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狼性的背面:從《狼》看人性邊界的模糊與重構</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那堂生動的古文課,《狼》……</p><p class="ql-block"> 蒲松齡的《狼》,以不足四百字的篇幅,講述了一個屠夫與兩只狼斗智斗勇的精彩故事。表面看來,這不過是一則描繪狼之狡黠與人之機智的寓言,但當我們撥開文字的迷霧,會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著更為深刻的人性思考。狼在傳統(tǒng)文化中常被視為兇殘、貪婪的象征,而人則代表著文明與理性。但《狼》這篇短文卻巧妙地模糊了這種二元對立,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生存的壓力下,人與狼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人性與獸性的分野又該如何界定?</p><p class="ql-block"> 《狼》中屠夫的形象耐人尋味。他最初"懼,投以骨",試圖用妥協(xié)的方式解決問題,展現(xiàn)了人性中軟弱的一面。當妥協(xié)無效后,他"奔倚其下,弛擔持刀",開始積極防御。最終,他抓住機會,"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展現(xiàn)出決絕的殺戮本能。這一系列行為轉變,恰似人性在壓力下的異化過程——從文明社會的道德約束,逐漸回歸到生存本能的原始狀態(tài)。屠夫殺死第一只狼后,"轉視積薪后",主動尋找并殺死另一只狼,這種趕盡殺絕的行為,與人們通常譴責的狼之兇殘有何本質區(qū)別?</p><p class="ql-block"> 文中兩只狼的表現(xiàn)同樣引人深思。它們"綴行甚遠",表現(xiàn)出驚人的耐心;"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顯示出策略性的分工;"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更是實施了精妙的戰(zhàn)術配合。這種高度的智慧與組織性,遠超一般動物的本能行為,幾乎具備了人類軍事策略的特征。當"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時,這種復雜的攻擊計劃,模糊了獸性與人性的界限。狼在這里表現(xiàn)出的,不是簡單的兇殘,而是與人類相似的算計與謀劃能力。</p><p class="ql-block"> 《狼》的敘事結構本身就在消解人與狼的對立。故事開始于人對狼的恐懼(屠夫懼),發(fā)展為對峙(弛擔持刀),最終以人模仿狼的狡詐(誘殺)而獲勝。耐人尋味的是,屠夫取勝的關鍵恰恰在于他某種程度上"變成了狼"——他不再以文明人的方式思考,而是用狼的思維方式反制狼。他假裝睡覺誘騙狼放松警惕,這與狼假裝睡覺誘騙屠夫如出一轍。這種角色反轉暗示著,在生存競爭中,人性與狼性并非截然對立,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包含的。</p><p class="ql-block">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狼》揭示了所有生命在生存壓力下可能發(fā)生的異化。當社會環(huán)境變得殘酷時,人類往往會表現(xiàn)出驚人的"適應性"——也就是某種程度的"獸性回歸"。歷史上無數(shù)暴力事件證明,文明的外衣下,人性的底線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脆弱。而另一方面,動物行為學研究顯示,狼等動物也并非全然兇殘,它們有著復雜的社交結構和情感能力。這種雙向的認知轉變,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人性與獸性的傳統(tǒng)分野。</p><p class="ql-block"> 蒲松齡在《狼》的結尾評論道:"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表面看是對狼之狡詐的不屑,但細品之下,卻能讀出更為復雜的意味。當人類不得不使用"變詐"來對抗"變詐"時,這"笑"中是否也包含著對人性自身的嘲諷?當屠夫以智取勝后,他究竟是證明了人性的優(yōu)越,還是暴露了人性中與狼性相似的那一面?</p><p class="ql-block"> 《狼》的深刻之處,在于它不動聲色地展示了人性與狼性的辯證關系。在生存的灰色地帶,絕對的善與惡、文明與野蠻、人性與獸性,都失去了清晰的邊界。這不是要否定人性的價值,而是提醒我們:真正的人性偉大不在于否認自身的動物性,而在于在理解這種動物性的基礎上,依然能夠選擇文明與慈悲。</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重讀這篇古老的短文,或許應該少一些對狼的貶斥,多一些對人性復雜性的思考。在當今社會,各種形式的"狼性文化"備受推崇,競爭中的冷酷與算計常被合理化。此時回望《狼》的啟示,我們更應該警惕:在學會與狼共舞的同時,不要最終變成了自己曾經(jīng)對抗的那種狼。人性光輝的真正體現(xiàn),或許不在于我們比狼更善于殺戮,而在于我們能夠超越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創(chuàng)造更為公正、仁慈的共存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藺峰</p><p class="ql-block">2025年06月01日</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甘肅蘭州,西北師大會計學、省委黨校經(jīng)管學畢業(yè)。青春歲月,知青年代,青春年華,賀蘭軍魂。以筆為友,以詩會友。作品見諸于省市黨報、高校新聞網(wǎng)、校報、校刊,省、市級及國內知名網(wǎng)絡平臺。并有獲獎。作品有詩歌,散文,論文。篇數(shù)千章,字數(shù)百萬。題材廣,視角新,與三觀同韻,與時代共鳴。著有散文詩集《沁雨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