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此間見豐饒一一一座收藏頗豐的民間博物館(一)

修竹

<p class="ql-block">  前幾天(2025年7月9日),我和老伴慕名來參觀游覽一座由老糧倉改建的博物館,名叫“滇西糧倉大觀園”。</p><p class="ql-block"> 參觀過程中,讓我們大為驚嘆,這里竟然收藏了那么多的老物件,還對保山的風物特產作了詳細介紹,真是大開眼界了!</p> <p class="ql-block">  這座“滇西糧倉大觀園”,是由舊糧倉改造而成的綜合性文化旅游景點,融合了歷史展示、民俗體驗和紅色教育功能。</p> <p class="ql-block">  糧倉大觀園景區(qū)門票設計得有創(chuàng)意,是用了1966年版的5市斤糧票樣式做門票,很特別。</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拿著門票請景區(qū)工作人員替我們拍了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大門的左前方是一個廣場。</p><p class="ql-block"> 廣場的墻上有四句話:以祖國為信仰 以忠誠為骨血 厚植愛國情懷 續(xù)紅色血脈</p><p class="ql-block"> 墻的下半部分是一長幅關于革命戰(zhàn)爭場面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  這些圖片和文字,對“大觀園”的前世今生作了詳細介紹。</p> <p class="ql-block">  大門旁邊有對“滇西糧倉大觀園”的簡介。</p> <p class="ql-block"> 保山,古滇西陲,有郡名曰永昌,自西漢不韋設治,迄民國易名,悠悠兩千載,堪稱滇云政區(qū)之名的活化石。此地枕高黎貢山之雄,襟三江奔涌之勝,壩區(qū)阡陌縱橫,山岳云蒸霞蔚,孕育了歷久彌新的文明基因。 </p><p class="ql-block"> 永昌古道,南絲綢之要沖。自戰(zhàn)國至民國,千年馬蹄聲碎,馬幫絡繹,來鹽鐵布帛,載去茶香陶韻。今青龍街石板上,凹痕猶存,恰似歲月的年輪;館中馬具銅鈴,雖已銹跡斑斑,卻仿佛仍在回響“叮當”的鄉(xiāng)愁,訴說著商道上的繁華與堅韌。 </p><p class="ql-block"> 保山之盛,始于農耕。先民以“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為農耕哲學,創(chuàng)造了“滇西糧倉” 的豐饒傳奇。今之滇西糧倉大觀園,正坐落于板橋鎮(zhèn)世科村,鄰青龍街青石板路之古韻、光尊寺千年梵鐘之悠</p><p class="ql-block">響,由昔年地下糧倉煥新而來,占地十二畝有余,分恰處人文秀區(qū),文脈相承之地。</p><p class="ql-block"> 這段文字,簡潔地介紹有關保山及大觀園的內容,特照抄下來。</p> <p class="ql-block"> 文旅融合的文化地標</p><p class="ql-block"> 現代文明浪潮奔涌,民問器物漸湮于時光塵埃,傳統手藝如危崖之蘭。于是有識之士懷文明存續(xù)之危機感,于2020年將這座沉睡40年的糧倉喚醒--寶元文化以“修舊如舊、活化歷史”的理念,廣收民間遺珍萬余件(套),分十五大類,涵括證章、藝術、生產工具、宗教器物等,皆為保山千年風華之具象。蓋因器物含章,手藝載道,欲以物為筆,書就一部立體的滇西民俗志,使觀者穿越時空,觸先民的智慧肌理。</p> <p class="ql-block">  這一面墻全是馬燈。</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些銅鑼及馬馱上的裝鈴鐺的架子。</p> <p class="ql-block">  我們首先走進板橋供銷社。</p><p class="ql-block"> 兩邊的對聯:四海翻騰云水怒 五洲震蕩風雷激。這是我很熟悉的,小時候寫作文,常常把這個對聯放在開頭。哈哈!</p> <p class="ql-block"> 供銷社(全稱是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中國國務院領導的全國性合作經濟組織,兼具事業(yè)單位和企業(yè)性質,核心職能為服務“三農”(農業(yè)、農村、農民),通過農村電商、物流、金融等現代服務助力鄉(xiāng)村振興。</p> <p class="ql-block">  此為趕馬人穿的羊皮褂。</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座鐘,搪瓷口缸(口缸上還印著毛主席萬歲、社會主義好等字),暖水壺等。</p> <p class="ql-block"> 老式電視機、壓力水壺</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供銷社的主要職能是保障農民生產生活物資供應、平衡地區(qū)間物資流通以及穩(wěn)定物價。</p><p class="ql-block"> 供銷社通過建立覆蓋城鄉(xiāng)的流通網絡,為農民提供農業(yè)生產資料(如種子、化肥等)和生活消費品,滿足農民基本生產生活需求。</p> <p class="ql-block">  歲月的旋律 時光的回想</p><p class="ql-block"> 這一面墻是收音機、磁帶錄音機和電唱機等。</p><p class="ql-block"> 收音機,它以前不僅是家庭里了解世界的窗口,更是時代變遷的見證者。它那時可是家里最熱鬧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我下鄉(xiāng)當知青時,父母給我買了個袖珍收音機,它可是慰藉了我勞作之余的孤寂心靈呢。</p><p class="ql-block"> 磁帶錄音機,經典的記憶,它代表了那個年代人們的心聲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玻璃花瓶,式樣顏色均不同,挺漂亮的。</p> <p class="ql-block">  搪瓷臉盆、草帽、鏡子等。</p> <p class="ql-block">  布匹,有小碎花的布也有凈色的布。</p> <p class="ql-block">  這些大大小小的蒸籠、燒水壺、木鍋蓋、木筷籮、竹碗籮,好熟悉的家什!</p> <p class="ql-block">  這塊黑板上寫的是1968年5月28日的肉菜價格:豬肉,每斤0·52元;豬板油,每斤0·40元;蘿卜,每斤2分;芹菜,每斤5分;黃瓜,每斤3分;南瓜,每斤2分。</p><p class="ql-block"> 最后還讓各位家屬帶好豬肉票,沒票是不能買肉的。</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的物價,是怎么保存至今的?</p> <p class="ql-block">  這里還有兩幅宣傳畫。</p><p class="ql-block"> 那時供銷社的工作人員是挑著擔子、背著背簍上山下鄉(xiāng),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用品,很是辛苦。</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了供銷社,現在要進入國營紅旗照相館了,當時整個保山城只有這一家照相館,無論是照個人照還是全家福、集體照,都要去紅旗照相館。</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和好友有段時間,一年去照相館拍張合影,堅持了幾年,就沒再去了。</p> <p class="ql-block">  全家福一一溫馨記憶的傳承</p><p class="ql-block"> “全家福”是中國民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寄托了人們對家庭團聚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望。無論是在傳統意義上的合影照片,還是寓意上的幸福和美滿,都體現了中國人對家庭和親情的重視。</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們小學、初中、高中畢業(yè)都要去照相館拍畢業(yè)照的。相處較好的同學、朋友也會相約去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老式照相機。</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曾經在照相館讓照相師傅用這種照相機照過相。</p> <p class="ql-block">  沖洗照片要在這種暗室里才能沖洗出來。</p> <p class="ql-block">  老式自行車。</p><p class="ql-block"> 那時,誰家擁有這樣一輛自行車都是不容易的。</p> <p class="ql-block">  現在我們來到鄉(xiāng)村縫紉社了。</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個量體裁衣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買布縫衣服要用布票,記得大家的布票都不太夠用,要很節(jié)約才勉強夠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布票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消失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曾經主宰著老百姓的穿衣大事三十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看到這一排縫紉機,就想起我們小時侯,我那能干的母親攢了好長時間的錢買了一臺縫紉機,經常在縫紉機上給我們縫縫補補,給舊衣服打補丁,也學習著給我們縫制新衣服。</p> <p class="ql-block">  中山裝 · 國之風華</p><p class="ql-block"> 20世紀20年代,孫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華僑中流行的"企領文裝”等服裝的造型結構為基礎,結合中國傳統的審美理念,并考慮到具體的使用功能,運用"洋裁法”的剪裁方式,設計制作出了適合國人穿著的“新服裝”。因孫中山先生的創(chuàng)制、率先垂范并且極力倡導,“新服裝”得名“中山裝”。</p><p class="ql-block"> 1929年4月,中山裝經國民政府明令公布為法定制服。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山裝成為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老百姓的正式服裝。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山裝在民間逐漸被人們遺忘,但國家領導人在出席重大活動時,依舊習慣穿著中山裝。2016年2月29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十二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將中山裝作為國家正式禮服。</p> <p class="ql-block">  老式熨斗,不用電,而是把木炭燒著后,放進熨斗里等燙了,來熨衣物。</p> <p class="ql-block">  織布機</p> <p class="ql-block">  又一架織布機</p><p class="ql-block"> 收集這些老物件,應該是很不容易的。</p> <p class="ql-block">  我們要參觀“人民郵電”了。</p><p class="ql-block"> 門頭上“人民郵電”四個字,是毛澤東主席在1948年親筆題寫的。</p> <p class="ql-block">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郵電在那個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p><p class="ql-block"> 記得我兒子在上大學時,給我的信中就引用了這兩句杜甫的詩,可見家書之珍貴。</p> <p class="ql-block">  這里祥細介紹了郵電通訊的發(fā)展過程。</p> <p class="ql-block"> 從“人民郵電”到"以人民為中心” </p><p class="ql-block"> 1994年,中學生在電報大樓體驗上網。1948年12月,正是解放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關鍵時期,毛澤東主席在西柏坡一邊指揮著淮海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 一邊謀劃著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百忙之中,他老人家滿足郵電工作者的熱切期盼,親筆為籌辦中的《人民郵電》報題寫了報頭。自那一刻起,“人民郵電“ 成為行業(yè)光輝而醒目的標識,“人民郵電為人民”成為新中國郵電事業(yè)的指導思想和服務宗旨,成為信息通信業(yè)寶貴的精神傳承和不竭的前行動力,在不同的時代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毛主席和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在郵電部部長朱學范的陪同</p><p class="ql-block">下參加首次全國郵電先進生產者、先進集體代表大會。很珍貴呀!</p> <p class="ql-block">  “郵”此展望 方寸文脈</p><p class="ql-block"> 方寸天地,大千世界。郵票是國家郵政主管部門發(fā)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 郵票所印圖案精美,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政治、 經濟、軍事的變化和重大事件的記載以及人文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內容,郵票又稱“國家名片”、“百科全書”,是一種精致的藝術品和收藏品。</p><p class="ql-block"> 集郵是一種以收集、整理、欣賞和研究郵票為核心,融合了歷史、文化、藝術和社交等多種元素的高尚而有益的娛樂活動。集郵不僅僅是一種收藏的行為,更是</p><p class="ql-block">一種精神享受。它能夠豐富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充實內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也曾集過郵票,但沒有堅持。而我那已過世的父親生前卻認真地多年如一日地堅持集郵。</p><p class="ql-block"> 小小郵票,見證歷史崢嶸,呈現時代萬千。每一枚郵票的誕生,都記錄著時代</p><p class="ql-block">的一撇一捺,銘刻著我國民族的前進步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郵”來已久 見字如面"</p><p class="ql-block">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靠書信傳遞信息的古代,交通不便,鴻雁傳書的等待是相當煎熬的過程, 更何況是兵戎相見的亂世,親人之間的消息確實是一字值干金,彌足珍貴。這時的書信體現出超出文字的范疇,完全是人們情感的寄托和期冀。</p><p class="ql-block"> 的確,那個年代,和不在一地的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的交流,全靠書信。我還記得和好友通信,應該到的信久久不到時的那種渴盼與焦慮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當時的郵遞員就是騎著這種自行車走街串巷送郵件。</p> <p class="ql-block">  墻上是各種各樣的電話機。</p> <p class="ql-block">  柜中是“大哥大”及各種舊式手機。</p> <p class="ql-block">  公用電話亭</p> <p class="ql-block">  看看這個郵政報刊亭的這些雜志吧,《當代》、《小說月報》、《人民文學》、《上海文學》、《外國小說選刊》、《邊疆文學》等雜志,是當年我們??吹模械纳踔潦情L年訂閱的。又如《讀者文摘》、《青年文摘》、《青年一代》、《家庭》、《電影之窗》、《集郵》、《連環(huán)畫報》、《世界博覽》等,也是我們熟悉并常閱讀的,有的還是我們家常年訂閱的。這些刊物,伴隨著我們成長,讓我們增加了許多知識并帶給了我們多少的歡樂呀!</p> <p class="ql-block">  打國際電話和國內長途的電話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這個“人民郵電”展,勾起了我許許多多對往昔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  這里對算盤作了細致的介紹。</p><p class="ql-block"> “算盤一響,黃金萬兩”是大家都熟悉的諺語。</p><p class="ql-block"> “指間運籌千年算術通古今 玉盤珍珠華夏文明耀乾坤”</p><p class="ql-block"> “框梁檔珠運千秋 加減乘除利天下”</p><p class="ql-block"> 這些對聯都概括了算盤的功用,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即將失傳的算盤口訣</p><p class="ql-block"> 這口訣我們小時候是學過的,現在已記不全了。</p> <p class="ql-block">  這口大陶缸,以前是儲存糧食的,還是存酒的?</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糧心文苑”。</p> <p class="ql-block">  這首詩是描繪保山風物的。</p><p class="ql-block"> 墻上的山水畫名為“雨過百泉響”,是保山趙繼偉所畫。</p> <p class="ql-block">  這是陶淵明的詩《飲酒·其五》:</p><p class="ql-block">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p><p class="ql-block">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p><p class="ql-block">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p><p class="ql-block">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p><p class="ql-block">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p class="ql-block"> 此畫名為“百丈素崖裂”,也為保山趙繼偉所畫。</p> <p class="ql-block">  正中的畫也是趙繼偉所創(chuàng)作。</p> <p class="ql-block">  這名為“高峰遙瞻”的畫,仍然是保山趙繼偉所畫。以上每幅山水畫均是氣勢磅礴,韻味深遠的,畫得好,我喜歡!</p><p class="ql-block"> 趙繼偉是中國云南省保山市民族中學教師,擅長山水畫和金石藝術,作品風 格注重傳統筆墨與自然意境的結合,如代表作《千峰涌翠》《回峰疊幛》等?,F為保山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及隆陽區(qū)美術家協會理事。</p> <p class="ql-block"> 梅、蘭、竹、菊。</p><p class="ql-block"> 每個字均有一首詩,如“梅”下面所引用的是王安石《梅花》 :</p><p class="ql-block">“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 <p class="ql-block">  這是幾件老式家具,桌上還有收音機和座鐘。</p> <p class="ql-block">  看糧心文苑,欣賞了趙繼偉的山水畫作,也欣賞了不同字體的書法作品,很有收獲。</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糧倉大觀園的四大部分內容之一的文化長廊。</p><p class="ql-block"> 文化長廊復現老供銷社的煙火、老郵政所的溫情,舊照相館的靜好;名勝圖中太保山嵐、易樂池景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參觀文化長廊也勾起了我對往事的諸多回憶,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  走出糧心文苑,就是這個走廊。</p> <p class="ql-block">  屋頂上吊著花傘和燈籠。</p> <p class="ql-block">  走廊盡頭是把巨大的算盤。</p> <p class="ql-block">  走廊往右走,是個祈愿廊。我和老伴也在此為家人祈福。</p> <p class="ql-block">  從走廊出來往左走,是個掛滿紅燈籠的廊道,好喜慶呀!</p> <p class="ql-block">  我和老伴各在此拍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紅廊道的右邊有口井,但不是一般的水井,而是以前的糧庫用來往下傾倒糧食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這組雕塑正反映了人們當時倒糧食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這里有一桿很大的秤,是當時稱糧食的吧?</p> <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盤巨大的石磨。</p> <p class="ql-block">  院內的綠化搞得好呢。</p> <p class="ql-block">  在綠化帶的右邊依次是:巨大的筆筒,筆筒上還插著兩只大毛筆。</p> <p class="ql-block">  畫著田園美景的大口缸。</p> <p class="ql-block">  畫著松鶴延年圖的大茶壺。</p> <p class="ql-block">  我們轉到紅廊道的左邊,先看到的是這個巨大的瓷油燈,燈盞上還有一簇紅紅的小火苗。</p> <p class="ql-block">  然后是這個大花瓶,瓶身是花開富貴的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是這個寫著“五谷豐登”的大糧囤。</p> <p class="ql-block">  草坪中還有小亭子</p> <p class="ql-block">  這是個休閑之地。</p> <p class="ql-block"> 這紅色的瀑布是用無數朵絹制玫瑰花組成的。</p> <p class="ql-block">  紅色廊道的盡頭是個舞臺,人們可以在上面表演節(jié)目。</p> <p class="ql-block">  背景墻上面寫著:“蛇年大吉,蛇年行大運,好運常在”等吉利的賀語。</p><p class="ql-block"> 整個舞臺及布景均是紅彤彤的,喜慶!</p> <p class="ql-block">  在舞臺右邊的墻上,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炭精畫的介紹。</p><p class="ql-block"> 炭精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炭精畫作為中國民間美術的一種表達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適合制作巨幅人物、花鳥畫、山水畫,還具有繪制人像的實用性,以其“細膩動人層次豐富、永不褪色”的特點廣泛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熱捧。 </p><p class="ql-block"> 炭精繪畫藝術是一門能真實反映作品對象的獨特藝術形式,對象的獨特藝術是我國一古老的民間藝術,炭精畫又名"中國炭精畫"、"炭畫"。 </p><p class="ql-block"> 炭精畫是繪畫藝術的一個小支流,它來源于國畫,又區(qū)別于國畫。干粉揉色運筆方法又不完全類同于素描,在表現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具有的線條排鋪明暗調子。炭精畫在寫實性上更優(yōu)于調劑、調水、顏料的表現效果;尤其更強的立體感、豐富的色調層次、細膩逼真的表現效果等特點博得更多美術愛好者的好評,炭精畫是集藝術性和實用性為一體的獨門藝術。 </p><p class="ql-block"> (以下內容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對炭精畫家楊余榮的介紹</p><p class="ql-block"> 楊余榮,男,漢族,1973年7月出生于云南省施甸縣,自幼酷愛繪畫,施甸縣書畫家協會會員,本科文憑;1994年畢業(yè)于保山市師范學校美術班, 同年7月分配到施甸縣第二完全中學任教高中美術至今。工作期間,先后進修于云南師范大學和云南藝術學院。精通少兒美術和初高中美術藝考教學,從教30年來,培養(yǎng)了大批學生,桃李滿天下,所教學生遍布中國各個省市, 為施甸美術教育做出了較大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有名的英國女演員一一奧黛麗·赫本。</p><p class="ql-block"> 畫得很傳神。</p> <p class="ql-block">  這些是楊余榮的炭精畫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都不太清楚也不太了解這門繪畫藝術,今天看了以上介紹,長知識了!</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參觀滇西糧倉大觀園的部分內容,因為還有幾個部分的內容,就分為幾個美篇來介紹了。</p> <p class="ql-block">  拍攝時間:2025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 拍攝地點:保山·滇西糧倉大觀園</p><p class="ql-block"> 拍攝:修竹、馬曜</p><p class="ql-block"> 撰寫:修竹</p><p class="ql-block"> 標題:馬力</p><p class="ql-block"> 美篇號:987636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