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門大橋是舊金山的地標,與纜車一樣,它的功能已經(jīng)從原來的交通設(shè)施轉(zhuǎn)變升華為城市名片,是游客必“打卡”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第三次來舊金山,也是我第三次過金門大橋——次次不落空,而且每次來都會有新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過金門大橋是在1989年3月。當時我受美國新聞署(USIA)邀請對美國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訪問,首站就是舊金山。</p><p class="ql-block"> 記得那天一早抵達舊金山,接待我的是一個美國年輕人。他說今天沒有公務(wù)活動,明天就要飛往華盛頓,問我是否需要到酒店休息,倒一倒jet lag(時差)。我忙說:No!我想利用這一天好好看看舊金山。</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開車帶我去了九曲花街、唐人街,去看望了老朋友阿鎬的父母;在去繆爾森林的路上,汽車開過了金門大橋。我在副駕駛座上拍攝了這兩張照片。年代久遠,照片已經(jīng)褪色了,但記憶依然十分清晰。</p><p class="ql-block"> 那時,只是感嘆金門大橋之宏偉,感嘆“天塹變通途”。</p><p class="ql-block"> 的確,金門大橋建成于1937年,旨在解決當時金門海峽交通問題。不承想,隨著時代變遷,它逐漸衍生出各種功能。</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過金門大橋是在1998年5月,我作為夏威夷大學(xué)東西方中心的Jefferson Fellow(杰弗遜學(xué)者)到美國本土訪問交流,在舊金山正趕上周末,沒有公干,我租了一輛自行車,騎過金門大橋。</p><p class="ql-block"> 從照片上看,那天天氣很好,橋上沒有云霧,橋身一覽無余。</p><p class="ql-block"> 那一次,我對金門大橋的感觀與前一次不同了。我和幾個素不相識的美國青年結(jié)伴騎行,大橋的功能不再僅僅是連接海峽兩岸的交通要道,而且成了人們聚會的場所,認識的、不認識的,交談甚歡。這里成了交流之橋、友誼之橋。</p><p class="ql-block"> 過了橋,往山坡上的觀景臺騎行,我實在騎不動了,就讓美國青年們先走,我慢慢跟上來,結(jié)果終于掉隊了,成了獨行俠。</p><p class="ql-block"> 回程進入市區(qū),更是陡坡連連。原定租車四小時,結(jié)果八小時才還車,還累得半死。但永生難忘。</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過金門大橋是在2025年6月30日。這一次的過橋方式和感受與前兩次又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我和老婆原打算駕車駛過金門大橋,但29日傍晚急著去車行還車,放棄了。</p><p class="ql-block"> 30日,我們買了舊金山一日通票,售票窗口的服務(wù)員告訴我,此票除了乘坐纜車,還可乘坐各種公交車。于是我們決定搭乘130路公交車駛過金門大橋。</p><p class="ql-block"> 沒想到,上了車,黑人女司機笑呵呵地說,本車不能用通票。</p><p class="ql-block"> “Are you kidding?”(你在開玩笑吧?)</p><p class="ql-block"> “No.”她認真地對我說:需要買票。</p><p class="ql-block"> 這時我發(fā)現(xiàn)車上的乘客都在看著我發(fā)笑。還沒有等我反應(yīng)過來,女司機友好地對我說,進去吧,free(免費)。</p><p class="ql-block"> 坐定后,一對中國游客夫婦告訴我們,這車上的幾乎所有乘客都經(jīng)歷了這么一場“玩笑”。</p><p class="ql-block"> 車到下一站,我們又目睹了幾位手持通票上來的乘客,同樣先是一臉懵圈,后又釋懷一笑。</p><p class="ql-block"> 公交車由南向北駛過金門大橋后,乘客幾乎全都下了車——都是游客。由此可見,金門大橋是一個多么熱門的景點,十足的觀光之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從觀景臺上望過去,金門大橋云遮霧罩,只露出下半身雙向六車道,索塔頂部全然看不見,弧形懸索和垂直吊索也像是從云里飄下來的。</p> <p class="ql-block"> 霧里看橋,影影綽綽,別有一番滋味。我們決定:回程步行過橋,細細領(lǐng)略大橋的風(fēng)采。</p> <p class="ql-block"> 大橋上,行人、自行車川流不息,竟然還可見有人一手牽著孩子,一手拉著拉桿箱來橋上“打卡”的。</p> <p class="ql-block"> 他們與我當年一樣,騎車過橋;不同的是,一邊騎還一邊自拍直播。</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橋上,你會覺得這里是一個景觀道,是一個大Party,一個歡樂之橋。</p> <p class="ql-block"> 好好欣賞這座聞名于世的大橋吧。它全長2780米,其中主橋長1967.3米;橋塔總高度為342米,高出水面228米。</p> <p class="ql-block"> 弧形的懸索主纜和垂直的吊纜,在霧氣中形成朦朧的韻律,仿佛一座巨大的豎琴,彈撥出曼妙的旋律??梢灾v,金門大橋也是一座藝術(shù)之橋。</p> <p class="ql-block"> 來到大橋中央,伸手可以觸碰到弧形懸索主纜的最低點。</p><p class="ql-block"> 這根懸索主纜單根直徑92.7厘米,重量為2.45萬噸,內(nèi)含鋼絲27572根。</p> <p class="ql-block"> 緊密排列的垂直吊纜,使平面的畫面有了縱深感。</p> <p class="ql-block"> 握住一根垂直吊纜,可以看出它比人的胳膊還粗呢!</p> <p class="ql-block"> 四根吊纜為一組,一共有多少組,數(shù)不清。它們牢牢地把一千多米長的橋面牽掛在半空中。</p> <p class="ql-block"> 在大橋的南端,可以看到90年前大橋建造前后的模樣:1934年開工建設(shè),1937年竣工通車,在當時稱得上是一個奇跡。</p> <p class="ql-block"> 按照我們的思維習(xí)慣,橋上應(yīng)該有當時總統(tǒng)羅斯福題寫的“金門大橋”字樣吧?</p><p class="ql-block"> 制度不同,文化不同。這里只有大橋設(shè)計師約瑟夫·施特勞斯的塑像。就像纜車博物館,只有設(shè)計師哈利迪的塑像。</p><p class="ql-block"> 就此而言,大橋又是一座它自身的紀念館、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橋的南端,透過云霧,隱約可以看見舊金山城市的天際線。金門大橋又成了一個觀景臺。</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往橋下看看,一定會注意到密密匝匝的防護網(wǎng)。它防護的是什么?這又帶出金門大橋的一個惡名:死亡之橋。據(jù)說幾十年來已有數(shù)千人在這里跳橋自殺,凄慘,也可以說是凄美……</p><p class="ql-block"> 金門大橋,怎一個橋字了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