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心中無欲方得悟</b></p><p class="ql-block"> 天上愁云化春雨,池泥酷暑盈夏荷。</p><p class="ql-block"> 東南西北何處去,高下崎嶇問誰說。</p><p class="ql-block"> 生當無悔凡幾日,死亦崇高重名節(jié)。</p><p class="ql-block"> 拋卻迷茫尚覺悟,更得清澈千秋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曦微w行走在路上,乙巳夏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現(xiàn)象雜談3:</b><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生靠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 人生究竟靠什么?這是一個經(jīng)常被人拿來議論的話題,雖然很多人每每談起來都會口若懸河、振振有詞,但即便說到天邊,也似乎很難有一個令人徹底信服的結(jié)論。為什么呢?因為人生根本不可能有標準答案。</p><p class="ql-block"> 有人說,人生靠有一個好爸爸,這話的確不假。一個人,只要有個好爸爸,或者說有個好舅舅,甚至好親戚之類,其人生便可以走出捷徑,用我們老家話來比喻,那就叫“插斜(xiá)”。而且,其結(jié)果說不定還真能走出一條,在別人來看,很可能難以企及的“康莊大道”,因為別人幾乎無法上道。</p><p class="ql-block"> 還有人說,人生靠有一個好平臺,這話肯定不假。如果人生能從一開始就走上一個好平臺,就會不必在鄉(xiāng)野底層那里,曲里拐彎般摸爬滾打,也不必左突右沖、誤打誤撞,甚至還極有可能走出一條,別人永遠無法趕上的“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又有人說,人生靠有一個好人緣,這話依然不假。人生有一個好人緣,可以讓自己左右逢源、得心應(yīng)手,而且還很可能呈現(xiàn)出,令人羨慕且欣欣向榮的“大美氣象”。不僅“人情社會”如此,全世界大概都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人生是一個多因素復合體,擁有上述三個“好”的人,我都見過,現(xiàn)實中的確也能成立,但要真正實現(xiàn)人生目標,或者真正活出個人樣兒來,還必須要有相關(guān)條件做支撐、來呼應(yīng)。也就是說,這些話雖然都對,但都沒說到本質(zhì)上,總好像欠些火候,也很難做到持續(xù)發(fā)展、一路高歌。</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實中,擁有好爸爸、好平臺、好人緣的人很多,但未必都能出現(xiàn)康莊大道,或高速公路,也未必能呈現(xiàn)大美氣象?,F(xiàn)實情況是,有太多人將一把“好牌”,居然打得稀巴爛;也有太多人硬生生將一把“爛牌”,打得跌宕起伏,精彩紛呈,甚至風生水起、氣象萬千。</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種情況,大家都會有同感,即有人認為人生靠天靠命,如果想要成功,似乎只能去求神拜佛,將自己的命運交給神靈。這對于善良人來說,祈求生個大胖小子,但凡有這樣的愿望,我們必須予以理解。因為,無論對個人來說,還是對家庭來說,還是對社會來說,傳宗接代、人口生產(chǎn)無疑是個大事情。如果沒有了人,無論談什么,怎么談,全部沒有了意義。</p><p class="ql-block"> 不過,對太多人來說,求神拜佛的目的,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內(nèi)心欲望,更多是做升官發(fā)財之夢。果真如此的話,大概路走歪了、跑偏了,甚至可能走上邪門歪道,萬萬不可取。去過的人都知道,所有寺廟里的對聯(lián),雖然形式各異,但全部內(nèi)容,都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勸人“放下”??捎腥似鲆粋€執(zhí)念,生出諸多欲望,以致“頻道”不匹配,想法不搭調(diào),這能靠得住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有個好爸爸、好平臺、好人緣固然挺好,但不夠徹底,在必要條件下,缺少應(yīng)該有的充分條件;去寺廟里求神拜佛,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心里根本就不知道佛是什么,即便燒再高的香,恐怕也只是個“白忙活”。</p><p class="ql-block"> 如此說來,人生究竟靠什么?去年夏天,我與夫人去麟游避暑的時候,先是受朋友之邀,在甘肅靈臺小住了幾日,然后搭乘朋友外甥的車,去到麟游縣城,以感受“九成宮”的清悠與涼爽。上車以后,我一眼便看到“人生靠自己”的貼牌。 </p><p class="ql-block"> 當時在想,朋友外甥,小小年紀,一個九零后,能夠用“人生靠自己”來激勵自己,很值得為當代年輕人點贊。如果與那些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的“躺平者”相比較,這個小伙子太有思想、太有主見、太有出息了。</p><p class="ql-block"> 再想想,這個小伙是如何找到“人生靠自己”這條道路的?他又是如何領(lǐng)會這件事的?我們沒來得及深談,因為路途太近,車太快,車馬上就到麟游了。憑第六感覺來判斷,可能這是新時代年輕人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即獨立自主意識比較強。用積極的眼光看,新生代人比我們要進步很多,他們聚餐“AA制”,遇事不愿意求人,很有自立精神,也善于獨立思考。年輕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堅持要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人生道路,這無疑是好的,很值得為之稱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這或許就是這一代人的內(nèi)心獨白吧,但不一定在思想和行動上,完全搞明白“人生靠什么”這件事。無論如何,他們比我們要強很多,不像已經(jīng)步入老年的我們,遇事只知道找門路、托人情,甚至要尋情鉆眼,唯獨缺少“人生靠自己”的自我意識。</p><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代人,之所以建立了“人生靠大家”的行為模式,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那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產(chǎn)物,不能用對與錯、好與壞來評價。當年,我們受物質(zhì)條件限制,受社會環(huán)境制約,不是我們不想獨立,也不是不想自主,但現(xiàn)實中窘困太多,實在是不得已呀。每個人都需要生存,每個人又需要生存得更好,這是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的,并不因時代變化而轉(zhuǎn)移。</p><p class="ql-block"> 既然人生要靠自己,那靠自己不斷努力?還是靠自己頑強拼搏?還是靠自己誤打誤撞?還是靠自己盲目蠻干?甚至靠自己胡攪蠻纏?靠自己胡作非為?我想,其中必有玄機。</p><p class="ql-block"> 不斷努力、頑強拼搏,這聽上去很勵志,但如果方向錯了,路子沒選對,那必然是越努力越糟糕,越頑強越糊涂。至于誤打誤撞之類的辦法,顯然不可能,甚至還不如有個好爸爸、好平臺、好人緣那樣來得更踏實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說到底,人生靠自己沒有錯,但核心是靠人的自我覺悟,或自我覺醒,或自我醒悟,或自我開悟,這幾種說法略有變化,但大同小異,本質(zhì)上都只是一個意思,如果用一個字來高度概括的話,那就是“悟”。</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悟”呢?從字面看,悟就是用我之心,想我之事,做我之人。從社會學來看,悟源于佛教,意思是破除無明、開啟智慧,同時要打破對物質(zhì)欲望的執(zhí)著,能夠回歸本心,實現(xiàn)真實自我。</p><p class="ql-block"> 我自己的理解,悟就是在反復讀經(jīng)、誦經(jīng)、聽經(jīng)、唱經(jīng)、講經(jīng),并切實融會貫通之后,有一天忽然醍醐灌頂,得到頓悟,把宇宙萬物,包括人自己,一切都看明白了,看透徹了,不再疑惑了,心里清澈了,達到人佛一體的境界,也就是說,佛即我,我即佛。</p><p class="ql-block"> 佛教中的這種“悟”,其實與王陽明的“人人皆可成圣人”,可以說殊途同歸,都是一個道理。的確,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經(jīng)過持續(xù)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在一次再一次的試錯之后,能夠突然腦洞大開,突然胸懷壯麗,突然眼界開闊,突然視角高遠,突然格局躍升,這便是人生之悟,更是人生之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后人都說孔子是“萬世之師”,其實孔子的一生,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位不得志的政治家,是一位到處碰壁的政治家。他的理想是恢復周禮,但滾滾歷史洪流,把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全部化為泡影。</p><p class="ql-block"> 孔子五十歲的時候,突然有個頓悟,他編修了《詩》,即后來的《詩經(jīng)》,還編修了《春秋》。他還深入研究《易經(jīng)》,甚至為《易經(jīng)》寫了十篇《心得體會》,即我們所知道的《十翼》。</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這一舉動,的的確確為《易經(jīng)》插上了歷史的翅膀,讓《易經(jīng)》得以在人間社會展翅騰飛,又熠熠生輝,并獲得“百經(jīng)之首”的美名。</p><p class="ql-block"> 因為深入研究《易經(jīng)》,孔子這才有了影響后世兩千多年,而且今后還將繼續(xù)影響后世的“六悟”,即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必須是“六悟”,或許孔子就是為了從形式和內(nèi)容兩方面,能很好地契合《易經(jīng)》每一卦的“六爻”??鬃印傲颉?,其實就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在他身上具體投射的結(jié)果,是他對人生的全部認識和希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孔子“六悟”,可謂影響深遠,甚至成為當今我們的人生標桿。我們每個人,都想“三十而立”,卻未曾知其“志于學”,乃至不惑、天命、耳順、從心所欲,凡此等等,我們有幾個人能夠真正領(lǐng)悟到孔子的本意呢?又有誰能發(fā)現(xiàn)《易經(jīng)》六十四卦投射在自己身上,將會出現(xiàn)何等的色彩呢?</p><p class="ql-block"> 說實在話,我們太愚鈍,能有所悟者,少之寥寥,舉指可數(shù)。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對“志于學”之志,對于“三十而立”之立,全部都可能是糊涂的,或許更多想到的“財務(wù)自由”吧。</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個人,心里只想著掙錢發(fā)財那點事,而忽略了“立大志”,忽略了“立精神”,忽略了塑造靈魂,即便他所謂的理想或目標立了起來,也很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上,不得不轟然坍塌。</p><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在想,一個人如果只會做“夾生飯”,與其勉強那樣立了起來,倒不如不立來得好。我們是普通人,當然不能與孔圣人相比,每個人的悟,只能看自己的靈性,只能“求諸于己”,在自己之外找到的任何答案,都需要通過自己來消化再加工,即外在的立,必須成為內(nèi)在靈魂的“外化”才行。</p><p class="ql-block"> 哲學上有內(nèi)因和外因的關(guān)系問題,也就是說,外因只有通過內(nèi)因,才能發(fā)揮作用,缺少了必要條件下的內(nèi)因,一切外因也只能是外因,都無法融合成為屬于我們自己的那份“因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我是一個普通人,生在“困難時期”,又長在農(nóng)村,身體稟賦一般,從來沒想過有什么遠大抱負,沒想過能成什么氣候,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人生規(guī)劃”,只求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小時候努力學習,年輕時候努力考大學,心里想的只是要離開農(nóng)村,走向大城市。因為那時候,家里糜面饃太多,我吃了就會不舒服,所以,我的理想是跟著胃走的。</p><p class="ql-block"> 或許,這就是我的“志于學”吧,說起來是笑話,雖然很狹隘,卻也實實在在改變了我的人生旅程。此后,我還真的有過幾次“悟”,但都是在不自覺中,或者說是在冥冥之中獲得的。</p><p class="ql-block"> 一次是23歲的時候,我突然不那么討厭小孩了,對侄兒、侄女們吵吵嚷嚷、打打鬧鬧,真的不那么煩躁了,而且從內(nèi)心深處,對她們有了理解和喜歡。這時候我在想,是不是自己該結(jié)婚了,該有個孩子了。</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是25歲的時候,我尚未結(jié)婚,周末或休假回家看望媽媽,我突然有種感覺,不能像以前那樣,不怎么在家里待,吃完飯,放下碗筷,就去找同學、找發(fā)小玩去了,我要有更多時間陪伴媽媽。這時候媽媽七十歲上下,每次回家,我哪里也不去了,主要陪媽媽說說話、做做飯、拉拉家常,希望為媽媽創(chuàng)造更多歡心的可能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人,有能悟的地方,就可能有悟不到,或者悟不了的地方。我就是這樣,特別在與人打交道方面,我始終是一個“低能兒”,甚至是愚鈍、不開化,遇到問題常常不知所措,常常反應(yīng)不過來,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好像有“社恐”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人呀,就是這么簡單而復雜,用真誠不一定能換來真誠,而真誠和善良,理解和信任,常常會被居心叵測者所利用,甚至當做軟弱可欺,當做有機可乘等。這就是我的人生之誤,或許我自己的命運,只有誤打誤撞的份。</p><p class="ql-block"> 但有的人可不一樣,看樣子并不顯山露水,看起來也沒多么聰明和智慧,可問題是,在別人看來,其人生道路總是那么順風順水,似乎一切好的事情,人家都能趕得上。一樣來自農(nóng)村,一樣沒有資源,但人家總會挖掘并利用資源,而且還真的實現(xiàn)了人生目標?;蛟S,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大智若愚”,其實還是一種別人不大容易察覺的“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說起來,我還有一次“悟”,而且可以說是一次真正的覺悟,即1994年,我去陜北掛職,不用說,是單槍匹馬去的,業(yè)余時間相對多些,寂寞常常會縈繞心頭。這種情緒讓細心的文化館館長捕捉到了,于是他送給我?guī)滋讜?,其中有《曾國藩家書》。我集中一段時間,將《曾國藩家書》通讀了幾遍,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即人不可能做到完美,當然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完美,甚至人的不完美才是真的美。</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會對這個道理有覺悟呢?因為我從小受父母熏陶,做人不能讓人戳脊梁骨,不能讓人在背后說三道四,不能讓人說你不好。所以,追求完美的想法,從小就在我的心底扎下根來,當然這肯定與我自己的個性直接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 尤其參加工作以后,在努力工作的總思路下,我做人做事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總怕別人說自己不好。有時候聽到別人說點啥,心里會自責好長時間。其實,事實充分證明,追求完美的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無益的,因為同一件事情,各人立場不同,認識不同,結(jié)論自然不可能相同,讓每個人都不說你的“壞話”,幾乎沒有那個可能性,也沒那個必要。</p><p class="ql-block"> 曾國藩是怎么做的呢?大事上,包括原則性問題上,堅決不能出錯,而在個別小事上,在非原則性問題上,要有意識犯點錯,給上級一個批評,甚至訓斥,甚至斥責你的機會。這就是曾國藩,這個儒家文化忠實實踐者的行為模式,他的確以人生的不完美為最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最近,偶爾看到一則視頻,是某大學知名教授講論人的開悟問題。他認為,人一生有四次開悟的機會,第一次是三十歲的時候,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第二次是五十歲的時候,知道自己能干多大的事,或者說能干到什么程度;第三次是六十歲的時候,把一切都看開了,該放下的要放下;最后一次,是去世的時候,把一切都看透了,原來人生就是一場空。</p><p class="ql-block"> 這位教授還認為,一般來說,人在四十歲的時候,很難開悟。因為這個時間點,是人生最艱難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在單位又是骨干,生活、工作、家庭,諸多壓力集于一身,事情一個接一個,干都干不過來,哪來時間和精力思考問題,然而沒有思考的人生,便不可能有所覺悟。對此,我是贊同的,即便孔圣人,他也只是知道了“不惑”,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p><p class="ql-block"> 人生靠自己,人生更要靠“悟”。所謂悟,就是對人生方向或道路,進行必要,又十分慎重的選擇,如果再說大一點,那就是對人生進行一次戰(zhàn)略布局。這無疑是一個根本性問題,不可草率,也不可懈怠。</p><p class="ql-block"> 再者,說到悟,它不可能獨立存在,必須有其必要的前提條件,即經(jīng)過持續(xù)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同時對自身基本條件,比如經(jīng)濟實力,比如學識修養(yǎng),比如健康狀況,比如興趣愛好,同時還包括社會環(huán)境因素等等,進行準確定位、充分認識后,進而對未來人生走向和目標,突然得來某種認知和結(jié)論,并努力為之付諸行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馬云的悟,喬布斯的悟,那是天才人物的事情,這里暫且不去討論,只想說說普通人能夠做到的事情。對一般人來說,要不要學習需要悟,學什么需要悟,學了能做什么需要悟,做到什么程度還需要悟。哪怕結(jié)婚、生孩子,以及如何處理夫妻關(guān)系,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引導教育孩子等,統(tǒng)統(tǒng)需要悟。</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個過程,悟其實也是一個過程,是一個需要不斷調(diào)整和矯正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非悟一次,管終身。</p><p class="ql-block"> 孔子“六悟”,就很能說明,悟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伴隨著人的一生。因為社會環(huán)境在變,自身條件在變,家庭成員年齡、思維、觀念在變,同學、戰(zhàn)友、老鄉(xiāng)、朋友,大家都在變,如果你自己能跟著一起變,能適應(yīng)主客觀所有的變,這本身就是不斷在悟。</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民要根據(jù)節(jié)氣變化進行耕種,人要在什么山頭唱什么歌,沒有必要的悟,何以做到這些呢?現(xiàn)代人,有人不結(jié)婚,有人不生孩子,有人什么也不干而徹底躺平,這在他們看來,之所以要這么做,也是悟了之后才產(chǎn)生的行為。只是這樣的行為,他不是悟的結(jié)果,而是違背天地之道的心理扭曲,說到底就是不想吃苦、害怕受罪的“心理惰性”而已,是必須要遭到唾棄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有人善于悟,這樣的人即便吃點苦,但人生總體是順暢的,也是向上的,其人生大概率會成功。有人就不能悟,這樣的人其人生更像“混世魔王”一樣。不過,應(yīng)該允許人犯錯,尤其允許年輕人犯錯。每當一個人不能悟,或者悟偏了,得到父母的提醒,得到朋友的提醒,那是很幸運的事,沒有理由去逆反。如果出現(xiàn)逆反,那必然是“三觀”出了問題,必須要從思想深處去深刻反省。</p><p class="ql-block"> 當一個人不能悟的時候,萬萬不能消極等待,而要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來糾偏。具體辦法只能是自我拯救,而拯救自己的路徑不是消極等待,而是主動出擊,即唯有學習,才是人生的根本出路。</p><p class="ql-block"> 學習,首先要向自己學習,就是努力尋找自身存在的缺點、不足,乃至錯誤。其次要向別人學習,就是發(fā)現(xiàn)并領(lǐng)會別人的優(yōu)點、長處,乃至智慧。再次要向社會學習,要勤于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理解,要學會吸收正能量,更要學會排除負能量,在很好適應(yīng)社會的同時,要努力做和諧社會、美好社會的建設(shè)者和貢獻者。</p><p class="ql-block"> 當一個人不能悟,或無法悟的時候,就要在內(nèi)心深處來修養(yǎng)自己,要反思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要反觀自己的行為是否順應(yīng)了天地之道,要深刻反省自己,究竟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哪些做對了,哪些沒做好,哪些沒做對。這里有個標準,凡是那些不入“大流”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哪怕你自以為想對了、做對了,那也是不行的,需要趕緊進行調(diào)整或糾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攝影:曦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