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世界上海拔八千米以上山峰景觀(二)

王岳雷

<h1> 喜馬拉雅山脈的最高峰,橫在中國(guó)與尼泊爾、克什米爾之間,矗立于世界之巔的雄偉山峰,以其驚人的高度和獨(dú)特的地理特征,成為了自然奇觀的絕佳之景,它熠熠生輝,其獨(dú)特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豐富的冰川資源,備受世人矚目,引領(lǐng)著無數(shù)探險(xiǎn)者的目光,構(gòu)成了它作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完整面貌。</h1> <h1> <font color="#ed2308">第七高峰</font>、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意為“耀眼,白色”,“白色的山”,東距珠穆朗瑪峰約300公里,因其山勢(shì)險(xiǎn)惡,使人望而生畏,故又有“魔鬼峰”之稱。世界第七高峰,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41′54″N 83°29′15″E, 海拔8,167米(26,795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道拉吉里區(qū),喀利甘達(dá)吉河(Kali Gandaki)西部30公里,道拉吉里峰與珠穆朗瑪峰的氣候大體相似,冬半年干燥而風(fēng)大,為干季和風(fēng)季。夏半年為雨季,呈大陸性高原氣候特征。大體來說,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為雨季,強(qiáng)烈的東南季風(fēng)帶來的暴雨引起了頻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霧彌漫,冰雪肆虐的惡劣氣候。11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強(qiáng)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氣溫可達(dá)-60℃,平均氣溫在-40℃至-50℃之間。最大風(fēng)速可達(dá)90米/秒。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這段時(shí)間,是風(fēng)季與雨季相互過渡的時(shí)節(jié),也就常有3—4次持續(xù)2—5天的好天氣,這時(shí)便是進(jìn)行登山活動(dòng)的絕好時(shí)機(jī),包括道拉吉里峰在內(nèi)的喜馬拉雅地區(qū)最好的攀登季節(jié)是春季,好天氣周期持續(xù)較長(zhǎng),一般兩周左右。1960年5月13日由瑞士,波蘭,美國(guó)聯(lián)合登山隊(duì)首登道拉吉里峰首次登頂。1993年5月30日,“中國(guó)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xiǎn)隊(duì)”攀登隊(duì)長(zhǎng)次仁多吉帶領(lǐng)A組隊(duì)員邊巴扎西、阿克布、達(dá)瓊,從7220米的突擊營(yíng)地出發(fā)向頂峰沖擊,17時(shí)30分他們4人全部登上了頂峰,并于當(dāng)日下撤到2號(hào)營(yíng)地。次日,B組5人于凌晨摸黑離開7220主的突擊營(yíng)地,向頂峰突擊。由于A組已將路線修通,他們攀登速度比較快。上午10時(shí)45分,旺加、加布、大齊米、洛則、仁那5人全部登頂。當(dāng)天下午撤到1號(hào)營(yíng)地。實(shí)現(xiàn)了9名隊(duì)員全部登頂?shù)暮贸煽?jī)。</h1> <h1>道拉吉里峰</h1> <h1>道拉吉里峰</h1> <h1>道拉吉里峰</h1> <h1>道拉吉里峰</h1> <h1>道拉吉里峰(8,167米)和道拉吉里V峰(7,618米)</h1> <h1>道拉吉里峰的東北山脊</h1> <h1>道拉吉里峰附近地圖</h1> <h1>道拉吉里峰地圖</h1> <h1>道拉吉里峰附近山峰</h1> <h1>道拉吉里峰附近山峰</h1> <h1>道拉吉里峰的東北山脊</h1> <h1>道拉吉里峰(8,167米),尼爾吉里北峰(7,061米)和圖庫崎(Tukuche)峰(6,920米)</h1> <h1>道拉吉里峰和尼爾吉里峰</h1> <h1>道拉吉里峰附近</h1> <h1>道拉吉里峰全峰</h1> <h1>道拉吉里峰和東部山峰</h1> <h1> 道拉吉里2峰Dhaulagiri I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45′50″N 83°23′15″E, 海拔7,751米(25,430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1971年首次登頂。</h1> <h1>道拉吉里二峰</h1> <h1>道拉吉里3、4、5、6峰</h1> <h1> 道拉吉里峰3峰Dhaulagiri II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45′17″N 83°22′37″E, 海拔7,715米(25,311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1973年德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br> 道拉吉里峰4峰Dhaulagiri IV,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44′12″N 83°18′52″E, 海拔7,661米(25,135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1970年日本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br> 道拉吉里峰5峰Dhaulagiri V,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44′05″N 83°21′41″E, 海拔7,618米(24,992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1975年日本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br> 道拉吉里峰6峰Dhaulagiri V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7,268米,1970年4月17日日本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br> 圖庫琦峰Tukuche Peak,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44′46″N, 83°33′32″E,道拉吉里峰東北8.44公里,在尼泊爾,海拔6,920米,在1969年5月10日由瑞士探險(xiǎn)的喬治?哈特曼,阿洛伊斯?斯特里克勒和夏爾巴人索南首次登頂。<br></h1> <h1>道拉吉里峰(8,167米),圖庫琦峰(6,920米)和道拉吉里II峰(7,751米)(最右側(cè)背景中)</h1> <h1>道拉吉里峰(中)和圖庫琦峰(右)</h1> <h1> 古雅雪山Gurja Himal,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道拉吉里VI峰東南21.3公里,位于28°40′28″N, 83°16′33″E,海拔7,193米, 1969年11月1日由日本探險(xiǎn)隊(duì)一名隊(duì)員和夏爾巴人拉巴丹增首次登頂。</h1> <h1>古雅雪山(最左邊)和道拉吉里峰的雪山</h1> <h1> <font color="#ed2308">第八高峰、</font>馬納斯魯峰Manaslu,意為“精神之山”,梵語意為“智慧”或“靈魂”。藏族稱之為庫湯格峰,意為平坦的地方,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世界第八高峰,位于28°32′57″N 84°33′27″E,在尼泊爾甘達(dá)吉區(qū), 廓爾喀鎮(zhèn)(Gorkha town)北部,海拔8,163米(26,781英尺),距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約75公里,西部100公里是道拉吉里峰(8,167米),馬納斯魯峰周圍群峰林立,除了主峰海拔外,還有3個(gè)7000米以上的山峰:東峰7,792米、東尖峰7,895米、北峰7,154米。周圍還有許多6,000米以上的山峰簇?fù)?。峰體上終年覆蓋著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著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許多深淵般的巨大冰裂縫,冰崩雪崩都十分頻繁。1956年5月9日由日本登山隊(duì)今西壽雄和夏爾巴人從北坡首次登頂。兩天后,另兩名隊(duì)員加藤喜一郎和日下田実沿相同路線登頂。1996年5月3日凌晨4點(diǎn),“中國(guó)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xiǎn)隊(duì)”A組隊(duì)員次仁多吉、邊巴扎西、仁那、阿克布,從6,730米的突擊營(yíng)地出發(fā),開始突擊頂峰,他們沒有攜帶氧氣。當(dāng)?shù)竭_(dá)7500米處,遇到了一段80度左右的冰壁,他們架設(shè)保護(hù)繩索和金屬梯,以交替保護(hù)的方式攀登。當(dāng)日14:50,A組4名隊(duì)員成功登頂。隊(duì)員們用了50分鐘在頂峰攝像、拍照和采集冰雪巖石標(biāo)本,當(dāng)晚下撤到C2。同日,B組隊(duì)員旺加、加布、洛則和達(dá)瓊也成功登頂。</h1> <h1>馬納斯魯峰</h1> <h1>馬納斯魯峰</h1> <h1>馬納斯魯峰</h1> <h1>馬納斯魯峰地圖</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h1> <h1>遠(yuǎn)眺馬納斯魯峰</h1> <h1>從珠峰之巔看西北至西部的馬納斯魯峰,希夏邦瑪峰和卓奧友峰 </h1> <h1>馬納斯魯峰和佛塔</h1> <h1>尼泊爾上馬南(upper Manang)村看馬納斯魯峰</h1> <h1>馬納斯魯西北峰(6,991米)(左)和主峰(右,上有云)</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左起:喜馬爾楚里山(7,893米),雅迪楚里峰(雅迪楚里峰7,871米),馬納斯魯峰(8,163米),加尼甚IV(Ganesh IV)(7,104米),加尼甚神山II(,7118米),加尼甚神山III(7,043米),加尼甚神山V(6,770米)和加尼甚山(7,422米)</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山峰</h1> <h1>馬納斯魯峰和西北仙女雪山(Peri Himal)的衛(wèi)星圖像</h1> <h1>尼泊爾查梅地區(qū)達(dá)莫達(dá)爾雪山(Damodar Himal)和仙子雪山(Peri Himal)地圖</h1> <h1>雅迪楚里峰(7,871米)和馬納斯魯峰(8,163米)</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地圖</h1> <h1>仙女雪山(Peri Himal)和馬納斯魯峰西南偏南的衛(wèi)星圖像</h1> <h1>從布姆唐(Bimthang)(3,710米)露營(yíng)場(chǎng)地看馬納斯魯峰</h1> <h1>從珠穆朗瑪南峰看藍(lán)塘里壤峰,藍(lán)塘山(Langtang)和馬納斯魯山</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山峰</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山峰</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山峰</h1> <h1>馬納斯魯峰附近加尼甚雪山</h1> <h1>加尼甚雪山和藍(lán)塘雪山之間的甘本城山(Gang Beng Chen)(7281米)(中國(guó))</h1> <h1> 馬納斯魯東峰Manaslu Ost,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7,992米。<br> 馬納斯魯北峰Manaslu Nord,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6,994米。<br> 喜馬爾楚里峰(喜馬爾佐利峰)Himalchul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馬納斯魯峰南面,位于28°26′03″N 84°38′15″E,海拔7,893米(25896英尺),1960年5月24日日本人尚志田邊和正弘原田首次登頂。<br></h1> <h1>喜馬爾楚里峰</h1> <h1>喜馬爾楚里峰</h1> <h1> 雅迪楚里峰Ngadi Chul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馬納斯魯峰北部,喜馬爾楚利山南部,位于28°30′12″N 84°34′03″E ,海拔7,871米(25823英尺),首次證實(shí)登頂終于成功了,1979年5月8日波蘭登山者雷沙德雷和馬切伊首次登頂。</h1> <h1>馬納斯魯峰(左),圖拉吉峰(中)和雅迪楚里峰(右)</h1> <h1>馬納斯魯峰,雅迪楚里峰,喜馬爾楚利峰(自左至右)</h1> <h1>雅迪楚里峰(7871米)和馬納斯魯峰(8163米)</h1> <h1>雅迪楚里峰</h1> <h1> <font color="#ed2308">第九高峰、</font>南迦帕爾巴特峰Nanga Parbat,梵語意為“裸山”。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的齊拉斯鎮(zhèn)東南,位于35°14′15″N 74°35′21″E,世界第九高峰,海拔8,126米(26,660英尺)。除主峰外,北肩峰8,070米,南肩峰8,042米。山的南面是世界上最大的巖壁——魯泊爾巖壁,長(zhǎng)1萬5千英尺。南伽?帕爾巴特峰的走向?yàn)闁|西弧形排列,主脊線上向南側(cè)、西北側(cè)增生著數(shù)條支脊,多為陡壁懸崖。山谷中發(fā)育著數(shù)十條冰川。其頂部比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蓋。本地區(qū)冰川大都屬于海洋型冰川,運(yùn)動(dòng)較快,受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加之地勢(shì)陡峭,因而冰、雪崩十分頻繁。本區(qū)雨季較長(zhǎng),一般從5月延續(xù)至9月,尤其是7、8、9三個(gè)月,幾乎天天降水,同時(shí)云量也很大,峰體終日云霧繚繞。從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旱季,天氣以晴為主,每年的2一4月和10—11月,是旱季和雨季的交替期,也是選擇登山的好時(shí)機(jī).但這時(shí)的高空風(fēng)較強(qiáng),風(fēng)速有時(shí)為40米/秒,氣溫為-20℃~-30℃,溫差變化比較大。1953年7月3日由奧地利登山家赫爾曼?布爾(HermannBuh1)獨(dú)自一人首次登頂。1997年,“中國(guó)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xiǎn)隊(duì)”登頂該峰。</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頂</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地圖</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附近山峰</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示意圖</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附近地圖</h1> <h1>喜馬拉雅山脈西北部到東北部(南迦帕爾巴特峰附近)</h1> <h1>喜馬拉雅山脈北部到中部至東部(南迦帕爾巴特峰附近)</h1> <h1>走近南迦帕爾巴特峰大本營(yíng)</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大本營(yíng)</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頂(8,125米)</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米,上左),拉基奧斯(Rakhiot)峰(7,070米)(南部),康格拉(Chongra)峰(6,448米)(右)</h1> <h1>南迦帕爾巴特峰(8,125米)和加舒布魯姆峰及喬戈里薩峰(7,668米)</h1> <h1>喬戈里峰頂部看西部山峰</h1> <h1>喬戈里峰頂部看西南的瑪夏布洛姆峰(Masherbrum)和南迦帕爾巴特峰</h1> <h1>喬戈里峰頂部看西南的南迦帕爾巴特峰附近</h1> <h1> 南迦帕爾巴特北肩峰Nanga Parbat Schulter,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8,070米,巴基斯坦境內(nèi)。<br> 南迦帕爾巴特南峰Nanga Parbat sud,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8,042米,巴基斯坦境內(nèi)。<br> 南迦帕爾巴特東北峰Nanga Parbat nord-est,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7,910米。<br> 南迦帕爾巴特北峰Nanga Parbat nord,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7,816米。<br> 南迦帕爾巴特北II峰Nanga Parbat nord I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7,785米。<br> 南迦帕爾巴特東峰Nanga Parbat Ostgipfel,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7,597米。<br> 南迦帕爾巴特東南峰Nanga Parbat Nordostgipfel,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7,530米。<br> 拉克希奧特峰Rakhiot Peak,是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海拔7,070米。<br> 馬拉古蒂峰Malangutti Sar,是在喀喇昆侖山西部,巴基斯坦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位于36°21′48″N 75°08′54″E,海拔7,207米(23,645英尺),1985年8月12日由日本探險(xiǎn)隊(duì)的杉本忠雄,隈研中原和靖村中及夏爾巴人尼瑪首次登頂。<br> 迪斯特吉峰Disteghil,瓦罕語的意思是“牧場(chǎng)內(nèi)上面”,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第七最高峰,在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位于36°19′33″N 75°11′18″E,由4個(gè)山峰組成,北峰海拔7,400米,西峰(主峰)海拔7,885米(25,869英尺),中峰海拔7,760米,東峰海拔7,696米。在1960年由沃爾夫?qū)?斯蒂芬率領(lǐng)的奧地利探險(xiǎn)隊(duì)的京特?斯塔克和沃爾夫?qū)?斯特凡首次登頂主峰。東峰于1980年由波蘭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br></h1> <h1>迪斯特吉峰</h1> <h1> 坎巨提峰Kanjut Sar,是在喀喇昆侖山脈,位于36°12′18″N 75°25′06″E,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自治區(qū)的一部分,哈尼巴薩冰川北部,海拔7,760米(25,460英尺),于1959年由意大利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上坎巨提峰。坎巨提峰II,在主峰的東南,海拔6831米(22.411英尺)。</h1> <h1>坎巨提峰</h1> <h1>坎巨提峰(7,760米)和坎巨提II峰(6,831米)</h1> <h1>喀喇昆侖山脈坎巨提峰(7,760米),迪斯特吉峰(7,885米),薩爾托洛崗日峰(7,742米),瑪夏布洛姆峰(7,821米),K6(7,282米)和拜塔布拉克峰(7,285米)</h1> <h1>喬戈里峰頂部看西北坎巨提峰</h1> <h1>雅克辛嘎丹峰(左)和坎巨提峰(中)</h1> <h1>喀喇昆侖山脈坎巨提峰(7,760米),迪斯特吉峰(7885米),薩爾托洛崗日峰(7,742米),瑪夏布洛姆峰(7,821米),K6(7,282米)和拜塔布拉克峰(7,285米) </h1> <h1>喀喇昆侖山坎巨提峰</h1> <h1> 雅克辛嘎丹峰Yukshin Gardan Sar,是在喀喇昆侖山脈,位于36°15′00″N 75°22′30″E,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自治區(qū)的一部分,坎巨提峰西北7.5公里,海拔7,530米(24,700英尺),1984年6月26日由奧地利登山隊(duì)威利?鮑爾等4人首次登頂。</h1> <h1>雅克辛嘎丹峰(左)和坎巨提峰(右)</h1> <h1> 普馬里基什峰Pumari Chhish,是在喀喇昆侖山脈,位于36°12′40″N 75°15′10″E,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自治區(qū)的一部分,昆揚(yáng)基什峰東南約4公里處,海拔7,492米(24,580英尺),1979年由日本北海道高山協(xié)會(huì)千葉,大橋,橫山等4人首次登頂。</h1> <h1>昆揚(yáng)基什峰(7,852米)和普馬里基什峰(7,492米)</h1> <h1> 昆揚(yáng)基什峰Khunyang Chhish,是在喀喇昆侖山脈,位于36°12′19″N 75°12′28″E,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自治區(qū)的罕薩山谷,昆揚(yáng)基什峰由五個(gè)峰:昆揚(yáng)基什主峰,海拔7,852米(25,761英尺);昆揚(yáng)基什南峰,主峰西南700米,海拔7,620米;昆揚(yáng)基什東峰,主峰東南2公里,海拔7,400米;昆揚(yáng)基什西峰,主峰西部1.5公里,海拔7,350米;昆揚(yáng)基什北峰,主峰東北6公里,海拔7,108米。1971年8月26日由波蘭登山隊(duì)的揚(yáng),雷沙德,安杰伊?扎瓦達(dá)首次登頂昆揚(yáng)基什主峰。</h1> <h1>昆揚(yáng)基什峰附近地圖</h1> <h1> 拜塔布拉克峰Baintha Brakk,意為“食人魔(Ogre)”,是在喀喇昆侖山脈,巴基斯坦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地區(qū),位于35°56′52″N 75°45′13″E,山峰崎嶇,海拔7,285米(23,901英尺),1977年7月13日由英國(guó)人道格?斯科特和克里斯?波寧頓首次登頂。</h1> <h1>巴基斯坦拜塔布拉克峰附近山峰</h1> <h1>巴基斯坦的拜塔布拉克峰</h1> <h1>巴基斯坦拜塔布拉克峰附近</h1> <h1>喀喇昆侖山脈拜塔布拉克峰和拉托克峰</h1> <h1> 特雷弗峰Trivor,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區(qū)的罕薩城,位于36°17′15″N 75°05′10″E,海拔7,577米(24,859英尺),1960年由英國(guó)與美國(guó)的威爾弗里德諾伊斯,杰克?薩德勒首次登頂。</h1> <h1>巴基斯坦罕薩城(Hunza City)一街景</h1> <h1>特雷弗峰</h1> <h1>特雷弗峰和莫慕希爾峰</h1> <h1> 莫慕希爾峰Momhil Sar,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區(qū)的罕薩城,位于36°19′10″N 75°02′06″E,海拔7,343米(24,091英尺)。</h1> <h1>莫慕希爾峰(中右)(7,343米),特雷弗峰(右)(7,577米)和魯普戈峰(左)(7,200米)</h1> <h1>莫慕希爾峰附近山峰</h1> <h1>喀喇昆侖山莫慕希爾峰(7,343米)和特雷弗峰(7,577米)</h1> <h1> 魯普戈峰Lupghar Sar,罕語意為“大石頭的頂部”,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區(qū)的罕薩城,莫慕希爾峰以北3.5公里,位于36°20′54″N 75°01′33″E,海拔7,181米(23,622英尺),1979年6月由漢斯?布拉特首次登頂。</h1> <h1>巴基斯坦的魯普戈峰(尖峰)</h1> <h1> 拉托克II峰Latok II,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區(qū),位于35°55′12″N, 75°48′10″E,海拔7,108米,在1977年8月28日由意大利探險(xiǎn)隊(duì)的埃齊奧?阿利蒙塔,雷納托?瓦倫蒂尼和托尼?馬斯首次登頂。<br> 帕蘇峰Passu Sar,是在喀喇昆侖地區(qū)西部,巴基斯坦吉爾吉特 - 伯爾蒂斯坦地區(qū),位于36°29′16″N 74°35′16″E,罕薩山谷西側(cè),巴托拉峰東脊約7公里(4英里),海拔7,478米(24,534英尺),1994年8月7日由德國(guó)登山隊(duì)的馬克斯瓦爾納,德克瑙曼,拉爾夫萊曼和沃爾克首次登頂。<br></h1> <h1>巴基斯坦帕蘇峰</h1> <h1> 巴托拉峰Batura Sar,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位于36°30′36″N 74°31′21″E,海拔7,795米(25,574英尺),1976年6月30日德國(guó)登山隊(duì)休伯特?布萊謝爾和赫伯特首次登頂。其它巴托拉II峰(7,762米),巴托拉III峰(7,729米)和巴托拉IV峰(7,600米)。</h1> <h1>巴托拉峰</h1> <h1>巴基斯坦巴托拉峰(7,795米)和帕蘇峰(7,478米)附近山峰</h1> <h1> 罕薩峰Hunza Peak,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位于36°22′12″N 74°39′00″E,海拔6,270米(20,570英尺),在1991年1991年由英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的瓊斯和米克?福勒首次登頂。</h1> <h1>巴基斯坦罕薩峰(6,270米)(中心)</h1> <h1>巴基斯坦罕薩峰</h1> <h1> 喜士帕爾峰Shispare,是在喀喇昆侖山脈的西端,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地區(qū)的罕薩山谷,位于36°26′27″N, 74°40′52″E,海拔7,611米(24,970英尺),1974年7月21日由德國(guó)登山隊(duì)首次登頂。</h1> <h1>喜士帕爾峰(后),Bojohagur Duanasir(7,329米)(前中),烏爾塔峰(Ultar Sar)(右前景)</h1> <h1>喜士帕爾峰</h1> <h1>喜士帕爾峰</h1> <h1>巴基斯坦的喜士帕爾峰(后臺(tái)的尖峰)</h1> <h1> 烏爾塔峰Ultar Sar,也稱烏爾塔峰Ultar,是在喀喇昆侖山脈,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地區(qū)的東北部,罕薩山谷附近,罕薩 - 納加爾區(qū),喀喇昆侖公路的卡里馬巴德(Karimabad)鎮(zhèn)約10公里(6.2英里),距中國(guó)邊界30公里,位于36°23′59″N 74°41′31″E,海拔7,388米(24,239英尺),1996年由日本登山隊(duì)的明人山崎和松岡清首次登頂。</h1> <h1>巴基斯坦烏爾塔峰</h1> <h1>巴基斯坦烏爾塔峰附近地圖</h1> <h1>巴基斯坦罕薩山谷的烏爾塔峰景色</h1> <h1>巴基斯坦罕薩山谷景觀</h1> <h1>巴基斯坦罕薩山谷的巴托拉峰附近</h1> <h1>巴基斯坦罕薩山谷的巴托拉峰和帕蘇峰附近</h1> <h1>巴基斯坦烏爾塔峰(7,388米)(右),罕薩山頂。</h1> <h1>烏爾塔峰</h1> <h1>烏爾塔峰</h1> <h1>烏爾塔峰的山頂</h1> <h1>烏爾塔峰東山脊</h1> <h1>巴基斯坦罕薩河以北的烏爾塔峰(7388米)(右)</h1> <h1> 拉卡波希峰Rakaposhi,當(dāng)?shù)卣Z言意為“白雪覆蓋”,是在喀喇昆侖山脈,巴基斯坦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北部的罕薩 - 納加爾山谷,位于36°08′33″N 74°29′21″E,海拔7,788米(25,551英尺),1958年6月25日英國(guó)的巴基斯坦探險(xiǎn)隊(duì)的邁克爾?班克斯和湯姆?佩蒂首次登頂。</h1> <h1>拉卡波希峰附近山峰</h1> <h1>巴基斯坦的拉卡波希峰</h1> <h1>拉卡波希峰</h1> <h1>巴基斯坦的拉卡波希峰</h1> <h1>拉卡波希峰附近</h1> <h1>巴基斯坦的卡波希峰(7,788米)和迪讓峰(7,285米)</h1> <h1>巴基斯坦罕薩山谷的卡波希峰附近</h1> <h1>罕薩 - 納加爾山谷一景色</h1> <h1>巴基斯坦罕薩一村景</h1> <h1> 斯潘蒂克峰Spantik,是在喀喇昆侖山脈的西端,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地區(qū)的罕薩山谷,位于36°03′26.35″N 74°57′28.74″E,馬魯畢庭峰東北,海拔7,027米(23,054英尺),它位于迪讓峰和馬魯畢庭峰東北東部。在1955年由德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的卡爾?克萊默首次登頂。</h1> <h1>斯潘蒂克峰</h1> <h1>斯潘蒂克峰</h1> <h1>巴基斯坦的斯潘蒂克峰景觀</h1> <h1>喀喇昆侖山脈中部山峰</h1> <h1>喀喇昆侖山脈喬戈里峰附近</h1> <h1> 哈拉莫什峰Haramosh,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地區(qū)的罕薩山谷,位于35°50′24″N 74°53′51″E,吉爾吉特東部約65公里(40英里),馬魯畢庭峰以南18公里,海拔7,397米(24,268英尺),1958年由奧地利登山隊(duì)首次登頂。</h1> <h1>巴基斯坦的哈拉莫什峰北壁</h1> <h1> 馬魯畢庭峰Malubiting,又稱馬魯畢庭西峰(Malubiting West),是在喀喇昆侖山脈的西部,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地區(qū),吉爾吉特市東北約50公里,拉卡波希峰東部偏南約40公里,位于36°02′20″N 74°54′03″E,海拔7,458米(24,469英尺),1971年由奧地利登山隊(duì)4人首次登頂。</h1> <h1>馬魯畢庭峰(西峰7,458米、中峰6,970米、北峰6,834米)</h1> <h1>喀喇昆侖山脈馬魯畢庭峰附近地圖</h1> <h1>喀喇昆侖山脈馬魯畢庭峰,拉卡波希峰和昆揚(yáng)基什峰 </h1> <h1>馬魯畢庭峰附近的拉什湖</h1> <h1>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市</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的一個(gè)山谷</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跨河的秋千橋</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跨河的秋千橋</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一街</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機(jī)場(chǎng)</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機(jī)場(chǎng)</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一景色</h1> <h1>巴基斯坦吉爾吉特一景色</h1> <h1> 迪讓峰Diran,是在喀喇昆侖山脈西部,巴基斯坦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地區(qū),金字塔形,拉卡波希峰以東,馬魯畢庭峰西北,位于36°07′20″N, 74°39′38″E,海拔7,266米(23,839英尺),在1968年由三個(gè)奧地利人首次登頂。</h1> <h1>巴基斯坦的迪讓峰</h1> <h1>巴基斯坦的迪讓峰</h1> <h1>巴基斯坦的迪讓峰(7,266米)(右)和拉卡波希峰(7,788米)(左)</h1> <h1> 普拉帕崗日Praqpa Kangri,是在喀喇昆侖山脈,巴基斯坦境內(nèi)的吉爾吉特 - 巴爾蒂斯坦,位于35°49′46″N, 76°25′59″E,海拔7,156米,從未有人登峰。</h1> <h1> <font color="#ed2308">第十高峰、</font>安納普爾納峰Annapurna,或譯作安娜普爾納峰,主峰又叫庫塘峰,意為“豐收女神”,因此安納布爾峰也稱為大糧谷。位于28°35′46″N 83°49′13″E,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世界第十高峰,海拔8,091米(26,545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甘達(dá)吉區(qū),喀利甘達(dá)吉河(Kali Gandaki)(白河)以東34公里,博克拉鎮(zhèn)以北40公里,屬安納布爾納峰自然保護(hù)區(qū),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3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安納布爾納山脊長(zhǎng)48公里(30哩),主要山峰有:安納布爾納Ⅰ峰(AnnapurnaI,8,091米),安納布爾納Ⅱ峰(AnnapurnaII,7,937米),安納布爾納Ⅲ峰(AnnapurnaIII,7,555米),安納普爾那Ⅳ峰(AnnapurnaIV,7,525米),剛嘎普爾那峰(Gangapurna,7,455米),安納布爾納南峰(Annapurna南,7219米)。1950年6月3日由法國(guó)登山隊(duì)的M.埃爾佐和L.拉什納爾兩人首次登上頂峰。這也是人類首次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頂峰。1993年5月“中國(guó)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險(xiǎn)隊(duì)”成功登頂安納普爾那I峰。</h1> 安納普爾納峰地區(qū) <h1>安納普爾納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地區(qū)</h1> <h1>安納普爾納的三個(gè)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南壁</h1> <h1>安納普爾納峰南壁</h1> <h1>安納普爾納峰附近地圖</h1> <h1>安納普爾納峰和道拉吉里峰附近</h1> <h1>安納普爾納峰和道拉吉里峰地區(qū)</h1> <h1>安納普爾納II峰(7,937米),安納普爾納四峰(7,525米),安納普爾納III(7,555米),干加普納峰(7,454米)和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h1> <h1>安納普爾納山左起:蒂利喬峰(7,134米),尼爾吉里中北峰(7,061米),尼爾吉里中峰(6,940米),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只有針尖可見),尼爾吉里南峰(6,839米),安納普爾納南峰(7,219米)</h1> <h1>在皮桑峰(Pisang Peak)(6,091米)山頂看,左起:干加普納峰(7,454米),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蒂利喬峰(7,134米,中心),道拉吉里峰II峰(7,751米,旁邊蒂利喬峰)</h1> <h1>安納普爾納1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下面的蒂利喬湖</h1> <h1>尼泊爾馬南村安娜普爾納峰全景</h1> <h1>尼泊爾馬南村看安娜普爾納3峰(左,7,555米)和干加普納峰(后臺(tái),7,455米)</h1> <h1>安納普爾納山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附近地圖</h1> <h1>安納普爾納峰附近山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和道拉吉里峰</h1> <h1>尼泊爾布拉戈(Bragha)村看安納布爾納峰</h1> <h1>安納普爾納山峰附近</h1> <h1> 安納普爾納中峰Annapurna Central,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28°36′N 83°50′E,海拔 8,051米(26,414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1981年由波蘭的扎科帕內(nèi)探險(xiǎn)高山俱樂部首次登頂。</h1> <h1>安娜普爾納中峰</h1> <h1> 安納普爾納東峰Annapurna East,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36′46″N 83°50′13″E,海拔8,026米(26,332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br> 安納普爾納2峰Annapurna I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32′09″N 84°07′17″E,海拔7,937米(26,040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br></h1> <h1>安納普爾納II峰</h1> <h1>安納普爾納II峰</h1> <h1>安納普爾納II峰</h1> <h1>安納普爾納二峰登山圖</h1> <h1>安納普爾納保護(hù)區(qū)全景</h1> <h1>安納普爾納II峰附近</h1> <h1>安納普爾納II峰附近</h1> <h1> 安納普爾納3峰Annapurna II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35′08″N 83°59′22″E,海拔海拔7,555米(24,787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h1> <h1>安納普爾納3峰</h1> <h1>安納普爾納3峰</h1> <h1> 安納普爾納4峰Annapurna IV,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32′15″N 84°04′58″E,海拔7,525米(24,688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h1> <h1>從左向右:安納普爾納4峰(7,525米),安納普爾那II峰(7,939米)和蘭君山(Lamjung)(6,932米)</h1> <h1> 安納普爾納南峰Annapurna South,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31′4.8″N 83°48′21.6″E,海拔7,219米(23,684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1964年由明馬次仁率領(lǐng)的日本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h1> <h1>安納普爾納南峰</h1> <h1> 干加普納峰(Gangapurna),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7,455米(24,457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1965年由京特豪斯率領(lǐng)的德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h1> <h1>干加普納峰和安納普爾納III峰附近</h1> <h1> 安納普爾納方峰Annapurna Fang(Barha Chul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7,647米(25,089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br> 拉舍納爾峰(Lachenal),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海拔7,140米(23,425英尺),尼泊爾境內(nèi)。<br> 魚尾鋒(Machhapuchchhre),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29′42″N 83°56′57″E,尼泊爾境內(nèi),海拔6,993米(22,943英尺),1957年由威爾弗里德?諾伊斯率領(lǐng)的英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br></h1> <h1>魚尾鋒</h1> <h1>魚尾鋒</h1> <h1>博克拉鎮(zhèn)和北部的魚尾鋒</h1> <h1>博克拉鎮(zhèn)和魚尾鋒</h1> <h1> 西恩楚里峰(Hiunchuli),是在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于28°30′36″N 83°51′00″E,尼泊爾境內(nèi),海拔6,441米(21,132英尺),1971年由美國(guó)和平隊(duì)志愿者克雷格?安德森帶領(lǐng)一支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h1> <h1>安納普爾納南峰(左)和西恩楚里峰(右)</h1> <h1> 皮桑峰Pisang Peak,是在尼泊爾北部,安納普爾納峰地區(qū),尼泊爾境內(nèi),位于28°38′48″N 84°11′09″E,海拔6,091米(19,984英尺),1955年由德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首次登頂。</h1> <h1>馬南河谷的馬南鎮(zhèn)(遠(yuǎn)處是皮桑峰)</h1> <h1>馬南河谷的皮桑峰(山后是馬南鎮(zhèn))</h1> <h1>馬南河谷的皮桑峰</h1> <h1> 蒂利喬峰Tilicho Peak,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尼泊爾安納普爾納峰附近的一座山,海拔7,134米(23,406英尺),在1950年由法國(guó)登山家莫里斯?赫爾佐格發(fā)現(xiàn),1978年由法國(guó)登山者伊曼紐爾施穆茨首次登頂。</h1> <h1>蒂利喬峰</h1> <h1>蒂利喬峰</h1> <h1>蒂利喬峰山下的營(yíng)地小屋</h1> <h1> 尼爾吉里峰Nilgiri Himal,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尼泊爾安納普爾納峰附近,由三座山峰組成,其中尼爾吉里北峰海拔7,061米,尼爾吉里中峰海拔6,940米,尼爾吉里南峰海拔6,839米。1962年10月26日,由法國(guó)萊昂內(nèi)爾帶領(lǐng)的荷蘭登山隊(duì)首次登上北峰,1978年10月10日和1979年分別由日本登山者一夫三井,太極富士松加藤義明首次登上南峰和中峰。</h1> <h1>安納普爾納峰(8,091米)(右)、蒂利喬峰(7,134米)(中)和尼爾吉里北峰(7,061米)(左)</h1> <h1>尼爾吉里山</h1> <h1>尼爾吉里山</h1> <h1>尼爾吉里山和安納普爾納峰地區(qū)</h1> <h1>尼爾吉里北峰</h1> <h1>尼爾吉里北峰</h1> <h1>喀利甘達(dá)吉山谷勒特村(Lete)附近的尼爾吉里北峰(7061米)(最左邊),尼爾吉里中峰(6940米)和尼爾吉里南峰(6839米)(中)</h1> <h1> 拉姆瓊雪山Lamjung Himal,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尼泊爾安納普爾納山東部,位于28°29′21″N, 84°11′19″E,安納普爾納II峰東南8.24公里,海拔6,983米,在1974年4月25日有英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的菲利普?尼姆和德里克?張伯倫首次登頂。</h1> <h1>拉姆瓊雪山</h1> <h1>拉姆瓊雪山(右),安納普爾納II峰(中心),安納普爾納IV峰(左)</h1> <h1>拉姆瓊雪山和費(fèi)瓦湖(Phewa Lake)</h1> <h1>安納普爾納峰和拉姆瓊雪山附近地圖</h1> <h1> 康古魯山Kang Guru,是在尼泊爾甘達(dá)基專區(qū)的馬南區(qū),位于28°39′27″N 84°18′05″E,海拔6,981米(22,904英尺),在1955年7月2日奧地利登山隊(duì)斯坦梅茨,弗里茨和于爾根首次登頂。2005年10月20日,一個(gè)雪崩襲擊一個(gè)法國(guó)探險(xiǎn)隊(duì)的大本營(yíng),造成法國(guó)隊(duì)的全部七名成員以及11名尼泊爾工作人員遇難。</h1> <h1>康古魯山</h1> <h1>康古魯山位置圖</h1> <h1>康格魯山(左)克雅薩峰(右)</h1> <h1>尼泊爾達(dá)莫達(dá)爾雪山(Damodar Himal)的皮桑峰(Pisang Peak)(6,091米)和昆瓊山(Khumjungar)(6,758米)</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