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號:6974282 昵稱:青春如草 <p class="ql-block"> 作為體育老師,接觸“三和教育”時,最觸動我的是它對“和諧”的深層注解——不是簡單的“一團和氣”,而是讓每個生命在各自的軌道上舒展。應試教育常把“標準化”當目標,成績成了唯一標尺,卻忘了有的孩子是樹,需要扎根;有的是花,需要綻放;有的是草,自有堅韌。而體育課,恰恰是踐行這種“和諧”的天然場域。</p> <p class="ql-block"> “與自己和諧”,是教育的起點,在運動場上體現得尤為直接。曾帶過一個男孩,跑步總落在最后,跳遠連及格線都摸不著,每次測試后都低著頭躲在隊伍最邊緣。直到一次趣味運動會,我讓大家自由組隊玩“兩人三足”,他竟主動幫同學綁帶子,還輕聲提醒“起步時喊1,落地喊2”,配合得格外默契。那天他沒參加任何比賽,卻被同學圍著說“多虧你指揮”。后來我發(fā)現,他雖不善奔跑,卻總能精準看出隊友動作的問題,就試著讓他當小組“動作觀察員”。當他意識到“跑得不快,但能幫大家跑得更好”,眼里的光漸漸亮了——原來體育不只有速度和力量,接納自己的節(jié)奏,也是一種成長。</p> <p class="ql-block"> “與他人和諧”,是課堂的溫度,運動中的協作最能催生這種默契。去年秋季運動會,我們班要參加集體跳繩比賽,調皮的男生小王總愛故意絆繩子,內向的女生小林總怕跳錯拖后腿。我沒批評他們,而是把隊伍分成兩組練“接力跳”:小王力氣大,就讓他負責甩繩,規(guī)定“甩慢了全隊等你”;小林節(jié)奏感好,就讓她站第一個帶節(jié)奏,告訴大家“跟著小林的腳步準沒錯”。兩周后比賽,小王甩繩穩(wěn)得像節(jié)拍器,小林帶領隊伍連跳120個不斷,下場時兩人擊掌的樣子,比贏了比賽還開心。原來,體育課上的“和諧”從不是強迫大家一樣,而是讓每個人的特點都能成為團隊的支撐。</p> <p class="ql-block"> “與天地萬物和諧”,是教育的廣度,在戶外體育課上感受最真切。春天帶學生跑越野時,我不再掐著秒表催“快點”,而是讓他們留意路邊的蒲公英——“跑過花叢時輕一點,別碰掉種子”;冬天練跳遠,會讓他們觀察“凍土和軟土的落地感有什么不同”。有個學生在日記里寫:“以前覺得操場就是跑道,現在發(fā)現每塊草坪、每陣風,都在教我們怎么和世界相處。”是啊,當孩子在奔跑時懂得避開螞蟻窩,在投擲時考慮風向,這種對天地的敬畏,早已超越了體育技能本身。</p> <p class="ql-block"> 如今再上體育課,我不再執(zhí)著于“誰跑得最快、跳得最遠”,而是更在意每個孩子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運動節(jié)奏”:愛沖刺的去練短跑,喜協作的去打團體賽,善觀察的去做裁判助理。因為“三和教育”讓我明白,體育的終極意義,不是培養(yǎng)標準化的運動員,而是讓每個生命在奔跑、跳躍、協作中,既成為舒展的自己,也懂得與世界溫柔相擁。這或許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樣——像陽光灑在操場上,不強求所有草木長得一樣高,卻讓每片葉子都能向著光生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