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甘南行第五天</p><p class="ql-block">花湖天眸</p><p class="ql-block">諾爾蓋花湖生態(tài)旅游區(qū)</p> <p class="ql-block">若爾蓋花湖位于若爾蓋和甘肅郎木寺之間的213國道旁,熱爾大壩上有3個相鄰的海子,最小的叫錯爾干,最大的叫錯熱哈,花湖是居中的一個。</p><p class="ql-block">若爾蓋花湖四周數(shù)百畝水草地是高原濕地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qū)。</p><p class="ql-block">在四川最大的草原——熱爾大壩草原中間,熱爾大壩草原是全國第二大草原,僅次于呼倫貝爾大草原,海拔3468米。浩原沃野,廣袤無垠,是中國最平坦的濕地草原。原野上綠草如茵,簇簇野花,五彩斑斕,遍地牛羊如散落在草原的顆顆珍珠,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黑頸鶴保護區(qū)。</p> <p class="ql-block">若爾蓋草原,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是若爾蓋國家公園組成部分。若爾蓋草原海拔3500米左右,屬典型的丘狀高原。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花湖、熱爾壩大草原、松潘草原、紅原草原、黃河九曲第一灣等景點。若爾蓋草原是黃河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養(yǎng)地和生態(tài)功能區(qū),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固體水庫”——若爾蓋泥炭沼澤濕地,也是多種珍稀鳥類的棲息地。因?qū)χ腥A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水源貢獻超過30%,被稱為“中華水塔”。</p><p class="ql-block">若爾蓋大草原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澤組成。</p><p class="ql-block">若爾蓋大草原天高氣爽,日出晨曦,帳篷點點,炊煙繚繞,牛羊漫野,牧歌悠悠,風情醉人。</p><p class="ql-block">若爾蓋花湖獨特旖旎的自然風光,古樸多彩的民族風情交相輝映。</p><p class="ql-block">黃河九曲第一彎蜿蜒逶迤,風姿綽約。</p><p class="ql-block">納摩大峽谷怪石嶙峋,峰巒疊翠。</p><p class="ql-block">若爾蓋大草原一碧萬頃,夢幻若爾蓋花湖煙波浩渺。</p><p class="ql-block">降扎溫泉氤氳繚繞,原始森林莽莽蒼蒼,巴西會址光芒四射,古潘州遺址綿亙至今,宗教文化神奇瑰麗,民族風情古老質(zhì)樸。</p><p class="ql-block">漫步若爾蓋花湖,枕黃河濤聲,觀日落牧歸,共水天一色。</p><p class="ql-block">若爾蓋花湖棧道,看鷗翔鶴舞,任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跨駿馬飛身天際,入峽谷探白龍江源,品奶酷餅、喝酥油茶、吃烤全羊、煮黃河魚、舞迷人鍋莊,如品詩賞畫,其樂融融,妙趣無窮。</p><p class="ql-block">若爾蓋東部群山連綿,峰巒疊翠,林濤瀾蕩。</p><p class="ql-block">若爾蓋西部草原廣袤無垠,水草豐茂,牛羊成群,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綠洲”之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棕頭鷗覓食</p> <p class="ql-block">花湖生態(tài)濕地</p> <p class="ql-block">大雁的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資深美女擁抱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打卡花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基建狂魔</p> <p class="ql-block">離開花湖來到郎木寺。</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是一個地名:郎木寺鎮(zhèn),郎木寺以白龍江為界形成「一鎮(zhèn)兩省三寺」的奇幻格局,集高原峽谷、藏傳佛寺、村落于一體,被譽為“微縮香格里拉”。晨霧中金頂寺廟與河谷炊煙交織,辯經(jīng)聲與天葬文化震撼心靈,徒步峽谷野花如毯,這里既是藏傳佛教圣地,也是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秘境。</p> <p class="ql-block">在甘南之旅的眾多目的地當中,橫跨甘肅甘南碌曲縣與四川阿壩若爾蓋縣的“郎木寺”雙子小鎮(zhèn),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獨特的旅行體驗讓這里成為甘南環(huán)線中必打卡的旅游點之一。</p><p class="ql-block">郎木寺并非單指一座寺廟,而是以白龍江為界形成「一鎮(zhèn)兩省三寺」的奇幻格局。</p><p class="ql-block">郎木寺集高原峽谷、藏傳佛寺、村落于一體,被《中國國家地理》評為「此生必去的微縮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是藏傳佛教圣地,兩座寺廟歷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蘊深厚。這里僧眾眾多,經(jīng)幡飄揚,誦經(jīng)聲不絕于耳,能讓游客深切感受到藏傳佛教的莊嚴與神圣。</p><p class="ql-block">郎木寺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周邊有草原、峽谷、溪流等多種自然景觀,風景如畫,宛如世外桃源,被譽為 “東方小瑞士”。</p><p class="ql-block">白龍江穿越鎮(zhèn)中心的溪流僅寬2米,卻是長江二級支流的起源。沿峽谷徒步(免費),可見冰川溶洞「仙女洞」、鈣化瀑布「虎穴銀瀑」,6-7月谷底野花如毯。</p><p class="ql-block">登上甘肅賽赤寺后山(海拔3600米),俯瞰紅石山環(huán)抱中的金頂寺廟群與河谷炊煙,晨霧彌漫時宛若仙境。</p><p class="ql-block">賽赤寺后方有甘南地區(qū)唯一允許參觀的天葬臺。天葬是藏族的傳統(tǒng)喪葬方式,在這里可以了解相關文化,感受生命的輪回與神圣,但需注意尊重當?shù)亓曀祝灰舐曅鷩W和隨意拍照。</p><p class="ql-block">格爾底寺每天 13:00-15:00,17:30-21:00 有辯經(jīng)活動。僧人們通過激烈的辯論來參悟佛法,游客可以現(xiàn)場聆聽,感受藏傳佛教獨特的學習方式和濃厚的學術氛圍。</p><p class="ql-block">還可以走進當?shù)夭孛窦抑校穱L酥油茶、糌粑等藏式美食,學習制作唐卡,或者參加鍋莊舞等民俗活動,深入體驗藏式生活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郎木寺的魔力,在于用一條白龍江分割兩省信仰,又在炊煙中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當你在晨霧里聽誦經(jīng)聲與喚禮聲交織,看當?shù)鼐用窆诧嬕幌愣眠@處安多藏區(qū)腹地的「文化共生秘境」,才是甘南之旅中最生動的遺存。</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橫跨川甘的‘虎穴仙女’小鎮(zhèn),白龍江畔藏著格爾底寺的肉身活佛與塞赤寺的金頂輝煌。藏式建筑與清真寺共舞,梵音裊裊中,夜晚星空下的酒館故事與晨光中的禿鷲低飛,詮釋著天地人神的絕妙和諧。</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一個隱藏在川甘交界的神秘小鎮(zhèn),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它兼具壯美自然風光與深厚人文底蘊。橫跨川甘兩省的格爾底寺、塞赤寺歷史悠久,以獨特宗教魅力,共同構筑起小鎮(zhèn)的精神內(nèi)核。</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既是一座著名的寺廟,也是一個美麗的小鎮(zhèn)。郎木寺的名字來源于藏語中的“仙女”之意,因為該地的一個山洞中有石巖形狀酷似亭亭玉立,民間傳說這是仙女所化,因此得名。此外,寺后林蔭深處有一虎穴,藏語稱“德合倉”,所以郎木寺也可以被翻譯為“虎穴中的仙女”。</p> <p class="ql-block">這座小鎮(zhèn)創(chuàng)建于公元1748年,由賽赤堅贊桑蓋大師歷經(jīng)五世賽赤活佛的護持和擴建。1958年前,該寺設聞思、續(xù)部、時輪、印經(jīng)、醫(yī)學等五個學院,先后于1958年和“文革”中被拆毀,1981年5月批準開放復建。白龍江貫穿小鎮(zhèn),是川甘兩省的分界,雖然號稱是江,但是其規(guī)模不過是一條去源頭不遠的溪流。</p> <p class="ql-block">格爾底寺始建于明代,是四川格魯派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其屋頂以銀色為主,相對簡樸,給人以親民之感。格爾底寺以肉身活佛殿最為有名,殿內(nèi)供奉著五世格爾登活佛的肉身,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歷經(jīng)歲月流轉(zhuǎn),活佛肉身仍保持著安詳?shù)淖藨B(tài),肌膚富有彈性,吸引著無數(shù)信徒與游客前來瞻仰朝拜。寺內(nèi)經(jīng)幡隨風飄動,梵音裊裊,與古樸的建筑相映成趣。除肉身活佛殿外,寺內(nèi)還珍藏著大量珍貴的唐卡、佛像與藏經(jīng),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研究藏傳佛教文化的重要寶庫,也讓格爾底寺成為了川西北高原上一顆璀璨的宗教文化明珠。</p> <p class="ql-block">寒赤寺建筑恢弘,遠遠望過去,金色屋頂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氣派非凡。它的建筑采用梁架結構形式,檐四周裝有斗拱,內(nèi)部立柱支承長額,構成獨特的金頂坡度,形成了強烈的裝飾藝術效果。寺廟的窗戶設計獨具匠心,以暗窗為主、通透窗為輔,既契合藏族高寒氣候,又能有效抵御風沙侵襲。門窗端檐口采用多層小椽逐層挑出的構造方式,巧妙承托小檐口,兼具防水、保護墻面與遮陽的多重功效,盡顯古人建造智慧。它建在半山腰,站在臺階上可以俯瞰整個小鎮(zhèn)。寺院的左側是一片草原,野花盛開,牛羊成群,白色的氈房大小不一散布在綠色的草地上,偶爾有牧民騎馬經(jīng)過。</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的是甘肅省的金頂寺院:塞赤寺</p> <p class="ql-block">看,蓮花瓣似的佛光</p> <p class="ql-block">看,對面四川的銀頂寺院:格爾底寺</p> <p class="ql-block">拜別郎木寺,我們前往下一站: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沿途風光</p> <p class="ql-block">拜偈拉卜楞寺,望不盡的轉(zhuǎn)經(jīng)筒</p> <p class="ql-block">虔誠的轉(zhuǎn)經(jīng)者:唵嘛呢叭咪吽</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藏語全稱為:“噶丹夏珠達爾吉扎西益蘇奇具瑯”,意思為具喜講修興吉祥右旋寺。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占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0余萬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80年對外開放旅游。</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是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樣協(xié)貝多吉大師主持始建,經(jīng)歷代嘉木樣大師和各大活佛的不斷擴建和完善,寺院成為佛家神圣的宗教禪林、傳播知識的綜合性學府,以及整個安多地區(qū)藏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心,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贏得第二西藏之稱。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余人。</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先后建有經(jīng)堂6座,大小佛殿48座,依其用途,分為經(jīng)堂、佛殿、囊欠、僧舍和其他5類,建筑特點分為石木和土木兩類,外石內(nèi)木。</p><p class="ql-block">在歷史上號稱有108屬寺(其實要遠大于此數(shù)),是甘南地區(qū)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整個寺廟現(xiàn)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經(jīng)堂旁的下續(xù)部學院的佛殿。</p><p class="ql-block">1982年被中國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18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暨旅游裝備展上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29日,獲評全國宗教界先進集體。</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瑯,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拉卜楞寺,意為活佛大師的府邸。</p><p class="ql-block">據(jù)聞,第一世嘉木樣選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為寺址,后拉章(佛宮)建成后,出于對大師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稱“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轉(zhuǎn)音為“拉卜楞”,且廣泛使用,于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本名噶丹夏珠卜達吉益蘇奇貝瑯,簡稱扎西奇寺。一般稱拉卜楞寺,意為活佛大師的府邸。</p><p class="ql-block">據(jù)聞,第一世嘉木樣選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為寺址,后拉章(佛宮)建成后,出于對大師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稱“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轉(zhuǎn)音為“拉卜楞”,且廣泛使用,于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p><p class="ql-block"><b>歷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清朝時期</p><p class="ql-block">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樣協(xié)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剛)大師應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前首旗黃河南親王察罕丹津的邀請,從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大師于當年夏天帶弟子來到扎西灘,看見這里山川靈秀、瑞云繚繞,是個建寺的理想所在。即開始在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經(jīng)歷代嘉木樣大師和各大活佛的不斷擴建和完善,使它發(fā)展成為一個擁有占地面積86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余萬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萬多間及六大扎倉(學院),諸類佛殿、眾多活佛宮邸及講經(jīng)壇、法苑、印經(jīng)院、佛塔、嘉木樣大師別墅等宏偉建筑群。鼎盛時期有僧侶3600余人。所屬寺廟有139處,教權范圍達甘、青、川、康、蒙古、東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僅成為佛家神圣的宗教禪林,而且是傳播知識的綜合性學府,也是整個安多地區(qū)藏民族的文化藝術中心。贏得了第二西藏之稱。</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時期</p><p class="ql-block">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經(jīng)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層樓1座,六層樓1座,四層樓4座,三層樓8座,二層樓9座,餾金銅瓦頂4座,綠色琉璃瓦頂2座,嘉木樣大師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樓房31座,各個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廚房6所,印經(jīng)院1所,講經(jīng)院2處,嘉木樣別墅2處,經(jīng)輪房500余間,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種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種建筑,共占地面積達1000余畝。整個建筑氣勢雄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堪稱安多地區(qū)第一名剎。這些建筑可分為石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兩類,外石內(nèi)木,有“外不見木,內(nèi)不見石”之說。建筑形式有藏式,漢宮殿式和藏漢混和式。</p><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由于極左路線的干擾,拉卜楞寺遭到了很大的破壞。那座樓高七層的頗章瑪繞佛殿在“四清”中被拆除修了電影院,殿里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于1958年被砸碎煉了鋼鐵。十年“文革”更是不堪言狀,一座座佛殿變成了食品廠、屠宰場。寺門緊閉,僧眾四散。寺院建筑僅僅保留原寺院西北一角,約占原寺面積的四分之一。寺址大部分被機關單位占用。</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院雖歷盡滄桑,但自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以后,在中國政府的關懷下,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自從1980年拉卜楞寺院重新開放以來,國家前后撥款上百余萬元對原留的經(jīng)堂、佛殿作了維修。并新建了藏經(jīng)樓一棟,還撥???200萬元,使四年前被大火焚毀的大經(jīng)堂又從廢墟上重現(xiàn)樓臺。</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1月26日,“世界藏學府”拉卜楞寺文物保護工程已經(jīng)完成了原計劃項目的90%,其中14個佛殿已完成文物本體修繕,7個佛殿完成壁畫修復,修復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坐落在大夏河北岸,西北山似大象橫臥,東南山松林蒼翠,寺前開闊平坦,大夏河自西向東北蜿蜒而流,形如右旋海螺。</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所處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境內(nèi)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區(qū)在3000米以上。全州分三個自然類型區(qū),南部為岷迭山區(qū),群巒疊嶂,山大溝深,氣候比較溫和,是全省重要林區(qū)之一;東部為丘陵山地,高寒陰濕,農(nóng)林牧兼營;西北部為廣闊的草甸草原,是全省主要牧區(qū)。</p> <p class="ql-block">精美木雕</p> <p class="ql-block">藏傳佛教經(jīng)典文化</p> <p class="ql-block">甘南行第六天</p><p class="ql-block">拜偈米拉日巴佛閣。</p><p class="ql-block">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閣是全藏區(qū)唯一的一座供奉藏傳佛教各派宗師的高層建筑名剎,始建于清乾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歷史,建筑總面積4028平方米,高40余米,共九層。佛閣內(nèi)供奉有各類佛像一千二百七十多尊,建筑造型獨特,融藏族堡式建筑與佛閣式建筑特色為一體,外觀雄渾壯觀。建筑面積:4028 m2。</p><p class="ql-block">樓內(nèi)壁畫琳瑯滿目,與彩繪、唐卡、塑像渾然一體,頗具宗教神秘的色彩;走廊樓梯盤旋直達樓頂,一至九層佛殿供奉的佛像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為主的藏傳佛教各派的開宗祖師;并先后形成了寧瑪派、薩迦派、葛舉派、葛丹派、格魯派等諸多角派,有以喜金剛為主的密乘四部的眾多本尊佛像;還有佛、菩薩、護法、財神等佛像二百一十五尊。整個佛閣的佛像總數(shù)為一千二百七十二尊。米拉日巴佛閣的僧侶們每年還要舉行各類佛事活動。從后藏扎什倫布寺習而來的宗教法舞蹈形象或獸、或鬼或神,或善或惡,服裝奇特、面具繁多,法號鑼鼓激越,震顫人心。</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閣?(全稱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層佛閣)是位于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北郊的藏傳佛教噶舉派重要寺院,始建于1777年,現(xiàn)存建筑為1988年重建的九層全木結構宗教建筑群,供奉1720尊佛像,兼具宗教、歷史與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坐落于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北郊,距市中心約2.5公里,毗鄰當周草原風景區(qū)。??</p><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筑毀于20世紀60年代。??</p><p class="ql-block">1988年5月啟動重建,歷時四年完成。??</p><p class="ql-block">?宗教地位?: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在安多藏區(qū)的核心寺院,兼具寧瑪派、薩迦派等教派元素,體現(xiàn)藏傳佛教融合特征。??</p> <p class="ql-block">拜別米拉日巴佛閣,前往美仁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獨特的美仁大草原</p> <p class="ql-block">資深美與美仁大草原斗美</p> <p class="ql-block">經(jīng)幡隧道</p> <p class="ql-block">離開美仁大草原,前往下榻處。</p><p class="ql-block">沿途風景</p> <p class="ql-block">冶力關鎮(zhèn)</p> <p class="ql-block">甘南行第七天</p><p class="ql-block">李家龍宮</p> <p class="ql-block">李家龍宮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跡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性建筑之一,作為與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傳佛教文化齊名的甘肅四大文化之一,其“尊道貴德、圖強興業(yè)、開放包容”的精神內(nèi)涵,厚重且深遠,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于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nèi)外。</p><p class="ql-block">它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跡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性建筑之一,是隴西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筑群,也是開發(fā)隴西旅游產(chǎn)業(yè)的重點項目。</p><p class="ql-block">李家龍宮(李氏祠堂)毀于唐末,明朝萬歷年間隴西知縣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以后數(shù)度遭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xù)進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為學校,2002年對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保護,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開放。</p> <p class="ql-block">離開隴西李家龍宮,前往天水伏羲廟</p> <p class="ql-block">伏羲城</p> <p class="ql-block">打卡留影</p> <p class="ql-block">伏羲廟</p> <p class="ql-block">精美龍鳳木雕</p> <p class="ql-block">開物成務</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風光</p> <p class="ql-block">九鼎一排</p> <p class="ql-block">2025年公祭伏羲大典標志</p> <p class="ql-block">天水古城</p> <p class="ql-block">罐罐茶</p> <p class="ql-block">啟漢樓</p> <p class="ql-block">再見天水,結束八天的甘南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