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軍歌</p><p class="ql-block">美篇號/3630970</p><p class="ql-block">文字/圖片/軍歌</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點/廣州沙面</p> <p class="ql-block">盛夏之初,天氣炎熱,我們兩親家大人小孩,一行九人在孩子們的安排下,來到了羊城廣州。女兒女婿精心計劃,今天來到了廣州網絡打卡地《百年沙面》參觀游覽。</p> <p class="ql-block">六月的陽光將廣州烤成了調色盤里最濃烈的橘紅色。珠江水裹挾著暑氣,在兩岸林立的玻璃幕墻間蜿蜒流淌,倒映著獵德大橋上車水馬龍的光影,川流不息的水波仿佛都被熱浪蒸騰。</p> <p class="ql-block">沙面街區(qū)一片寧靜,昨夜的雨淋濕了路和樹木花草,踩著濕潤的地面,兩旁千年的大葉榕樹展開笑臉,宛若綠野仙蹤十分美麗,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清流,讓人神清氣爽。一幢幢歐式洋房座落有序,風格獨特,經歷百年滄桑依然那么別致好看。</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百年大榕樹,像被洗透了的綠翡翠,沉甸甸地伏在地面上。濕漉漉的氣根從枝椏間垂落,像一串串透明的水晶簾,末端還墜著未滴盡的水珠,風一吹就輕輕搖晃,把水珠子抖落在青石板上,濺出細碎的銀花。</p> <p class="ql-block">盤虬臥龍般的主干裹著層水光,深褐的樹皮紋路里積著水,順著溝壑緩緩往下淌,像老樹在悄悄流汗。茂密的枝葉鋪成巨大的綠傘,葉尖掛著的雨珠折射著天光,仰頭望去,仿佛漫天都綴著細碎的星星,偶爾有一片被壓得沉甸甸的葉子翻個身,便有一陣小雨簌簌落下,打濕肩頭,還帶著草木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樹根處的泥土松松軟軟,混著腐爛的落葉氣息,幾只蝸牛背著濕滑的殼,正沿著粗糙的樹干慢慢往上爬,留下一道銀亮的痕跡,像是給這百年老樹,添了筆新鮮的注解。</p> <p class="ql-block">沙面街社區(qū)位于廣州市荔灣區(qū),其所在的沙面島有著跌宕起伏的百年經歷。</p> <p class="ql-block">廣州市沙面·西堤旅游區(qū)依傍珠江江畔,由沙面島、廣州西堤沿線和廣州文化公園三大核心片區(qū)組成,面積約為0.39平方公里,曾是珠江"西十公里"的起點、老廣州城的商業(yè)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沙面島于旅游區(qū)西南側,四面環(huán)水、古樹名木繁茂,保留歐洲風格、中西合璧式等古建筑群,多處建筑被核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建筑。島內駐有機關團體、商務服務和旅業(yè)餐飲等各行業(yè),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坐落于此,更有多家中西式餐廳匯聚形成多元美食圈,這里文化旅游資源豐富,中西文化交相輝映。</p><p class="ql-block">廣州西堤于旅游區(qū)東南側,珠江沿岸,有廣州"十里洋場"之稱,是廣州古今商業(yè)發(fā)展和對外貿易的見證地。保留著一口通商時期的粵海關舊址、新古典風格建筑代表的郵務管理局和中國最早的"摩天大樓"南方大廈等著名歷史遺跡,呈現出新老碰撞的混搭風貌,被譽為廣州"外灘"。</p> <p class="ql-block">廣州文化公園于旅游區(qū)東北側,嶺南特色濃郁、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其前身為"華南土特產展覽交流大會"、后稱"嶺南文物宮",1956年易名為"廣州文化公園",是國內最早以文化命名的公園。公園成立以來,迎春花會、中秋燈會、羊城菊會三大傳統(tǒng)盛事享譽數十載,燈謎講古、演出展覽、棋藝曲藝等文娛活動深受歡迎。近年來,文化公園被省委宣傳部確定為全省十個重點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公園之一,以"文明"為主題,寓教于樂、融情于景,成功打造成為濃郁嶺南特色與現代文明相結合的主題公園。</p> <p class="ql-block">園內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建于十三行歷史遺址之上,曾獲"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等稱號,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生動展示中國對外貿易的歷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粵商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嶺南人海納百川的開放理念。廣州市沙面·西堤旅游區(qū)匯聚了海絲文化、商貿文化,集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產業(yè)、老字號、嶺南名人文化等優(yōu)質多元的文化要素,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以其特有的人文景觀及深厚的文化積淀,向各方來客講述著廣州的故事,逐漸成為"廣州西客廳"。</p> <p class="ql-block">沙面島本是珠江沖積而成的沙洲,在歷史的早期,它就已在廣州的發(fā)展中扮演角色。宋代時,這里成為國內外通商要津;明代設立華節(jié)亭,管理外商貨物進出;清中葉更是修建西固炮臺,拱衛(wèi)廣州城 。但在近代,隨著列強的入侵,沙面島的命運被改寫。</p> <p class="ql-block">1856年,英法兩國借“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炮轟廣州城。1859年,他們憑借不平等的《天津條約》,強迫兩廣總督黃宗漢租借沙面。當時的沙面只是一片沙洲,英法兩國出資進行填埋工程,英國出資4/5,法國出資 ,并于1861年9月3日正式簽訂租約,沙面成為我國最早的外國租界之一,島上西部3/4劃為廣州英租界,約264畝,東部1/4劃為廣州法租界,約66畝。</p> <p class="ql-block">1883年,英輪“漢口”號水手踢死中國搬運工人羅亞芬,引發(fā)“沙面事件”,民眾沖入租界燒毀房屋;1924年,沙面當局頒布針對華人的“新警律”,引發(fā)華籍職工全體罷工抗議;1925年,廣州工人和學生為聲討帝國主義在上海制造五卅慘案舉行游行示威,在沙基路遭英法軍隊襲擊,造成“沙基慘案” ,為紀念死難者,政府將沙基路改稱為“六月二三路”,后稱“六二三路”,并立碑紀念。1941年末,日本將對英國宣戰(zhàn)后占領的沙面英租界交給親日的汪精衛(wèi)政權。1943年,法國維希政權退出。</p> <p class="ql-block">園內的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建于十三行歷史遺址之上,曾獲"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等稱號,以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史料和海內外遺存的文物,生動展示中國對外貿易的歷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粵商敢為人先的精神和嶺南人海納百川的開放理念。廣州市沙面·西堤旅游區(qū)匯聚了海絲文化、商貿文化,集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產業(yè)、老字號、嶺南名人文化等優(yōu)質多元的文化要素,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以其特有的人文景觀及深厚的文化積淀,向各方來客講述著廣州的故事,逐漸成為"廣州西客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沙面街區(qū),已成為廣州人才休閑島,人們在這里自由自在地活動。</p> <p class="ql-block">人們在這里進行體育鍛煉。</p> <p class="ql-block">沙面街區(qū)的慈善機構與福利性質的團體設在這里,和諧包容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廣州外事俱樂部</p> <p class="ql-block">盛夏的廣州,熾熱與溫柔的交響。騎樓老街在烈日下褪了層皮,斑駁的灰墻與褪色的滿洲窗,在灼人的空氣中氤氳著懷舊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前來參現游覽的客人絡繹不絕,由導游講解百年沙面的前世今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沙面中醫(yī)館</p> <p class="ql-block">站在沙面的石板路上,最后望一眼午后斜斜的陽光穿過榕樹的縫隙,落在歐陸風情的建筑尖頂上。那些斑駁的磚墻、雕花的鐵欄,還有珠江邊慢悠悠晃過的游船,都像被時光浸過的老照片,在心里慢慢定了格。</p> <p class="ql-block">或許是街角咖啡館飄出的香氣,或許是石板路被雨水打濕后的光澤,又或許是傍晚時分老人搖著蒲扇坐在騎樓下的愜意——這座小島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帶著不疾不徐的溫柔。要和這里說再見了。帶不走巷弄里的風,帶不走百年老榕樹,帶不走江面上的晚霞,卻能把這百年歷史的記載,純粹的綠意裝進心里。下次再來時,或許榕樹又多了幾圈年輪,但相信石板路上的故事,依舊會在陽光里慢慢鋪展。</p><p class="ql-block"> 沙面,再會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謝謝瀏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