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乙巳炎光,田疇疊翠,古寺云棲。</p><p class="ql-block">正蟬聲沸暑,穿廊入牖;虬枝拄殿,蔽日擎曦。</p><p class="ql-block">石徑苔深,經(jīng)樓影肅,一杵疏鐘蕩客衣。</p><p class="ql-block">凝眸處,有金身垂目,閱盡興衰。</p><p class="ql-block">扶藜漫溯幽蹊。問千載禪林誰與期?</p><p class="ql-block">看檐鈴不語,風(fēng)移梵唄;蓮臺默立,古井回漪。</p><p class="ql-block">唐杏篩金,宋碑凝露,漫把滄桑刻作漪。</p><p class="ql-block">斜陽外,聽空庭葉落,僧掃菩提。</p><p class="ql-block">每一座古寺廟都像是一本厚重的史書,承載著歲月的痕跡與歷史的沉淀。這是一座隱于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的唐代古寺,龍居寺山門為外八字紅墻,從遠處看被照壁所遮擋。照壁后是那氣勢恢宏的山門,門上嵌著 “龍居古剎” 陰刻楷書石匾,筆勢雄渾,莊嚴(yán)古樸,有點像新都寶光寺山門的味道。兩側(cè)的對聯(lián) “鹿苑悟禪宗,門對清江澄性水;魚山宣梵唄,客從古道聽心經(jīng)”,更是為這座古寺增添了幾分神秘的禪意。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袒胸露腹,滿臉微笑;左右兩側(cè)是四大天王。走過天王殿,仿佛踏入了另一個世界,塵世的喧囂瞬間被拋諸腦后,內(nèi)心也隨之平靜下來。樹冠如蓋的古樹,將寺廟的建筑掩映其中。外墻斑駁的鐘鼓樓,承載歲月的滄桑,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矗立于此。平原上的寺廟,沿用了中軸延伸,對稱布局,莊重古樸韻味厚重。鐘鼓樓后的大殿,是居寺的最大亮點-中殿。中殿是一座明代建筑,距今已有近600年歷史。建筑采用七架抬梁式構(gòu)架,前檐施雙昂鎏金斗栱,歇山式屋頂,青筒瓦屋面。這座中殿不僅在建筑風(fēng)格上體現(xiàn)了明代的特色,更因其殿內(nèi)保存的明代壁畫而聞名遐邇。不過大殿沒有對外開放,很難一睹。據(jù)介紹,殿內(nèi)壁畫共有 86 平方米,內(nèi)容為佛教僧眾及供養(yǎng)人等。張大千先生在臨摹時曾贊嘆其 “大有敦煌遺風(fēng)”,足見其藝術(shù)價值之高。因為其珍貴,已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一書。民間傳說,這些壁畫是請?zhí)撇⑺?。中殿左右兩?cè)有財神殿、觀音殿和羅漢堂等其他建筑。中殿外兩側(cè)有耳門,上面石刻有對聯(lián),為清代著名書法家半支筆、縣人張懷泗撰書,至今完好無缺。進入第二重院,里面古樹森森,郁郁蔥蔥,仿佛置身于一個清幽的園林之中。中殿后為大雄寶殿,石欄圍成的臺階,讓大雄寶殿氣勢恢宏。大雄寶殿為上世紀(jì)九十年代,運回三水鎮(zhèn)舊廟石柱重建的殿宇。殿內(nèi)儲有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陳正智贈送《大藏書》一部。大雄寶殿后是藏經(jīng)樓,一座現(xiàn)代建筑,但依然保存著那份古樸與莊重。除此外,還有玉佛殿、念佛堂、禪堂、地藏殿、客堂、五官堂等建筑。殿廊上,金剛托柱雕像非常值得細(xì)看,傳說為馬祖禪師侍從托舉木柱的化身。寺中,蒼翠的林木與殿宇相互掩映,使寺廟更顯深邃幽雅。寺內(nèi)的每一處角落都充滿了生機與寧靜,偶爾傳來的幾聲鳥鳴,更增添了幾分空靈的氛圍。龍居寺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這里原先是李世民打仗時的茶站,李世民當(dāng)了皇帝后,茶站就荒廢了。雖然傳說無從考證,但它卻為龍居寺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龍居寺位于廣漢市漢州街道(以前的新豐鎮(zhèn))龍居村,它像一位沉睡的老僧,坐落于清白江畔。來到寬闊的田壩上,一片茂密的樹林下,那里便是龍居古剎。龍居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中期,相傳為佛教禪宗第八代祖師馬祖道一禪師開山,至今已有一千三百載風(fēng)云流轉(zhuǎn)。馬祖禪師在什邡羅漢寺出家后,曾在此作法事道場,寺內(nèi)至今仍供奉著他的塑像。而后,在明朝寺廟重修,至清道光年間,寺廟建筑已初具規(guī)模,全寺占地40余畝,殿堂寬敞宏大,園林郁郁蔥蔥?,F(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和近些年進行修葺與擴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