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明的雜草</p><p class="ql-block">馬慶洲</p><p class="ql-block">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qū)有一個著名景點,叫樹馱橋。就是橋中長了一棵大樹得名。其實,這樣的“景點”并不少見。宿州市區(qū)南環(huán)城河東頭有一座拱橋,橋中東側(cè)也長著一棵樹,很算茂盛!</p><p class="ql-block">這些“編外”的雜草,生活中很是常見:盛夏時節(jié)路過城郊的廢園,看見青磚縫里鉆出的野艾正抽出銀白的新芽,碎瓷片下的狗尾草在風里搖著毛茸茸的穗子。這些被園藝手冊稱為"雜草"的植物,總在人類規(guī)劃的秩序之外野蠻生長,根系穿透水泥地的裂縫,枝葉攀附在雕花鐵欄上,像極了文明長河里那些不斷破土而出的新事物。當?shù)谝淮匾盎鹆窃愕那嚆~光澤漫過石器時代的黃昏,當?shù)谝豢|蒸汽從瓦特的改良機里掙脫鐵殼的束縛,人類文明便如雜草般,在新舊更迭的夾縫里始終保持著破土的姿態(tài)。</p><p class="ql-block">先民第一次把獸皮裹在腳底時,腳趾還能感知泥土的溫涼。那些沾著露水的草莖穿過皮革縫隙,在腳弓處織出天然的鞋墊,行走時能聽見大地的心跳。而當河姆渡的骨針將葛麻織成履底,當良渚的玉匠在鞋尖雕琢出獸面紋,人類的腳掌便開始與土地產(chǎn)生微妙的疏離。裹小腳的時代,繡著并蒂蓮的軟緞鞋把少女的腳塑成新月,三寸金蓮在青石板上踏出細碎的步音,像被修剪過的盆栽,在禮教的花盆里扭曲生長。直到十九世紀的某個清晨,上海的摩登女郎踩著法國舶來的高跟鞋走過外白渡橋,金屬鞋跟叩擊橋面的聲響,驚飛了黃浦江上的水鳥——那是裹腳布撕裂的聲音,是足弓在束縛中重新舒展的聲音,高跟鞋的細跟如同一支筆,在近代中國的地面上重新書寫女性的行走哲學。</p><p class="ql-block">如今走在都市的玻璃幕墻下,看見櫥窗里陳列的智能運動鞋,鞋底的傳感器能記錄每一步的壓強。從獸皮到絲綢,從纏足到高跟,再到此刻能與手機互聯(lián)的科技鞋履,人類的腳部文明如同雜草的根系,在實用與審美、束縛與解放的交替中不斷分叉。就像廢園里那些被除草劑反復消殺的蒲公英,總能在來年春天從磚縫里頂開結痂的藥漬,文明的嫩芽也總能在制度的硬殼下找到生長的契機。</p><p class="ql-block">老家閣樓的木箱里藏著父母的戶籍冊,泛黃的紙頁上還留著1958年的墨痕。那些用毛筆寫就的姓名籍貫,像釘在土地上的木樁,把人固定在某片特定的疆域。當?shù)谝淮矸葑C在1984年的北京印出長城圖案,塑料卡片里嵌著的黑白照片,讓個體從集體的花名冊中獨立成清晰的影像。就像清明時節(jié)插在墳頭的紙幡,戶籍制度曾是標識生命坐標的界碑,而身份證則是撕開城鄉(xiāng)藩籬的第一縷晨光。</p><p class="ql-block">更令人唏噓的是抽屜深處那臺BB機,金屬外殼已經(jīng)氧化出銅綠,屏幕上凝固著2001年某個未讀的尋呼信息。這個曾讓都市白領們別在腰間的"漢顯"神器,如今像塊被遺棄的化石,躺在智能手機的光芒里沉默。記得千禧年前后,街頭巷尾??匆娙伺e著公用電話回復尋呼,硬幣投入話機的叮當聲,與BB機的"滴滴"聲交織成世紀初的市井交響。而當QQ的敲門聲取代BP機的呼喚,當微信的語音淹沒了短信的字符,那些曾經(jīng)喧囂的電波漸漸歸于沉寂,如同廢園里被荒草覆蓋的舊日井臺,只在某個雨夜偶然泛起潮濕的回聲。</p><p class="ql-block">從夏時制到雙休日的轉(zhuǎn)變更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當1986年的初夏全國統(tǒng)一把時鐘撥快一小時,工廠的汽笛聲提前喚醒黎明,田間的農(nóng)夫卻對著提前到來的暮色茫然。直到1992年夏令時暫停,人們才發(fā)現(xiàn)被強行克扣的晨昏從未真正增產(chǎn),而1995年推行的雙休日,則讓城市的公園在周末突然擠滿了放風箏的人群。就像雜草會在被踩踏的草坪上生出更堅韌的匍匐莖,文明總能在制度的調(diào)整中找到更舒展的生長方式。</p><p class="ql-block">唐開元年間的某個黃昏,李白醉醺醺地踢開酒肆的木門,月光把他的影子投在長安的朱雀大街上,如同投下一道閃電。那個時代的長安城里,隨便撞到的胡商懷里都揣著幾首絕句,連歌坊的琵琶女都能吟誦崔顥的《黃鶴樓》。當我們在千年后的博物館里看見唐三彩上的樂舞俑,那些釉色剝落的陶俑指尖似乎還流淌著《霓裳羽衣曲》的旋律,而深埋地下的青銅鏡上,隱約可見詩人題在鏡背的殘句。</p><p class="ql-block">這種人才井噴的景象在人類文明史中反復上演。十八世紀的英國作坊里,瓦特盯著跳動的壺蓋思索了兩千個日夜,當蒸汽終于頂起壺蓋的瞬間,整個工業(yè)時代的齒輪開始轉(zhuǎn)動;愛迪生在門洛帕克的實驗室里燒毀兩千根燈絲,那些被淘汰的鎢絲像墓碑一樣排列在墻角,直到第一盞白熾燈照亮深夜的圖紙。就像春雨后的竹林,當某個文明節(jié)點的濕度與溫度恰好合適,那些蟄伏多年的天才便會齊刷刷地破土而出。</p><p class="ql-block">宋代的書院里,朱熹的弟子們在油燈下批注《四書》,硯臺里的墨汁倒映著窗外的寒梅。而同時代的泉州港,阿拉伯商人正用算盤核計香料的斤兩,那些在賬本上跳動的算珠,與書院里吟誦的"格物致知"共同編織著文明的經(jīng)緯。當我們在故宮看見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那些鋒芒畢露的筆觸里,藏著一個王朝在藝術巔峰上的最后凝視,而與此同時,汴河上的漕船正載著活字印刷的典籍駛向四方,油墨的香氣里孕育著新的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雜草哲學與文明根系的交織成人類標榜的進步。</p><p class="ql-block">廢園的管理員曾告訴我,最頑固的雜草往往長在最堅硬的水泥縫里。那些被除草劑反復圍剿的蒲公英,會把根系扎進地下三米深的巖層,等到來年春天,帶著藥漬的嫩芽依然會頂開路面的裂縫。文明的生長邏輯大抵如此——當戶籍制度像凍土般禁錮人口流動,身份證便如解凍的春水;當裹腳布把女性的腳步困在庭院,高跟鞋便成了丈量世界的標尺。</p><p class="ql-block">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里,我看見唐代的畫工在洞窟頂部描繪飛天,那些飄帶飛揚的仙女腳下,隱約可見魏晉時期殘存的壁畫線條。新文明從來不是憑空生長的奇花,而是嫁接在舊文明根系上的新芽。就像北宋的畢昇在雕版印刷的廢料堆里,發(fā)現(xiàn)了活字排版的奧秘;就像現(xiàn)代的程序員在二進制代碼里,復活了古代算籌的智慧。文明的雜草從不單獨生長,它們的根系在時光深處盤根錯節(jié),舊葉的腐爛為新芽提供養(yǎng)分,枯萎的莖稈成為支撐新枝的支架。</p><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廢園里,野蒿的香氣混著泥土的腥氣彌漫開來。我蹲下身看見一塊碎瓷片下壓著半粒草籽,瓷片上的纏枝蓮紋已經(jīng)模糊,而草籽的嫩芽正貼著釉面生長。這讓我想起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那些在地下沉睡三千年的銅枝上,至今還留著被土壤腐蝕的斑紋,而斑紋的縫隙里,仿佛還能看見古蜀人鑄造時留下的指紋。</p><p class="ql-block">人類總在尋找永恒的文明,卻忘了永恒本身就是流動的河。從赤腳到穿鞋,從刀耕到火箭,從竹簡到芯片,所有被稱為"文明"的事物,最終都會成為歷史地層里的植物化石。唯有那份對新事物的渴望,如同雜草的生命力,在朝代更迭的風雨中始終保持著破土的姿態(tài)。當我們在博物館凝視那些斑駁的文物,看見的不是文明的墓碑,而是雜草在時光里留下的生長年輪——每一圈紋理都記錄著一次突破束縛的努力,每一道裂痕都孕育著下一次萌發(fā)的可能。</p><p class="ql-block">當裹腳布被撕開換成高鞋,精神上的裹腳布又在人們血液里瘋狂生長。人類社會的文明如幻燈片,不斷變著花樣,讓人們引以為傲!</p><p class="ql-block">此刻晚風拂過廢園,野艾的銀芽在暮色中輕輕搖晃,像無數(shù)只舉起的小手,在天地間書寫著文明的另一種語法:沒有永恒的春天,卻有永恒的生長;沒有不朽的花朵,卻有不朽的雜草。</p><p class="ql-block">想起白居易那句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p><p class="ql-block">人類所謂的文明,不過是把一種人類暫時認為的新文明,取代舊文明的一個過程而已!而昨天的文明,很有可能會被人類認定為是邪惡,如女人裹小腳,祈求雨神,跪拜虛無縹緲的東西之類;而今天被人們所推而廣之的文明,會不會被后天的人們認定為邪惡呢?</p><p class="ql-block">老叟以為,還真沒有辦法下個定論也!</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與湘靈</p><p class="ql-block">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拂曉大道汴河橋南頭西側(cè)南堤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