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新疆自駕回錫已經(jīng)有二周時間,瑣事繁雜一直沒有得空整理此次回程途中特意參觀的天水麥積山石窟,今日得閑歸整一二。</p><p class="ql-block"> 天水,古稱秦州,屬古雍州之地,位于中國版圖的中央,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扼隴山之險,臨清渭之源,東走寶鳳,綰轂關中,南下昭廣,屏藩巴蜀,西人河西走廊,是東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天水是絲綢之路重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天水秦安大地灣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來源之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和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水自古就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雙向交流擴散的橋頭堡,多民族共同生活在這里,不同的文化在此匯集,相互融合,形成了輝煌燦爛的天水歷史文化。自西而來的佛教在此生根發(fā)芽,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據(jù)考證,東漢至三國時期,佛教已經(jīng)流傳于天水地區(qū)。西晉十六國時期,天水地區(qū)的佛教得到發(fā)展。這一時期的佛教在羌、胡等少數(shù)民族中廣受歡迎,修建有大量佛教塔、寺等建筑。天水境內重要的石窟寺遺存,都體現(xiàn)出多民族融合的營建特征,延續(xù)時間長,民族成分復雜,其中尤以麥積山石窟最具代表性,是隴右地區(qū)石窟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坐落于天水市東南 45千米的小隴山林區(qū)之中,屬于隴山山脈。周圍群山環(huán)繞,麥積山孤峰突起,因形似農(nóng)家麥垛而得名。五代王仁?!队裉瞄e話》有記:“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狈鸾涛幕拈L期浸染,多民族聚居的區(qū)域特點,使得天水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成為一處理想的傳播地。經(jīng)典的傳誦,信眾的增多,高僧的影響,經(jīng)濟的保障,還有大分裂時期人們內心的訴求,以及源遠流長的泥塑和彩繪傳統(tǒng)和麥積山地區(qū)絕佳的自然景觀等,都為麥積山石窟的開鑿奠定了基礎,提供了條件。</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據(jù)史料記載,麥積山石窟開鑿于后秦時期。南宋祝穆《方輿勝覽》曰:〝后秦姚興鑿山而修,干崖萬象,轉崖為閣,乃秦川勝境?!逼浜髿v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營建,是中國石窟寺中開鑿歷史序列最為完整的石窟寺之一,也是中國石窟寺發(fā)展的濃縮和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麥積山石窟是由崖面遺跡(包括洞窟及其造像、壁畫、摩崖題刻等)、寺院、舍利塔等建筑及館藏文物、古代文書等組成的綜合體文化遺產(chǎn),現(xiàn)存窟龕221個,各類造像10632身,壁畫近千平方米,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1961年,麥積山石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麥積山石窟作 “絲綢之路:長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的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導航麥積山石窟游客中心,在這里停車后直接購票成人票(含石窟)?往返擺渡車110元/人,坐區(qū)間車到達景區(qū),然后走到服務中心購買特窟票。我們選擇了133號特窟,也就是著名的釋迦會子、微笑的小沙彌……特窟門票180元/人,有專門向導帶隊講解,石窟參觀為單行線,所以一定隨走隨看隨拍,沒有回頭路可走。</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上山參觀每日限流,所以排隊上山大概需要1小時左右……</p> <p class="ql-block"> 這里我們先看最經(jīng)典的133特窟,特窟內是不可以拍照攝像的,所以這幾張照片都來自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 麥積山133窟內佛陀父子像是佛教藝術中難得一見的表現(xiàn)佛陀與家人關系的雕塑作品,展現(xiàn)內容為“釋迦會子”釋迦摩尼出家六年以后回城,講經(jīng)說法時遇見當時也已經(jīng)出家的羅睺羅的場景。 高大魁偉的釋迦牟尼像,令人心生崇敬。其頭微微下俯,右手停留在羅睺羅尊者的頭頂。高一分太疏離,近一分,又太世俗。宋代的匠人將這動態(tài)的世俗化的一幕定格下來。給世人以無限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佛祖不再是在蓮花坐上寶相莊嚴的受人瞻仰,身畔也不再是脅侍菩薩或者弟子,而是自己在這自己曾經(jīng)想要摒棄的俗世之中留下的唯一具象的切實存在的兒子。</p><p class="ql-block"> 羅睺羅雙手合十,低眉站在自己父親的身側,嘴角微微向下,似乎不過是一名許久未見父親的委屈的孩子。此時這對父子心中,究竟各自在想些什么,誰都無從得知。或許是這些年來的苦楚,又或者是頓悟。</p> <p class="ql-block"> 懸而未決的手,代表著他既是超脫眾人的佛,也代表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慈愛之情。大概,愛就是想要觸碰卻又收回的手。</p> <p class="ql-block"> 隨著講解員的手電光移動,我們嘆為觀止的看到了工匠以高超的技藝營造了這一奇觀:佛陀由特殊顏料點睛,在開門關燈的一瞬間看到了釋迦盈滿眼眶的淚水,一瞬間,只有感動。感動這世間的感情,感動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133窟小沙彌:在窟內第九龕,靜靜地立著一個小沙彌(小和尚)高不足一米,造型簡潔質樸。小沙彌像面目就如一個不滿十歲的孩童,頭略下低,在那里獨自發(fā)出甜甜的微笑,仿佛是聆聽到佛正在講述一個美妙無比的佛國世界,那里有許多讓人向往的事物。那里有明媚的陽光,有清澈的湖水,有潔白如玉的蓮花;那里的人們無憂無憂,時時刻刻都快樂無比。而此時的小沙彌似乎從佛聲情并茂的講述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個世界,心中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和憧憬,仿佛此時已是身處于那個美妙的世界,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但在莊嚴的佛祖面前不可得意而失態(tài),就不由自主地把頭略略一低,輕輕向外一偏,無聲地發(fā)出了源于內心深處的微笑。又似一個天真可愛、稚氣未盡的孩童在父母的親切撫摸下感受到了溫馨的父母之愛,遂輕輕一低頭、從內心深處蕩漾出了幸福甜蜜的微笑。這微笑,足以打動任何人的心靈使人頓生無限的愛憐。我們似乎看到的不是小沙彌,而是我們圍繞在身邊的一個天真活潑、惹人喜愛的小孩,他的形象、他的笑容使我們感到好像是在哪里見到過他,但又想不起來。</p> <p class="ql-block"> 麥積山121窟開鑿于北魏晚期,其中最著名的造像是這組一菩薩一弟子的組合。</p><p class="ql-block"> 兩人并肩而立,菩薩略略頷首,弟子則略微側頭靠近菩薩,仿佛菩薩在輕聲說著什么,而弟子正側耳傾聽。</p><p class="ql-block"> 北朝晚期造像有個特點,人物往往面帶笑意,更讓情景帶出會心一笑之感。于是,這組造像被命名為“竊竊私語”,也成為麥積山最具代表的經(jīng)典形象之一。</p> <p class="ql-block"> 第13 窟位于麥積山東崖的中心位置,俗稱“東崖大佛”,開鑿于隋代(581—618),宋代重修。這是麥積山石窟中體量最大的一組造像,是一鋪三身的“華嚴三圣”組合。主尊為毗盧遮那佛,高15.7米;左右脅侍菩薩分別為文殊和普賢,高13米。造像均石胎泥塑,矗立于一體開鑿的蓮臺之上,巍然肅穆,氣勢磅礴,成為該區(qū)域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82 年對東崖大佛進行修復時,發(fā)現(xiàn)了兩件國家一級文物。一件是宋代的定窯白瓷碗,發(fā)現(xiàn)于主佛的眉心位置。碗的外側有一圈珍貴的墨書題記,內容為“秦州甘谷城塑匠高振同,是紹興二十七年八月廿五日”。這是關于重修麥積山大佛的重要史料。另一件是發(fā)現(xiàn)于主佛右側臉頰內的唐宋手抄本《金光明經(jīng)》第四卷,通長760厘米,寬25厘米,是麥積山石窟現(xiàn)存最早的寫經(jīng)。《金光明經(jīng)》作為佛教中的“護國三經(jīng)”之首,在護國利民等方面具有無比勝的功德。佛教認為,誦持此經(jīng),能滅眾生無邊苦惱,可獲四天王護持國境內一切安樂。這一珍貴文物是當時佛教思想和佛教經(jīng)典流行的重要體現(xiàn),也反映了當時工匠和信眾內心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要想在這樣的垂直崖面上開鑿體量如此巨大的佛像,工程量巨大,難度極高。當時的工匠利用層層架設的腳手架,自上而下地斬山和開鑿佛像。斧聲鑿鑿,每一根粗獷的線條都將歷史的斑駁和樸素的信仰刻錄在山上。之后再用細膩的泥層蓋住這些鑿痕,塑造出大氣之美。</p> <p class="ql-block"> 全景是這樣的,我們只是看到了側面,圖片來自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第147窟位于麥積山西崖東上部,開鑿于北魏晚期,大半剪場、現(xiàn)僅存正壁。蜜商1.88米寬1.85米,殘留進深0.73米。</p><p class="ql-block"> 正壁開龕,浮塑尖拱形龕楣,龕楣兩端塑有花卉及流蘇。龕內有一身坐佛,高1.17米、清瘦優(yōu)雅、面部光滑,棱角分明,眉目細長,雙目微微下視,嘴角隱隱帶笑,屬于典型的秀骨清傻。佛像形繪已脫落,似是歷經(jīng)千年風霜洗禮,已洗盡鉛華,超脫世外,又似在憐憫眾生。佛衣寬袍系帶、衣擺層次豐富、飄然欲動,是典型的北魏漢化改革后的褒衣博帶式。這身造像,將秀骨清像的形態(tài)特征與褒衣博帶的衣飾特點完美結合,是佛教造像完全漢化的絕佳代表。</p><p class="ql-block"> 龕內壁畫脫落嚴重,保存較少,僅殘存坐佛頭光、背光。頭光依稀可見五圈,為圓形。背光最外側為青藍相間的火焰紋。其余壁畫內容模糊不可辨?,F(xiàn)存壁畫的顏料以藍色和青色為主,少量藍青色顏料為青金石制成。</p> <p class="ql-block"> 第5窟位于麥積山東崖上部,俗稱“牛兒堂”,開鑿于隋末唐初,宋、明、清三代都有重修。為三間四柱仿殿堂式摩崖建筑,高9米,寬15米,進深6米。前廊后龕,前廊部分在地震中崩塌,后壁一字排開三龕,造像組合為三佛。佛像面部飽滿,身軀壯實,胸部微微凸起,整體端莊大方,具有典型的初唐造像風格。</p> <p class="ql-block"> 在這些造像中,最具氣勢的非踏牛天王像莫屬。踏牛天王立于牛背之上,身軀高大威猛,身穿戰(zhàn)甲、護胸,雙手握拳置于腰際??側,眼球突出,神情嚴肅,雙足有力,穩(wěn)如泰山。夫王腳下之牛趴臥于地,昂首扭頭,兩眼圓睜,前蹄壓在身下,后腿屈膝伸蹄,有奮力欲起之勢。“牛兒堂”之名即由這一天王、一臥牛而來。這組造像于靜態(tài)中追求動感,極具藝術張力。</p><p class="ql-block"> 在天王與臥??此破届o的狀態(tài)下,實則有兩股洶涌的力量在對抗。</p><p class="ql-block"> 在歷史上,天水地區(qū)地震頻發(fā)。民間認為世間有一神力牛犢,力可撼天,它翻身跑跳會引發(fā)地震。為了防止悲劇重演,便有了這身立于牛身之上的天王像,專門阻止這頭神牛起身帶來地震,為害人間。這組佛教神王的經(jīng)典造像,在飽受地震之苦的天水百姓的愿力加持下,搖身一變,成為護佑一方、防止地震發(fā)生的專業(yè)守護神,實屬佳話。在這一變化中,自然飽含著百姓樸素而又直接的現(xiàn)實訴求,以及對平安生活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第4窟位于麥積山東崖上部,俗稱“上七佛閣”或“散花樓”,開鑿于北周時期,是大都督李充信為其王父開鑿的功德窟,也是麥積山石窟最大的洞窟和建筑遺存,自隋唐至明清,代有重修,是麥積山佛教活動的主要場所。該窟為七間八柱仿宮殿的大型廡殿頂崖閣式建筑,橫寬31.7米,高15米,進深13米,前廊后龕,前部廊柱及頂部已坍塌,后部7間佛龕一字排開。廊柱僅存2根,后部7間佛龕內的造像保存較完整,有唐宋之風,姿態(tài)各異,精致優(yōu)美。龕內為四角攢尖頂結構,龕外有幔帳流蘇、摩尼寶珠及瑞獸等形象,皆為石胎泥塑。雕梁畫株,飛閣流丹,自是人間勝境。</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前廊上部的“薄肉塑”飛天。工匠們利用臻于化境的技法,升華和延伸了藝術形象的表現(xiàn)張力和想象空間,人為地構建了一幅幅理想中佛國的美妙景象。這些幾與真人等大的飛天,巧妙地結合了繪畫與泥塑藝術,肌膚細膩如真,天衣隨風飄揚,似要破壁而出。壁畫中,奏樂,供養(yǎng),香花遍撒,色彩繽紛,美輪美奐,好一個佛國勝境。</p> <p class="ql-block"> 第3窟位于麥積山東崖中上部,俗稱“千佛廊’,開鑿于北周時期(557 581),是我國石窟中最長的人字披頂長廊式崖閣建筑,前檐已大部分塌毀。該窟對于還原和研究北朝時期我國長廊式建筑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唛L36.5米,頂高8.2米,廊寬(進深)2.7米。自上而下保存有6 排共計297身石胎泥塑坐佛,棧道從中穿過。棧道上方2排佛像共92身,因觸手可及,故在宋、明兩代妝彩重塑;下方4排共205身,保留著北周造像的原始狀態(tài)。這些坐佛均結跏跌坐,雙手結禪定印,目視前方,神情肅穆。造像排列有序,整體上氣勢恢宏、磅礴大氣,令觀者不覺心靜神寧。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佛像神情各異,或抑或揚,似怒似笑,栩栩如生;佛像的發(fā)髻、手勢、衣紋、衣飾也都略有不同,統(tǒng)一氣象下又各有變化。特別是上面2排佛像與下面4排佛像之間形成了明顯的時代差異,對比鮮明。該窟東側斬山崖面轉角處也隨崖附鑿有佛像,與正面的佛像相互連接,形成了空間的組合和延伸。這些佛像大多表層泥皮脫落,顯露出石胎模樣。</p><p class="ql-block"> 千佛廊的6排坐佛,在依崖而鑿的高空崖閣中禪定而坐,自成天地,蔚為壯觀。青山不改,綠水長流,默然之間,已是千載。</p> <p class="ql-block"> 這個前景圖也是網(wǎng)上圖片,實地我們是看不到全景的。</p> <p class="ql-block"> 實地的千佛廊,已經(jīng)被網(wǎng)柵層層保護。</p> <p class="ql-block"> 順著人流參觀結束,在這里諸佛笑千年,萬物皆人心。麥積山石窟,這座被贊為最治愈的石窟,值得我們慢慢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