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昵稱:王二路;美篇號:16438390。</b></p> <p class="ql-block">兒時,看到的第一部影片是黑白故事片《地道戰(zhàn)》。這部影片小時候看得次數(shù)最多,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打內(nèi)心里也最喜歡這部電影。</p> <p class="ql-block">據(jù)資料顯示,1965年版的《地道戰(zhàn)》是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任旭東執(zhí)導,任旭東、徐國騰、王俊益、潘云山編劇,朱龍廣、王炳彧主演的抗日戰(zhàn)爭電影。該片于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截至2012年電影《地道戰(zhàn)》已創(chuàng)造出30億人次觀看的記錄。</p><p class="ql-block">電影《地道戰(zhàn)》講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粉碎日寇的“掃蕩”,華北冀中平原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創(chuàng)新地利用地道戰(zhàn)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有句話說得極好:"經(jīng)典如陳年佳釀,愈品愈覺醇香;名曲似繞梁余音,百聽不厭其韻。"《地道戰(zhàn)》正是這樣一部歷久彌新的銀幕瑰寶,在我少年的記憶里留下了終生難以磨滅的印記。</p><p class="ql-block">《地道戰(zhàn)》這部電影把人們帶回烽火連天的20世紀30年代。當時的中國正深陷抗日戰(zhàn)爭的泥淖,裝備精良的日軍如蝗蟲過境,瘋狂推行"三光"政策,所到之處哀鴻遍野,滿目瘡痍。面對強敵,英勇智慧的冀中人民如春筍破土般創(chuàng)造出地道戰(zhàn)法。初時民兵們尚顯生澀,付出過慘痛代價,但經(jīng)過戰(zhàn)火淬煉,他們終將地道戰(zhàn)這門戰(zhàn)術磨礪得出神入化,打得敵人魂飛魄散,成為插在日軍心頭的尖刀。</p> <p class="ql-block">《地道戰(zhàn)》中的眾多角色,猶如一本精致的相冊被銘記在兒時的心田、鐫刻在童年的腦海。例如:民兵隊長高傳寶(由朱龍廣飾演),手捧《論持久戰(zhàn)》聚精會神的神態(tài)、下達戰(zhàn)斗號令——“……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許放空槍,開火!”的英姿、在日軍隊長——山田(由王孝忠飾演)面前厲聲呵斥:“放下武器!放下武器!??!”的威嚴……這些生動鮮活的情節(jié),都給我留下了記憶猶新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另如第二個主角高老忠(由王炳彧飾演),劇中為高傳寶父親、高家莊村長。他毫不猶豫敲響警鐘的壯舉,更如劃破夜空的流星,用生命之光照亮鄉(xiāng)親們的逃生之路,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生命贊歌。每每想到此段畫面,即令我心潮翻滾、熱血沸騰。</p> <p class="ql-block">走向社會后,我曾不止一次地專程到位于保定的冉莊地道戰(zhàn)遺址參觀瞻仰。在那里我了解到: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后,中共冀中區(qū)委和冀中軍區(qū)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戰(zhàn)的地道網(wǎng)絡,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莊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fā)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nèi)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莊、姜莊、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余華里。地道一般寬2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nèi)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于進行對敵斗。當年,在冉莊村民兵們依托地道作戰(zhàn)157次,斃傷日偽軍2100余人,讓敵人哀嘆:“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截至1944年,華北冀中平原地道總長超過1萬公里,串聯(lián)8000多個村莊,形成直徑130公里的“地下長城”。</p><p class="ql-block">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此時此刻重溫《地道戰(zhàn)》這部紅色經(jīng)典和愛國主義教育影片,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戰(zhàn)斗史實,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