了灣頭老宅。但老宅并未廢棄,我們請人居住看護(hù),予以保留。</p><p class="ql-block"> 大約在上世紀(jì)末,農(nóng)村土地政策發(fā)生變革。政策規(guī)定,無人居住的房屋和所屬山林竹木將收歸集體所有。當(dāng)時,五通公社和大隊已通知我們:因兩位老人已遷離,且我們?nèi)揖鶠閲夜?yīng)人員(非農(nóng)業(yè)戶口),老家的田地歸屬國家;而房屋及山林樹木雖屬私人財產(chǎn),但老人百年之后,我們作為非農(nóng)業(yè)戶口的子女無權(quán)繼承,最終仍將收歸公有。</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世時,他們擁有自主處置權(quán)。根據(jù)政策精神,二老經(jīng)過商議認(rèn)為:他們離開后,山上的林木竹林將無人照料保護(hù),加之未來我們無繼承權(quán),與其任其荒廢或被收走,不如趁早處置。于是,他們做出了一個痛心的決定:將老家的宅院以及所屬的山林竹木一并出售。這畢竟是祖輩世代相傳、賴以生存的根基?。“驳潞湍赣H萬分不舍,希望能保留下來……然而,父親最終以一萬貳仟元的價格,將房屋連同山林竹木賣給了寥忠海。</p><p class="ql-block"> 至此,洪家在李山塆頭的祖業(yè)宣告終結(jié)。數(shù)代人苦心經(jīng)營的家業(yè),在父親手中,或者說在我們這一代(因我們及下一代均屬國家供應(yīng)人員,喪失繼承權(quán)),畫上了句號。這是國家政策使然,卻成為我們?nèi)倚闹幸患钋械暮妒??!傲I(yè)者喜,敗業(yè)者悲”??!這成了安德和我們一家人心底難以愈合的傷痕。他在病重神志恍惚之際,仍多次喃喃念叨著要回老家看看!</p><p class="ql-block">如今,安德離世已三年。他在夢中依然對我說:“你忘老家……我要回老家去看看……”可見,他對那片故土是何等魂牽夢縈!這夢中的話語,仿佛是在提醒我,要我明白他的心意:將深埋心底的李山塆頭老家的故事,寫進(jìn)回憶文集,永遠(yuǎn)留存。讓子孫后代銘記,那個流淌著安德祖輩血脈的根之所在——李山塆頭。</p><p class="ql-block">我已打算好:明年春節(jié),我將帶著兒女、兒媳和孫輩們回到老家。我們要去祭拜祖輩的墳塋,讓孩子們認(rèn)識并記住祖先長眠之地,歲歲年年,永志不忘。我還要帶他們?nèi)タ纯茨菤v經(jīng)滄桑的祖居舊址。通過這樣實地探訪,讓我們的兒女、孫輩們牢牢記住:在五通李山塆頭,安息著我們數(shù)代先祖;那里,永遠(yuǎn)是我們家族的起源之地;是我們血脈傳承的根基;是父親(爺爺)洪安德成長發(fā)奮的搖籃;是我們家族發(fā)展的起點;是兒女們寒暑假與祖父母團聚的溫暖港灣;也是他們曾經(jīng)鍛煉成長的鄉(xiāng)土……我們應(yīng)永遠(yuǎn)銘記這個老家——我們血脈的起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