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昵稱 詩畫中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號 18544053</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螺洲古鎮(zhèn)位于福州</span>烏龍江畔,這是一個風光旖旎、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傳說是神仙落腳之處,古稱"百花仙洲”。這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末代皇帝溥儀老師陳寶琛的故鄉(xiāng)。</span></p> <p class="ql-block"> “帝師故里”門坊。</p> <p class="ql-block"> 螺洲境內(nèi)古為江渚,因其形如青螺,又有東晉時洲人謝端遇田螺仙女并結(jié)為夫婦的美麗傳說,故得名螺洲。田螺姑娘的故事發(fā)源地就在螺洲鎮(zhèn)洲尾村,這個與七仙女和董永異曲同工的美麗傳說,為螺洲的人文歷史增添了一道靚麗色彩。后人為了紀念田螺姑娘,<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洲尾村烏龍江畔的一片榕樹園中,</span>建了一座螺女廟。該廟始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廟內(nèi)保存有明代"螺仙勝跡"碑刻,201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螺洲開發(fā)比?較早,據(jù)?《螺洲志?》記載,唐宋時就?有人擇居,現(xiàn)存文廟,相傳始建于南宋寶慶年?間(1225-1264年)。螺洲人杰地靈,自古為文脈寶地,明清兩朝五百余年間,登科中舉不斷,共出舉人171名、進士33名、武舉12名;這里名賢云涌,群星璀璨,除帝師陳寶琛外,還涌現(xiàn)出了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福州馬尾船政局局長陳兆鏘、一代宗師經(jīng)濟學泰斗陳岱孫等一班命世雄杰,書寫下了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風云中濃墨重彩的一頁。圖為螺洲文廟。</p> <p class="ql-block"> 螺洲店前村是陳寶琛的故里,“店前村”三字為陳寶琛手跡。<span style="font-size:18px;">懷著仰慕之心、探秘之情,我們幾位好友專程前往這里,在追尋歷史腳印、聆聽傳奇故事的同時,一睹古鎮(zhèn)風采。</span></p> <p class="ql-block"> “帝師之鄉(xiāng)”石碑。</p> <p class="ql-block"> 陳寶琛(1848—1935年),清道光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晚清重臣,為毓慶宮宣統(tǒng)皇帝授讀三年,備受恩寵,辛亥革命后仍為溥儀之師。陳寶琛在政治上有著卓越的表現(xiàn),他曾任江西學政、內(nèi)閣學士、禮部侍郎等要職,忠君愛國,敢當“清流”直臣,清法戰(zhàn)爭中主張強硬御敵,維護國家主權(quán),拒絕賠款,還曾力阻溥儀偽滿稱帝。溥儀曾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評價陳寶琛是其:“唯一的智囊,唯一的靈魂”。</p> <p class="ql-block"> 陳寶琛還是清末著名教育學家,在家鄉(xiāng)二十多年謫居賦閑期間,大力興學育才,首開福建近代新式教育之風。他掌教鰲峰書院,參與創(chuàng)辦蒼霞精舍(為現(xiàn)福建理工大學開端),創(chuàng)辦全閩師范學堂(現(xiàn)福建師范大學前身),并出任學堂監(jiān)督(校長),此學堂也是全國最早創(chuàng)辦的師范學校之一,使各大中小學堂在短短數(shù)年內(nèi)普及八閩大地,他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圖為當年的福建師范學堂。</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贊嘆的是,陳寶琛還開明大度地支持夫人王眉壽興辦女子新式教育。1906年,王眉壽創(chuàng)辦“女子師范傳習所”,自任監(jiān)督;1907年,女子職業(yè)學堂問世,王眉壽兼任監(jiān)督;1909年,兩校合并為“女子師范學堂”,監(jiān)督一職還是王眉壽。可以說,倘若沒有陳寶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與發(fā)展是難以想像的。照片中間者為王眉壽。</p> <p class="ql-block"> 陳寶琛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還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詩文書畫,樣樣精通,是一位杰出的學者、書法家和畫家。他的書法風格獨特,學黃庭堅而自成一家。他的畫作也別具一格,尤其擅長畫松,筆下的松樹蒼勁有力,展現(xiàn)出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p> <p class="ql-block"> 溥儀(中)、陳寶?。ㄓ遥?、<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益藩(左,北京大學第三任校長、著名書法家)</span>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陳寶琛故居前的弄堂。</p> <p class="ql-block"> 陳寶琛故居,也稱為“陳氏五樓”。五樓皆在陳家府第的高墻大院之內(nèi),分別是: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和晞樓。前兩樓為清道光時刑部尚書陳若霖建造;后三樓是陳若霖的曾孫,即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陳寶琛所建。</p> <p class="ql-block"> 圖為陳寶琛故居內(nèi)景。陳氏五樓總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集花香、書香、墨香于一園,整個建筑群氣勢雄偉、環(huán)境清幽,被認為是目前福州僅存的一座集北方豪宅與蘇州園林于一體的大家府第。庭院里亭臺樓閣與假山荷池交錯掩映,景致幽雅。1983年8月“陳氏五樓”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列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陳寶琛塑像。</p> <p class="ql-block"> 當年的陳氏家族,在“五樓”中珍藏了眾多古籍書冊。陳寶琛時期,“五樓”中藏有御賜書籍等15萬冊,是福州最大的私人藏書樓,陳寶琛因此被譽為“藏書之富,甲于閩中”。</p> <p class="ql-block"> 陳氏五樓中的“賜書樓”,如今被列為陳氏家族家風家訓館。</p> <p class="ql-block"> “賜書樓”正廳里,懸掛著一副陳寶琛親自書寫的楹聯(lián):“常存厚道以培家運,勿因小忿而失至親”,這也成為陳氏子孫數(shù)百年來秉承的家訓。</p> <p class="ql-block"> 這是滄趣樓,系陳寶琛被貶后蟄居賦閑時所建。該樓是陳寶琛珍藏金石書畫之所,也是他接待同道之處,陳衍、林紓、嚴復等文人高士曾經(jīng)常造訪這里。</p> <p class="ql-block"> 陳寶琛家族的宗廟“螺江陳氏宗祠”也位于店前村,占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代,嘉慶二十四年陳若霖捐資重建。該祠坐北朝南,依中軸線漸次排列有照璧、牌樓、天井、大殿、花園及大戲臺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兩側(cè)有廂房。其整體結(jié)構(gòu)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宗祠的大門上有許多“南元”、“館元”、“進士”的橫匾,其中“螺江陳氏宗祠”是由清代封疆大吏左宗棠親題匾額,更由李鴻章親自撰門聯(lián)曰:“冠帶今螺渚,詩書古潁川”。</p> <p class="ql-block"> 宗祠第二進的大殿里,正中置放著大供桌,供桌后為大型神龕,供有列祖列宗神牌。大廳正中懸掛著道光皇帝在陳若霖70歲生日時御賜的“福壽”大字匾牌,可謂皇恩浩蕩,隆寵有加。</p> <p class="ql-block"> 陳氏宗祠里的匾聯(lián)多達一百余幅,且多為名人題詠及御賜之作,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題辭,給祠堂添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 螺洲素有“人儒之鄉(xiāng)”的美譽,明清以來,螺洲林、吳、陳三大家族科舉人才輩出,精英涌現(xiàn),其中以陳氏家族尤為顯赫,從陳若霖起開始顯達,陳寶琛更是位居太傅。陳若霖之后,五代都有人中進士、舉人,總計明清兩代,陳家中進士二十一名,中舉人一百零八名。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為清朝進士,三人為舉人,時稱“六子科甲”,顯耀榕垣。</p> <p class="ql-block"> 這是陳兆鏘(1862-1952年),螺洲店前村陳氏家族中的杰出一員,曾任江南造船所所長、福州馬尾船政局局長,并晉升為第一位輪機中將。在馬尾船政局,他創(chuàng)辦了福州制造學校、海軍學校、海軍飛潛學校、飛機制造??等,馬尾船政也被人們稱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1919年8月,馬尾船政制造出了我國本土第一架水上飛機“甲型一號”,并試飛成功,其后還陸續(xù)制造了17架,包括可攜帶魚雷的轟炸機。1941年福州淪陷,日軍曾用各種軟硬手段,威脅利誘,要陳兆鏘出任“福州治安維持會”會長,均遭他堅決拒絕,且聲稱“若再強逼,必自盡殉國”!</p> <p class="ql-block"> 在古鎮(zhèn),我們沉浸在“帝師之鄉(xiāng)”所蘊含的歷史氣息和文化氛圍中。我們感嘆于這里的文化底蘊之深厚、歷史色彩之絢麗、文脈傳承之持久。螺洲源源流長的文明,使古鎮(zhèn)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了烏龍江畔一顆熠熠閃光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