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德綱反擊很犀利,一個大轉折,就報了“一箭之仇”!</p><p class="ql-block">起先,只是些微“浪花拍岸”:“交響樂高雅,說相聲低俗;明星假唱高雅,網(wǎng)絡原唱低俗;人體藝術高雅,兩口子黃色笑話低俗;喝咖啡高雅,吃大蒜低俗”,心平氣和,看不出異端。</p><p class="ql-block">誰知變生俄頃,猛然,郭德綱抖出個高爾基先生教導我們說,緊接著:“去你奶奶個爪吧!”引起臺下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記得周立波用咖啡大蒜代表兩個不同口味人借以區(qū)分吃大蒜人和喝咖啡人的“道不同不相為謀”。</p><p class="ql-block">一時間,生發(fā)反應,引申出話題。不然,郭德綱和周立波后來談及此事時何以都能夠引起那么大的反響!</p><p class="ql-block">筆者挑起話題,風起才有浪,不然海派清口和德云社話題由何談起?</p><p class="ql-block">這樣也好,生活中的“由頭”往往就是這樣產生的。一句話、一個場景、甚至一個比喻,都能成為引爆話題的導火索。就像郭德綱那句“高爾基先生教導我們說:‘去你奶奶個爪吧’”乍一聽像是調侃,實則是一種巧妙的反擊,把原本劍拔弩張的文化對立,瞬間拉回到接地氣的現(xiàn)實語境中。這種“由頭”不是刻意制造的,而是在對話和情境中自然生成的,它帶著情緒、帶著立場,也帶著某種文化沖突的藝術張力。</p><p class="ql-block">周立波用咖啡與大蒜做比喻,看似是在劃分人群,實則也是在制造一種“由頭”。</p><p class="ql-block">他用這種生活化的意象,把文化品位的差異具象化,讓觀眾在笑聲中感受到不同階層、不同審美之間的碰撞。</p><p class="ql-block">這種“由頭”雖然帶點調侃意味,卻也真實地反映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文化隔閡。</p><p class="ql-block">“由頭”的產生,往往源于一種反差——高雅與低俗、城市與鄉(xiāng)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反差。</p><p class="ql-block">這些反差不是為了制造對立,而是為了引發(fā)討論,讓不同立場的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p><p class="ql-block">就像相聲和清口這樣的語言藝術,它們的魅力就在于能從一個小小的“由頭”出發(fā),層層遞進,最終講出一個大道理,或者讓人笑出眼淚。</p><p class="ql-block">別小看一個“由頭”,它可能是引爆一場討論的起點,也可能是讓觀眾記住你的一句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