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22日,是我們在新疆游玩的最后一天,清晨起床看到窗外陽光明媚,拍張照片可惜窗戶玻璃有點臟??,但是心情還是特別好,因為明天就要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我們今天上午首先參觀和田玉博物館,里面琳瑯滿目的各種玉器真是養(yǎng)眼,看的眼花繚亂都忘記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 展館的工作人員為大家講解和田玉的形成、發(fā)現(xiàn)及制作工序。</p> <p class="ql-block"> 特愛這塊玉??????。</p> <p class="ql-block"> 10點半鐘我們來到了新疆棉花博物館,參觀新疆獨特的棉花——彩棉。</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見到這么美麗的棉花,在我們家鄉(xiāng)只有一種棉花,白色的棉花。</p> <p class="ql-block"> 在棉花展館旁邊吃過中餐,今天的中餐很特,是燙菜。2點鐘出發(fā)去火焰山。</p> <p class="ql-block"> 因火焰山周邊土地屬于鹽堿地,所以植被成活率較低,為改善火焰山景區(qū)周邊的環(huán)境,通過植樹工作,目前已成活的各類樹木約230棵。</p> <p class="ql-block"> 維吾爾族民間傳說天山深處有一只惡龍,專吃童男童女。當?shù)刈罡呓y(tǒng)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為除害安民,特派哈拉和卓去降伏惡龍。經(jīng)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激戰(zhàn),惡龍在吐魯番東北的七角井被哈拉和卓所殺。惡龍帶傷西走,鮮血染紅了整座山。因此,維吾爾人把這座山叫做紅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火焰山。</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唐人以其炎熱曾名為“火山”?;鹧嫔酵蕉d嶺,寸草不生,飛鳥匿蹤。每當盛夏,紅日當空,赤褐色的山體在烈日照射下,砂巖灼灼閃光,熾熱的氣流翻滾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位于新疆吐魯番盆地北緣,屬于典型的高山峽谷地形。其主峰青龍嘴海拔831.7米,而最低點則深入海平面以下154米,位于艾丁湖區(qū)域。? 這里的高度是零海拔。</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神泉位于火焰山南麓沖溝地帶,距離吐魯番火車站約50公里,可通過連霍高速公路二堡鄉(xiāng)出口處前往。 ?水質無色透明,礦化度達85.9克/升,口感苦咸。溝底析出白色鹽類礦物,形成獨特地貌。</p> <p class="ql-block"> 泉水出露于白堊紀地層,呈溢出形式,日涌量約0.51立方米,夏季水量略有增加,水溫全年穩(wěn)定在15℃左右。</p> <p class="ql-block"> 民間相傳該泉水可治療皮膚疾患、促進生育,吸引眾多游客專程取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區(qū)配套</p> <p class="ql-block"> 神泉是火焰山大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周邊分布阿斯塔那古墓群、高昌故城等歷史遺跡,形成文化遺產(chǎn)聚集區(qū)。</p> <p class="ql-block"> 矗立在火焰山的那根巨大溫度計,猶如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一般,那紅色的刻度線在陽光下格外耀眼,精準地測量著火焰山那熾熱無比的高溫,仿佛在向世人展示著這片土地的酷熱。巨型溫度計位于地宮中心煉丹爐內,中心矗立著孫悟空的金箍棒,高12米,直徑65厘米,主要測量的是地表溫度。</p> <p class="ql-block"> 火焰山的確是熱,是我們這幾天以來感到最熱的一天,當天外面氣溫好象是43度。</p> <p class="ql-block"> 6點鐘從火焰山出來我們去吐魯番,路邊遠遠的看見墻上都是孔狀的房子,導游介紹說是涼葡萄干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那時葡萄還沒有成熟,現(xiàn)在當你看到這個美篇時應該是熟了。??????</p> <p class="ql-block"> 駐村干部(名字沒記?。槲覀冎v解他們維吾爾族人熱愛祖國的故事,介紹葡萄的品性及葡萄干的效用。原來葡萄也有溫性的和涼性的。</p> <p class="ql-block"> 從農(nóng)家院落出來去坎兒井已經(jīng)是7點半了??矁壕巧钤诟珊档氐膭趧尤嗣裨诼L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的一種地下水利工程??矁壕隽说叵滤?,讓沙漠變成綠洲,古代稱作“井渠”。</p> <p class="ql-block"> 新疆維吾爾族世代在戈壁綠洲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利灌溉至關重要。聞名遐邇的坎兒井便是當?shù)厮喔认到y(tǒng)的一大特色。由于坎兒井灌溉系統(tǒng)構造奇特,作用非凡,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關注。</p> <p class="ql-block"> 坎兒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們將春夏季節(jié)滲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積雪融水通過利用山體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進行灌溉,以滿足沙漠地區(qū)的生產(chǎn)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區(qū)的坎兒井在具體構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點,但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坎兒井系統(tǒng)包括了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錯現(xiàn)(小型蓄水池)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該原理下運轉的坎兒井流量穩(wěn)定,且能保證井水自流灌溉。(來源于網(wǎng)絡)</p> <p class="ql-block"> 導游介紹說新疆坎兒井起源的說法,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新疆坎兒井起源于波斯,即今伊朗。第二種,新疆坎兒井起源于中國內地。第三種,新疆坎兒井由維吾爾先民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坏乩項l件自己發(fā)明。</p> <p class="ql-block"> 新疆坎兒井的開挖工藝,基本上仍保留著舊的傳統(tǒng)。首先,根據(jù)耕地或擬墾荒地位置,向上游尋找水源并估計潛流水位的埋深,確定坎兒井的布置。根據(jù)可能穿過的土層性質,考慮暗渠的適宜縱坡。然后開挖暗渠,一般先從下游開始,先挖明渠的首段和坎兒井的龍口,然后向上游逐段布置豎井開挖。每挖好一個豎井,即從豎井的底部向上游或下游單向或雙向逐段挖通暗渠。最后再從頭至尾修正暗渠的縱坡。挖暗渠和豎井所使用的工具,主要為镢頭和創(chuàng)錘。出土時,用土筐從豎井上使用轆轤起吊,一般用人力拉,在上游較深的豎井則用牛力拉。為了防止大風沙土刮進坎兒井,并避免冬天凍壞,豎井進口處冬季常用樹梢、禾稈及土分層封蓋。挖暗渠時因工作面較窄,一處只能容一人挖, 又在黑暗中摸索進行,僅靠油燈照明,其定向方法,主要在豎井內垂掛兩個油燈,從這兩個燈的方向和高低,可以校正暗渠的方向和縱坡。哈密市也有用太陽反射鏡定向,并作照明。一般先挖暗渠的底部,后挖頂部。要用兩手輪流交叉挖,以防挖偏。勞動組織一般需3至5人,遇到松散砂層時,須局部用板支撐,避免塌方,并防以后水流掏刷。(來源于百度)</p> <p class="ql-block"> 葡萄干的涼制模式。</p> <p class="ql-block"> 從坎兒井出來已經(jīng)是晚上8點了,外面依然是太陽高照,象是我們家4點多一樣。</p> <p class="ql-block"> 中途10點多在服務區(qū)休息,一道晚霞迎面而來。</p> <p class="ql-block"> 玩了一天了,我們乘大巴車回到烏魯木齊住宿,一路上大家基本上都在休息,到得烏魯木齊市已經(jīng)是晚上12點了。烏魯木齊市的朋友卻還等在賓館請我們吃晚飯,真的是非常感謝,感謝他們的這份真誠、熱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