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引言</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南地區(qū),河網(wǎng)密布,湖泊眾多,素有“水鄉(xiāng)澤國”之稱。水,不僅孕育了江南的富庶與繁榮,更構建起獨特的交通體系。南船北馬,水路客運作為江南地區(qū)重要的出行方式,在1840年之后,經(jīng)歷了深刻而復雜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反映了時代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科技進步、社會變遷對傳統(tǒng)交通模式的影響。從古老的風帆船到先進的輪船,從簡陋的碼頭到逐漸完善的航運設施,從傳統(tǒng)的集市貿易與水路客運的關聯(lián),到餐飲服務在水上客運中的演變,這一系列的變化,構成了一部生動的江南水路客運發(fā)展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民國時期的五桅沙船,船體中部舷邊配有披水板</span></p> <p class="ql-block"><b>一、航線的拓展與演變</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40年前,除京杭大運河、長江外,江南地區(qū)的水路客運航線主要依托自然河道與人工運河,連接著區(qū)域內的主要城鎮(zhèn)。這些航線多為短途,以滿足當?shù)鼐用袢粘3鲂泻拓浳镞\輸需求。像無錫到上海、蘇州到常熟等航線,是區(qū)域內人員往來和物資流通的重要通道。彼時的航線規(guī)劃相對簡單,主要依據(jù)河道走向和城鎮(zhèn)分布,船只航行速度緩慢,且受季節(jié)、水位等自然因素影響較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通商口岸的開辟,尤其是上海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江南水路客運航線開始向上海匯聚和延伸。以上海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多條輻射周邊地區(qū)的航線。例如,上海至蘇州無錫、上海至嘉興、上海至寧波等航線,不僅方便了江南地區(qū)與上海的聯(lián)系,也促進了上海與內地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這些航線的客流量逐漸增大,運輸頻次也有所增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內河航運的進一步發(fā)展,新的航線不斷涌現(xiàn)。一些原本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qū),也通過水路客運與外界建立了聯(lián)系。如江蘇的一些內陸水鄉(xiāng)小鎮(zhèn),開始有定期班船往返于周邊較大的城鎮(zhèn),形成了〞無錫快””榮永記”等品牌。同時,長途航線也有所拓展,像從江南地區(qū)出發(fā),經(jīng)長江前往武漢、重慶等地的航線逐漸成熟,為跨區(qū)域的人員流動和貿易往來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水上客運在一定時期內仍是江南地區(qū)重要的出行方式。以無錫為例,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改革開放以前,客運班輪是無錫鄉(xiāng)鎮(zhèn)居民出行的首選。當時的客運班輪航線豐富,有無錫至杭州、泰州、宜興、溧陽、后塍、江陰、蘇州、楊舍、南橋、顧山等地的客輪 ,滿足著人們跨區(qū)域出行、探親訪友、物資運輸?shù)刃枨蟆?lt;/p><p class="ql-block"> 隨著時代發(fā)展,公路運輸迅速崛起。到1984年,無錫縣率先停止了至全縣各地的客運。盡管如此,無錫市仍保留著部分對外的水上客運線路。不過整體而言,水上客運的份額逐漸被公路運輸擠壓,航線班次不斷收縮。直至2003年5月,始建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96年)的無錫輪船客運連同無錫至鹽城等各條航線全面停航,標志著一個時代的落幕。</p><p class="ql-block"> 但水上客運并未完全消失,近年來,隨著文旅融合發(fā)展,無錫依托古運河、太湖等水域,開啟水上旅游航線。像“新質文旅,太湖攬勝”2025太湖游輪試航,推出無錫管社山至太湖仙島、蘇州西山島、蘇州漫山島的航線 ,并探討無錫至浙江湖州、無錫至上海蘇州河的航線,在傳承水上客運歷史的同時,賦予其全新的旅游休閑價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長江水系內河客運航線</span></p> <p class="ql-block"><b>二、船型的變革與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一)風帆船時代</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1840年前,風帆船是江南水路客運的主要船型之一。風帆船以風力為動力,船身結構相對簡單,多為木質材料。常見的風帆船有沙船、福船等。沙船船身平底,吃水淺,適合在水淺多沙的江南河道中航行;福船則船身高大,結構堅固,更適合在近海和較深水域航行。</p><p class="ql-block"> 江南內河客運的風帆船形多樣,適配水網(wǎng)特征。主流有沙船,平底方頭,吃水淺,耐淺灘,適合太湖、運河等水域,載客運貨兼顧,艙室簡單分上下層。烏篷船常見于浙北及蘇南水鄉(xiāng),船身狹小輕盈,竹制烏篷遮蔽風雨,多為短途客運,可坐4-6人,船夫以腳劃槳,靈活穿行窄巷。櫓船靠櫓搖動推進,船體稍大,兩側設長櫓,載客量略多,艙內鋪板供乘客坐臥,是集鎮(zhèn)間往返主力?!拔髡链奔次髡拇?,是無錫代表性船型。它多為無錫西漳人經(jīng)營,載重10噸-100噸,原名漕船,行駛速度快。該船融合多種船型特征,艙容大、吃水淺、航速快、易裝卸,廣泛用于運輸貨物,也曾作客班航船,在江南地區(qū)評價較高。適應區(qū)域性長途航行,盡顯水鄉(xiāng)交通的因地制宜。</p><p class="ql-block"> 風帆船的帆具多樣,通過調整帆的角度來利用風力,控制船的行駛方向和速度。但風帆船受風力影響極大,逆風或無風時航行困難,航行速度不穩(wěn)定,運輸效率較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晚清時期繪制的各式各樣中國帆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世紀40年代長江邊建造木帆船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西漳船是無錫代表性船型</span></p> <p class="ql-block"><b>(二)輪船的興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840年后,隨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傳入,輪船開始出現(xiàn)在江南水域。最早出現(xiàn)的是外資輪船公司的船只,如怡和、太古等洋行的輪船。這些輪船采用蒸汽機作為動力,相較于風帆船,具有速度快、航行穩(wěn)定、受自然條件限制小等優(yōu)勢。輪船的船身多為鐵質或鋼質,結構更加堅固,載重量也更大。初期的輪船主要用于貨運和長途客運,后來逐漸在江南內河客運中占據(jù)主導地位。</p><p class="ql-block"> 中國第一條輪船“黃鵠號”,由無錫人徐壽、華蘅芳等人設計建造。1861年,曾國藩招募科技人才,徐壽和華蘅芳進入安慶內軍械所,肩負起制造輪船的重任。當時,他們既無圖紙參考,又缺技術資料,僅從《博物新編》上看到蒸汽機略圖,還登上外國輪船觀察學習。經(jīng)過3個月鉆研,1862年7月,成功制成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為造輪船奠定基礎。此后,徐壽父子、華蘅芳等人繼續(xù)投身蒸汽船試制。他們克服材料、工藝等難題,大輪船采用明輪推進,將低壓蒸汽機改為高壓蒸汽機。1865年,凝聚眾人心血的“黃鵠號”在南京下關江面試航成功?!包S鵠號”長55市尺,排水量45噸,木質外殼 ,主機為斜臥式雙聯(lián)蒸汽機,時速約12.8公里。除主軸、鍋爐以及汽缸配件的鋼料購自外洋,其余材料均為國產(chǎn),所有工具器材也由他們親自監(jiān)制,無外人協(xié)助。“黃鵠號”的誕生,開啟了中國近代造船業(yè),彰顯了中國人自主創(chuàng)新的智慧與勇氣 。</p> <p class="ql-block"> 中國民族資本也開始涉足輪船航運業(yè)。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創(chuàng)辦輪船公司,購置輪船開展客運業(yè)務。這些國產(chǎn)輪船在技術和性能上逐漸追趕外資輪船,船型也根據(jù)江南水域的特點進行了改進。例如,為適應江南河道狹窄、橋梁低矮的特點,一些輪船設計得更加小巧靈活,吃水更淺。同時,在客艙設施方面也有所改善,提高了乘客的舒適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世紀80年代初,一艘帆船和一艘客輪在長江同框</span></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中后期是長江游輪鼎盛期,連接著沿江城市的重要客運工具,以南京、武漢、重慶等為樞紐,航線覆蓋上海、南通、蕪湖、九江等港口。游輪分普通客輪與豪華游輪,普通輪設多等級艙位,滿足大眾出行;豪華輪配備餐廳、甲板觀景臺等,兼顧舒適與觀光。</p><p class="ql-block"> 游輪多為鋼質船體,排水量數(shù)千噸,靠蒸汽機或柴油機驅動,航速穩(wěn)定。隨著高鐵、公路發(fā)展,客運轉淡,如今多轉型為旅游游輪,主打長江觀光、江豚觀賞等特色航線,將交通功能與沿江風光游覽結合,成為體驗長江文化的新方式。</p> <p class="ql-block"><b>三、碼頭的建設與完善</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40年前,江南地區(qū)的碼頭多為簡易的自然碼頭或簡陋的人工碼頭。這些碼頭通常只是在河邊用石塊堆砌而成,沒有專門的候船設施和管理機構。碼頭的功能主要是供船只停靠、裝卸貨物和人員上下船。像一些小鎮(zhèn)的碼頭,可能只是在河邊的一棵大樹下,放置幾塊石頭作為??奎c。</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隨著水路客運的發(fā)展和輪船的出現(xiàn),對碼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9世紀后期開始,江南地區(qū)的主要城鎮(zhèn)開始建設現(xiàn)代化的碼頭。這些碼頭配備了棧橋、躉船等設施,方便輪船??亢统丝蜕舷麓?。候船室也逐漸出現(xiàn),為乘客提供了遮風擋雨的場所。例如,上海的十六鋪碼頭在這一時期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和改造,成為當時江南地區(qū)最繁忙的客運碼頭之一。十六鋪碼頭不僅有先進的??吭O施,還設有專門的售票窗口、行李寄存處等,管理也更加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到了20世紀,一些重要城市的碼頭進一步完善。碼頭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能夠同時??慷嗨逸喆?。除了基本的客運功能設施外,還增加了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像南京的下關碼頭,不僅是津浦鐵路與滬寧鐵路的重要連接點,碼頭周邊還發(fā)展起了商業(yè)街區(qū),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交通樞紐和商業(yè)中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80年代十六鋪碼頭(陸杰 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吳淞口國際郵輪碼頭2011年正式開港</span></p> <p class="ql-block"><b>四、集市與水路客運的相互影響</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江南地區(qū)的集市貿易歷史悠久,1840年前,集市就與水路客運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水路客運為集市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條件,使得周邊地區(qū)的居民能夠方便地前往集市進行貿易活動。集市通常分布在碼頭附近,便于貨物的裝卸和交易。例如,蘇州的盛澤鎮(zhèn),是著名的絲綢產(chǎn)地和交易中心,鎮(zhèn)上的集市緊鄰水路碼頭,來自各地的商人通過水路運輸絲綢等商品,在這里進行交易。每天清晨,碼頭邊就會聚集大量的船只和人員,熱鬧非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40年后,隨著水路客運的發(fā)展和航線的拓展,集市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更多的商品通過水路運輸?shù)郊?,集市的交易范圍也從周邊地區(qū)擴展到更遠的地方。同時,集市的繁榮也促進了水路客運的發(fā)展,吸引了更多的乘客乘坐船只前往集市。例如,上海開埠后,隨著水路客運的發(fā)達,周邊地區(qū)的集市紛紛與上海建立了貿易聯(lián)系,大量的農產(chǎn)品、手工藝品等通過水路運往上海銷售,上海的商品也通過水路運往周邊集市,形成了繁榮的商業(yè)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些集市逐漸發(fā)展成為商業(yè)城鎮(zhèn),碼頭的功能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客運和貨物裝卸外,還承擔了物資集散、倉儲等功能。例如,浙江的烏鎮(zhèn),原本是一個普通的水鄉(xiāng)集市,隨著水路客運的發(fā)展,逐漸成為一個商業(yè)繁榮的城鎮(zhèn)。烏鎮(zhèn)的碼頭不僅是乘客上下船的地方,也是各類商品的集散地,每天都有大量的貨物在這里裝卸、轉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20世紀50年代長江帆船服務長江大橋建設</span></p> <p class="ql-block"><b>五、餐飲在水路客運中的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早期的風帆船時代,水路客運中的餐飲服務非常簡單。乘客大多自帶干糧,船上基本不提供餐飲。偶爾有一些小船會在碼頭附近售賣簡單的食物,如燒餅、茶水等,但種類單一,品質也難以保證。在長途航行中,乘客的飲食問題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解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輪船出現(xiàn)后,餐飲服務逐漸在水路客運中得到重視。一些較大的輪船開始設置餐廳,為乘客提供簡單的餐食。初期的船上餐廳主要提供一些中式家常菜,如米飯、炒菜等,菜品數(shù)量有限,口味也較為普通。隨著輪船客運的發(fā)展,一些豪華客輪上的餐飲服務逐漸升級,不僅提供中式美食,還引入了西式餐飲,如面包、牛排、咖啡等。同時,餐廳的環(huán)境和服務也有所改善,為乘客提供了更好的用餐體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除了船上餐廳,碼頭附近的餐飲行業(yè)也隨著水路客運的繁榮而發(fā)展起來。在一些繁忙的碼頭周邊,出現(xiàn)了許多餐館、小吃攤,為過往的乘客和船員提供各種美食。這些餐飲場所的菜品豐富多樣,既有當?shù)氐奶厣〕?,如蘇州的糕團、杭州的小籠包等,也有適合不同口味的炒菜、面食等。碼頭餐飲不僅滿足了乘客的飲食需求,也成為了當?shù)仫嬍澄幕恼故敬翱凇?lt;/p><p class="ql-block"> 無錫太湖船菜是江蘇無錫太湖游覽形成的特色傳統(tǒng)水上名菜,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專諸刺王僚”事件,當時的“全魚炙”被視為無錫船菜的雛形。它以地產(chǎn)魚蝦蟹、雞鴨豬和菜蔬山筍等為主要食材,烹飪上講究原汁原味,鮮貨鮮做,精料精制,多采用蒸、燜、煨、焙等方法。其菜品精致,如太湖云塊魚、青魚甩水、菊花鱖魚等,極具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無錫船菜曾在民國時期盛行,是工商社交的重要手段,后逐漸衰落又復興,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無錫太湖船菜</span></p> <p class="ql-block"><b>六、江南水運文物古跡薈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南作為中國水運文明的核心區(qū)域,留存著大量見證水路客運興衰的文物古跡。這些遺跡不僅是交通史的實物見證,更承載著區(qū)域文化交融的密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海十六鋪碼頭是近代中國水運的縮影。這座始建于1860年的碼頭,曾是遠東最大的客運樞紐,其“浦江之云”天棚與候船大樓至今仍保留著民國時期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1949年后雖遷至吳淞,但作為上海開埠的起點,它見證了從沙船云集到蒸汽輪船興起的航運轉型,至今仍是黃浦江畔的標志性文化符號。</p><p class="ql-block"> 清名橋 位于無錫南長區(qū)古運河與伯瀆港交匯處,原名清寧橋,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康熙八年重建,咸豐元年因避諱改稱清名橋。同治八年集資重建,橋身花崗石質,單拱分節(jié)并列式。橋西三十六級,橋東三十七級。橋拱內東西兩壁各有刻石一塊,記錄修建事宜。它是無錫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和最為完整的古橋梁建筑,也是無錫水路客運繁榮的見證,曾是錫城南區(qū)要道,周邊船運繁忙。</p><p class="ql-block"> 蘇州閶門是蘇州古城西門,為伍子胥建闔閭大城時所辟八門之一,位于城西北。它是江南地區(qū)水路要沖和物資集散地,有“天下第一碼頭”之稱。明清時是蘇州最繁盛商業(yè)街區(qū),《姑蘇繁華圖》展現(xiàn)了其萬商云集的盛況。閶門見證了吳國鼎盛,也經(jīng)歷了興衰變遷,后經(jīng)多次修復重建,2006年重建水陸城門,成為重要城市景觀。其不僅是交通樞紐和商業(yè)中心,還承載著蘇州千年歷史文化,是蘇州的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蘇州橫塘驛站則是古代水路管理的活化石。這座始建于宋代的水陸驛站,現(xiàn)存四柱卷棚歇山頂?shù)拈T廳,檐下“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的楹聯(lián),生動再現(xiàn)了古代驛卒迎送官員、傳遞文書的場景。作為大運河江南段唯一完整的古驛站,它與胥江畔的彩云橋共同構成了“運河十景”,串聯(lián)起蘇州作為漕運樞紐的千年記憶。</p><p class="ql-block"> 吳江古纖道位于大運河蘇州段吳江境內,松陵鎮(zhèn)南,舊稱“九里石塘”,是吳江塘路的一部分。吳江古纖道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大運河水工設施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 杭州拱宸橋堪稱運河文化的圖騰。這座始建于明代的三孔石拱橋,不僅是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終點,更因1909年滬杭甬鐵路通車后成為水陸聯(lián)運節(jié)點而聲名遠播。橋西歷史街區(qū)現(xiàn)存的清末民初商鋪、民國時期的輪船招商局舊址,與橋身“雙孔護鏡門”設計形成時空對話,完整呈現(xiàn)了從內河航運到近代交通的轉型脈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紹興八字橋則展現(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智慧。這座南宋重建的石拱橋,以“陸連三路、水通南北”的獨特結構,巧妙解決了三條河流交匯的交通難題,被譽為中國最早的“立交橋”。橋身覆蓮望柱與鋦釘修復痕跡,訴說著古代工匠因勢利導的治水哲學,至今仍是浙東運河沿線最具科技史價值的遺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鎮(zhèn)江京口救生會遺址揭示了航運安全的文明演進。這座始建于1702年的慈善機構,曾以“救活一人給白金一兩”的制度,在長江天險處挽救無數(shù)生命?,F(xiàn)存的清代碑刻與民國時期的救生船模型,與西津渡古街的昭關石塔、觀音洞共同構成“長江渡口博物館”,展現(xiàn)了航運文明中人文關懷與自然抗爭的雙重主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些散布于長江、運河與內河網(wǎng)絡中的古跡,從上海十六鋪的繁華到紹興八字橋的精巧,從杭州拱宸橋的壯闊到鎮(zhèn)江救生會的溫情,共同編織出江南水路客運的立體圖景。它們不僅是交通史的物證,更是理解中國“江河文明”特質的鑰匙——在水利工程、商貿流通與文化傳播的互動中,塑造了這片土地獨特的精神氣質。</p> <p class="ql-block"> 1840年以來,江南水路客運在航線、船型、碼頭、集市關聯(lián)以及餐飲服務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航線從簡單的短途連接拓展為復雜的區(qū)域網(wǎng)絡,船型從傳統(tǒng)風帆船轉變?yōu)楝F(xiàn)代化輪船,碼頭從簡陋設施發(fā)展為功能完善的交通樞紐,集市與水路客運相互促進共同繁榮,餐飲服務也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豐富。這些變化,是江南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縮影,也是中國近代化進程在交通領域的具體體現(xiàn)。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促進了區(qū)域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對江南地區(qū)乃至整個中國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江南水路客運有望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繼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人們帶來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為區(qū)域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2UaM2mnoOnfQwQ83CCgAUw" target="_blank">長江記憶 | 風帆時代(下)</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obmlck" target="_blank">【文?!繜o錫34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你去過幾處?</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h-ceramic.com.cn/5ekvwr2u" target="_blank">【專列】江蘇城市足球聯(lián)賽火車上的蘇超 已開通的火車專列52次 將實現(xiàn)軌道上的 2 小時江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