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進陳列園,前言部分用中英文雙語向我娓娓道來新場的故事。這里曾是鹽業(yè)重鎮(zhèn),也是革命熱土,浦東新區(qū)的這顆明珠,沉淀著千年的文化與智慧。站在展板前,仿佛能看見勤勞的先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將汗水化作晶瑩的鹽粒,也將智慧寫進了歷史的長河。</p> <p class="ql-block">拾級而上,木質樓梯的雕花欄桿泛著溫潤的光澤,每一步都像是踏進了時光的深處。墻上掛著的裝飾畫,描繪著傳統(tǒng)圖案,仿佛在講述著一個關于堅守與傳承的故事。樓梯盡頭,是關于新場革命歷史的介紹,那些泛黃的文字,記錄著這片土地上的熱血與信仰。而另一側的海報,則將目光引向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名宅——聚家廳、葉氏宅、鄭少云宅,它們像沉默的見證者,守望著新場的過往與未來。</p>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一組關于鹽業(yè)發(fā)展的文物靜靜陳列。古籍、印章與鹽田的照片,仿佛將我?guī)Щ亓四莻€“熬波煮?!钡哪甏?。鹽,不只是生活中的調味品,更是推動歷史前行的力量。那些泛黃的紙張、斑駁的印章,都在訴說著鹽業(yè)如何塑造了新場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另一展柜中,幾本關于鹽業(yè)歷史的書籍與古代鹽業(yè)文件并列展出,尤其是那本《鹽業(yè)發(fā)展歷史見證》,紅皮封面在燈光下顯得莊重而神秘。這些展品,像是一頁頁翻開的歷史,讓我得以窺見鹽業(yè)如何一步步從手工勞作走向制度化生產(chǎn)。</p> <p class="ql-block">一尊陳椿的雕像靜靜佇立,他的目光仿佛穿越時空,凝望著這片他曾為之奮斗的土地。背景墻上,關于他與鹽業(yè)的介紹,讓我對這位歷史人物有了更深的敬意。他不僅是鹽業(yè)的推動者,更是新場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展廳中央,一幅詳盡的鹽制作流程圖引人駐足。從“熬波圖”到“鹽制作過程”,每一個步驟都配有木框展示的古代場景和小雕像。我仿佛看見鹽工們在烈日下勞作,汗水與海水交融,鑄就了這片鹽田的輝煌。而“筑魚井池”、“就海引潮”等文字,更是讓我對古代鹽業(yè)的智慧嘆為觀止。</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墻上,鹽業(yè)生產(chǎn)過程的圖示更加直觀。微型人物模型模擬著挖土、排水、曬鹽等步驟,每一個動作都仿佛在訴說著那段艱辛而輝煌的歲月。鹽,不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這片土地上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p> <p class="ql-block">鹽業(yè)生產(chǎn)過程的模型更加生動,開辟鹽場、擔灰攤曬、篩水曬灰、擔炭入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工人在忙碌。他們或許沒有留下名字,但他們的汗水,卻永遠鐫刻在新場的歷史中。</p> <p class="ql-block">古代勞作的場景也被還原得栩栩如生,小人們在模型中進行著“淋灰取鹵”、“擔灰入淋”等勞動,背景墻上的插圖與文字說明,讓我仿佛聽見了他們勞作時的號子聲。這不僅是一段歷史的再現(xiàn),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墻上的黑白插畫描繪著古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場景,每一個畫面都像是一首無聲的詩,講述著農(nóng)民與土地的故事。墻前的小模型人物,仿佛在田間忙碌,讓我感受到那份質樸與堅韌。而另一側的紅色展板,則介紹了康家宅和黃宅,它們不僅是建筑,更是歷史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一張關于明清時期新場籍人士官府任職的名錄,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人才輩出感到驚嘆。進士與舉人,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文化的傳承。而葉培大、沈彬儒、胡簋銘、葉秉衡等歷史人物的生平介紹,也讓我更加了解新場的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古代人物的線描圖下,文字說明著他們的名字與事跡,右側“新場歷史名人”的豎排文字,仿佛在向我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輝煌。而另一側的紅色展覽區(qū)域,則讓我感受到那段紅色記憶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木質走廊的盡頭,一扇紅色的門靜靜佇立,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溫暖而寧靜。而那座傳統(tǒng)中式牌坊,也讓我感受到新場建筑的典雅與莊重。游客們在牌坊前駐足,仿佛也在感受這座古鎮(zhèn)的歷史與文化。</p> <p class="ql-block">墻上懸掛的歷史照片與書法作品,記錄著不同時代的風貌。教師授課、會議、慶典等場景,讓我仿佛穿越時空,看見了新場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與變遷。而“唯實求新”的書法字樣,也讓我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紅色背景的房間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靜靜陳列,雕塑與紅色剪影圖案,讓我感受到那段革命歲月的莊嚴與肅穆。</p> <p class="ql-block">紅色邊框的信息牌下,沙袋、彈藥箱、步槍等軍事裝備靜靜陳列,仿佛在訴說著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而仿古藥鋪與牌坊模型,則讓我感受到新場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積淀。</p> <p class="ql-block">吳仲超舊居的房間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古董家具上,寧靜而溫馨。而那塊寫著“吳仲超舊居”的標牌,也讓我對這位歷史人物有了更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筍山十景”的介紹牌前,我細細閱讀著每一個景點的名稱與描述。從“溪灣石筍”到“雷音曉鐘”,每一個名字都像是一首詩,等待我去探尋。</p> <p class="ql-block">新場古橋的介紹海報上,青龍橋、福安橋、東倉橋等橋梁的名字與簡介,讓我仿佛看見了它們橫跨在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河道上,見證著歲月的流轉。</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刻著“過客誰向南岸去”,旁邊的紅色標簽寫著“南渡橋·橋碑”。我站在碑前,仿佛聽見了過往行人的腳步聲,也聽見了歷史的回響。</p> <p class="ql-block">“太正王米”的展示區(qū)中,陶罐與布袋靜靜陳列,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農(nóng)耕文化。而那幅描繪海洋日出或日落的圖像,則讓我感受到新場與海洋的深厚聯(lián)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