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過一本荷蘭小說,知道這是個國土能比海平面低的國家,當然,后來又知道其郁金香享譽世界。如今終于有機會能親身拜訪這個遙遠國度,一睹其芳容。有點遺憾的是,為了等一些報名團友,推遲一周,與郁金香花期擦肩而過。<br><br>荷蘭被稱為"低洼之國",24%的面積低于海平面,最低處低于海平面6.7米;1/3的面積僅高出海平面1米,自13世紀起開始圍海造田,依賴海堤防護。荷蘭歷史上受過西班牙統(tǒng)治,17世紀成為全球海上殖民強國,經濟、藝術和科技進入“黃金時代”。18世紀殖民體系瓦解,曾被法國占領,1815年成立荷蘭王國,1848年確立君主立憲制。首都為阿姆斯特丹,但政府、議會與外交機構駐海牙。高度發(fā)達的外向型經濟體,2024年人均6.8萬歐元,核心產業(yè)包括高科技、農業(yè)、貿易與物流,花卉市場占世界80%。文化符號有風車、郁金香、木鞋和奶酪“四寶”,藝術上是倫勃朗、梵高兩位藝術大家的故鄉(xiāng)。<br><br>荷蘭是個比英國還小得多的國家,卻比英國早一個多世紀稱霸世界,也是個值得思考的有趣課題。但這不是本文的目的,這里只列舉幾個事實,相信是許多人不了解的。第一,1581年,荷蘭還沒從西班牙統(tǒng)治下獨立,北方七省就聯(lián)合建立了全球首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由商人精英主導政權。第二,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個股份制公司,但獲政府授權壟斷了東方貿易、宣戰(zhàn)、締約等權力。1609年創(chuàng)立阿姆斯特丹銀行(首個國家銀行)和股票交易所,荷蘭盾成為首個國際儲備貨幣,資本流動性居全球之首。第三,法、德忙于歐陸爭霸,西班牙受英法牽制,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荷蘭利用窗口期專注海上力量建設,搶占了大量全球殖民地,包括我國臺灣省。<br> 阿姆斯特丹17世紀建造的運河帶,于2010年被列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由165條水道、1500座橋梁交織成“北方威尼斯”的獨特景觀。乘船可穿越荷蘭“黃金時代”的商人宅邸、山形墻建筑,感受歷史與建筑的完美交融。<br> 我們在國立博物館附近登船,約1小時后返回原處。這種單層機動船頂蓋半開放,周圍有玻璃船,作為城市觀光的代步工具,讓我們在不長時間內對于阿姆斯特丹市容有了大致了解,留下賞心悅目的印象。只是玻璃窗反光嚴重,給拍照帶來很大不便。<br> <div>阿姆斯特丹典型的傳統(tǒng)建筑,多為磚石結構,山墻造型獨特。這種荷蘭山墻(Dutch Gable),是其標志性特征,起源于荷蘭文藝復興時期,特點是頂部呈連續(xù)折線 或曲線輪廓 ,搭配磚石雕刻裝飾(圖中可見精致的檐口、曲線邊緣),既適應荷蘭多雨氣候,又因獨特美學成為運河區(qū)建筑符號。<br><br>仔細觀察,還會發(fā)現個有意思的現象,每個山墻上部都有個突起結構,下面安裝一個鐵鉤。這是因為阿姆斯特丹按房屋正面寬度征稅,人們?yōu)闇p少稅賦,便把房子建得窄而縱深。建筑上部的鐵鉤配合繩索等工具,可用來將大件物品從窗戶吊運到室內。<br></div> 阿姆斯特丹王宮,原為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建于1648 - 1655年。1808年拿破侖的弟弟路易·波拿巴成為荷蘭國王后,將其改為了王宮。現在是荷蘭王室在阿姆斯特丹的正式宮殿,主要用于國事接待、國宴、頒獎典禮等。王宮建筑為荷蘭文藝復興風格,不同于巴洛克的繁復華麗,更注重簡潔實用,體現市民文化與人文精神。<br> 阿姆斯特丹運河中約有2500艘船屋,大多位于市中心,它們擁有自己的地址,且配備了燃氣、電力和用水等基本設施。<br><br>阿姆斯特丹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沿途??梢娖鞄没蚱渌胤接?個X的標識。這其實是“圣安德魯十字”,源自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圣安德魯公元1世紀被釘死在X形十字架上,這個標識是紀念其殉道。另外,阿姆斯特丹作為重要漁業(yè)城市,將漁民出身的圣安德魯奉為守護者,當地注冊船只都懸掛含X形標志的旗幟,逐漸演變?yōu)槌鞘蟹?,并成為阿姆斯特丹市旗和市徽的構成元素。不過,荷蘭民間普遍認為這標識代表歷史上威脅城市的水災、火災和瘟疫三大災難,雖被政府否認,但因契合城市抗爭史而深入人心。<br> 各式各樣的橋梁,也是阿姆斯特丹運河上的一道風景線。<br> 桑斯安斯風車村,是荷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之一。這座開放式的露天博物館完美保留了17-18世紀的荷蘭鄉(xiāng)村風貌,集自然風光、歷史工業(yè)遺跡和傳統(tǒng)手工藝于一體,被譽為“風車之國”的縮影。桑斯安斯地區(qū)曾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yè)區(qū)之一,250年前,這片狹小的土地上曾矗立著800多座風車,承擔鋸木、造紙、榨油、排水等工業(yè)任務。<br> 地處低洼濕地,荷蘭人通過風車排水造陸,創(chuàng)造了約國土面積18%的土地,體現了“上帝造人,荷蘭風車造陸”的傳奇。<br> 村內保留5座仍在運作的古老風車,每座功能各異。扇葉的擺法暗含信息,如十字表暫停,偏右表喜慶。 <p class="ql-block">蜿蜒河道、綠草茵茵、彩色木屋和春季的郁金香花田,構成明信片般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這些造型別致的木屋里參觀了一家奶酪工坊,各種風味和造型的奶酪吸引了許多游客購買。更吸引我的,是荷蘭國粹——木鞋。</p> 荷蘭作為“低洼之國”,近半國土曾常年浸泡在水中,迫使荷蘭人在500多年前發(fā)明了木鞋。白楊木制作的木鞋具有防潮、防泥、透氣、耐穿等特性,成為農民、漁民的勞動保護裝備。如今木鞋已發(fā)展為荷蘭“國粹”,并衍生出訂婚禮品、嬰兒出生禮、旅游紀念品等社會功能。木鞋工坊博物館陳列長達3米的木鞋,被認證為“世界最大木鞋”。<br> 博物館內還有形形色色、尺寸各異的木鞋工藝品展覽和出售;據說最小的木鞋,火柴盒可容納12雙,展現極致工藝。 這幅裝飾畫,表現當年當地農民穿著傳統(tǒng)服飾和木鞋聚在一起喝酒的場景,保留了歷史記憶。<br> 20世紀后,引入旋床、切割機等初代機械,提升了效率。如今更發(fā)展為全自動化生產線,采用電腦設計和數控機械,支持個性化定制,但上色、涂漆等表面處理仍需人工。據悉目前荷蘭木鞋年產量達450萬雙,1/3仍用于實際穿著,其余作為文創(chuàng)產品銷往全球。<br> 沃倫丹漁村,原為北海海灣漁村,20世紀初因修建了一座長達32.5公里、寬90米的阿夫魯戴克大堤阻隔北海,海灣變?yōu)榈瑵O業(yè)衰退后轉型為旅游重鎮(zhèn)。我們從堤壩上走過去,一排樣式別致的特色紅磚屋賞心悅目,山墻造型尤其別出心裁,有些有門廊,有些有鮮花、綠植妝點。<br> 村中心房屋的山墻為荷蘭特色,有的也裝有搬運大件物品的鐵鉤。 隨著世界各國游客紛至沓來,這家小餐館老板腦洞大開,門前插上了很多國家國旗,包括中國的。 沃倫丹海港主街的照相館,以民族服飾體驗為特色,提供奶牛帽、花布裙、木鞋等荷蘭傳統(tǒng)服飾租賃,供游客拍攝民俗風情照片。據悉上世紀80年代林青霞在沃倫丹也拍攝過傳統(tǒng)服飾照片,被照相館長期陳列在櫥窗C位展示。<br> 碼頭上碧海藍天,白云如絮,海鷗翻飛,只是如今不見漁船,都是游船和游艇了。 荷蘭國立博物館,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市中心,成立于1800年,1885年遷至現址并更名為荷蘭國立博物館。其建筑富麗堂皇如宮殿,融合哥特式尖頂、文藝復興浮雕與彩色玻璃窗,被譽為“凝固的史詩”。該博物館有超過100萬件藏品,長期展出約8000件,在歐洲文化版圖中具有核心地位,2015年,擊敗盧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強敵,獲評“歐洲最佳博物館。與盧浮宮等側重宗教與王權主題的博物館不同,荷蘭國立博物館聚焦市民階級生活,反映荷蘭作為首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多元社會風貌。不過,博物館內部如同迷宮,難免會錯過許多藏品。<br> 鐵線蓮與薊花紋飾瓶,法國塞夫勒瓷器廠,1908年,硬質瓷+ 青銅鎏金底座,八棱瓶體高逾60cm,內置金屬骨架,外覆瓷胎。其裝飾中的白色和紫色鐵線蓮,搭配赭石色薊花,以及底部裝飾欄桿上的蝴蝶,都體現了當時日本藝術影響。<br> 鎏金胎七寶燒琺瑯嗅鹽瓶,法國巴黎Alexis Falize 工坊,約1867-1870年,黃金胎體 + 分區(qū)域七寶燒。這種琺瑯工藝源自日本實用藝術,這是歐洲首個模仿日本工藝的作品。<br> 五件組花瓶,海牙羅森伯格陶瓷廠,1886年。這些花瓶造型復古,纖細且?guī)в欣饧y讓人聯(lián)想到竹子,裝飾則頗具現代感,以鮮艷色彩抽象呈現花卉和植物圖案。 青花寶塔,中國,約1765-1775年,彩繪硬質瓷,金,鐵。對西方人而言,寶塔是中國的重要象征,在旅行記述中多有描繪,西方人熱衷于收藏這類專為他們制作的瓷質寶塔。 <p class="ql-block">花卉金字塔,荷蘭代爾夫特,約1692-1700年,錫釉陶器(藍陶)。金字塔由多個獨立部件組合而成,每個噴口都可插入名貴的鮮切花。這種高大的疊層花瓶樣式起源于威廉三世及其配偶瑪麗二世的宮廷,瑪麗對插花、瓷器和錫釉陶器有著濃厚興趣。值得注意的是,金字塔不僅模仿中國寶塔,其底部彩繪還是一幅中國畫。其實,藍陶也是學習中國青花瓷的產物。</p> 藍陶小提琴,荷蘭代爾夫特,約 1705-1710 年,錫釉陶器(藍陶)。這件小提琴只是一件裝飾品,無法演奏。但1876 年收藏家約翰?勞登以創(chuàng)紀錄的1500荷蘭盾將其購入,被視為代爾夫特陶器的杰作。<br> 大衛(wèi),是巴洛克藝術北傳的典范之作,既致敬意大利藝術家貝尼尼,又注入荷蘭本土精神。阿特·克維利努斯(或其流派),約1660-1670年(晚于貝尼尼原作40年)。投石帶隱喻荷蘭反抗西班牙的戰(zhàn)爭智慧(當時荷蘭起義軍曾用投石索破壞敵軍船帆),蓬松發(fā)卷暗指“海上乞丐”義軍的粗獷形象(貝尼尼原作是優(yōu)雅發(fā)綹)。<br> 基吉的海神特里同,想不到在這里能看到貝尼尼原作,赤陶,1653年。貝尼尼是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雕塑家,曾設計了一座巨型大理石海神特里同雕像,作為羅馬納沃納廣場噴泉的核心裝飾,這件赤陶作品是他為此創(chuàng)作的預備模型。該雕塑以弗拉維奧?基吉紅衣主教的名字命名,他是這件作品的首位藏家,也是貝爾尼尼作品的重要收藏家。 素燒瓷人物組像,洛斯德雷赫特地區(qū),1782-1784年。一位衣著考究的紳士給了乞討老婦一點錢,卻讓她的兒子為自己擦鞋。這種社會性題材,在當時瓷塑作品中相當罕見。<br> 皮格馬利翁與伽拉忒亞,法國塞夫勒,約1780-1785年,素瓷,配彩繪鍍金硬質瓷底座。故事說的是塞浦路斯島的雕刻家皮格馬利翁對世間女子感到厭惡,決定終生不娶。但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個少女,竟愛上了她,甚至與雕像同床共枕。在阿芙羅狄忒節(jié)日那天,皮格馬利翁向女神許愿,希望得到一個這樣的女子。女神被他感動,讓雕像獲得了生命。于是皮格馬利翁與伽拉忒亞結婚,并生下了女兒帕福斯和兒子客倪剌斯。<br> 啟示錄中的圣母,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約1680-1690年,象牙,玳瑁。作品中的圣母展現的是《新約?啟示錄》中 “啟示錄婦人” 的形象。她立于新月之上(象征猶太會堂),代表基督教會。除球體和月牙尖端外,這尊莊嚴的雕像由一整塊大型象牙雕刻而成。<br> 帶有四季圖案的花園花瓶,大理石,1714年。相同花瓶有兩只,是為馬爾森的埃爾森堡莊園制作的。其古典造型的多處裝飾采用不對稱紋樣,預示著洛可可風格的到來,例如那些位于表現四季的浮雕上方的大型渦卷紋。<br> 皇家羅宮紀念挑戰(zhàn)杯,亨特與羅斯克爾公司,1851-1852年,銀,底座為木與銀。敘事性雕塑在19世紀是一種新構想。一只獵鷹落在女士伸出的手上,身旁的放鷹人隨時準備接過獵鷹,地面上躺著一只剛被這只猛禽捕獲的蒼鷺。威廉三世國王定制了這個銀杯,作為皇家羅宮放鷹協(xié)會在羅宮莊園舉辦國際賽事的主要獎品。<br> 夜巡(以下5幅請橫屏觀看),是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創(chuàng)作于1642年的曠世杰作,不僅是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巔峰象征,也是全球藝術史上最具革命性的群像畫之一。倫勃朗突破了靜態(tài)排列的傳統(tǒng)范式,以“緊急集合”瞬間重構場景;一束“神圣之光”從左上角傾瀉,照亮核心人物;作品賦予群像史詩般的故事性,被譽為“繪畫中的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實際描繪白晝場景,19世紀因清漆氧化變暗被誤稱“夜巡”。原作正在修復,這件是復制品。<br> 荷蘭皇家東印度陸軍出發(fā),艾薩克?伊斯雷爾斯,布面油畫,1883-1884年。畫中這支陸軍分遣隊即將從鹿特丹出發(fā),許多士兵來自農村,那里貧困與失業(yè)問題十分普遍。1850至1900年間,約有8.5萬名士兵前往荷屬東印度,此外還有同等數量來自東南亞和西非的人在當地補充入伍。他們在那里參與戰(zhàn)爭,荷蘭政府試圖通過這些戰(zhàn)爭加強對印度尼西亞群島的殖民控制。<br> 破浪中的“平克”漁船,亨德里克?威廉?梅斯達赫,布面油畫,約1875-1885年。作品讓我們得以一窺斯海弗寧恩村漁民的生活,他們乘坐的木質平底船 “平克”,在沒有港口的情況下也能被拉上岸。前景的沙灘上立著錨,漁船靠岸后,婦女們便涌向海灘,在拍賣會上購得新鮮捕獲的魚,隨后推著小車挨家挨戶叫賣。 大衛(wèi)?利烏與科妮莉亞?霍夫特及其子女,亞伯拉罕?范?登?坦佩爾,布面油畫,1671年。作品描繪了富裕的門諾派教徒一家正在演奏宗教歌曲的場景,在他們的宗教活動中,歌唱與音樂占據著重要地位。畫面中一家人,展現出和諧的家庭生活。 <br> 醫(yī)學院監(jiān)察員群像,科內利斯?特羅斯特,布面油畫,1724年。監(jiān)察員由醫(yī)生和藥劑師組成,負責監(jiān)管阿姆斯特丹的醫(yī)療行業(yè)。左起第二人是藥劑師杰羅尼莫?德?博施,據悉他曾為奴隸船 “萊頓號” 提供藥箱。1738 年,這艘船在蘇里南附近海域擱淺。此次海難臭名昭著:水手們鎖住了下層甲板的艙門,導致664名西非男女老少被困其中,最終全部喪生。<br> 荷蘭國王威廉二世肖像,揚?亞當?克魯斯曼,布面油畫,1839年。威廉二世身著軍裝,卻帶著明顯的隨性氣質。他在獵犬的陪伴下,隨意地佇立在沙丘中。在浪漫主義時代,沙丘被視為極具荷蘭特色的景觀。1848年,歐洲各地革命風起云涌之際,威廉二世放棄了君主專制,荷蘭由此成為議會制民主國家。<br> 拿破侖一世皇帝肖像,巴黎熱拉爾男爵工作室,布面油畫,1805-1815年。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自立為法蘭西皇帝,這些肖像畫被分發(fā)至全國各地,畫中的貂皮披風、權杖與王座彰顯皇帝權力。拿破侖最初通過其弟路易統(tǒng)治荷蘭,1810年他親自掌控該國,將荷蘭納入法國版圖。<br> 奧德修斯與卡呂普索,杰拉德?德?拉伊雷斯,布面油畫,約1680年。源自荷馬史詩,講述的英雄戰(zhàn)士奧德修斯在仙女卡呂普索的島上避難的故事。特洛伊戰(zhàn)爭已然結束,愛神阿莫爾戲謔地將戰(zhàn)盔戴在卡呂普索頭上,奧德修斯與卡呂普索隨即墜入愛河。這幅畫曾懸掛于蘇斯特代克狩獵行宮的瑪麗?斯圖亞特(威廉三世配偶)寢宮內。<br> 墨丘利命令卡呂普索釋放奧德修斯,作者同上,布面油畫,約1680年。表現朱庇特派遣信使墨丘利,命令卡呂普索放奧德修斯返回妻子身邊。這幅畫連同其他幾幅表現模范愛情與忠誠的作品,一同置于蘇斯特代克宮的瑪麗?斯圖亞特寢宮。<br> 荷蘭國立博物館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宏偉的新文藝復興風格杰作,其內部裝飾極其精致豐富,而彩繪玻璃窗正是這座建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元素之一,被視為19世紀建筑藝術的頂峰之作。這些窗戶描繪了荷蘭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象征性人物、守護神等(這扇窗戶右下角就是倫勃朗),共同講述荷蘭民族的輝煌故事。<br> 里爾,位于荷蘭鹿特丹去法國巴黎的中點,因為我選擇在此停留。本來只是為了用午餐和短暫觀光,不料這個邊境小城是上法蘭西大區(qū)的首府和諾爾省省會,被譽為“北方首都”和“西歐的十字路口”,還是現代法國奠基人、延續(xù)至今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任總統(tǒng)戴高樂的故鄉(xiāng)。<div><br></div><div>戴高樂廣場,位于里爾老城中心,自中世紀起便是里爾市民生活的核心,如今游客絡繹不絕。中心的女神紀念柱是紀念1792年里爾擊退奧地利軍隊圍城的不屈精神,后來為了紀念戴高樂在此出生,將“大廣場”更名“戴高樂廣場”。每年9月圍城紀念日在此舉行獻花儀式,平日是市民休憩場所。<br></div> 廣場周邊咖啡館林立,夏季舉辦露天音樂會,冬季設置圣誕市集與摩天輪。廣場周圍其他建筑也都古色古香,各具特色。<br> 里爾市政廳,是里爾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也是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里爾在中古世紀靠布料貿易發(fā)家,這里最初是1367年建成的布料大廳和布料行會所在 。1418年起開始作為市政廳,1730 年進行了洛可可式的翻新。其鐘樓高104米,是歐洲最高的鐘樓之一。<br> 里爾劇院,始建于1778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19世紀重建,1998開始歷時5年翻新。三聯(lián)拱門廊靈感源自巴黎加尼葉歌劇院,中央頂部“阿波羅與九繆斯”青銅像群雕高4.2米,山墻左右浮雕分別為《悲劇》和《喜劇》。2023年懸掛的“聲浪織物”為金屬絲網編織,遇風產生和聲共振,紅黃藍象征戲劇的激情、智慧與憂郁。<br> 《北方之聲報》總部大樓,原建筑為19世紀古典主義商廈,《北方之聲》二戰(zhàn)期間秘密創(chuàng)刊,目前是法國北部最大區(qū)域報紙。五層古典石構為佛蘭芒文藝復興風格,階梯狀山墻代表中世紀行會傳統(tǒng),頂端金雕群像象征守護報紙格言“黑暗中的光”。<br> 里爾老證券交易所,1653年里爾24家行會合資建造,1950年代轉型為文化空間,1983年列入法國歷史遺產。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佛蘭芒巴洛克風格,外觀由多棟緊密相連的三層建筑圍合而成,形成一個方形的內院。建筑立面色彩豐富,以紅、黃等色調為主,裝飾精美的雕塑、壁柱和浮雕,展現出濃郁的藝術氣息和歷史韻味 。 老證券交易所不僅是建筑藝術的瑰寶,更是里爾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反映了當時城市的經濟、文化和社會風貌,對研究當地歷史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如今它在城市文化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也是里爾熱門的旅游景點之一。<br> 門楣裝飾帶有明顯的巴洛克風格特征:夸張的曲線、動感的造型和豐富的裝飾細節(jié)。門楣上方的渦卷形裝飾,給人以華麗、動感的視覺沖擊 ,展現出17世紀建筑藝術的獨特魅力。<br> 中庭的這個名為《球體鏡》 的現代藝術裝置,其入駐是為了紀念交易所落成365周年,隱喻“商業(yè)文明的多棱鏡像”。它讓古老的建筑空間煥發(fā)出新的活力,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亮點。<br> 《球體鏡》表面由眾多鏡面組成,能將周圍的建筑立面、人物等景象反射其中,創(chuàng)造出復雜且奇幻的視覺效果 ,給人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br> 如今,老證券交易所是市民生活的鮮活舞臺,上午是晨光書市,以舊書、古董交易為主;午間有市民對弈,游客助陣;周五晚間有舞會,圣誕節(jié)有市集。 有意思的是,中庭門楣法文銘文為“勞動光榮”,是我們老輩中國人熟悉的口號。這是1870年修復時刻制,呼應當時法國工業(yè)革命浪潮。第二帝國時期提倡“勞動神圣化”,里爾作為紡織業(yè)中心借此致敬工人。這里也取消傳統(tǒng)的天使形象,改為了代表工人之子的兒童。 里爾2004年曾獲“歐洲文化之都”稱號,擁有法國第二大美術館里爾美術宮,我們短暫停留也感受到其文化藝術氣質。從里爾劇院往東望去,馬路旁整齊樹立了兩排金色擋板,不知是公共藝術裝置還是其他,但是它將我的目光吸引向了不遠處的火車站。<br> 弗朗德火車站,1878年在老火車站基礎上重建,承擔國內線路、區(qū)域列車及部分國際慢車,曾出現在《真愛無價》等影片中,展現法式車站美學。作為19世紀古典建筑,它仍承載著歐洲鐵路樞紐的功能,與現代化的“歐洲站”共同構成法國北部核心交通網絡。<br> 歐洲火車站與我國最大的不同,是毋須檢票,可自由出入,我們因此逛到了站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鋼架玻璃拱頂,它既可遮擋雨雪,又保證了明亮的天光。多條并列軌道和不同的車型,適應高頻次區(qū)域列車和國內城際列車的需要,顯示了其歐洲交通樞紐的地位。<br> 站前廣場一件明黃色女性半身雕塑,是法國視覺藝術家阿涅斯·喬弗拉2019年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名稱是《échappée》(逃逸),暗指火車站作為出發(fā)與抵達的過渡空間,引發(fā)旅人對“停留與遠行”的哲學思考。主人公雙臂交叉于胸前的防御姿態(tài)與面部的柔和神情,體現現代人內心疏離與渴望聯(lián)結的雙重性;明黃色象征希望與活力,卻與人物內斂肢體形成反差,暗示城市公共空間中個體的孤獨感。<br> <p class="ql-block">攝影器材:華為Pura 70 Pro</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mjhmhe"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1 英國(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qely7r" target="_blank">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2 英國(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xb95uc"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4 巴黎(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1h3gat"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5 巴黎(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404izx"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6 瑞士</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86tl55"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7 瓦杜茲、茵斯布魯克、維琴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cbiwbh"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8 威尼斯、佛羅倫薩</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ffjhien"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條條大路通羅馬 ——歐洲十五日紀游:9 梵蒂岡、羅馬(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