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來源:情懷歷史</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餓死人是相當(dāng)正常的,不過這些都是發(fā)生在窮苦老百姓身上。要說帝王也有被餓死的,你也許不會相信。對于這些君主來說,之所以被活活餓死,主要因?yàn)闋可娴奖儯?quán)力和地位,落了凄涼的結(jié)局。</p> <p class="ql-block">一、齊桓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桓公(?~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wèi)姬。</p><p class="ql-block">齊桓公即位后,不計(jì)前嫌,重用管仲為相,勵精圖治,開啟強(qiáng)國之路。</p><p class="ql-block">齊桓公七年(前679年),在吞并譚、遂、鄣等小國后,于鄄地會盟諸侯,正式開啟霸業(yè)。</p><p class="ql-block">齊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他扶持周襄王登上天子之位,次年召開葵丘會盟,受天子賞賜,霸業(yè)達(dá)到頂峰。然而,晚年卻昏聵失察,在管仲去世后,寵信易牙、豎刁、開方等佞臣。</p><p class="ql-block">齊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因病重臥床,齊國諸公子為爭奪王位爆發(fā)內(nèi)亂,齊桓公被困宮中,無人問津,最終被活活餓死。</p> <p class="ql-block">二、齊王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王建(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稱齊廢王、齊共王,媯姓,田氏,名建,齊襄王之子,母為君王后。齊王建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最后一位國君,(公元前264年一公元前221年在位)。</p><p class="ql-block">齊王建在位期間,因太后君王后輔佐,齊國一度安定繁榮。秦國實(shí)行“遠(yuǎn)交近攻”策略,對齊國采取懷柔政策,其得以偏安一隅,享受太平。然而,這種虛假的安寧終究難以為繼。</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軍大舉進(jìn)攻齊國,齊王建聽從國相后勝之言,選擇投降,齊國滅亡。秦王嬴政將齊王建流放至共地,斷其糧草供給,最終齊王建在饑寒交迫中被活活餓死,成為亡國之君的悲慘寫照。</p> <p class="ql-block">三、趙武靈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趙武靈王(?-前295年),嬴姓,趙氏,名雍,戰(zhàn)國時期趙國第六代君主(前325年-前298年在位),趙肅侯之子。</p><p class="ql-block">趙雍即位后,推行“胡服騎射”改革,大膽引進(jìn)游牧民族的軍事制度,在趙國北部邊境訓(xùn)練騎兵,開創(chuàng)中國騎兵作戰(zhàn)的先河。通過一系列軍事與政治改革,趙國國力大增,收服林胡、樓煩,設(shè)立云中、雁門、代郡三郡,并修筑趙長城于陰山之下,拓地千里,使趙國躋身強(qiáng)國之列。</p><p class="ql-block">趙武靈王晚年因傳位問題引發(fā)內(nèi)亂。他將王位傳給次子趙何,卻未能妥善安置長子趙章,導(dǎo)致兄弟相爭。</p><p class="ql-block">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沙丘之亂爆發(fā),趙雍被困行宮長達(dá)三月,最終在饑渴交加中死去。死后謚號“武靈”,褒貶兼具,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四、梁武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南朝梁開國皇帝,(502年一549年在位)。他是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南齊丹陽尹蕭順之之子。</p><p class="ql-block">蕭衍建立南朝梁后,勵精圖治,糾正前朝弊政,寬待宗室,調(diào)和門閥與寒門之間的矛盾,并在鐘離之戰(zhàn)中擊敗北魏,穩(wěn)定南北局勢。然而,隨著年事漸高,他逐漸倦怠朝政,沉溺佛道,疏于治國。</p><p class="ql-block">太清二年(548年),東魏降將侯景發(fā)動叛亂,次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囚禁于臺城,斷水?dāng)嗉Z,最終在饑渴交迫中去世,享年八十六歲。死后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于修陵。他與齊桓公、趙武靈王相似,皆是早年英明、晚節(jié)不保,最終落得悲慘下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