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上海博物館之雕塑館參觀記

金魚

2025年7月11日周五11:59分參觀"中國古代雕塑"展。<div>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歷史悠久、種類豐富。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大量多種材質的雕塑作品出土。夏、商、周三代在早期雕塑的基礎上,形成了玉、石、骨雕刻和青銅鑄造等瑰麗的工藝性雕塑。秦漢時期的雕塑,品類繁多、技藝精湛,墓葬雕塑形成規(guī)模,畫像磚石藝術具有時代特色。東西方雕塑藝術的交流,隨著東漢時期佛教造像藝術沿絲綢之路傳入漢地,掀開新的篇章。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在這一時期的雕塑藝術中蔚為大觀。石窟、寺院宗教雕塑進入繁盛時期,墓葬雕塑繼續(xù)發(fā)展。五代、兩宋時期墓葬、石窟雕塑由盛轉衰,寺觀、建筑雕塑日漸興盛。元、明、清時期雕塑藝術更加程式化、世俗化。此時漢藏雕塑藝術的融合是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呈現(xiàn)別開生面的氣象。</div><div><b>形致以禮-商周、秦漢雕塑。</b>先秦雕塑在漆木、玉石、泥塑、陶塑以及青銅器鑄造等工藝美術領域中廣泛發(fā)展。其中具有強烈禮制色彩的青銅器、玉器,是該時期雕塑藝術的代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貴族墓葬中逐漸以俑替代人殉,客觀上促進了古人塑造形體的能力。秦漢時期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已然成熟。陶塑題材豐富:樂舞歌伎、生產勞作、莊園樓閣,這些都表現(xiàn)了人們向往安樂富裕的生活。墓葬神道石雕、石享堂和墓室浮雕畫像石,表現(xiàn)出樸拙、蒼勁的時代美感。實用銅器以人物、動物、仙山等為造型,制作精巧,形象生動,體現(xiàn)了工藝雕塑的高超水準。東漢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經絲綢之路初傳我國,對以后中國雕塑藝術產生深遠影響。<br></div><div><b>商、周雕塑。</b>先秦雕塑帶有一種神秘、獰厲的美感。這一時期雖然有自然主義雕塑出現(xiàn),但寫實性并不被注重。象征主義與禮儀制度是該時期雕塑藝術的基調。夏禹"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的故事,是對先秦雕塑藝術的很好詮釋。<br></div><div><b>秦、漢雕塑。</b>秦漢雕塑就像這個時代,一派朝氣勃發(fā)、強悍勇健的少年氣象。秦漢雕塑在形體塑造、空間構成方面已經駕輕就熟,厚重的體量、粗糲不加修飾的雕刻與雕鏤錯嵌、瑰麗夸張的造型并存,表現(xiàn)出允文允武、君子如珩的美感。<br></div><div><b>白石供養(yǎng)菩薩像。</b>唐,這尊菩薩像是主尊佛像和眾脅侍組像中的一件,即位于佛下方的供養(yǎng)菩薩。此像源自玄宗時期的長安,以大理石的細膩材質,充分展示肌膚柔軟彈性的質感,是盛唐白石造像的上乘之作。<br></div><div><b>獸面紋青銅車軸飾</b>。西周早期(前11世紀初-前11世紀下半葉)。<br></div><div><b>青銅鶚卣。</b>商晚期(前13世紀-前11世紀初)。先秦時期青銅雕塑的三大種類:作為青銅器局部裝飾的雕塑,以浮雕為主,對青銅器表面進行裝飾;擬形青銅器,將整個青銅器塑造成動物或人物造型,包括飾件、器座和容器等;獨立青銅雕塑,脫離具體器物形式,不以實用為目的、用于祭祀的青雕塑,如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立人、青銅面具、青銅神樹等。<br><b>人虎紋青銅轄。</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紀末-前771年)。<br></div> <b>白石供養(yǎng)菩薩像。人虎紋青銅轄。</b><div><b>獸面紋青銅軏飾。</b>西周早期(前11世紀初-前11世紀下半葉)。<br></div><div><b>龍紋青銅軎。</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紀末-前771年)。<br></div><div><b>擬形青銅器犧尊</b>。春秋晚期(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上海博物館藏。<br><b>青銅器裝飾浮雕戉箙卣。</b>商晚期,上海博物館藏。</div><div><b>獨立青銅雕塑青銅頭像。</b>商晚期(前13世紀-前11世紀初),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div> <div><b>雙兔紋青銅車飾。</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紀末-前771年)。</div> <b>獸面紋青銅軏飾。</b><div><b>人形青銅器座</b>。戰(zhàn)國晚期(前275-前221年)。先秦時期,將人物、動物造型與器物結合的工藝雕塑非常盛行。這類人形器座,雙手中空合抱于胸前,中空處原來安裝有插件。器座和插件分開鑄造再加以鉚接,便于拆裝、搬運,體現(xiàn)了古人的巧思。<br></div><div>人形青銅器座。戰(zhàn)國晚期(前275-前221年)。<br></div> <b>七牛青銅貯貝器。</b> <b>七牛青銅貯貝器。</b>西漢(前206-8年),1956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這是件滇文化青銅器。此類器物出土時多裝有貝殼,故得名貯貝器。器身以雙虎為把手,器頂圓雕七牛。仿佛兩虎將牛群圍困于器頂,將虎與牛對峙的緊張態(tài)勢刻畫得淋漓盡致。雕塑搏斗的動物,系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響。 <b>青銅蟠龍鼓座。</b>春秋晚期(前6世紀上半葉-前476年)。這是一件建鼓的鼓座,中間是用于插入鼓柱的中空圓筒。鼓座主體由三條相互盤繞的高浮雕蟠龍組成。圓雕的龍首昂起,嘴銜圓筒口沿。建鼓由兩端蒙皮的橫筒形鼓腔、木質鼓柱和青銅鼓座組成,可用作宴樂中的樂鼓,也可用作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鼓。 <b>青銅蟠龍鼓座。七牛青銅貯貝器。</b> <b>虎形鎏金銅鎮(zhèn)。</b>西漢。虎作卷臥狀,昂首張口,脖頸戴裝飾貝紋的項圈,身軀線刻斑紋,通體鎏金。在秦漢及更早時期,人們席地而坐,為避免由于起身與落座時,折卷席角和牽掛衣飾而影響儀態(tài),出現(xiàn)了壓住席子四角的席鎮(zhèn)。這件虎鎮(zhèn)即為其中之一種。 <b>獸首形骨飾件/獸面紋骨簪/鳥形骨簪/玉鳥/玉虎/玉牛/魚形骨刀/獸面紋骨飾件/獸面紋骨觽/鳥形骨簪/雷紋骨飾件。</b>商晚期(前13世紀-前11世紀)。<div><b>彩繪木俑。</b>戰(zhàn)國(前475-前221年)。此類木俑出自戰(zhàn)國楚地墓葬,形體扁平,大略雕出輪廓,彩繪五官、服飾等細節(jié),抽象、簡潔、具有設計感。木俑的制作不是為了觀賞,而是代替活人在地下世界繼續(xù)侍奉墓葬主人,寫實性在這里被忽略了。<br></div><div><b>龍氏畫像銅鏡。</b>東漢(25-220年)。鏡背內區(qū)高浮雕紋飾以凸起的四枚為界,上為西王母及二侍者,下為東王公及二侍者,左青龍、右白虎。內區(qū)外圍銘文一周,共30字:"龍氏作竟(鏡)自有道,東王公,西王母,青龍在左,白虎居右,刻治分守悉皆在,大吉。"東漢銅鏡銘文多出現(xiàn)姓氏,表明當時私人鑄鏡已很普遍。<br></div><div><b>神人龍虎畫像銅鏡。</b>東漢。鏡背主紋作高浮雕,下為東王公,旁有方案和提梁壺,左側有"東王公"三字,右側兩羽人相侍;上為西王母,左有"西王母"三字,旁一羽人,右有玉女,并有"玉女侍"三字;左邊青龍,右邊白虎。此鏡鑄造精致,神人面部線條清晰,龍虎鱗片毛發(fā)纖亳可辨。<br></div> <b>陶撫琴俑。</b>東漢。<div><b>陶擁箕女俑。</b>西漢。<br></div><div><b>人形青銅器座。</b>戰(zhàn)國晚期(前275-前221年),傳1923年洛陽金村出土。<br></div><div><b>木男俑。</b>戰(zhàn)國(前475-前221年)。<br></div> <b>搖錢樹枝銅飾件。</b>東漢。搖錢樹是東漢墓葬中的一種陪葬品,多出土于川渝地區(qū),具有祈求富貴與成仙等多重含義。樹頂有坐在龍虎座上的西王母,她被認為是掌管人升天成仙的神仙,住在世界最西方的昆侖山上。有意思的是,在下方的樹干上有一尊受貴霜王朝犍陀羅藝術影響的佛像,表明受到了絲路交流的影響。當時人認為,佛與西王母均為來自西方的神仙。<div><b>青釉堆塑樓闕人物瓷罐。</b>西晉(265-317)。堆塑罐源自東漢素面五聯(lián)罐。東吳時期堆塑罐上出現(xiàn)樓閣、鳥獸、人物等形象,到西晉時期堆塑罐發(fā)展成熟,在罐頂堆塑樓閣院落,其間貼塑胡人或佛像,罐體貼飾鳥獸、胡人、魚類形象,場景復雜,形象生動。其中的佛像與胡人反映了貴霜文化對中國的影響。<br></div><div><b>獸面紋骨柶。</b>商晚期(前13世紀-前11世紀初)。陳夢家、趙蘿蕤1965年捐贈。柶也稱匕,是用于取飯進食的匙。這件骨柶,雙面滿地雕刻獸面紋和蟬紋,采用了線刻和淺浮雕手法,紋飾風格與同時期青銅器接近,展現(xiàn)了莊重之美。<br></div><div><b>鎏金銅佛像。</b>十六國(304-439)。佛像肉髻高大,身著通肩袈裟,雙手相疊于腹前施禪定印,兩腿盤踞結跏趺坐。底座正面裝飾兩獅子,頭部后側有插榫,用于固定其它附帶插件。此像既受到犍陀羅藝術影響,也有本土化特色。<br></div> <div><b>龍紋青銅軎。</b>西周中晚期(前11世紀末-前771年)。<br></div><div><b>陶狗。</b>東漢,黎德先生捐贈。這件紅陶質地的陶狗,出自川渝地區(qū)東漢中晚期墓葬。陶狗脖頸部位留有合范痕跡,應是先翻模做出部件,再粘結在一起,然后進行局部修飾與捏塑。<br></div><div><b>瓷持帚胡人俑。</b>西晉(265-316),戴尖角帽的胡人形象源自歐亞草原上的斯基泰文化。這種形象在我國先秦至秦漢時期的文物上多有出現(xiàn)。兩漢魏晉時期,此類形象既有表現(xiàn)與求仙西方相關的題材,也有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胡人仆役,這件瓷俑屬于后者。<br></div><div><b>青瓷胡人俑。</b>西晉。魏晉時期的雕塑表現(xiàn)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南方地區(qū)兩晉墓葬出士的陶瓷明器上,多堆塑或貼塑佛像、胡人和獅子等題材,是西域特別是貴霜文化對東漢影響的延續(xù)。文獻記載,隨著人們對佛教的了解與崇信,三國、西晉時期佛教造像的雕塑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我國現(xiàn)存早期佛教造像多為十六國時期的鎏金銅佛像,其造型受到了中亞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魏晉少數(shù)民族璽印的各種動物印鈕塑造得簡約而富有生氣,體現(xiàn)了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在制度、文化和藝術諸多方面的交流。<br></div><div><b>石菩薩頭像。</b>貴霜王朝(1-4世紀)。1世紀在貴霜王朝的北部中心犍陀羅出現(xiàn)了受希臘化影響的佛教雕塑,在其南部中心馬圖拉出現(xiàn)了受印度本土藝術影響的佛教雕塑。這尊馬圖拉的菩薩頭像,戴寶冠、飾耳珰,接近當時王公貴族的形象。<br></div> <b>西王母、百戲、胡人車騎畫像石</b>。東漢,山東省博物館調撥。畫像石頂部中央為西王母,兩側眾侍者環(huán)繞,下方有九尾狐、三青鳥、玉蟾等與西王母有關的神獸。中間一層左側為擊建鼓、跳丸等百戲表演,右側為五位騎馬的戴尖角帽胡人。最下層為四輛軿車向左駛去。<div><b>拜謁、庖廚、騎從畫像石。</b>東漢,山東省博物館調撥。畫像石分為三層。第一層畫面上方八位賓客跽坐,面向左側拜謁墓主人。第二層為庖廚圖,左側下方一人在灶臺燒火,灶臺上方懸掛煙熏的禽、肉,中間兩人處理食材,右側一人井中取水,上方一鵝、一犬回首而視。第三層為四人騎馬出行圖。</div><div><b>羊首紋畫像石。</b>東漢。畫像石居中高浮雕雙角卷曲的羊頭。羊通祥,取吉祥之意。羊頭兩側雕刻相向的對鳥。對鳥左側刻一引頸俯首的龍,右側刻一羽人戲弄有翼獸。外圍三層邊框內刻垂帳紋、菱格紋、水波紋。此畫像石源自山東濟南或周邊地區(qū)的東漢中晚期畫像石墓,為墓門上的門楣。<br></div><div><b>西王母、六博、百戲畫像石</b>。東漢,山東省博物館調撥。畫像石頂部中央為西王母,兩側侍者手持便面、跽坐面向西王母,下方兩人正在玩六博游戲,手臂高舉動作激烈,表明游戲的精彩和兩人的投入。畫面下方中央樹立建鼓,兩側各有鼓手持槌擊鼓。一人于建鼓頂上長袖起舞。周圍環(huán)繞跽坐的賓客。</div><div><b>升天成仙畫像石。</b>東漢。壁面和圓柱的畫像是連續(xù)的整體,表現(xiàn)墓主靈魂乘坐輦車,在導騎引領下升天成仙的場景,四周雕刻表現(xiàn)天界的龍、神獸、羽人、云氣、星宿等題材。此畫像石源自山東濟南或周邊地區(qū)的東漢中晚期畫像石墓。</div><div><b>犍陀羅造像/馬圖拉造像。</b><br></div> <b>交流互鑒-魏晉、南北朝雕塑。</b>魏晉時期社會動蕩,在中國雕塑史上是兩漢向南北朝的過渡時期。南北朝是中國佛教雕塑藝術的第一個繁榮期。在絲綢之路沿線及各政權的國都周邊出現(xiàn)了眾多擁有精美佛教雕塑的石窟寺。與石窟寺造像多為高浮雕不同,這一時期也制作了大量圓雕作品及鑄銅佛教造像。犍陀羅藝術和笈多藝術多次沿絲綢之路各線對我國佛教雕塑產生影響。該時期還出現(xiàn)了近似士大夫著裝的"褒衣博帶"式佛像。陵墓石刻與工藝雕塑在繼承秦漢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多與外來文化產生互動。交流與融合是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特征。<div><b>魏晉雕塑。</b>上承兩漢雕塑的強健氣象,下啟南北朝雕塑秀逸雋永的格調。天下動蕩喪亂,當時的造型藝術多有潦草之作。但亂世也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魏晉雕塑藝術便在這新舊文化制度打破與重建的過程中摸索發(fā)展。<br></div><div><b>南北朝雕塑。</b>雄強北朝與秀逸南朝的社會風尚形成鮮明對比,在雕塑藝術上也是如此。南北雙方除了地域阻隔和軍事對立,也有文化上的學習交流。雙方人員的南渡與北歸,使得以云岡石窟為代表的北魏首都平城雕塑藝術影響到南朝都城建康,南朝創(chuàng)造的飄逸俊秀風格也后來居上影響了北朝中后期的雕塑。<br></div><div><b>貴霜王朝影響范圍圖。</b></div><div><b>"親趙侯印"銅印。</b>十六國(304-439)。/<b>"晉鮮卑率善仟長"銅印。</b>晉(265-420)。/"<b>晉歸義羌王"鎏金銅印。</b>晉。/<b>"魏匈奴率善佰長"銅印。</b>三國魏(220-265)。</div><div><b>銅佛像/銅"釋迦文佛"像/銅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像(北魏太和九年,485年)。</b>北魏(386-534)。</div><div><b>銅佛像</b>。北魏正光三年(522)。/<b>銅雙佛并坐像。</b>北魏熙平元年(516)。/<b>任廷造銅佛像。</b>北魏正始元年(504)。</div> <b>鎏金銅菩薩像。</b>北魏太和五年(481)。有銘文記載的類似造像多為觀音。這尊造像頭部較大,上身寬博,下身粗短,接近云岡一期和河西地區(qū)北涼的菩薩形體,應是受到鍵陀羅、新疆及河西地區(qū)早期佛教藝術的影響。<div><b>銅佛像。</b>北魏。佛像波浪狀的發(fā)紋在正面形成旋渦,右手上舉胸前施無畏印,左手下垂腰膀處。著袒裸右肩式袈裟,衣紋密集貼體,雙腿直立。背光外圍火焰紋富有張力。佛像具有北魏早中期雄強的風格,受到了中亞和印度笈多藝術影響。<br></div><div><b>銅佛像。</b>北魏。</div><div><b>年安生造鎏金銅觀音菩薩像。</b>北魏延昌三年(514)。</div><div><b>楊令賓造鎏金銅觀音菩薩像</b>。隋開皇十八年(598)。<br></div><div><b>張匡造銅觀音菩薩像。</b>北魏神龜元年(518)。菩薩頭冠簪花,繒帶垂肩。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施與愿印。披帛、瓔珞在胸腹部交叉,披帛上搭雙肘后沿體側垂下向外伸展。上身裸露,下身著裙,跣足立于蓮臺上。蓮臺下承四足床座,床座正面有三個榫眼,現(xiàn)存一獅子。造像飄逸清秀,為受到了南朝影響的北魏晚期風格。<br></div> <b>鎏金菩薩像。</b>隋。<div><b>銅觀音菩薩像(隋開皇十三年,593)/銅觀音菩薩像(隋開皇四年,584)。</b></div><div><b>劉廣達造鎏金銅觀音菩薩像。</b>隋開皇十七年,597年。</div><div><b>鎏金菩薩像(隋)/銅菩薩像(隋大業(yè)三年,607年)。</b></div><div><b>銅菩薩像。</b>隋。</div> <b>理想之美-隋唐五代雕塑。</b>隋唐時期中國雕塑藝術達到鼎盛階段,在宗教雕塑、陵墓石刻以及墓葬陶俑方面都取得輝煌成就。佛教雕塑藝術從南北朝多元格局經過隋、初唐逐漸向統(tǒng)一方向發(fā)展,最終形成代表中國佛教雕塑藝術高峰的盛唐樣式。唐代奉老子為遠祖,所以當時道教造像的創(chuàng)作也非常興盛。隋代墓俑承襲北朝傳統(tǒng)并有所改進,歷經隋至初唐的探索終于形成以壯碩豐腴、雍容華貴為特點的盛唐風格。特別是其中的唐三彩陶傭,形體高大、制作精良、色彩絢麗,體現(xiàn)了一派盛世氣象。五代的墓俑多含盛唐余韻,但缺乏雄健生動的氣勢,造型風格也較唐俑單一,塑造偏于柔弱。<div><b>隋代雕塑。</b>隋朝終結了南北朝紛亂割據(jù)的局面,其雕塑藝術也在融合南北朝各地特色的基礎上,于都城大興城(今陜西西安)出現(xiàn)了新的雕塑風格。但因王朝建立不久,各地區(qū)南北朝以來的雕塑風格依然頑強地存續(xù)著,新舊并立是隋代雕塑的時代特色。<br></div><div><b>黃綠釉陶鎮(zhèn)墓獸。黃釉陶儀衛(wèi)俑。黃軸陶武士俑。黃綠釉陶鎮(zhèn)墓獸。鎏金銅佛像。</b>隋。</div> <b>陶武士俑。</b>北魏。<div><b>石棺床殘件。</b>北朝(386-589年)。此殘件是石棺床的正立面中間部分和床腿,立面上部為重層寶裝蓮瓣,下部界格中淺浮雕一畏獸,床腿上高浮雕一獸面,時代為北魏晚期至東魏。畫像石棺床是北朝高等級墓葬中的奢華葬具,其上放置棺柩或尸身,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床榻。<br></div><div><b>石獅。</b>北朝。</div> 云岡石窟是北魏王朝舉全國之力,調用技藝高超的藝術家與工匠營造的大型藝術杰作,足以體現(xiàn)時代風范。其藝術風格影響了北中國各地的佛教石窟造像,也波及到南朝早期造像藝術,在中國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曇曜五窟(第16至20窟),是由北魏佛教領袖曇曜于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在得到皇室支持下開鑿的,為云岡石窟開鑿時間最早、規(guī)模最大、系統(tǒng)性最強的洞窟群。它分布在云岡石窟中部窟群偏西的區(qū)域,五窟相互毗鄰,洞窟形制相同,都是雕鑿巨大佛像的大像窟。這批云岡造像為1939至1940年,日本東方文化研究所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等人組成云岡調查隊在清理"曇曜五窟"(第16至20窟)時采集的,于抗戰(zhàn)結束前被運回日本藏于京都的東方文化研究所。抗戰(zhàn)勝利后經李濟、張鳳舉等先生努力,這批造像于1948年被追索回國。新中國成立后遵照中央政務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示,這批文物于1955年入藏上海博物館。<div>這批舊照采自水野清一、長廣敏雄編著的《云岡石窟》第十四卷。<br></div> 云岡石窟雕像及影像。 云岡石窟雕像。 <div><b>上/陳廻黨等造石釋迦牟尼佛造像。</b>西魏大統(tǒng)六年(540年)。</div><div><b>石思惟菩薩像。"石像十堪"碑。</b>北齊(550-577年)。</div><div><b>馬仕悅等石造像碑。</b>北齊武平三年(572年)。<br></div> <b>銅雙佛并坐像</b>。東魏天平四年(537)。<div><b>趙季秤造銅觀音菩薩像。</b>北齊河清三年(564)。<br></div><div><b>銅一菩薩二脅侍像。鎏金銅佛像。</b>北齊(550-577)。</div><div><b>白陶菩薩像。</b>北齊。白陶造像正面壓模形成浮雕效果,背面平整無裝飾。北朝白陶造像目前除了少量見于河北邢臺,主要出土于山東境內,該處南北朝時期屬青州府。<br></div><div><b>白陶菩薩像。</b>北齊。<br></div> <b>石虎門砧。</b>北朝(386-589年)。<div><b>南朝文化影響范圍圖。</b></div><div><b>石獅。</b>唐。</div> <b>白石佛頭像。</b>北齊。<div><b>道常造石太子像。</b>北齊天保四年(553年)。<br></div><div><b>岐法起等造石佛像。</b>西魏大統(tǒng)十六年(550年)。<br></div><div><b>石一佛二菩薩造像龕。</b>北周。<br></div> 石獅。唐。 石造像殘碑線圖/樂舞畫像磚(1957年河南鄧縣南朝畫像磚墓出土)/舞蹈畫像磚(居首為胡頭),1957年河南鄧縣南朝畫像磚墓出土<br><b>石造像殘碑。</b>南朝(420-589年),四川博物院藏,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造像碑原雕兩立菩薩作為主尊,因碑的上部遺失,現(xiàn)僅見兩菩薩的足部和下垂披帛的殘跡,兩菩薩腳下以兩朵盛開的蓮花作為臺座。主尊之下兩側各雕一力士。兩力士的內側有一對匍匐的獅子,兩獅子中間為一香爐,風化嚴重。從雕刻風格來看這件造像碑為蕭梁時期的遺物。造像碑下方雕刻伎樂,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共二十九身。此伎樂浮雕表現(xiàn)一老年胡人,左手持帶流蘇的長棍狀物,右手特塵尾,居中指揮整個樂隊;浮雕上排為大眼、卷發(fā),演奏西域樂器,騰踏跌躍的西胡伎樂;下排為演奏清商樂的南朝伎樂。此伎樂浮雕在內容結構上與梁武帝參與創(chuàng)作的"上云樂歌舞伎"一致。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創(chuàng)作"上云樂歌舞伎"采用他們所熟悉的南朝荊楚地區(qū)的歌舞與風俗,其中老胡文康就來源于當?shù)氐暮^,受到寓居此地粟特人的影響。"上云樂歌舞伎"中的角色多戴面具表演,原本在宮廷元會上演出。這組伎樂浮雕證明了"上云樂歌舞伎"在蕭梁當時已被用作佛教供養(yǎng)伎樂演出,并伴隨佛教交流由都城建康傳播到了成都等地區(qū)性中心城市。而與"上云樂歌舞伎"關系密切的日本《伎樂》的得名,及其主要保存于寺院中,并被作為供養(yǎng)伎樂演出,也與此有關?!都繕贰酚址Q《吳樂》,表明其來源于南北朝晚期至隋代,長江下游地區(qū)流傳的"上云樂歌舞伎"之類的面具歌舞戲。 <div><b>石造像底座。</b>南朝,四川博物院藏,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div><div><b>石造像底座線圖/石藥師佛像(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b><br>這件石刻是一尊坐佛像寶座殘存的半個束腰與底臺部分?,F(xiàn)殘存底臺平面呈六邊形,束腰處的平面大體與之相似,表面雕刻六身立姿護法神和五身矮小的眷屬像。完整的底座應由兩件這樣的石雕拼接成一個平面八角形的底座,在底座上安置佛像。因此造像底座的束腰處原來雕刻十二身護法神。這件造像底座與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土的另一尊坐佛像都是蕭梁時期的遺物,表現(xiàn)同一個題材-藥師佛并十二神王。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藥師佛及十二護法像,對研究中國早期藥師佛信仰及其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史具有重大意義。此類造像依據(jù)劉宋僧人慧簡依經抄撰的《藥師琉璃光經》制作。這部經典不僅是南朝藥師佛信仰的基礎,還曾流傳北方,北朝藥師佛的信仰與造像的制作。成都萬佛寺遺址出圖的蕭梁藥師佛與十二神王題材造像是藥師佛信仰標準圖像形成的先驅之一。<br></div> <b>石塔節(jié)。</b>北魏(386-534年)。出土石塔節(jié)的隴東地區(qū)是一處佛教雕塑藝術傳播的十字路口。在這件石塔節(jié)上,既有身穿"褒衣博帶"裝的佛像,也有衣著貼體的涼州風格的佛像,尤其是菩薩像上身裸露、下身著裙,明顯受到西域影響。中國式的佛裝源自蜀地南朝齊風格,越過秦嶺影響到隴東地區(qū),體現(xiàn)了此地南北方向的交流。石塔節(jié)下方有龍、獅子、驢和駱駝等表示祥瑞的動物。這些動物在當時被認為是神獸,多從西域傳來。 <b>聶氏邑義六十余人造四面石像。</b>東魏武定元年(543年)。石像四面上部各開一龕,供奉三佛一菩薩,下方長方形小龕刻佛像四身,四面共計十六身,根據(jù)題刻"王子像主"可知,表現(xiàn)的是《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所說的十六王子出家成佛故事。下方鍥刻造像發(fā)愿文,記錄此像是聶氏邑義六十余人發(fā)愿建造的。邑義是古代民間自發(fā)組織的佛教信仰團體,多由地緣和血緣關系相近的人組成。 <b>聶氏邑義六十余人造四面石像。</b> <div>南朝造像到蕭梁時期達到鼎盛,出現(xiàn)大型及等身圓雕造像。蕭梁造像面型圓潤,身著"褒衣博帶"式佛衣,下垂衣紋具有裝飾性。頭大身短,多為五頭身,即所謂張僧繇"面短而艷"的藝術風格。蕭梁時期由于陸上與海上絲路的暢通,特別是梁武帝時期,南朝與西域、南海諸國的往來順達。在蕭梁造像可見中亞、印度笈多等多種域外風格的影響。南朝通過海路聯(lián)通朝鮮半島的百濟,并通過百濟,對日本最初的佛教藝術-飛鳥時代佛教雕塑產生深遠的影響。<br></div><b>鎏金銅佛像。鎏金銅一菩薩二脅侍像。</b>南北朝(420-589年)。<div><b>石一佛二菩薩像</b>。南朝。此造像用石灰?guī)r雕刻,面部寧靜含蓄,長頸削肩,體現(xiàn)出南朝造像秀骨清像的特征?,F(xiàn)存南朝單體造像多見出于四川成都及岷江上游地區(qū),此尊造像源自長江下游地區(qū)南朝齊、梁之際,因此顯得尤為珍貴。<br></div><div><b>石佛像。</b>東魏(534-550)。</div><div><b>王龍生等石造像碑。</b>北魏,山西省博物館調撥。這件造像碑將佛教雕刻藝術與畫像石刻藝術相結合。造像碑的螭首、日月形象以及附有榜題的供養(yǎng)人源自漢畫像石刻傳統(tǒng)。碑身的佛教造像身材清瘦、服飾寬大飄逸,為北魏后期的風格。碑文中出現(xiàn)的地名均在今山西省臨汾市境內。<br></div> <b>石一佛二菩薩像。</b>東魏。<div><b>石千佛造像碑。</b>北周(557-581)。造像碑滿布坐于佛龕內的小型千佛,在碑正背兩面各有一大龕,主尊分別雕刻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均脅侍兩弟子、兩菩薩、兩力士。整個造像碑表現(xiàn)了佛法的延續(xù)與無窮盡。碑上造像粗短、圓潤,為典型的北周風格。<br></div><div><b>石佛像。</b>北齊(550-577)。</div><div><b>白石佛像。</b>北齊。佛像由白色大理石雕成。北朝白石造像主要出自今河北省曲陽、定州和邯鄲境內,屬于北齊定州和國都鄴城及周邊。佛像頭部較大,上身修長,整體雕刻幾何化,北齊特征鮮明。貼體的佛裝和頭光中的纏枝花卉紋樣受到古印度笈多藝術影響。<br></div><div><b>鎏金銅思惟菩薩像。</b>唐(618-907年)。菩薩右手托頰作思惟狀,高發(fā)髻,束發(fā)披肩,寬肩收腰,四肢修長,體現(xiàn)出武周時期的特色。盤腿而坐的思惟形象受到印度笈多藝術影響。據(jù)底座結構判斷,這尊造像可能是群雕中的一部分。<br></div> <b>唐、五代雕塑。</b>初唐雕塑還保留有南北朝到隋代的特征。高宗、武周時期,唐代雕塑樣式正式確立,以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雕像為標志,雕塑藝術達到全新高度。開元、天寶年間盛唐雕塑對形體刻畫的雍容華貴幾近逼真,成為中國雕塑藝術的高峰。中晚唐雕塑的形體逐漸臃腫,華麗有余而氣韻不足。五代雕塑繼承晚唐肥碩、塊面化的特色,但刻畫較之前簡潔。該時期政權割據(jù)助長了地域風格的發(fā)展。<div><b>石菩薩像。石觀音菩薩像。</b>隋。</div> <b>石造像。</b>唐。<div><b>石菩薩像。</b>唐。此菩薩立像右手上舉至肩,持柳枝,左手殘缺,披帛繞身兩道,沿雙臂垂下,戴項飾,瓔珞交又胸腹間以獸面裝飾。上身袒露,下身著裙,跣足立于仰蓮座上。菩薩身形健美,比例協(xié)調,具有初唐高宗時代洛陽造像特征。<br></div> <b>石觀音菩薩像。</b>隋。<div><b>相里?徵造石阿彌陀佛像。</b>唐開元癸亥(十一年,723年)。<br></div><div><b>楊長史石造像碑。</b>唐開元九年(721年),山西省博物館調撥。<br></div><div><b>石大勢至菩薩像。</b>隋。</div> <b>鎏金銅菩薩像(2)。鎏金銅菩薩像。銅菩薩像/鎏金銅菩薩像。</b>唐。<div><b>銅阿彌陀佛三尊像。</b>隋(581-618)。主尊佛像兩側的菩薩頭冠上分別飾有化佛、寶果??芍獮槭塘浲臃鹱笥业挠^世音、大勢至。此類阿彌陀佛三尊造像體現(xiàn)了中國佛教雕塑藝術從南北朝時期的多元化樣式向隋朝樣式發(fā)展的過程,稍顯僵直的形體,表明北齊影響依舊存在。<br></div><div><b>蘇常侍造印度佛像。銅佛像。</b>唐。</div> <b>石天王頭像。</b>隋。<div><b>石天王頭像。</b>唐。此天王頭像源自龍門石窟萬佛洞東壁窟門北側的天王像。萬佛洞由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主持開鑿,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頭像五官雕刻富有張力,體量碩大,氣勢逼人。<br></div><div><b>石佛頭像。</b>唐。此佛頭源自龍門石窟奉先寺北壁力士外側下層圓拱形大龕內三尊等身立佛的中尊。這些等身立佛可能是根據(jù)唐玄宗敕愿或其親信為玄宗做功德所造。佛頭渾圓,面龐飽滿,呈現(xiàn)盛唐開元年間的特色。<br></div> <b>鎏金銅十一面觀音菩薩像。善業(yè)泥像。鎏金銅佛像。</b>唐。<div><b>焦真機石造像龕。</b>唐開元二十一年(733)。<br></div> <b>石天王像。石佛像。</b>唐。<div><b>石老君像。</b>唐,山西博物館調撥。唐代統(tǒng)治者奉老子為遠祖,因而道教造像興盛。這尊老君像憑幾而坐,身前憑幾已缺失,右手已殘,原來可能持有薼尾扇。<br></div><div><b>石元始天尊三尊像。</b>開元二十八年(740年)。<br></div><div><b>彩繪陶鎮(zhèn)墓獸。陶俑模。</b>唐。</div> <b>漆木迦葉頭像。石天王像</b>。唐。 <b>靈?造石佛三尊像。</b>唐大和二年(828年),張叔誠先生捐贈。<div><b>石伎樂構件。</b>五代(907-950年)。伎樂作為一種佛教供養(yǎng)儀式,指以音聲、器樂、歌舞等來供養(yǎng)佛陀。此伎樂浮雕可見吹笙、擊大鼓和揮動披帛踏地起舞的三人組合。中古時期伎樂多從印度、中亞地區(qū)傳來,樂器以吹奏、打擊類為主,舞蹈節(jié)奏明快,動作激烈,該伎樂浮雕尚留其余韻。<br></div><div><b>彩繪陶騎馬俑。石獅。</b>唐。</div> <b>彩繪陶仕女俑。彩繪陶文吏俑。</b>唐。<div><b>彩繪陶文吏俑(2)。</b>南唐保大元年(943),南京博物院調撥。</div><div><b>木佛頭像。</b>北宋(960-1127)。</div> <b>彩色釉陶駱駝。彩色釉陶武士俑。彩色釉陶武士俑。彩色釉陶文吏俑。彩色釉陶文吏俑。</b>唐。 <b>由圣入凡-宋遼金及大理國雕塑。</b>兩宋雕塑在繼承唐、五代飽滿瑰麗作風和洗練圓熟手法的基礎上,更多表現(xiàn)出寫實性與世俗性特點。遼、金、大理國的雕塑藝術既借鑒了唐宋雕塑,又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此時的宗教雕塑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本土化、世俗化方向發(fā)展。宋、遼、金時期陶俑制作衰落,堆塑罐和磚石雕刻特色鮮明,成為該時期墓葬雕塑的重點。<div><b>兩宋雕塑。</b>宋代雕塑從唐五代以來理想化的夸張表現(xiàn),向注重世俗情趣的寫實主義方向發(fā)展。相較于唐代雕塑外放的、絢爛的表現(xiàn),宋代雕塑是內斂的、克制的、平易近人的。<br></div><div><b>遼、金、大理國雕塑。</b>遼代雕塑繼承了唐代北方地區(qū)的雕塑傳統(tǒng),結合契丹民族的審美,風格雄強華美,與宋代雕塑有明顯區(qū)別。金代雕塑主要繼承遼代遺風,也受到宋代雕塑影響,部分區(qū)域如汾河下游地區(qū)雕塑風格,較遼代更加敦厚強壯。大理國地處西南,其雕塑藝術受到唐宋、吐蕃、中南半島等諸多方面的影響,風格多樣,造型奇特。<br></div><div><b>漆金彩繪木觀音菩薩像。</b>北宋。菩薩的軀體和四肢由多塊木料拼接而成,表面經過后代妝鑾。據(jù)工藝和造型判斷,這尊觀音像可能源自山西地區(qū)。其舒相坐姿源自印度笈多至帕拉時期的造像姿態(tài),但表現(xiàn)方式特別是五官刻畫,已經中國化。<br></div><div><b>木力士像。</b>宋。</div><div><b>銅文菩薩像。</b>五代(907-960年)。<br></div> <b>漆金彩繪木大勢至菩薩像</b>。金(1115-1234)。這尊大勢至菩薩木雕坐像源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金、元時期該地區(qū)木雕造<br>像繁盛,表現(xiàn)出身材壯碩,裝飾華麗,雕刻立體,線條流暢、夸張等特征。汾河下游地區(qū)的金、元木雕造像藝術造詣高超,地域特征鮮明。其樣式影響了當?shù)卦鲿r期寺廟壁畫,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繪型結合的特征。<div><b>鎏金銅大日遍照佛像。</b>大理國盛明二年(1163),孔綬蘅先生捐贈。佛像內腔鑄有大理國盛明二年張興明等人發(fā)愿造金銅像大日遍照一身等內容的題記。裝飾耳珰、臂釧,結降魔觸地印的寶裝佛像源自印度菩提迦耶,初唐時傳入長安。大理國的大日遍照佛造型受到四川地區(qū)此類唐代寶裝佛像的影響。</div><div><b>鎏金銅阿嵯耶觀音菩薩像。</b>大理國(937-1254年)。</div><div><b>彩繪木觀音菩薩像。</b>元。</div><div><b>鎏金銅阿嵯耶觀音菩薩像。</b>大理國。<br></div> <b>鐵羅漢像(山西省博物館調撥)。白石迦葉像。白石阿南像。</b>北宋。<div><b>銅泗州大圣像。</b>南宋(1127-1279年),1974年上海松江區(qū)興圣教寺塔地宮。<br></div><div><b>銅觀音菩薩像。銅羅漢像。</b>北宋。</div> <b>浮雕伎樂石礎。</b>遼(907-1125年)。該石礎是經幢的底層部分,八面各開一壺門,壺門內雕刻伎樂一身,分別為吹笙、撫琴、彈曲項琵琶、吹笛、吹篳篥、擊拍板,舞蹈兩人。 <div><b>鎏金銅阿嵯耶觀音菩薩像。</b>大理國。</div><b>白石天王像。</b>北宋。 <b>鎏金銅阿嵯耶觀音菩薩像</b>。大理國。阿嵯耶觀音是深受南詔、大理國皇室供奉的神祇,也被稱作真身觀音。其形象是南詔晚期隆舜帝時代集合各地高僧在本土早期觀音形象的基礎上,參考各地觀音樣式,創(chuàng)造的一種王室特有的觀音形象,并延續(xù)到大理國時代。<div><b>彩繪泥塑菩薩像。</b>明(1368-1644年),山西省博物館調撥。<br></div> <b>銅十一面觀音菩薩龕像</b>。遼(907-1125年)。<div><b>銅鎏金菩薩像。</b>大理國。</div><div><b>男弟子鄭氏造石佛像。</b>遼。<br></div><div><b>鎏金銅菩薩像/鎏金銅白衣觀音菩薩像(2)。鎏金銅佛像(3)。</b>遼。</div> <b>世間工巧-元、明、清雕塑。</b>元、明、清時期的雕塑更加世俗化,富有人間趣味。宗教雕塑逐漸向程式化、工藝化方向發(fā)展。漢傳佛教造像對前代的繼承多于創(chuàng)新,塑造重心由主尊佛像轉向了菩薩、羅漢等與現(xiàn)世更加密切的題材。藏傳佛教造像興起,并與漢傳造像交流融合,形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漢藏融合的造像樣式。裝飾雕塑、工藝雕塑繁榮。工藝類的文玩雕刻體現(xiàn)了文人的清雅品味,在這一時期雕塑中別具一格。采用各種材料雕刻或捏塑的人物、動物等陳設雕塑和建筑構件得到充分發(fā)展,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雕塑形式。<div><b>元、明、清宗教雕塑。</b>元代漢傳佛教造像在繼承宋金傳統(tǒng)的基礎上延續(xù)發(fā)展。明清時期的漢傳佛教造像以繼承為主,形象塑造更加世俗化。藏傳佛教造像在元明清時期蓬勃發(fā)展,傳播地域廣泛,出于團結藏地、統(tǒng)一國家等需要,藏傳佛教受到元明清三朝皇室的崇奉,這一時期漢藏造像藝術多有融合,成為民族團結、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br></div><div><b>銅毗盧遮那佛像。</b>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br></div><div><b>銅觀音菩薩像。鎏金銅弟子像。鎏金銅佛像</b>。明(1368-1644)。</div><div><b>鎏金銅觀音菩薩像。</b>明萬歷六年(1578年)。<br></div><div><b>銅普賢菩薩像</b>。明。<br></div> <b>周定王朱橚造鎏金銅佛像</b>。明洪武丙子年(二十九年,1396年)。<div><b>鎏金銅東方四供養(yǎng)天女像(之一)/鎏金銅補嘎西佛母像(東北方向空行母,為曼陀羅八大空行母之一)。</b>明。<br></div><div><b>鎏金銅四臂觀音菩薩像/鎏金銅尤最壽佛像。</b>明永樂(1403-1424)。明代宮廷造像的制作主要集中于永樂、宣德兩朝,所以又通稱"永宣宮廷造像",或簡稱"永宣造像"。永宣造像在明代西藏成熟的造像藝術基礎上,大膽吸收漢地審美觀念、表現(xiàn)手法和工藝技術,將漢藏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br></div><div><b>沈存周制蟠桃錫壺/魏汝奮雕壽山石羅漢像。</b>清。<br></div><div><b>龍泉窯青釉涂金真武像/龍泉窯青釉普賢菩薩像。龍泉窯青釉觀音菩薩像/龍泉窯青釉露胎瓷關羽像。</b>明。</div> <b>銅阿訇佛像。</b>元。<div><b>大都佛兒張造青田石佛像</b>。元(1271-1368年),上海市松江區(qū)圓應塔地宮出土。佛像肉髻高聳,寬肩、挺胸,是一尊標準的大都(北京)地區(qū)14世紀中葉造像,極其珍貴。底座刻銘"大都佛兒張造■",末字為合體種子字,代表這尊佛像的標識和法理。而"佛兒張"應該是張姓造像者的謙稱,表示造像者的虔誠。在大都由掌管梵像提舉司的尼泊爾建筑家、藝術家阿尼哥及其弟子劉元等,創(chuàng)立了獨特的尼泊爾、藏地和漢地結合的造像風格,并成為元代皇室造像的規(guī)制,被稱為"西天梵像"。</div><div><b>銅菩薩像。</b>元。</div><div><b>木東方朔偷桃像。竹根劉海戲蟾像。</b>清。</div><div><b>鎏金銅綠度母像。</b>元。</div> <b>鎏金銅觀音菩薩像</b>。清。<div><b>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像。鎏金銅菩薩像。</b>明永樂(1403-1424)。</div><div><b>鎏金銅觀音菩薩像。鎏金銅寶冠釋迦牟尼佛像。銅釋迦牟尼佛像。</b>明宣德(1426-1435)。</div> <b>銅釋迦牟尼佛像。鎏金銅白度母像。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像。鎏金銅觀音菩薩像。</b>明。<div><b>銅毗盧遮那佛像。</b>元。</div><div><b>鎏金銅密集金剛像。</b>明。</div> <div><b>木人像。</b>明。</div><div><b>景德鎮(zhèn)三彩觀音菩薩像。</b>清。</div><div><b>銅螃蟹(明)/發(fā)晶雙虎(清)/玉魚(清)/螭紋玉爐頂(元)。</b></div><div><b>銅犀牛望月鏡架。銅佛手爐。</b>明。</div><div><b>蟠松紋象牙洗。</b>清。</div> <div><b>花板。</b>是潮汕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的裝飾性建筑構件。以多層鏤空透雕和髹漆貼金工藝制作而成,雕工精巧,金碧輝煌。畫面布局采用"之"字形路徑,層次分明,車馬人物、山石樹木、關城牌坊等清晰可見,內容紛繁,情節(jié)生動。</div><b>潮州金漆木雕人物故事花板</b>。清,廣東省博物館調撥。這兩件花板表現(xiàn)的是"郭子儀拜壽"和"張公藝百忍九世同居"。此類具有典故性質的題材在潮州木雕中較為常見,蘊含著人們對富貴壽考、子孫滿堂、家庭和睦的向往。工匠運用多層次的鏤通雕技法,極為精細,使花板呈現(xiàn)出復雜多變、富有動感的視覺效果。<div><b>象牙竹林高士圖臂擱。鎏金銅香爐。</b>清。</div> <b>山水圖木筆筒。雁形銅香薰。</b>明。<div><b>竹根東方朔像。封錫祿竹根羅漢像。</b>清。</div> 鳳凰銜花犀角杯。明。 <b>元、明、清工藝、裝飾雕塑</b>。雕鏤琢磨百工技藝在元明清時期蓬勃發(fā)展。元代工藝、裝飾雕塑粗獷大氣,洋溢著馬背民族的審美趣味。明代工商階層活躍,市井生活豐富,其工藝、裝飾雕塑精致考究,甚至是奢華的。清代工藝、裝飾雕塑在繼承明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做工更加精巧細膩。隨著大航海時代到來,明清兩朝與西洋國家接觸增多,西方雕塑藝術逐漸影響中國。<div><b>蒙古造像可分為漠南蒙古造像與漠北蒙古造像。</b>漠南蒙古造像主要受蒙古藝術、北京造像藝術和青海五屯藝術影響,具有形式多變、內容多樣的藝術特色。漠北蒙古即喀爾喀蒙古,由一世哲布尊丹巴活佛開創(chuàng)的喀爾喀蒙古造像是一種仿古藝術形式,融合了大量的東印度帕拉和尼泊爾造像風格。<br><div><b>鎏金銅迦樓羅像。</b>清。迦樓羅又稱大鵬金翅鳥,口中銜龍、腳踩龍王表明其降伏龍族的屬性。造像胎體厚重,鎏金明亮,裝飾寶石,是一件18世紀北京地區(qū)制作的藏傳佛教造像。</div><div><b>彩繪泥金銅白傘蓋佛母像。</b>清乾隆(1736-1795年)。此像底座正面款識自右向左為"大清乾隆年敬造",是一尊清宮內務府造像。造像身體袒露部分泥金,服飾、底座作燒古處理,頭發(fā)、眼睛和嘴唇彩繪,造型工整,胎體厚重,色彩層次分明。</div><div><b>鎏金銅大威德金剛像</b>。清。這尊大威德金剛身形飽滿,胎體厚重,鎏金明亮,裝飾寶石,發(fā)髻染紅表明護法身份,是一尊18世紀北京地區(qū)制作的藏傳佛教造像。</div><div><b>鎏金銅俱身上樂金剛像。鎏金銅十一面觀音菩薩像。鎏金銅綠度母像。</b>清,漠北蒙古。</div></div> <b>彩繪泥金銅速急意天菩薩像。</b>清乾隆(1736-1795年),德行根本。<div><b>彩繪泥金銅金剛勇識佛母像。</b>清乾隆,瑜伽根本。</div><div><b>鎏金銅天王像。鎏金銅黃布祿金剛像。</b>清。</div><div><b>彩繪泥金銅麻嘎哷天像。</b>清乾隆,無上陰體根本。</div><div><b>彩繪泥金銅現(xiàn)無愚佛像。</b>清乾隆,般若品。</div><div><b>彩繪泥金銅底提達沙母像。</b>清乾隆,無上陰體根本。</div> <div><b>鎏金銅四臂觀音菩薩像。鎏金銅無量壽佛像。</b>清,漠北蒙古。</div><div><b>鎏金銅業(yè)衣佛母像。鎏金銅金剛持像。鎏金銅無量壽佛像。鎏金銅文殊菩薩像。</b>清。</div> <b>鎏金銅黃布祿金剛像。鎏金銅吉祥天母像。鎏金銅上師像。鎏金銅六臂勇保護法像。</b>清。 <div><b>銅鎏金菩薩塑像。</b>遼。</div><div><b>上排為六品佛樓造像。</b>六品佛樓是清宮重要建筑形式,進深一間,面闊七間,高兩層。乾隆年間清宮修建和裝修的六品佛樓有八處之多,表明乾隆帝對六品佛樓及其內部陳設思想的重視和青睞。所謂六品指藏傳佛教修行所必須經歷的六個階段,即般若品、功行品、德行品、瑜伽品、無上瑜伽品父續(xù)(無上陽體根本)和無上瑜伽品母續(xù)(無上陰體根本)。六品佛樓按照這六品供奉相應的佛像、佛經、法器和佛塔(如圖表)。六品佛樓供奉造像以黃銅鑄造,見肉泥金,佛發(fā)涂藍,身體豐滿,肌膚圓融,蓮瓣尖銳有彈性,整體風格統(tǒng)一,具有一定的程式,表現(xiàn)了清宮內務府造辦處造像的基本守色。</div><div><b>鎏金銅香爐。</b>清。</div><div>12:47分此部分內容參觀結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