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13日是周日,小暑的第七天,天氣悶熱。兒子約我驅車去上海博物館東館,說是納涼漲知識去。途經上海浦東“東方之光”日晷雕塑,隨手在車上近距離拍攝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雖然家在浦東,距上博東館并不遠,但卻從未來參觀過。這次是因兒子前個星期與孫女來參觀過,因展館太大,展品太多,用了一天時間都沒有看完,所以,這次算是約我再來續(xù)看。</p> <p class="ql-block"> 來到上海博物館大門口,經過安檢,刷身份證后,免費進館觀展。</p> <p class="ql-block"> 進到館內,只見人頭攢動,來觀展的觀眾熙熙攘攘,川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 看到密集的人流涌入館內,除了學生暑期放假,上班族周日休息的因素外,可能不乏有我們這種來納涼又想漲知識的觀眾。</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們觀看了中國古代青銅器館。青銅器是中國古代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為貴族社會崇尚禮制的特殊產物,青銅器多用于祭神享祖,禮尚交往,宴饗賓客等禮儀活動。故被稱作“禮器”,作為權力的像征。</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館之寶《西周大克鼎》</p><p class="ql-block"> 這件青銅器的銘文眾多,有290字,分為28行,行間皆有線相隔,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文獻。</p> <p class="ql-block">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于完善,酒器的種類和數(shù)量繁多。周初雖沿襲商代禮制,卻出現(xiàn)了由"重酒"體制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西周早期青銅器上開始出現(xiàn)長篇銘文。</p> <p class="ql-block"> 青銅器多有標識家族和祖先的銘文,商末開始出現(xiàn)紀事體銘文。</p> <p class="ql-block"> 獸面紋、龍紋和鳳鳥紋等動物紋飾空前發(fā)達,既莊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紋飾大量采用平雕、浮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p> <p class="ql-block"> 楚文化青銅器 </p><p class="ql-block"> 楚國位于長江中游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走向繁盛,疆域漸居群雄之首。早期楚文化青銅器深受周文化影響,至春秋中期開始逐漸形成自身特色,鑄造工藝精湛、紋飾繁密細巧,戰(zhàn)國晚期出現(xiàn)造型宏偉、裝飾雄健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交融期 </p><p class="ql-block"> 秦至五代的青銅藝術處于衰落與融合階段。隨著大一統(tǒng)秦漢帝國的建立,青銅器的禮制意義已經淡化,開始崇尚簡樸的工藝及審美,具有更強的功能性、實用性。西漢時期鐵器的普及使得刻紋裝飾比較流行,錯金銀、鎏金和彩繪等特殊工藝仍然充滿藝術魅力,同時西南地區(qū)滇文化青銅器盛極一時。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融合進程加快,青銅器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發(fā)生更大改變。</p> <p class="ql-block"> 還發(fā)現(xiàn)了館內有云南的滇文化青銅器展品。</p> <p class="ql-block">銅鼓。</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一些生活用器呈現(xiàn)出異域文化特點。</p> <p class="ql-block"> 天行有常,中華泱泱,"龍騰中國﹣﹣紅山文化古國文明特展"是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以紅山考古百年最重要的成果及最新的發(fā)現(xiàn),闡釋了紅山文化以信仰統(tǒng)一、禮制初成的古國面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明發(fā)展之路,實證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深刻回答了"何以中國"的歷史之問。</p> <p class="ql-block"> 2023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表明,在距今5800年至3500年,中華大地上各個區(qū)域相繼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以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時代。古國時代可細分為三個階段。</p><p class="ql-block"> 在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大約為距今5800-5200年前后。</p> <p class="ql-block"> 紅山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紅山,是紅山文化重要的發(fā)現(xiàn)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命名地。 </p><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發(fā)展到距今約5500年左右,出現(xiàn)了以"壇、廟、家"為代表的禮制建筑,形成了以玉龍為代表的玉禮器系統(tǒng),進入到精神信仰體系化和社會結構復雜化階段,成為中國最早邁入古國文明的代表性考古學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頭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的"直根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玉為靈 ,紅山文化發(fā)達的動物題材玉器植根于西遼河流域漁獵文化傳統(tǒng),直觀反映了紅山先民萬物有靈和動物崇拜觀念,鳥、獸、龜、魚、蟲等類型玉器造型生動,充滿靈性,成為紅山文化玉禮器系統(tǒng)的重要內容。</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中國最早的紅山龍騰玉器,中國龍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古國文明,以氣勢恢宏的壇、廟、家禮制建筑,內涵豐富的玉禮器系統(tǒng),展現(xiàn)了紅山先民以龍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構建起的信仰世界和精神紐帶,反映了以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早期國家社會形態(tài),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起源的重要實證,也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p> <p class="ql-block"> 紅山文化古國文明考古成果,實證了中華文明延綿不絕、多元一體、兼收并蓄一總體特征,成為中國古代史的重要篇章,是需要我們弘揚和傳承的歷史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大量多種材質的雕塑作品出土。夏、商、周三代在早期雕塑的基礎上,形成了玉、石、骨雕刻和青銅鑄造等瑰麗的工藝性雕塑。秦漢時期的雕塑,品類繁多、技藝精湛,墓葬雕塑形成規(guī)模,畫像磚石藝術具有時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陶甕</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彩陶雙耳罐</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彩陶碗</p> <p class="ql-block">商周、秦漢雕</p> <p class="ql-block"> 東西方雕塑藝術的交流,隨著東漢時期佛教造像藝術沿絲綢之路傳入漢地,掀開新的篇章。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在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中蔚為大觀。石窟、寺院宗教雕塑進入繁盛時期,墓葬雕塑繼續(xù)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青銅蟠龍鼓座,由三條蟠龍互相盤繞組成。</p> <p class="ql-block">銅鏡</p> <p class="ql-block">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在中國雕塑史上是兩漢向南北朝的過渡時期。</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的第一個繁榮期。在絲綢之路沿線及各政權的國都周邊出現(xiàn)了眾多擁有精美佛教雕塑的石窟寺。與石窟寺造像多為高浮雕不同,這一時期也制作了大量圓雕作品及鑄銅佛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鎏金雕塑佛像</p> <p class="ql-block">唐代漆木迦葉頭像</p> <p class="ql-block">彩色陶傭</p> <p class="ql-block"> 犍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多次沿絲綢之路各線對我國佛教雕塑產生影響。該時期還出現(xiàn)了近似士大夫著裝的"褒衣博帶"式像。陵墓石刻與工藝雕塑在繼承秦漢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多與外來文化產生互動。交流與融合是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樂舞歌伎、生產勞作、莊園樓表現(xiàn)了人們向往安樂富裕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唐代彩漆金彩繪大勢至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像 (唐代)</p> <p class="ql-block"> 五代、兩宋時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轉衰,寺觀、建筑雕塑日漸興盛。元、明、清時期,雕塑藝術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時漢藏雕塑藝術的融合是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呈現(xiàn)別開生面的氣象。</p> <p class="ql-block"> 雕鏤琢磨百工技藝在元明清時期蓬勃發(fā)展。元代工藝、裝飾雕塑粗獷大氣,洋溢著馬背民族的審美趣味。明代工商階層活躍,市井生活豐富,其工藝、裝飾雕塑精致考究,甚至是奢華的。清代工藝、裝飾雕塑在繼承明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做工更加精巧細膩。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明清兩朝與西洋國家接觸增多,西方雕塑藝術逐漸影響中國。</p> <p class="ql-block">美倫美奐的雕塑展品。</p> <p class="ql-block"> 明代透雕銅竹節(jié)香</p><p class="ql-block">(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活靈活現(xiàn)的螃蟹雕塑讓人叫絕。</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牙雕</p> <p class="ql-block"> 元代銅毗遮那佛象(公元1271年~1368年)</p> <p class="ql-block"> 1997年開放的上海博物館中國歷代印章館作為海內外第一個中國印章專題陳列館,其展陳邏輯與陳列方式的科學性和學術性一直是印章陳列的典范?;谟W研究的持續(xù)推進,中國歷代印章館更名為“中國歷代璽印篆刻館”。</p> <p class="ql-block"> 中國使用印章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中國社會長期約定俗成的"印章",是一種可供抑印出特定文字或圖形標記,本身可供驗示,以固定地充當自然人、公署機構、職官的憑信用具。它以文字為主要表義方式,先后深刻地參與到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它包括具有歷史聯(lián)系與形態(tài)承接但性質并不相同的兩個部分,即以憑信為主要功能的璽印和以璽印為物質外殼的篆刻藝術。篆刻可以承擔部分憑信的功能,但唐宋以來文人用印演化的趨勢,使其與憑信功能日漸遠離,成為一種藝術門類。這是印章在中國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特殊現(xiàn)象。</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印章發(fā)展史上,中國印章是社會應用最為廣泛、深入,且至今仍存續(xù)使用的體系。</p> <p class="ql-block"> 篆刻板塊在以明清篆刻名品為主體的基礎上,溯源了“唐宋元明:文人用印的早期階段”,又將時代延伸至現(xiàn)當代,力圖為公眾呈現(xiàn)此期中外印人在海上的風云際會和風格迥異的南北印作。</p> <p class="ql-block"> 璽印篆刻館共展出精品文物573件,總數(shù)較之前增加近百件,新品約占35%。新陳列中,首次將中國印章的發(fā)生與發(fā)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體系的大背景下,設立“印章的主要起源體系”專題。</p> <p class="ql-block"> 上博東館之古代玉器館,800多平方米的展廳以中國古代玉器通史為框架,展出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350件館藏玉器。人多的舉相機要見縫插針似的。</p> <p class="ql-block">清代龍蝠紋玉如意</p> <p class="ql-block">三羊開泰玉制件</p> <p class="ql-block">清代蓮荷形玉擺件</p> <p class="ql-block">清代梅竹紋玉花插</p> <p class="ql-block">清代山水人物紋玉山</p> <p class="ql-block">石器時代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 鎮(zhèn)館之寶第一名是這件石家河文化的小玉人,玉質晶瑩剔透,雕工老練而靈動。這件小玉人多次出現(xiàn)在上博重要的特展中,可以說是上博史前文明文物的代言形象。</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器</p> <p class="ql-block">興隆洼文化玉器</p> <p class="ql-block">齊家文化玉器</p> <p class="ql-block"> 玉圭,夏(公元前21世紀一前16世紀)</p> <p class="ql-block"> 蟠龍型玉環(huán)與凸緣玉環(huán)。特別是凸緣玉環(huán)古人在沒有機械設備的時代,是怎么加工成型的,令人感嘆古代的能工巧匠。</p> <p class="ql-block">春秋戰(zhàn)國玉器</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時期谷紋玉璜</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龍形玉佩,龍鳳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時期龍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唐代龍紋與馬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金代春水玉帶飾</p> <p class="ql-block">黃玉酒樽</p> <p class="ql-block">春秋戰(zhàn)國三瓢形骨飾品</p> <p class="ql-block">春秋戰(zhàn)國《雙獸首銅短劍》</p> <p class="ql-block">胡漢共舞時期</p> <p class="ql-block">北魏龍首銅鐎斗</p> <p class="ql-block">北魏時期的龜形銅灶。</p> <p class="ql-block"> 北周時期的鎏金銀壺,在世界現(xiàn)有薩珊王朝的金銀器中,其工藝水準與圖案內容都是極為罕見的,也是館藏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北周時期的玻璃碗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古人是采用什么方法讓石英熔化成玻璃,又制成碗的?</p> <p class="ql-block"> 狩獵圖金方奇 </p><p class="ql-block"> "方奇",在文獻中意為各地出產的珍奇物品。寧夏鹽池縣出土狩獵圖金方奇刻畫了精彩的狩獵場面,畫面正中一武士騎馬挽弓,周旋于虎、豹等姿態(tài)各異的猛獸之間,左右下角各有一身披甲胄、挽弓跪射的勇士。狩獵武士的服裝、有翼之獅、武士所持的鏟形箭鏃等元素,都表現(xiàn)出濃郁的域外文化特色,應與西亞地區(qū)的藝術傳統(tǒng)有關。方奇背面陰刻隸書銘文,每句四字,共82字,自名為"方奇":</p><p class="ql-block">"金鯉靈質,盛衰不移。良工刻構,造茲方奇。明明穀騁,百獸飛馳。猿猴騰躑,狡兔奮髭。九龍銜穗,韓盧盼陂。洗洗巨例,御世莊麗。保國宜民,千載不虧。白烏二年,歲在戊午,三月丙申朔,九日甲辰,中御府造,用黃金四斤。"</p> <p class="ql-block">狩獵圖金方奇(反面)</p><p class="ql-block">隋朝(公元581一618年)</p> <p class="ql-block">狩獵圖金方奇(正面)</p> <p class="ql-block">東羅馬金幣(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鎏金銀帶飾</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一907年)</p> <p class="ql-block"> 彩繪陶鎮(zhèn)墓武士傭</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55年~63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觀看完玉器館出來,接著進入《海上書畫館》觀展。一看館名,何以海上書畫館,而不是上海書畫館?疑惑頓顯心中。看了洋洋灑灑的展館前言 ,才得知何以海上。</p> <p class="ql-block"> 進入具有上海民居特色的石庫門式展館,《何以海派》橫幅下的書畫房,頗顯江南特色。</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館于2021年成功舉辦了"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其與"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2018)、"吳湖帆書畫鑒藏特展"(2015)共同構成了上博書畫專題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p><p class="ql-block"> "海上書畫館"圍繞"何以海派"進行上海書畫溯源,旨在通過挖掘館藏所蘊含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特質,藉"海上三部曲"特展之學術成果,尤在其中"萬年長春:上海歷代書畫藝術特展"的學術架構上進一步延展,探究海上千年書畫發(fā)展過程中所呈現(xiàn)的"底蘊深厚、藝脈醇正、兼融井蓄、勇于創(chuàng)新"的藝術特色和人文精神,更有助于理解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脈絡與傳統(tǒng)人文底色,以及"開放、包容、創(chuàng)新"的城市精神品格。</p><p class="ql-block"> 上海是太湖流域暨江南文化重鎮(zhèn)之一,如今又是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fā)展的核心地,其于文化上的地位尤顯重要。且一部中國書畫史,亦是諸地域美術史的匯合。欲理解、領悟文人書畫史脈絡及其美學意蘊,探討海上千年書畫史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此通過"藝脈/藝術成就""人文/地區(qū)互動""鑒藏/藝術影響""潮頭/海上風華"四個面向,梳理、研究海上千年書畫成就,考察其美術史地位與影響。藉此,期望建立海上千年書畫學術研究高地,共同推動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深入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 唐宋時代經濟的發(fā)展,促進了文藝的空前繁榮,中國畫各科亦相繼形成與成熟,登上了畫史古典主義藝術的高峰。宋元以降,文人畫漸為主流,其發(fā)展從初創(chuàng)、確立至別開生面,其間真正起到引領意義的人物并不多。其中董其昌以一己之力影響身后近四百年,倘若加上董氏之外的海上千年書畫成就,則一部文人畫史,可謂半部與上海相關。海上千年書畫之藝脈與成就,幾乎伴隨著文人畫史的各個重要階段。如"法帖之祖"--《平復帖》、拈出"墨戲說"文人畫理論的米芾、元代上海文人畫成就、明初云間書派與上海"吳門前淵",以及古代畫史最后一個高峰﹣﹣海上畫派,乃至近現(xiàn)代如黃賓虹、李叔同、陸儼少等名家之成就。就上海畫史個案貢獻論,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地區(qū)流派、畫學理論、書畫鑒藏、中西交匯和美術教育諸方面,皆不乏開風氣之人物,可謂群星璀璨。</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字</p> <p class="ql-block">明-錢博-草書</p> <p class="ql-block">絸紙有書皆晉體,</p><p class="ql-block">錦囊無句不唐人。</p><p class="ql-block">清-王鴻儒</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陸儼少《勇立潮頭畫軸》</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張大千畫作》</p> <p class="ql-block">現(xiàn)代-徐悲鴻-康有為夫人像</p> <p class="ql-block">清-虛谷-無量壽佛畫軸</p> <p class="ql-block">清-漓江-松濤畫軸</p> <p class="ql-block">元代-王蒙-春山讀書畫軸</p> <p class="ql-block">明代唐寅(唐伯虎)柳橋賞春圖軸</p> <p class="ql-block">明-夏旭-松泉竹石畫卷軸</p> <p class="ql-block"> 上博東館太大了,20個分展館,藏品豐富,是藝術的海洋,想要仔細欣賞館藏品,又想用一天時間逛完,用流行語言描述,“看不完,看不完,根本看不完”。我們用時半天,只逛看了三分之一展廳,剩余展廳下次再來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