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千年名剎崇鳴寺

耳順者

<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鍔</p><p class="ql-block">編輯 楊治平</p> <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洪湖市的烏林以其燦爛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景觀、優(yōu)越的地理資源、豐饒的地方特產(chǎn)、便利的交通條件、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蜚聲海內(nèi)外。在烏林歷史上,所建的寺、觀廟宇頗多,尤其是崇鳴寺,古代為“沿江十八廟”之一。它始建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85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四十年,可謂歷史久遠了。它的創(chuàng)建者是唐代高僧馬祖道一禪師,師出有名。它又是元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陳友諒聚眾起義的根據(jù)地。它還是歷代文人墨客謳歌的“沔陽州十五古跡之一”的主體景觀。而且更是武漢市漢陽歸元寺的前身。這些,難道不能足以證明崇鳴寺是一個“千古名剎”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馬祖道一和崇鳴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馬祖道一,是禪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俗姓馬,又稱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漢州什方縣(今四川什邡縣馬祖鎮(zhèn))人。謚號大寂禪師,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8年,世壽八十。</p><p class="ql-block"> 他師承惠能,開創(chuàng)了洪州宗。</p><p class="ql-block"> 馬祖道一主張“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即道”,是他的佛性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lǐng)。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看經(jīng)坐禪的傳統(tǒng),促使禪僧普遍,革新禪的觀念。</p><p class="ql-block"> 他從一個篾匠的兒子成為禪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奠基人。他在青石小巷的貧寒家庭出生,年幼便在羅漢寺出家,后在渝州受戒,師承著名僧人無相禪師。長達十年的求學之旅,他創(chuàng)立了“洪州宗”。主張人們不必去習誦佛經(jīng),也不必長期修行,可頓悟成佛。他聚徒教化,足跡遍布各地,自創(chuàng)法堂,開堂說法。他的主張符合廣大民眾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據(jù)《沔陽地方舊志》載:“崇鳴寺,亦作廣福寺,唐乾元元年(公元785年)馬祖道一禪師創(chuàng)建后殿,有古柏二株,古井一,以僧昌浚守之?!?lt;/p><p class="ql-block"> 馬祖道一禪師在他七十六歲高齡時來到長江之濱的黃蓬山,創(chuàng)建了崇鳴寺,并將他的主張傳授給徒弟昌浚,安排他在崇鳴寺傳授佛法。</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門下弟子很多,其中入室弟子就有139人。</p><p class="ql-block"> 唐貞元四年(公元788年)二月初一,馬祖圓寂,世壽八十。弟子奉靈骨歸寺于建昌石門山泐潭。唐憲宗賜馬祖謚號“大寂禪師”。時任北大校長的胡適說:“馬祖為唐代最偉大的禪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崇鳴寺的歷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黃蓬山水,風景秀逸;黃蓬名勝,古樸雅致。馬祖將崇鳴寺選址在黃蓬古鎮(zhèn)之南約二里地的一塊高地(今黃蓬山村二組)上。寺前有澥,吞湖水而溢,復繞寺后,流聚龍?zhí)?,然后流入長江。崇鳴寺位居澥、潭、江三者之中,故此寺風水極佳。崇鳴寺的規(guī)模之大,建筑之宏偉,史籍上沒有記載,但我們可從側(cè)面了解到它的概況。</p><p class="ql-block"> 馬祖道一名下高徒很多,代不乏人。清初,佛弟子白光、王峰兩人在崇鳴寺受戒參禪,精通佛法后,師傅派他倆前往漢陽創(chuàng)建歸元寺。他倆到漢陽鐘家村選中一塊寶地,按崇鳴寺的建制布局,建造了藏經(jīng)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體建筑群。就是說,崇鳴寺的建筑格局、風格可在漢陽歸元寺看到??赡苡幸稽c差異,那就是羅漢堂。崇鳴寺的羅漢堂供奉的五百羅漢造型比較小,殿堂面積不大。而歸元寺的五百羅漢的佛像和真人相近。</p><p class="ql-block"> 1985年,武漢市地方志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來到崇鳴寺考察,歸元寺的創(chuàng)始人白光和王鋒兩位高僧在崇鳴寺受戒的有關(guān)情況。再次證明,崇鳴寺就是歸元寺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民國時期,崇鳴寺的規(guī)格和唐朝初建時沒有多大變化。</p><p class="ql-block"> 寺的主殿門面為明三暗五。第一層飛檐鶴垛,鰲魚晾脊。屋脊中間豎立著一根鐵桿,上面飾以篆書“壽”字。四角用鐵條固定在瓦檐上。墻壁用赤黃粉摻石灰粉刷,墻面上部繪有佛教故事、三國故事的彩畫。挨瓦檐處為框式堆畫,內(nèi)容是“二十四孝圖”。兩端山墻是以天藍色為主體的云紋彩繪。</p><p class="ql-block"> 寺內(nèi)正殿供奉的是三尊鐵佛,高約七八尺。右殿供奉著六手觀音,左殿供奉著關(guān)圣大帝。大殿內(nèi)因長年處于煙薰火燎之中,天花板和墻壁都呈煙色,而菩薩身上呈現(xiàn)出一種暗金色,在燃燭的光芒映照下,熠熠生輝。那三尊鐵佛則呈黑色。神龕的帳幕和懸掛著的琉璃燈,顏色已分不清其原色了。那些鑲嵌在墻壁上的“神靈保佑”、“有求必應”的橫匾,仍鮮艷奪目。</p><p class="ql-block"> 寺前原有二株古柏,不知什么時候已砍伐,但有大樹蔥綠成蔭,枝繁葉茂成片。樹下有一座旗桿石,約三尺見方,中間有一方形洞眼,用來插旗桿的。寺的右邊有一口古井,不過早已干涸。除此,寺前地面上還散落幾個經(jīng)幢。據(jù)說是寺內(nèi)第一代和尚昌浚的陵墓。還有一處存放著口對口合而為一的兩口缸。里面裝的是圓寂的和尚。</p><p class="ql-block"> 寺前山下是“寺澥”。寺澥也稱“西澥”,是黃蓬山所謂“五湖四澥”中的一處景點。因位于崇鳴寺前,故稱“寺澥”。</p><p class="ql-block"> 寺澥中長滿了茭草、荷葉、茨菇、芡實諸多水生植物。每年六月荷花盛開,紅的荷花,綠的荷葉和岸邊的古樹相互映襯,其景色美輪美奐,令游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崇鳴寺歷經(jīng)一千多年,多次毀壞,又多次重建。如今已被洪湖市人民政府認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于1983年1月1日正式掛牌。牌匾上書“崇鳴寺遺址”?,F(xiàn)在的崇鳴寺雖然已無古寺的規(guī)模大,也欠宏偉,但還是香火旺盛,游人甚多,已成為烏林鎮(zhèn)黃蓬山村農(nóng)村旅游一處打卡景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陳友諒和崇鳴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友諒不僅有蓋世雄才,而且有出色的文才。這些得益于他的師傅——崇鳴寺的靜空法師。靜空法師不僅教他武功,還不斷地提升他的文化修養(yǎng),教誨他做人的道理。師徒二人才思敏捷,聰穎過人,常出口成章,妙語連珠。這些,在黃蓬山傳為佳話。</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一個盛夏酷暑天,靜空法師一邊上香,一邊搖扇解暑。見廟內(nèi)煙霧繚繞,便信口念道:“上香搖扇,眼前風云際會?!边@時,剛從茅房出來的陳友諒正好聽見,便不加思索地接上師傅的話:“屙屎打屁,胯下雷電交加?!闭f完還朝師傅做了個鬼臉。靜空聽了臉一下陰沉下來,嚴加訓斥:“你出口帶臟,這是對菩薩不敬!你立即從這個低矮的側(cè)門出去,到太陽底下受罰!”</p><p class="ql-block"> 陳友諒以為師傅只是隨便說笑而已,并沒行動。靜空大吼道:“小人無知嫌路窄。”陳友諒見師傅說自己是“小人”,便高聲回道:“大鵬展翅恨天低?!?lt;/p><p class="ql-block"> 靜空未曾想到陳友諒如此出言不俗,忍不住笑了,便原諒了他。</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春天,春寒料峭,乍暖還寒。一天,春雨過后,靜空法師想外出到寺前舒展下筋骨。不幸的是腳下一滑,摔了個仰面朝天,惹得眾弟子大笑不止。靜空翻身起來,連忙自我解嘲,說:“春雨滑似油,下得滿地流。”陳友諒見狀,一步跨上前,扶住師傅,出口接道:“跌倒吾師傅,笑殺一群牛!”一下子幫師傅解了圍,順便也批評了師弟們對師傅的不尊。</p><p class="ql-block"> 陳友諒在崇鳴寺除跟師傅學習文化,也操練武術(shù)。一有空便揮拳舞劍。只見他:腳,落地生根;手,出拳如風。眼似銅鈴,身似石碑,手如鋼杈,腳如鐵錐。一招一式,有威武凜冽之氣慨。動則如虎狼捕食,去則如玉女穿梭。他的拳風穩(wěn)、準、狠,動作緊湊,身手靈活,出拳帶風,爆發(fā)力強。眾師弟不得不打心里佩服。</p><p class="ql-block"> 不過,師傅擔心陳友諒一味習武而荒廢了學業(yè),于是便提醒他說:“不讀書,何以立業(yè)?”陳友諒張口便接上:“常習武,也可保國?!?lt;/p><p class="ql-block"> 幾年后,陳友諒在師傅的精心栽培下,已成為一個文武雙全的青年俊才。</p><p class="ql-block"> 一天,師傅提醒陳友諒:“記住,好男兒志在四面?!标愑颜徚⒓唇討?“是的。大丈夫威震八方?!?lt;/p><p class="ql-block"> 過了一會,陳友諒引用蘇小妹的聯(lián)句,自我嘆息道:“可惜啊,我是筆下才華少,胸中韜略無?!膘o空法師知道這是陳友諒自謙的話,并非妄自菲薄。于是也引用了蘇東坡為小妹改聯(lián)句,以茲鼓勵:“你是,筆下才華才有,胸中韜略無窮。”</p><p class="ql-block"> 陳友諒聽到師傅激勵自己的話,對前途更充滿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陳友諒拜別師傅,離開了崇鳴寺。他要出世,干番大事業(y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崇鳴寺揭竿起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朝統(tǒng)治者自入主中原后,便對各族人民釆取高壓,分治政策,將全國人分為四等:最上等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再其次是北人,最下等的是南人(即南宋遺民)。 他們對南人釆取高壓、歧視的政策。朝廷、地方行政部門一律不選用南人為官。在那種粗暴肆虐下,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無理的限制。規(guī)定:10戶只準使用一把菜刀,致使大多數(shù)家庭只能用竹片代刀切菜。甚至連廟宇也強行規(guī)定:神像、菩薩使用的刀、槍、劍、戟也只能“以土、木、紙、彩假物代之。”崇鳴寺正殿供奉的三尊鐵佛及身邊侍衛(wèi)使用的刀槍劍戟都是真刀真槍。這是從唐朝建寺之始幾百年沿襲下來的規(guī)矩,應該無可厚非吧,可是,在惠宗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九月,沔陽縣尹以“私制武器,圖謀造反”的罪名,將靜空法師就地處斬了。</p><p class="ql-block"> 當時,正就職沔陽州書吏的陳友諒得知師傅慘遭殺害的消息后,立即趕回黃蓬山,和師弟柳濤、范洪君等安葬了靜空法師。面對恩師的靈幢。三人悲憤至極!</p><p class="ql-block"> 范洪君狠狠地說:“韃子如此欺壓我們南人濫殺無辜,我忍無可忍!”</p><p class="ql-block"> “友諒兄,我們造反吧!當今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風起云涌,我們也造反吧!”柳濤憤憤地說。</p><p class="ql-block"> 陳友諒緩緩地站起來,仰望陰沉沉的夜空,輕聲吟道:“黃蓬湖水低吟,漁子棄網(wǎng)魔軍尋。不眠數(shù)盡雞三唱,南人都有驅(qū)虜心。”接著面向師弟們說道:“造反,我早有此心。不過,要造反,得有人,得有武器,要作好充分謀劃。我看這樣,我們先聯(lián)絡(luò)一些人,再打造武器,還要籌措資金?!标愑颜彃吡烁魑粠煹芤谎?,接著說,“張必先、張定邊二位是我的結(jié)拜弟兄,刎頸之交。我準備把籌措資金的任務交給必先賢弟。訓練兵士的事交給定邊賢弟。打造武器就交給二位師弟了。你們先在山中秘密組織漁民打造刀槍兵器,不要泄露打金場。大家等我的通知,我們揭竿起義!”</p><p class="ql-block"> “好的,師兄,我們領(lǐng)命照辦!”</p><p class="ql-block"> 柳濤、范洪君在走馬嶺至卻月城的山中</p><p class="ql-block"> 小路邊辦了一個打金場,他們運來流沙,千淘萬漉,開爐冶煉。白天,錘聲當當;夜晚,燈火通明。經(jīng)過二年多時間,煉出白銀、黃金百萬兩,打造兵器千余件,為日后起事作好了充分準備。</p><p class="ql-block"> 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八月十四日,黃蓬山秘密打造兵器的事情還是泄了密??h尹下令通緝捉拿柳濤、范洪君等人。十五日(中秋節(jié))陳友諒聞訊立即回到黃蓬山。他購買了許多月餅,在每個月餅內(nèi)藏了“今晚殺韃子”的字條。</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在崇鳴寺前廣場上,一千多漁民手執(zhí)兵器,義憤填膺,一聲不響地站立著。義軍沿襲白蓮教的習俗,“斬白牛、殺白狗以祭告天地”。</p><p class="ql-block"> 陳友諒身著鎧甲,手持長劍,一聲令下:“斬盡韃子,恢復大漢!”眾人斗志昂揚,齊聲高呼:“斬盡韃子,恢復大漢!”</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六日清晨,起義軍以排山倒海之勢,殺敗了包圍黃蓬山的官兵。陳友諒率領(lǐng)起義隊伍告別崇鳴寺,開始了他們漫長而艱難的抗元征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歷代名人贊頌崇鳴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崇鳴寺乃千古名寺。它不僅風景秀麗,古樸雅致,而且還因為它是“唐代最偉大的禪師”馬祖道一所建,還因一代英杰、大漢締造者陳友諒曾在寺中攻讀,后又在此揭竿起義,而聞名古今。因而便有唐宋元明清歷代官宦名士尋游到此,且留下不少贊頌墨跡。</p><p class="ql-block"> 劉琢(1384一1460)又名劉掞,字玉相,號黃蓬居士。明代沔陽州黃蓬劉家灣(今洪湖烏林鎮(zhèn))人,永樂乙酉進士,授翰林檢討。著有《黃蓬十二景》組詩。其中第十二首詩曰:</p><p class="ql-block"> 勝景黃蓬亙古今,</p><p class="ql-block"> 崇鳴寺外柏森森。</p><p class="ql-block"> 山青水秀風光好,</p><p class="ql-block"> 萬卉爭妍人共歆。</p><p class="ql-block"> 劉琢的兒子劉深,明正統(tǒng)年間進士。也寫過一篇游記《記黃蓬山》。其中寫道:“高低連絡(luò),岡阜隱見,顯若瓜蔓。其峰大小三百余?!痹谥匦揿`福觀時,立了一塊石碑,將其父《賦十二景》刻于碑之陰。他家“父子雙進士,一門三先生”,所居劉家灣,被眾人敬稱為先生灣。</p><p class="ql-block"> 陳文燭(1542一1609)字玉齋。明代沔陽州陳家灣(今洪湖市瞿家灣陳家灣)人。嘉靖乙丑進士,授大理寺評事。博學有才辯,通音律,散文長打碑記,又善詩詞。曾多次尋訪黃蓬勝景。著有《游黃蓬山記》。</p> <p class="ql-block">  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秋九月初六,陳文燭約了幾位摯友尋訪黃蓬山名勝古跡。九月十日,由劉琢先生的后人劉子完陪同,探訪了崇鳴寺。即興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崇鳴寺</p><p class="ql-block"> 野寺疏鐘古,</p><p class="ql-block"> 人來始一鳴;</p><p class="ql-block"> 隨緣縮自住,</p><p class="ql-block"> 習靜世應輕。</p><p class="ql-block"> 宿鳥窺香影,</p><p class="ql-block"> 游魚識梵聲;</p><p class="ql-block"> 振衣登晚閣,</p><p class="ql-block"> 秋色大江橫。</p><p class="ql-block"> 陳文燭花了三天時間攜友同游崇鳴寺后,感慨頗多,回家后,便將自已的感受創(chuàng)作了一組五言律詩,題為《黃蓬十二韻》。其中第七首《崇鳴古柏》寫道:</p><p class="ql-block"> 古檜依名寺,</p><p class="ql-block"> 禪僧景更幽;</p><p class="ql-block"> 苦心同入定,</p><p class="ql-block"> 香葉共焚修。</p><p class="ql-block"> 鵲立招提境,</p><p class="ql-block"> 鳥棲祗樹秋;</p><p class="ql-block"> 平生貪佛意,</p><p class="ql-block"> 落日始相投。</p><p class="ql-block"> 陳文燭的父親陳柏,兒子陳汝璧祖孫三人都曾在淮安出任過太守。后來,在沔城立了一座牌坊,橫匾上書有“祖孫太守”四字,就是表彰陳文燭祖孫三代業(yè)績的。陳文燭還冒極大風險為吳承恩出版了巨著《西游記》,故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貢獻卓著。</p><p class="ql-block"> 此外,李白、杜牧均游覽過烏林黃蓬山并留下了詩詞。許多名士尋游到此,均有贊頌古寺的詩詞,遺憾的是詩詞沒有保存下來。</p><p class="ql-block"> 黃蓬山是江漢平原唯一的丘陵地帶。素有“九十九座山,九十九道彎”之稱。蜿蜒起伏的山岡,各處保存下來的古代遺址、遺跡和文物,生動的傳說、佚事,在古代就成為旅游勝地。黃蓬山上的古寺和古觀如崇鳴寺、靈福觀是其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古跡與山水相映成趣,共同構(gòu)成了黃蓬山獨特的風景線。我們要讓全國,甚至世界了解烏林,來烏林,黃蓬,崇鳴寺觀光,考察,研學。</p><p class="ql-block">?? (2025.7.14.完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李良鍔,原湖北省洪湖師范學校退休教師。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黨員,中師語文高級講師,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特約編輯,荊州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洪湖市作家協(xié)會顧問,洪湖市政協(xié)文史專員。</p><p class="ql-block"> 曾在《中國政協(xié)報》、《語文報》、《中師生報》、《荊州日報》、《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類拔萃》、《童星成長之路》、《奉獻者之路》、巜荷韻洪湖》、《遇見荷蓮》等報刊、書籍發(fā)表論文、文學作品幾十篇。近幾年,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說善書》、《新堤往事拾遺》、《追尋洪湖之光》、《弦歌灼芳華》等書。另外,還有《洪湖放歌》、《探訪州南古鎮(zhèn)》已定稿,尚未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