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探親來到加拿大BC省大溫哥華地區(qū)的列治文。七月上旬,雖說已到盛夏時節(jié),可這兒的最高氣溫仍在25℃以下,絲毫沒有“酷暑”的影子。5日是周六,一個休息不上班的日子。天氣很好,無風無雨,也沒有驕陽。兒子媳婦決定帶兩個孩子來個緊湊的半日游,去周邊接觸接觸大自然。我和老伴也跟著去散散心,呼吸呼吸天然“氧吧”的新鮮空氣。</p> <p class="ql-block"> 加拿大家庭出游,基本上都是自駕游,我們也不例外。從列治文出發(fā),驅(qū)車一個多小時,來到位于哈里森湖(Harrison Lake)南端的哈里森溫泉鎮(zhèn)( Harrison Hot Springs)。哈里森湖是加拿大海岸山脈中的最大湖泊,南北走向,長60公里,寬9公里,面積250平方公里,躲藏在崇山茂林之中。哈里森溫泉鎮(zhèn)一帶本是原住民Sts’ailes的家園,他們世代在這里休養(yǎng)生息。1850年淘金者發(fā)現(xiàn)這兒地熱溫泉,引起人們的注意,隨后逐漸發(fā)展為溫泉度假勝地,現(xiàn)建有哈里森溫泉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 人們到哈里森溫泉鎮(zhèn)游玩當然首選泡溫泉,我們沒有從眾,一是因為沒有泡溫泉的時間;二是兒子的旅游理念是追求新奇,不盲從“熱門”;再說這次出行目的是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所以就到了以山嶺森林為主的東區(qū)。</p> <p class="ql-block"> 和加拿大絕大多數(shù)自然景區(qū)一樣,這兒沒有管理人員,游人自行游覽,當然也無“門票”一說。入口處一側(cè)豎有景區(qū)指示牌,最上面是通欄大字“Welcome the East Sector Lands(歡迎來到東區(qū))”,看來,景區(qū)對旅游者還是挺熱情的。</p> <p class="ql-block"> 指示牌正中游覽圖告訴我們,有3條游覽路線:韁繩步道(Bridle Trail)、精神步道(Spirit Trail Loop)和紀念步道(Memorial Trail)。我們選擇了離景區(qū)入口最近、路程僅1公里的精神步道游覽,這也是景區(qū)最有特色的游覽路線。沿途許多樹木上嵌有各式各樣的陶土面具,主要是人,也有蟲豸和其他事物。指示牌上寫道:“這條小徑上看到的陶土面具是由一位當?shù)厮囆g(shù)家創(chuàng)作的,他于2007年帶著他的狗在這片樹林里散步。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步行者評論說這片樹林似乎被施了魔法,而且它們都有各自的個性,這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很快,像樹木一樣獨特的面具開始出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藝術(shù)家沿著小徑添加了越來越多的面具,這些面具可能會增強小徑原有的精神感。尋找一圈戴著面具的樹木,找到適合靜思的理想地點?!?lt;/p> <p class="ql-block"> 哈里森溫泉鎮(zhèn)的樹木和列治文一樣,特別有生氣。按照我們中國的二十四節(jié)氣,現(xiàn)在已是小暑,正值盛夏,可這兒的樹木還像春天一樣,依舊嫩綠可人。我們沿著小徑行進,一邊享受著充盈草木清香的空氣,一邊尋找、欣賞、拍攝樹上的面具——其實,根本不用尋找,戴著面具的樹比比皆是。有時興起,也和面具合個影。孫兒興致最高,手舞足蹈,時而借助爸爸保護,在裸露的樹根上走“獨木橋”,時而不忘跟姐姐嬉鬧嬉鬧。</p> <p class="ql-block"> 我端詳著這些形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的面具 ,揣摩著那位藝術(shù)家欲表現(xiàn)的“精神”。介紹文字沒有說藝術(shù)家的身份,不知他是否屬于原住民家族。人臉面具或和善或嚴厲,或常態(tài)或譎異,是否來自原住民的原始宗教信仰或古老傳說?栩栩如生的蟲豸造型是取自本地特有種群,還是蘊含著某種特殊的寓意?“精神步道”傳遞的又是怎樣的文化信息?看看想想,想想看看,似乎明白了點什么,又似乎什么都不明白??M繞心間的是對那位不知姓名的藝術(shù)家的執(zhí)著精神和獨特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的欽佩。</p> <p class="ql-block"> 第二個游玩景點是位于霍普(Hope)鎮(zhèn)附近的冒險公園(Adventure Park)。公園冠名“冒險”,據(jù)介紹,是緣于公園北端的碎石坡,數(shù)千年來,那里常有巨大的巖石墜落。景區(qū)原是斯卡瓦盧克原住民的傳統(tǒng)領(lǐng)地,2018年9月才開放為公園。指示牌正中三排大寫字母的英語就以原住民的口氣寫道:“WELCOME TO THE PLAYGROUND OF OUR ANCESTORS(歡迎來到我們祖先的游樂場)?!?緊挨著的小字英語譯成漢語意思是:“在這里,森林精靈和祖先們分享堅韌的故事,引導您走向光明之路?!?lt;/p> <p class="ql-block"> 公園依山而建,有4000米的步行道和自行車道,還有一個自行車技能園。山頂有觀景臺,可鳥瞰附近景致。山腳公園入口處不遠有一個9萬平方英尺的游樂場及配套設施,這可是孩子們最歡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游覽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 自行車技能園不大,就在離入園處不遠的地方,松散樹木中的環(huán)形道路故意修得高低起伏,以考驗游客的騎車技能。</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有個練車技的伙伴,可以找不遠處的那個提著自行車的巨人(或許是傳說中的大腳怪)。</p> <p class="ql-block"> 這兒野生動物豐富,游覽圖上特別標識的就有棕熊、白頭鷹。園中有兩條小河道,是鮭魚(三文魚)洄游通道。原住民很重視與野生動物的關(guān)系,公園特別注重彰顯這一點。前面曾提到的景區(qū)指示牌,上面淺黃底色方框里就有這么一段文字,譯成漢語是:“傳統(tǒng)的哈爾蓋梅萊姆心跳迎賓歌 我們的鼓由鹿皮制成,代表著我們?nèi)嗣竦男奶?。這首歌是一首祈禱歌,祈求我們保持謙卑,并感謝我們身邊的四足動物:因為它們沒有我們也能生存,但我們沒有它們就無法生存。心跳迎賓歌讓我們保持聯(lián)系,并鼓勵我們謙卑前行?!本皡^(qū)入口醒目的位置處有棕熊母子雕塑。我們游覽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多處白頭鷹的雕塑,或全身,或以鷹頭形式嵌在樹上。</p> <p class="ql-block"> 散落在公園里的雕像,敘述著古老的故事。進入公園沒走多遠,埃耶斯萊克?洛基?拉羅克(E'yles'lek Rocky LaRock)的雕塑《食人女(Cannibal Woman)》就俘虜了我們的視線。指示牌上說:“我是Th'?wxeya,有人叫我食人女或蚊女。我來自sxwoxwiyám時代。┅┅如果你看看我的籃子,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裝滿了孩子。就像蚊子一樣,我在太陽下山后出來,尋找那些還沒有回家的孩子?!闭媸且粋€可怕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 《吹風人(Blowing Man)》也是埃耶斯萊克?洛基?拉羅克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雕塑下面的說明文字用自敘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這件藝術(shù)品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一處山崖,那里常刮大風:“我是佩波特?斯維耶克,也被稱為吹風人。你可以看到我在雷恩的家鄉(xiāng)提特姆特阿梅克斯山的懸崖上吹風,就在西邊。要看到我,請尋找一個像男人形狀的懸崖,他揚著下巴,噘著嘴,好像在吹風?!薄拔掖档娘L如此強烈,以至于他們把曾經(jīng)位于紅寶石溪河口上游的古老村莊,命名為斯波佩特斯,意思是總是刮風。”我注視著這件雕塑,怎么越看越覺得這個吹風人的嘴及連帶的面頰極像三文魚,它的額頭和鼻子讓人聯(lián)想到棕熊,而它的眼睛酷似白頭鷹,是不是原住民的野生動物情懷也啟示了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p> <p class="ql-block"> 2021年加拿大發(fā)生一件震驚世界的事:多地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附近發(fā)現(xiàn)慘死的原住民兒童遺骸。白人殖民者到達加拿大后,實施對原住民的同化政策,1831年起陸續(xù)在各地建立所謂的寄宿學校,強行把原住民的孩子從父母身邊搶到寄宿學校,集中進行奴化教育。這樣的學校居然延續(xù)到1996年!據(jù)統(tǒng)計,至少有15萬原住民孩子被投進寄宿學校,眾多的孩子在那兒遭虐待至死。加拿大歷史上最黑暗最可恥的一頁暴露后,激起全球有良知人們的一致譴責?,F(xiàn)在加拿大許多地方,特別是原住民聚居地都建有紀念遇難原住民兒童的場所。冒險公園里也有一處,設在半山腰一塊稍大的空地上,兩塊紀念牌固定在場邊樹上,一塊悲痛地控訴道:“孩子們 那些沒能回家的人 從2021年坎盧普斯印第安寄宿學校開始,大約30個寄宿學校遺址發(fā)現(xiàn)了集體墳墓,這讓許多人感到震驚和不安,土著社會一直在哀悼那些沒能回家的親人。據(jù)估計,多達6000名兒童在學校喪生;截止2022年,已確認死亡人數(shù)超過4100人,而且隨著更多墳墓的發(fā)現(xiàn),這一數(shù)字還在繼續(xù)攀升?!?lt;/p> <p class="ql-block"> 另一塊紀念牌則對加拿大政府和天主教會對這件事的曖昧態(tài)度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承認傷害 多年來,聯(lián)邦政府和經(jīng)營學校的教會拒絕承認或解決他們造成的傷害。直到2008年,總理斯蒂芬?哈珀才向以前的學生發(fā)表議會道歉,稱:‘我們認識到同化政策是錯誤的,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在我們國家沒有立足之地?!m然教皇方濟各確實代表天主教徒發(fā)表了道歉,但一些人拒絕了2022年的聲明,稱其沒有承認教會在機構(gòu)虐待中扮演的角色,只承認個人犯下的行為。他也沒有討論教會將采取的任何行動來治愈傷口。對許多其他人來說,這被視為新篇章的開始,希望行動能夠言出必行?!?lt;/p> <p class="ql-block"> 有一首小詩用原住民兒童亡靈的口吻敘述人們的悲傷、懷念和期盼:“一個小小的聲音飄蕩著,現(xiàn)在,他們終于找到我們了。不要停下來,把我們都帶回家,把我們都找到?!泵半U公園紀念原住民遇難兒童場所要體現(xiàn)的正是這首小詩所表達的意思:繼續(xù)尋找遇難兒童的遺骸,帶他們回家;以此為警戒,采取實際行動治愈傷口,確?,F(xiàn)今原住民的孩子能生活在父母身邊,享受幸福。紀念場所的安排都圍繞著這一理念。場邊豎有薩斯凱特斯雕塑,指示牌寫道:“薩斯凱特斯是斯夸瓦族人的親戚,也是這片土地的守護者。薩斯凱特斯會在我們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當我們需要力量或能力來度過難關(guān)時,他就在那里。如果你有幸見到他,這是一個強大的預兆。你可以向薩斯凱特斯祈求;請他在困難時期給予你力量。他在這里幫助我們前進?!蔽夷曋@個顯得很有力量的薩斯凱特斯,內(nèi)心也盼望他能幫助所有的原住民兒童亡靈,讓他們被發(fā)現(xiàn),讓他們回家。</p> <p class="ql-block"> 薩斯凱特斯雕塑右手邊樹上還掛有許多細木條制作的小燈籠,大概是用來引導原住民遇難兒童亡靈回家的。</p> <p class="ql-block"> 紀念場地的中央是紀念木架,兩個平鋪的木板制作的十字架用立柱分層連接,木板上放置許多小山石,這是人們響應旁邊指示牌號召放置的。指示牌上的文字表達了這樣的愿望:不要忘了“那些被盜的孩子”及“那些幸存者”,“讓這段共同的歷史銘記于心”,“認識到它以多種方式持續(xù)影響著我們所有的人”。建議人們放置石頭“慶祝這一代由原住民家庭撫養(yǎng)長大的原住民兒童”。</p> <p class="ql-block"> 紀念木架上的石頭大都寫有放置者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 我利用手機上裝的翻譯軟件翻譯幾塊石頭上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 冒險公園的山路前面一段比較平,過了第一條三文魚洄游小河道的小橋后,路便變得險陡起來,我右膝做過關(guān)節(jié)置換手術(shù),走路還不夠麻利,于是便“望險興嘆”,止步不前。老伴也留下來陪我,兩個孩子則跟著爸爸媽媽雄赳赳氣昂昂繼續(xù)前行,欲到山頂觀景臺飽覽周遭風光。</p> <p class="ql-block"> 從山頂下來,孫兒意猶未足,見到游樂場,歡欣雀躍起來,跑去攀繩墻,爬障礙桿,蕩滑輪,過了一把癮。</p> <p class="ql-block"> 游玩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是位于霍普鎮(zhèn) (Hope)以東10公里處的奧賽羅五重隧道( Othello Quintette Tunnels)。它本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建造的單線鐵路隧道,穿越堅固的花崗巖山體,在峽谷懸崖間延伸。隧道共五段,這也是隧道名稱中含有“五重(quintette)”一詞的緣由,隧洞之間由棧橋或山路相連。由于是修建在崇山峻嶺、急流峽谷之中,大型機械進不來,所以隧道完全是靠人工開鑿的,其工程之艱難可想而知。隧道入口處豎有指示牌,繪有隧道地圖,介紹修筑情況。</p> <p class="ql-block"> 隧道起名“奧賽羅(Othell)”,據(jù)說是出于設計師對莎士比亞戲劇,尤其是悲劇《奧賽羅》的喜愛。1916年隧道修成通車(另有資料說1951年才最后完工),可是因山巖滑坡、地表沖刷等原因,1959年就被迫停止運營。耗費巨大,使用短促,這隧道竟和它得名的《奧賽羅》一樣,也成了“悲劇”!</p> <p class="ql-block"> 1986年高貴哈拉峽谷省立公園(Coquihalla Canyon Provincial Park)開園,奧賽羅隧道遂成為公園著名景點之一,舊的鐵軌已被拆除,地面也作了一些整修,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我們曾到過這里,這次算是重游。?當然,對小孫兒來說,卻是第一次 ,因為我們上次來,他還沒有出生呢。</p> <p class="ql-block"> 雖說是重游,但險峻的山勢,急遄的峽流,幽暗的隧道還是激起了我們的游興。</p> <p class="ql-block"> 從停車場到隧道口一段路倒很平坦,沿途樹木郁郁蔥蔥,一旁一二十米的落差下,清澈的峽流與道路遙遙相伴。我們隨著三三兩兩的游客人群,順路前行,時不時停下腳步,以峽流為背景,來張紀行照。年輕膽大的游客還無路趟路,從陡坡下到峽灘,戲水為樂。</p> <p class="ql-block"> 峽流中一塊巨石極似烏龜,碧綠的遄流只能淹沒它的腳背。我們遠眺這只“烏龜”,仿佛它正慢條斯理地向我們爬來,莫非意欲為我們游隧道當向?qū)В?lt;/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來到隧道口,抬頭難見其頂?shù)那捅谕回Q矍?,黑黝黝的隧洞正在歡迎我們的造訪。</p> <p class="ql-block"> 我們上次來有三段隧道可以游覽,現(xiàn)在第三段被封了,只有兩段供游覽。第一段稍長,進去之后一片漆黑,只能見到遠處洞口的微弱光亮,地面雖經(jīng)過整修,但仍然坑洼不平。時而有山泉水從隧洞頂?shù)温湎聛恚o地面添加了幾汪積水。孫兒出游前就在家里做了“功課”,預備了手電筒,現(xiàn)在真排上了用場,他怕我們年老眼花,黑暗中看不清道,便緊緊地伴隨在我們身邊,用手電筒為我們照路,還時不時提醒我們注意腳下的水洼。</p> <p class="ql-block"> 第一段隧道和第二段隧道之間,以棧橋相連。站在橋上,兩側(cè)上下望去,只見峭壁聳立,峽流喧豗。感大自然之威力,想隧道工程之壯舉,游客至此,莫不慨嘆不已。</p> <p class="ql-block"> 第二段、第三段隧道以砂石步道相連,第三段隧道不開放,我們遂站在步道上,回首以第二隧道洞口為背景拍照,遠處第一段隧道洞口隱約可見。</p> <p class="ql-block"> 游罷第二段隧道,轉(zhuǎn)身返回,站在與第一段隧道相連的棧橋上,只見第一段隧道一邊緊貼著厚重山體,一邊離懸崖僅數(shù)米。崖外峽谷深深,水流遄急,樹木頑強挺立,盡展蔥綠身材。藍天白云也不甘寂寞,從空隙中露出臉來,和游客打招呼。我們在此拍照合影,給這次緊湊的半日游畫上完美的句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