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制作 / 一杯咖啡兩塊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美篇號 / 337461</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i style="font-size:15px;">關于知青的文章太多了,但多為個人的、生活片段回憶。而扎旗北京知青集體戶簡史卻不同,是以集體戶的視角來敘述那段歷史,這也像是一份份社會調查報告。當然,這不是出自專業(yè)人員之手,不能要求過高。但由當事人執(zhí)筆,而且各集體戶幾乎全體成員都參與其中,這樣寫“史”,太少見了。</i></h5><h5><br></h5><h5><i> “簡史”覆蓋全過程:自成立起至最后一名成員離開?!昂喪贰焙喴爬ㄈ讨械闹匾?,沒有過多注重細節(jié)。視角更寬、更全面、更客觀。</i></h5><h5><br></h5><h5><i> “簡史”反映了這批北京知青當年的生活狀況、思想變化,也折射了當年農村基層黨組織、生產隊的管理水平,農村集體經濟、文教、衛(wèi)生事業(yè)的狀態(tài)。</i></h5><h5><br></h5><h5><i> 知青已成歷史,但鄉(xiāng)親們還在那兒?!昂喪贰辈粌H僅屬于知青,也屬于扎旗。如入地方志,哪怕是做為附件,也會有價值。</i></h5><h5><br></h5><h5><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 張小群</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扎旗巨力河公社中心屯大隊知青)</span></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興隆地知青集體戶簡史</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插隊歲月</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黃昏時分,一輛解放牌大卡車滿載著青年學生駛入了一個小山村。村民們好奇地站在路旁,村小學的白老師、邵老師帶著學生們敲鑼打鼓,歡迎遠來的北京知青。車上的黃文斌同學帶頭喊起了口號:“向貧下中農學習,向貧下中農致敬!” 就這樣,來自北京三十中、北京三十一中、北京三十二中的 21 個人(含一位同學的母親),來到了內蒙古哲里木盟扎魯特旗巨力河公社興隆地大隊插隊落戶。這一天是 1968 年 8 月 31 日,距離 12 月 21 日毛主席發(fā)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提前了三個月十九天。<div><br> 我們是 8 月 26 日從北京站出發(fā),經了五天奔波才到達插隊落戶地點的。</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姜志修、王增輝在 8.26 列車上</h5><div><br></div><div><br></div> 在歡迎會上,大隊書記王義作了簡短發(fā)言。大意是:歡迎北京知識青年來到興隆地插隊落戶,希望大家把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當中,把興隆地建設得更加美好。目前知青集體戶的房子還未建成,大家暫時住在貧下中農家里,明年一定讓大家住進新房。<br><br><div> 在為知青建立的食堂里,大隊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燉羊肉、小炒菜、小米飯、大碴粥等,饑腸轆轆的知青們大快朵頤,直到撐得吃不下去。當晚大家都住進了老鄉(xiāng)家里。</div><div><br> 第二天,北京三十中學的帶隊老師李耀堂和大隊干部把知青分別編入本村的四個生產隊。</div><div><br> 一隊:朱榮祥、鐵風云、鄧向明、管炳鑫、柴莉萍;<br> 三隊:李保平、王素花、韓輝、田立虎、孫鼎、戶鳳玲;<br> 四隊:姜志修、王增輝、楊秋果、王文茹;<br> 五隊:黃文斌、王人慧、高和兆、李素明、馬玉佩。</div><div><br> 后來在巨力河大隊三隊插隊的王云琴同學、在勝利屯插隊的汪紅同學先后于 1970 年和 1973 年轉到興隆地三隊插隊。這樣,實際在興隆地大隊插隊的北京知青共有 22 位同學。</div><div><br> 李素明同學情況比較特殊,她和年老病弱的母親相依為命。按說她們娘倆的困難情況不應該來下鄉(xiāng)插隊。但當時的政策是:即使如此,也要下鄉(xiāng)。于是她只得帶著母親把“家”搬到了興隆地。</div><div><br> 興隆地是以漢族農耕為主的村落,處在丘陵地帶。大隊共有六個生產小隊。其中:一隊、三隊、四隊、五隊在興隆地大隊村里,二隊在村西五六里地的溝里,六隊要翻過一個山梁才能到。全村主要種植谷子、苞米,也種少量的黃豆和麥子。麥子產量很低,主要分給社員過年包餃子用。如果趕上風調雨順,糧食產量還算不錯。當年的工分值(10分)在 1 元 3 角左右。</div><div><br> 當時興隆地大隊長是魏萬祿,大隊書記是王義,牧業(yè)書記是魏萬臣,大隊會計是王金全,民兵連長是畢振鐸,婦女主任是孟慶芝。<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素明、王文茹、柴麗萍在村里的合影</h5><div><br></div> 興隆地大隊在知青到來之前做了一定的準備工作:一是確定了知青集體戶的建房位置,并壘起了房框大墻,只等旗里專撥的檁木到來就可以上房頂了;二是挑選了家庭條件相對較好的農戶,騰出房子安排知青住宿,作為集體戶房建成之前的過渡;三是在大隊部前面騰出兩間房子作為知青集體戶食堂,里間是灶房,外間擺放了長桌和條凳作為飯?zhí)谩S纱箨牫龉し制刚埍敬鍐紊響魲詈煾到o做飯;四是大隊給知青集體戶食堂買了一口豬,由廚師用泔水喂養(yǎng)。<div><br> 在知青參加農業(yè)勞動之前,大隊組織全體知青到蒙古族的敖包營子參觀。大家分坐在幾輛馬車上,一路上有說有笑有唱。來到了參觀地,第一次看到了蒙古包,看到了牛羊馬群,蒙族老鄉(xiāng)熱情招待從北京來的學生們,喝奶茶,吃奶豆腐、烏洛莫等。大家感受到了新奇的牧民生活。</div><div><br> 很快大家就和社員一起出工了。 9 月初進入秋收忙季。剛開始大家摩拳擦掌、勁頭十足,可是一天下來,全都趴下了。興隆地的耕地在村外的溝里或山坡上,遠的從村里出來翻過梁,要走好幾里地才到干活兒的地方。</div><div><br> 割苞米的農活兒不僅辛苦,而且很危險,不小心就被鋒利的鐮刀尖砍到腿上,甚至砍到同一個傷口上。</div><div><br> 割豆子也是知青最怕的農活兒,手上扎的鮮血直流。后來才知道,你越怕扎,就越扎你。隨后而來的是割谷子、拉谷子、拉苞米棒和苞米秸稈,接著是軋谷打場等等。<br><br></div><div> 過勞動關是個大事。知青們以前哪兒干過這樣的活兒啊,一條壟少則五六十米長,多則四五百米甚至更長。夏天耪地,社員們不一會兒就耪到頭了,知青們才耪到一半甚至更少。每到這時候,老鄉(xiāng)們都會回頭來接大家一把。半天下來,知青手上磨出了血泡,腰也挺不直了。更可怕的是薅地,一會兒就蹲不下來了,漸漸地由蹲著、跪著最后改成趴著薅地,真是洋相百出。每當這時,左右的鄉(xiāng)親姑娘們都伸出手幫大家。</div><div><br></div> 漸漸地,體質較好的男知青黃文斌、姜志修、王增輝、李保平、朱榮祥、田力虎、高和兆、孫鼎等能和老鄉(xiāng)干一樣的農活兒,掙一樣的工分了。身體相對較差的管炳鑫、鄧向明同學后來被安排到林業(yè)隊勞動。女知青基本隨隊里的婦女們干大田里的活兒。大隊書記王義還多次看望住在老鄉(xiāng)家里的知青們。<div><br> 當年 11 月中旬,要做的農活兒基本都完了。知青們十分想念北京的父母、想念北京的同學。于是紛紛向生產小隊、大隊提出回家過年的請求。大隊書記王義說:你們安心回家過年,跟父母介紹咱村的情況,叫他們放心。明年開春你們回各隊參加生產,大隊組織人力蓋房子,爭取夏天讓大家搬進新家。有的知青還在生產小隊預支了路費,到大隊開了探親介紹信,帶上小米、黃米等紛紛踏上了回北京看望父母同學的路程。那年通遼火車站不賣直接到北京的火車票,但是大家還是各顯其能,都回到了北京的家里。</div><div><br> 那年冬天,除了孫鼎、王文茹、王人慧、柴莉萍、馬玉佩、李素明和她母親等人外,大部分知青都陸續(xù)回北京探親了。<br><br></div><div> 第二年春天,知青們陸續(xù)回到了興隆地,感覺到興隆地村里有些異樣。原來當時內蒙搞挖肅“內人黨”,興隆地也沒能幸免,還進駐了貧宣隊。后來經過了解,在知青探親回來之前,大隊書記王義被殘酷揪斗關押,離奇地死在大隊部前結滿冰的水井里;無辜青年社員被扒下上衣,打得后背皮開肉綻。使知青更不理解的是,在挖肅“內人黨”運動中,那些平時奸懶饞滑、吊兒郎當、不務正業(yè)、總想找知青茬的村民,卻能耀武揚威,弄得干部群眾惶恐不安。對此知青們議論紛紛,感覺這個運動不太對勁兒,是對村干部和無辜群眾的迫害。知青對這個所謂挖肅“內人黨”運動采取了消極、抵制的態(tài)度。</div><div><br> 由于運動的折騰,書記的死亡,知青集體戶蓋房子的事也擱置了下來。到了 9 月,國家糧油不再供給了,集體戶食堂也就散伙了。知青們有的到老鄉(xiāng)家搭伙,有的自己做飯吃。直到 1970 年秋知青的房子基本蓋好了,朱榮祥、鐵風云夫婦,還有管炳鑫、田力虎等少部分知青才搬了進去。</div><div><br> 興隆地知青集體戶與其他知青集體戶有些不同。當時知青的房屋沒有蓋好,在將近兩年的時間里,知青們都分散借住在老鄉(xiāng)家里,隨著知青食堂散伙和部分知青結婚,集體戶也就漸漸消亡了。</div><div><br> 興隆地插隊的北京知青里有五對結為夫妻。分別是朱榮祥與鐵風云;李保平與王素花;田力虎與汪紅;黃文彬與王人慧;韓輝與王云琴。另外,王增輝與扎旗教師李秀葵結為夫妻。<br><br></div><div> 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有六名女知青與當地小伙結婚。其中王文茹嫁給四隊白鳳林(白鳳林后來當了多年的生產隊長);李素明嫁給五隊王占忠;戶鳳玲嫁給三隊楊玉富;柴麗萍嫁給五隊王占河:馬玉佩嫁給五隊趙玉忠:楊秋果嫁給六隊李忠堂。后來,楊秋果擔任過赤腳醫(yī)生、婦女隊長和大隊婦聯(lián)主任。</div><div><br> 由于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差異,女知青嫁給當地小伙之初,夫妻間多少有些摩擦。但女知青們畢竟有了生活依靠,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夫妻之間最終都能相互照顧、相互體貼。正如李素明同學說的:“年輕時雖然有許多摩擦,步入老年后還是互相體貼。尤其使我感動的是丈夫對我母親非常好,無論在母親生前還是死后,都能盡孝。就憑這一點,我與他相守到如今,我很感恩于他。”</div><div><br></div><div> 當年嫁給當地小伙的女知青們如今都已過了花甲之年,她們或在北京或在扎旗定居,已經子孫滿堂。柴麗萍的兩個孫子都考上了大學。</div><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知青憶往事</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b>1. 文藝演出</b>:當年國慶節(jié)傍晚,知青們在村小學操場為老鄉(xiāng)們演出了一臺小節(jié)目。學校點了一盞汽燈照得很亮。王素花同學獨唱了一首《見到你們格外親》,朱榮祥同學京劇清唱“臨行喝媽一碗酒”,姜志修用板胡演奏了一首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的曲子,鄧向明演奏了笛子曲,黃文斌演出了男生獨唱,王增輝演出了槍桿詩。全體知青合唱了當時流行的毛主席語錄歌。雖說節(jié)目水平不高,可興隆地的老鄉(xiāng)特別是小尕子們還蠻感興趣。<div><br> <b>2. 打場</b>:那時打場,要從幾十里外的乙旦架拉嘎村請師傅來開機器給苞米棒子脫粒。那位師傅有些殘疾,有個怪脾氣,在外面開機器打場只吃白面餃子。那時的柴油機只有二三十匹馬力,體積大而笨重,據說是小日本留下的 20 世紀 30 年代的老機器。柴油機的突突響聲幾乎全村都能聽見。由于柴油機一開動就不能停下來,苞米棒子要連續(xù)不斷地往機器里倒。二百來斤重的苞米袋男知青們咬著牙也要和社員一樣扛到肩上特別累。那天村里熱鬧非凡,因為中午每人可以分到一大塊黃米黏糕和一大碗牛肉或羊肉。若碰到供銷社有酒賣(社員每戶 1 斤酒),到晚上村里可就更加熱鬧了,猜拳的、罵人的、耍酒瘋的甚至打人的都有,弄得雞飛狗跳墻。</div><div><br> <b>3. 趕牛車</b>:趕牛車是技術活兒。知青食堂的口糧需要到巨力河公社糧站拉回來。知青第一次拉口糧,在三隊借了一掛老牛車。姜志修、孫鼎、李保平、王增輝一起趕著牛車,學著老鄉(xiāng)那樣“阿達阿達、吁吁吁、喔喔喔”地喊著招呼著。去的時候很順利,回來的時候卻費了老牛勁了!從巨力河公社往回走,剛過了必喜村不遠,這拉車的牛不知是渴了還是餓了,隨你前頭拽后面推,就是死活不走了。李保平拿香煙頭燒牛尾巴,也只是走兩步退一步。就這樣僵持了很久,天逐漸黑了下來。正當大家累得無計可施的時候,老牛突然快速向興隆地方向走去。這時大家才松了一口氣,到了村里已經是后半夜了。<br>翻梁拉谷子、拉苞米、拉秸稈是重要的農活兒。有的山梁比較陡,趕牛車有一定危險,人和牛都需要一定的經驗。一次,四隊知青姜志修、王增輝與老鄉(xiāng)一起,各趕一掛牛車翻越山梁拉苞米棒子回村。王增輝和小老鄉(xiāng)曹郁趕的那車的牛,是剛使用不久的新牛犢子。這掛牛車在翻過梁下陡坡時,突然牛失前蹄,整個牛車翻滾在半山腰,苞米棒子撒了滿山坡。萬幸的是,人和牛都沒有受傷。如果扣在人身上,后果就不堪設想了。</div><div><br> <b>4. 放馬</b>:最艱苦的活兒要算李保平同學放了六年馬。每年春天小苗一出土,就要離開大隊,等秋天地里莊稼全部收回來才回到村里。放馬要到百十里地外,甚至更遠的草場。一次,黃文斌同學整整坐了一天的大卡車,才到達了李保平放馬的八區(qū)草場。由于草場距離村里很遠,副食補給很困難。派回村辦事、拉油鹽醬菜的人員要好幾天甚至八九天才回得來。最艱難的時候連續(xù)幾天沒有菜吃,靠咸鹽水就小米飯解決肚子問題。放馬最苦的是晚上,俗話說馬不吃夜草不肥,為了防止晚上野狼襲擊小馬駒,牧馬人要整夜陪伴守護著三百多匹馬的馬群周圍。遇到極端天氣更要倍加小心,整夜都不能合眼。</div><div><br> <b>5. 解饞</b>:開始的一段時間,知青集體戶食堂伙食還不錯,大家除了能吃飽飯,還斷續(xù)能吃到點肉。漸漸地葷腥兒就沒有了。有一次遇到下雨,天氣也有些冷,大家都沒有出工,就聚集到了食堂。盡管沒出工干活兒,可閑饑難忍,剛好食堂庫里還有些白面,大家議論著包頓餃子。沒有肉就包蘿卜素餡餃子,又到供銷社買了些粉條泡軟剁進去。于是大家各顯其能,男知青們和面的和面,剁餡的剁餡,燒水的燒水,女知青們搟皮的搟皮,包餃子的包餃子。很快熱氣騰騰的餃子出鍋了。那時的大柴鍋也大,一鍋能下不少餃子。你一碗我一碗吃得不亦樂乎!有的人撐得到外面蹦圈兒回來再吃。據說李保平同學吃了五六十個餃子,其他人少的也吃了四十個。</div><div><br> 還有一次,村里老鄉(xiāng)殺的豬是痘豬。好久沒見葷腥的知青架不住嘴饞,買了七八斤。瘦肉里有好多小珍珠般晶瑩透剔的豆粒(實際是寄宿在豬身上的豬絳蟲卵)。沒辦法,先把肥肉剔下來放到鍋里熬成油,然后瘦肉分給大家,一起把那些豆粒挑出來,結果彈得墻上地下灶臺上到處都是。自認為豆粒挑得差不多了,就把肉塊兒下到鍋里煎炸后再做成其他菜。聞著那誘人的肉香氣,誰也顧不上什么痘肉不痘肉了,吃得噴噴香。后來發(fā)現,有的知青還真的得了豬絳蟲病。</div><div><br> <b> 6. 殺牛</b>:村里殺牛,都有專人負責宰殺。由于當時極個別社員老看著知青不順眼,看到國家供給糧油、大隊又給配備做飯的大師傅,很嫉妒。經常冷言冷語,找我們的茬兒。中秋節(jié)的時候,知青集體戶長姜志修主動向隊長要求殺牛,目的是讓那些人看看,我們知青不是好惹的…… 殺牛那天,牛已經捆好放倒了,牛角被綁在馬車尾部,四條牛腿也捆在一起,老鄉(xiāng)拿杠子把牛腿牛身壓住。經指點,姜志修咬著牙用尖刀一下捅進牛脖子動脈處,血一下噴了出來,不一會兒就接了一大桶牛血。漸漸地牛眼睛變得暗淡下來,身子也癱軟下去。姜志修放下手中尖刀,其他剝皮、剔骨、割肉的事就由別人干了。按照農村習俗,牛頭牛尾和四個牛蹄子歸殺牛人,姜志修拿到了他們住的白文芳大爺家,七八口人一起吃了好幾天。后來知青王增輝等人也陸續(xù)親手殺過牛。</div><div><br> <b>7.“偷”柴火</b>:興隆地的冬天非常冷,炕是涼的,女知青們把棉襖棉褲都蓋在被子上,早上被頭上一層白霜。不燒炕晚上沒法睡覺。開始大隊每天給一捆柴,由于個別社員到處嚼舌,后來大隊就不給柴火了。女知青不得不想辦法解決燒炕用的柴火。柴麗萍、王素花她們住的地方離大隊部只隔著兩道墻,那里有柴火。每天傍晚,她們不得不翻墻,到大隊部“偷”榛柴解決燒炕取暖問題,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div><div><br> <b>8. 鄉(xiāng)情</b>:除極個別人外,興隆地的老鄉(xiāng)對北京知青是很熱情友好的。鄧向明同學剛到村里就感冒了,發(fā)高燒,嗓子痛,渾身熱得燙手。房東大娘一看說這孩子病得不輕,趕緊請來村里曹大夫給他打了針才好了。一次王文茹同學打場掐谷子時,不小心掐谷刀砍到大拇指上,頓時鮮血直流。小老鄉(xiāng)郭明學看到后,立即翻過四隊場院的院墻,把他妹妹的一盒胭脂粉拿來,抓住流血的拇指就按在了粉盒子里,血終于止住不流了。那時村里誰家殺豬了,老鄉(xiāng)們總是招呼住在附近的知青們來吃血腸。時不時地東家大娘給一塊黃米面餅子,西家大媽塞一個雞蛋等等。興隆地老鄉(xiāng)對知青們的深情厚義,大家難以忘懷。</div><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離開興隆地</font></b></h3><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p class="ql-block"> 從1970年開始,知青們先后離開興隆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孫鼎:1970 年春到吉林師范大學政治系上學,后回北京工作。1996 年高考時,有同學在北京看到他在高考場地外巡視,說是在教育部門工作。目前失去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文斌:1970 年參加扎旗烏蘭牧騎擔任聲樂演員,1974 年調入哲里木盟歌舞團擔任聲樂及歌劇演員,1979 年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姜志修:1970 年 9 月招工到通遼化工廠,1992 年 10 月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榮祥、鐵鳳云夫婦:1971 年轉點通遼東包大隊,鐵風云曾在東包大隊當小學教師,朱榮祥當了電工, 1975 年轉到河北涿縣插隊,1978 年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鄧向明:1971 年 10 月轉點黑龍江七臺河,1972 年 8 月到新建煤礦,1984 年到湖北中石油襄陽輸油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人慧:1971 年招工到通遼市第六百貨商店,1979 年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和兆:1971 年招工到軍馬場,目前失去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增輝:1972 年 3 月招工到扎旗電影管理站,1985 年到 1987 年在扎旗黨政培訓班,1989 年到扎旗文管所,1991 年 6 月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馬玉佩:1974 年由其父接回北京,目前失去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田立虎:1975 年招工到魯北木器廠,1979 年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 紅: 1975 年回北京,在北京文百公司工作。2003 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管炳鑫:1975 年病退回京,目前失去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保平:1976 年招工到聯(lián)合屯煤礦當礦工,兩年后調到礦上中學任體育教師。1979 年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韓輝:1976 年招工到聯(lián)合屯煤礦當礦工,不久調礦上中學當教師。1979 年回京。2011 年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楊秋果:1977 年參加林業(yè)局培訓班,1978 年到 1979 年在白音馬哈林場、西山林場工作,1980 年到巨力河供銷社,1984 年到巨力河中心學校工作,1992 年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戶鳳玲:1979年招工到扎旗飲食服務公司工作,1988 年回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柴莉萍:1979 年經旗里考試,錄取為公辦教師,1986 年調到巨力河中心小學。2000 年退休,現在北京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素明:1979年經旗里考試,錄取為公辦教師。2000 年退休,現住扎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文茹:1979 年參加考試后在乙旦加拉嘎當公辦教師,1980 年回村當小學老師。1993 年回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素花:王素花與李保平結婚后,一直在村里務農,撫育子女,1979 年回京。2018 年 3 月因病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云琴:與韓輝結婚后,一直在村里。兩人的父母都是醫(yī)生,她常配合村醫(yī)生給老鄉(xiāng)們看看小病,還不辭勞苦地幫助村里患病老鄉(xiāng)聯(lián)系北京的醫(yī)院,安排他們在北京就醫(yī)、吃住等事,贏得老鄉(xiāng)們的贊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 1979 年底,北京知青基本都安排了工作,大部分離開了興隆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后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彈指一揮五十年。當年飽嘗苦辣的知青姑娘小伙們,現已過花甲之年。他們退休后或住在扎旗或住在通遼,其中大部分回到北京。目前都兒孫滿堂,生活過得很幸福。在這次為北京知青赴扎旗插隊五十周年活動編寫集體戶簡史文稿過程中,得益于柴麗萍發(fā)起建立的“興隆地插隊老知青微信群”,經過共同努力又查詢聯(lián)系到七位多年無消息的知青同學的消息(兩位去世)。盡管大家各居一方,網絡把大家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又找回了當年在興隆地的知青群體的感覺。<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鄉(xiāng)四十周年時,知青和村里老鄉(xiāng)合影</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鄉(xiāng)四十五周年時,知青和村里老鄉(xiāng)合影</h3><div><br></div><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姜志修、鄧向明記述</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 年 4 月 29 日</h5><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本文選自</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內蒙古扎魯特旗北京知青集體創(chuàng)作的</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 集體戶簡史 》卷三</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原巨力河公社知青集體戶簡史</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b>圖文編輯 / 一杯咖啡兩塊糖</b></div><div style=";"><b><br></b></div><br><b>?2025 . 07 . 16 發(fā)布</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br></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