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英名萬古傳飛將,正氣千秋壯國魂。經(jīng)海峽兩岸學者考證,抗日戰(zhàn)爭中殉國將領共計414位。其中,中共武裝206位,國民黨武裝189人,民眾抗日武裝19位。</p><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后,“不應以人名做為街道名稱”成為慣例。北京有張自忠路、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交道口地區(qū),東西走向,東起東四十條西,西止地安門東大街,長約700余米。佟麟閣路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宣武門內(nèi)地區(qū),南北走向,南起宣武門西大街,北至復興門內(nèi)大街南,全長約1500米。國槐夾道,幽深靜謐。名勝古跡有新華社歷史陳列館(原民國眾議院)、基督教中華圣公會教堂(模范書局,北京最小資的書店)、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舊址、李大釗故居等。趙登禹路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中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門內(nèi)大街,北至西直門內(nèi)大街,長約1900米。路西側(cè)是屹立了700余年的元代白塔。</p><p class="ql-block"> 189位殉國的國民黨將領中,時為國民革命軍軍長,或上將軍銜或被追晉上將者有12位,按犧牲時間順序,他們是:</p><p class="ql-block">佟麟閣,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副軍長</p><p class="ql-block">趙登禹,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132師師長;</p><p class="ql-block">郝夢齡,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p><p class="ql-block">饒國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三集團145師師長;</p><p class="ql-block">王銘章,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一軍122師師長:</p><p class="ql-block">馮安邦,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二軍軍長:</p><p class="ql-block">張胥行,國民革命軍第一戰(zhàn)區(qū)參謀長;</p><p class="ql-block">陳安寶,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p><p class="ql-block">張自忠,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三集團總司令;</p><p class="ql-block">唐維源,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p><p class="ql-block">周復, 國民革命軍蘇魯戰(zhàn)區(qū)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李家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p><p class="ql-block"> “淞滬抗戰(zhàn)”中國軍隊堅守3個月殲敵4萬人。上海成為抗日戰(zhàn)爭中國將領犧牲最多的城市,15位將軍殉國,黃浦江的波濤吟誦英名:黃梅興、睦宗熙、路景榮、蔡炳炎、李友梅、秦慶武、秦霖、龐漢楨、官惠民、吳克仁、丘之紀、吳桐崗、劉啟文、李伯蛟、吳繼光。3位中華將星血灑異國,他們是遠征軍:戴安瀾、胡義賓、齊學啟。</p><p class="ql-block"> 共產(chǎn)黨軍領導的軍隊中,犧牲的正軍職以上干部18位。按照犧牲時間順序,他們是:</p><p class="ql-block">童長榮,東北東滿游擊隊負責人;</p><p class="ql-block">張文偕,東北革命軍第四軍政委;</p><p class="ql-block">胡澤民,東北中國國民救國軍副總參謀長;</p><p class="ql-block">樸翰宗,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參謀長;</p><p class="ql-block">夏云杰,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六軍軍長;</p><p class="ql-block">王德泰,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p><p class="ql-block">理琪,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司令員;</p><p class="ql-block">李學福,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七軍軍長;</p><p class="ql-block">李延平,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四軍軍長;</p><p class="ql-block">洪麟閣,冀東抗日聯(lián)軍副司令員兼第一路軍總指揮;</p><p class="ql-block">祁致中,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一軍軍長;</p><p class="ql-block">楊靖宇,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兼政委;</p><p class="ql-block">汪雅臣,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十軍軍長;</p><p class="ql-block">魏拯民,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一路軍政委兼副總指揮;</p><p class="ql-block">趙尚志,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軍長兼副總指揮;</p><p class="ql-block">左權(quán), 八路軍副參謀長;</p><p class="ql-block">許亨植,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軍軍長;</p><p class="ql-block">柴世榮,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五軍軍長。</p><p class="ql-block"> 根據(j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撰的《八路軍》記載,八路軍犧牲團以上干部669人,旅級以上干部102人。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新四軍英烈志》記載,新四軍有350名團級以上干部犧牲,旅級以上干部犧牲45人。東北抗聯(lián)的總兵力鼎盛時期有4萬人,抗聯(lián)有較高規(guī)格的編制體系,11個軍編組為三個路軍。東北抗聯(lián)是抗戰(zhàn)中極其悲壯的一幕,東北地區(qū)缺少根據(jù)地的特殊環(huán)境中,抗聯(lián)第一批7個軍軍長全部殉國,153名旅級以上的干部殉國。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華南抗日游擊隊》記載,華南游擊隊有173名大隊和支隊以上的干部犧牲,旅級干部2人。按照國民革命軍的標準,旅長可以授予少將軍銜。有學者考證,國民黨軍隊殉職的旅以上軍官為217位。公允地說,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共產(chǎn)黨軍隊和國民黨軍隊殉職的旅以上軍官總數(shù)大體相當,前者略多。犧牲的中共干部中,有八成年僅二三十歲。周樹東,1918年出生,1936年2月任東北抗聯(lián)第一路軍第二師師長兼政委,1937年4月犧牲。</p><p class="ql-block"> 全民族抗戰(zhàn)中,民眾自發(fā)組織武裝力量發(fā)揮出巨大作用,陷敵寇于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領導這些武裝力量的先烈主要有:</p><p class="ql-block">徐達三,遼寧民眾自衛(wèi)軍第八路司令;</p><p class="ql-block">田霖,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司令;</p><p class="ql-block">白子峰,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副司令;</p><p class="ql-block">景振卿,東北民眾救國軍副總司部外兼前敵總指揮;</p><p class="ql-block">鄧鐵梅,東北民眾自衛(wèi)軍總司令;</p><p class="ql-block">張錫武,黑龍江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一軍司 令;</p><p class="ql-block">孫永勤,華北民眾抗日國軍軍長;</p><p class="ql-block">苗可秀,東北民眾救國軍總參議;</p><p class="ql-block">唐聚五,東北游擊司令等. </p><p class="ql-block"> 民眾抗日武裝眾多將領的姓名,人們十分陌生甚至聞所未聞。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每個公民耳熟能詳。1931年10月,孫銘武在遼寧省清原縣中寨子村孫家大院創(chuàng)作一首義勇軍抗日軍歌《血盟救國軍軍歌》。銘刻于中華民族史冊的軍歌誕生在遼東山區(qū),誕生于民眾抗日武裝。</p><p class="ql-block">“起來,</p><p class="ql-block">不愿當亡國奴的人們,</p><p class="ql-block">用我們的血肉去喚醒全國民眾 ,</p><p class="ql-block">我們不能坐以待斃,</p><p class="ql-block">必須奮起殺敵,</p><p class="ql-block">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p><p class="ql-block">起來,起來,</p><p class="ql-block">全國民眾團結(jié)一致</p><p class="ql-block">戰(zhàn)斗,戰(zhàn)斗,戰(zhàn)斗,戰(zhàn)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