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5日,早上5:30分我們旅行團成員帶著早餐去哥本哈根機場乘8點航班,10點到達芬蘭首都的赫爾辛基機場。走出機場我們感到芬蘭的綠化特別好。</p> <p class="ql-block">芬蘭位于歐洲北部,東鄰俄羅斯,北接挪威,西北接瑞典,西瀕波的尼亞灣,南臨芬蘭灣。國土面積33.8萬平方千米,地勢北高南低,海岸線長1100千米。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nèi)。</p> <p class="ql-block">芬蘭是圣誕老人的故鄉(xiāng)。國民生活品質很高,還是全球最清廉的國家。但是近些年科技巨頭諾基亞衰落,老齡化嚴峻,經(jīng)濟增長滯緩,失業(yè)上升。首都赫爾辛基,是最大的港口城市,116萬人,市內(nèi)建筑多用淺色花崗巖建城,有“北方潔白城市”之稱。當?shù)厝苏J為圣誕老人的家在芬蘭的“耳朵山”。芬蘭GDP人均48000美金,因為國土的3分之一在北極圈,冬天看到極光的概率比冰島還高。特點還有湖多,森林多,國民綠化意識強,伐1棵樹要種3棵,重視讀書,國家用8億元建一個圖書館,足見對讀書的重視程度。芬蘭近代曾被瑞典統(tǒng)治600年,俄國統(tǒng)治100年,十月革命后獨立。芬蘭造船業(yè)發(fā)達,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破冰船都是其造的。但是芬蘭認為最能代表他們的是桑拿,桑拿房很多,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p> <p class="ql-block">我們首先來到芬蘭赫爾辛基的西貝柳斯公園。公園是為了紀念芬蘭的大音樂家西貝柳斯而建,里面鮮花怒放碧草如茵,是市民休憩的好地方。西貝柳斯紀念碑是以鐵管組合成超現(xiàn)實意象表現(xiàn)的造型,洋溢著濃厚的現(xiàn)代氣息。</p> <p class="ql-block">在這座令人難忘的公園內(nèi),有兩座雕像,除了由600根鋼管組成的類似管風琴抽象塑像外,還有一座大師的頭像雕塑。這兩座充滿浪漫色彩的雕像都是芬蘭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爾圖寧(Eila Hiltunen生于1922年)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當海風吹來時公園里的鐵管會發(fā)出悅耳的響聲。</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4年5月,芬蘭總人口為561.4萬人,主要民族為芬蘭族。芬蘭族約占85.5%,瑞典族人約占5.1%,其余為薩米族人等。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為官方語言。66.9%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p> <p class="ql-block">芬蘭的巖石教堂是赫爾辛基乃至整個芬蘭最著名、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它的正式名稱是坦佩利奧基奧教堂。</p> <p class="ql-block">建造時間為 1968-1969年(在巖石中爆破建造)。設計師是建筑師蒂莫·蘇奧馬萊寧和圖奧莫·蘇奧馬萊寧<span style="font-size:18px;">兄弟</span>。他們設計理念的核心是尊重并融入自然。教堂直接從一塊巨大的天然基巖中開鑿出來,而非在巖石上建造。</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墻壁保留了爆破后凹凸不平的原始巖石表面,極具原始力量和自然美感。教堂頂部覆蓋著一個由180根放射狀銅梁支撐的銅網(wǎng)穹頂,直徑24米。銅梁之間鑲嵌著透明玻璃,讓自然光線可以充分灑入教堂內(nèi)部,營造出神圣而寧靜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在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光線透過玻璃頂照射在粗糙的巖壁上,會產(chǎn)生千變?nèi)f化的光影效果,這是教堂最迷人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巖石墻壁和銅頂結構形成了卓越的天然聲學效果,使其成為舉辦音樂會的理想場所。 內(nèi)部設計非常簡潔現(xiàn)代。祭壇、管風琴等元素設計低調,不喧賓奪主,讓巖石本身成為主角。祭壇后的墻壁是開鑿時留下的巖層斷面,水從縫隙中滲出,形成獨特的水簾。 </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有一架引人注目的管風琴,擁有3001根音管,其金屬音管的設計也極具現(xiàn)代感。</p> <p class="ql-block">圖中像飛碟形狀是巖石教堂的屋頂。巖石教堂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直接在天然巖石中開鑿建造的教堂,設計理念和最終效果都極其獨特。是自然與建筑的完美融合, 完美體現(xiàn)了北歐設計尊重自然、簡潔實用的精髓。盡管是熱門景點,但內(nèi)部空間因其設計往往能保持一種獨特的寧靜和神圣感。它具有光影藝術, 自然光線的變化本身就是一場視覺盛宴。如果有機會聆聽一場音樂會,將是非常難忘的體驗,它是赫爾辛基的標志,同時 是赫爾辛基必游景點之一,代表了芬蘭現(xiàn)代建筑和設計的成就。</p> <p class="ql-block">在北歐有許多國家使用 有軌電車 為交通工具,作為環(huán)保的有軌電車干凈整潔又載客量大且噪聲低。</p> <p class="ql-block">赫爾辛基火車站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重要交通樞紐,其建筑風格獨特,融合了新古典主義與民族浪漫主義風格,是芬蘭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赫爾辛基大教堂(Helsingin tuomiokirkko / Helsinki Cathedral),別稱為:白教堂(因純白色外墻得名)、尼古拉斯教堂(舊稱,紀念沙皇尼古拉一世) ,位于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Senaatintori)北側 ,建于1830-1852年(歷時22年)。新古典主義(莊嚴、對稱、簡潔)的建筑風格。由德國建筑師卡爾·路德維?!ざ鞲駹枺–arl Ludvig Engel)設計。</p> <p class="ql-block">教堂建于芬蘭作為俄羅斯帝國自治大公國時期(1809-1917),最初命名為“圣尼古拉斯教堂”,紀念沙皇尼古拉一世。 1917年芬蘭獨立后更名為“赫爾辛基大教堂”,成為國家精神與歷史的重要象征。 芬蘭國家級的宗教儀式、大學慶典(如赫爾辛基大學學位授予典禮)常在此舉行。 </p> <p class="ql-block">芬蘭赫爾辛基大教堂(白教堂)前方參議院廣場中央的青銅雕像是 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 of Russia)。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II,1818–1881) 俄羅斯帝國沙皇(1855–1881年在位),芬蘭作為俄羅斯自治大公國時期的統(tǒng)治者。他在位期間(1855–1881)尊重芬蘭的自治權,維護《波爾沃議會》賦予的憲法權利。 支持芬蘭語言文化發(fā)展(如1863年頒布《語言法令》,將芬蘭語提升到與瑞典語平等地位)。 在經(jīng)濟與社會改革中推動芬蘭貨幣(馬克)獨立發(fā)行(1860年)、鐵路建設等現(xiàn)代化進程。 期間1861年允許赫爾辛基成立芬蘭第一所大學(現(xiàn)赫爾辛基大學)。 在廢除農(nóng)奴制方面,他因在俄國本土廢除農(nóng)奴制(1861年)被稱為“解放者沙皇”,這一形象也影響芬蘭人對他的評價。 1917年芬蘭獨立后,曾有人提議拆除象征俄國統(tǒng)治的雕像,但因民眾對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政策的認可,最終保留。 雕像被視為芬蘭法治與自治傳統(tǒng)的象征,而非俄國統(tǒng)治的標志。每年4月9日(芬蘭“憲法日”),民眾會在雕像前獻花。 </p> <p class="ql-block">白教堂是赫爾辛基明信片級景觀,城市靈魂所在。 新古典主義的典范,純凈色彩與幾何線條的震撼結合。 教堂具有 歷史厚度,它見證芬蘭從沙俄統(tǒng)治到獨立國家的滄桑變遷。 </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參議院廣場。赫爾辛基參議院廣場位于赫爾辛基市中心,占地約7000平方米,呈正方形布局。廣場始建于19世紀初赫爾辛基成為芬蘭大公國首都時期,由德國建筑大師卡爾·恩格爾主導設計,是赫爾辛基新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核心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總統(tǒng)府</p> <p class="ql-block">這是廣場上的赫爾辛基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始創(chuàng)于1640年3月26日,原名為圖爾庫皇家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Turku)。芬蘭當時隸屬于瑞典王國,圖爾庫皇家學院當時是瑞典帝國的重要學術機構之一。為培養(yǎng)更多稱職的國家管理人員,年僅13歲的瑞典女王赫里斯蒂娜在攝政王的提議下決定在芬蘭西部圖爾庫市(當時芬蘭首府)建立土爾庫大學。最初學院的建立完全采用了歐洲大學教育系統(tǒng),采用拉丁語授課。芬蘭在1809年到1917年是從屬于沙俄的大公國。該大學并入了沙俄的大學體系。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撥款擴建該大學。1828年該大學正式搬至赫爾辛基,芬蘭首府也從圖爾庫搬遷到赫爾辛基,其目的是為沙俄培養(yǎng)各種專業(yè)人才。赫爾辛基大學有神學院、法學院、醫(yī)學院、文學院、理學院、教育學院、社會科學學院、農(nóng)業(yè)與林業(yè)學院等11個院系及20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所。赫爾辛基大學實行芬蘭語和瑞典語雙語教學。伴隨著芬蘭的國際化進程,英語也廣泛地應用于碩士和博士的教學。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律,哲學,數(shù)學,理論物理,生命科學及醫(yī)學等學科居世界領先地位。</p> <p class="ql-block">芬蘭市政廳,大廈外觀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白色的立柱和淺灰色的墻面顯得莊重典雅。</p> <p class="ql-block">從議會廣場大約走十分鐘路程,我們來到了赫爾辛基南碼頭廣場集市(Kauppatori / Market Square)是芬蘭最具活力的露天市場之一,也是體驗當?shù)厣钆c北歐風情的絕佳窗口。它位于波羅的海畔,毗鄰總統(tǒng)府和帆船碼頭,是游客必打卡的“煙火氣”地標。</p> <p class="ql-block">這是位于芬蘭赫爾辛基的南碼頭集市廣場(Kauppatori)的老海關大樓 。該建筑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紅磚與淺色石材相間的外立面,搭配拱形門窗和精致的裝飾,是赫爾辛基的標志性建筑之一,現(xiàn)在常作為展覽或活動場地使用。</p> <p class="ql-block">這里有時令美食三文魚湯(Lohikeitto):必嘗!奶香濃郁的熱湯配黑麥面包,約10-15€ 烤鯡魚/馴鹿肉三明治、當季漿果6-8月新鮮野生藍莓/云莓/黃莓(價格小貴但值得)、卡累利阿餡餅(Karjalanpiirakka):米餡黑麥酥餅、熱漿果汁(L?rtsy)配肉桂卷等。</p> <p class="ql-block">國外市場的攤主也都喜歡打紅色的燈光或者用紅色的頂棚來給食品增加誘人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南碼頭廣場上有一個圓型噴水池,池中有一尊裸體少女青銅像。她面向大海,左手托腮,靜靜地凝望著芬蘭灣。她端莊秀麗,溫柔嫻雅,人們親切地稱她為大海女神——阿曼達,她是赫爾辛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赫爾辛基的烏斯別斯基大教堂(Uspenskin Katedraali / Uspenski Cathedral)是北歐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以其醒目的深紅磚墻與金色洋蔥頂成為赫爾辛基天際線的標志性存在。</p> <p class="ql-block">建筑為俄式拜占庭風格(19世紀沙俄時期代表建筑),13個金頂象征基督與12門徒,中央穹頂為"基督之冠" 建筑材料采用70萬塊紅磚(來自芬蘭?land群島被毀堡壘)加鍍金銅頂 ,在卡達亞諾伽半島(Katajanokka)高地,俯瞰南碼頭集市與波羅的海。</p> <p class="ql-block">紅教堂邊的郎特曼咖啡館,開設于1873年,距今已有一個多世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常到此小坐。</p> <p class="ql-block">在瀏覽了赫爾辛基的地標建筑和集市,我們在摩天輪下集合乘車前往芬蘭的圖爾庫港口乘波羅的海公主號郵輪前往瑞典。</p> <p class="ql-block">該郵輪的長度為212米,10層甲板,設有927個客艙,2500床位。船上還設有各種風味的餐廳、娛樂中心、酒吧、免稅商店等設施,游客可以在船上享受各種設施和服務。出發(fā)前可在上層甲板上觀看圖爾庫港口夜景。</p> <p class="ql-block">這是旅行社幫我們購買的船票,價格顯示為61歐元。這張船票也是我們的客艙房卡,要注意登船卡與智能手機保持一定距離,避免消磁后無法打開房門。</p> <p class="ql-block">波羅的海公主號郵輪(圖爾庫港至斯德哥爾摩)波羅的海公主號豪華郵輪M/S Baltic Princess,其航線之一是從芬蘭圖爾庫港口至瑞典斯德哥爾摩港口,航程近十個小時。</p> <p class="ql-block">晚上九點啟航,我們在預訂房間睡覺休息,第二天早晨抵達,早餐后下船。</p> <p class="ql-block">波羅的海晚霞是那么迷人。</p> <p class="ql-block">船上有酒吧、免稅商店、卡拉OK等購物和娛樂設施。</p> <p class="ql-block">這里備有逃生小船及設備以防不測。</p> <p class="ql-block">穿越群島之間的開闊海域時,視野變得非常開闊。欣賞了一望無際的波羅的海海面,感受海天一色的壯闊。</p> <p class="ql-block">6月16日清晨在接近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時,進入了令人驚嘆的斯德哥爾摩群島。群島由約3萬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之一。</p> <p class="ql-block">岸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茂密的</span>森林覆蓋著島嶼。</p> <p class="ql-block">岸邊的度假別墅點綴著大量夏季度假別墅(Stuga),很多是經(jīng)典的瑞典紅色木屋。</p> <p class="ql-block">下船時我們到達瑞典的斯德哥爾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