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帶午飯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文/中華?</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2025.07.11?</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b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過去在東北農(nóng)村老家,人們春夏秋三季都吃三頓飯。在村外上學的孩子,中午不能趕回家里吃飯,都需要帶午飯。?</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我剛上小學的時候,是在距村約五華里的鎮(zhèn)里的中心校就讀,班上的同學除了本街的都自帶午飯。那時候日常的主食幾乎都是粗糧,以高粱米干飯、玉米面餅子居多,有時候也有小米撈飯、黃面餅子等。孩子們的午飯也就帶這個,總之家里人吃什么就帶什么。那時候的農(nóng)村不時興炒菜(主要是沒有那么多油、也沒有肉),一年四季除了熬菜就是咸菜,所以孩子們帶的菜也是一樣。一般春天多半是咸菜,夏天土豆、茄子、豆角,秋天蘿卜、白菜等。裝飯多半是用那種長方形的鋁制飯盒,也有各別人用的是老式的高樁鋁制軍用提梁飯盒。飯菜混裝在一個飯盒里,然后放到書包里帶到學校。由于熬菜總會有一些湯水,所以菜湯時常會灑出來弄臟書包,令人不勝煩惱。有時候帶的食物比較簡單,如一個餅子、兩穗嫩玉米、兩個地瓜等,也可以不用飯盒裝,直接用個手帕,或兩張紙包上就可以了。學校里有個蒸鍋,可以給學生熱飯,早上把飯盒放到那里,中午去取回來就可以吃上熱飯。夏天的時侯有的同學不愛吃熱的,或帶的食物不方便熱,就直接吃涼的,都是在教室里吃。?</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二年級下學期我回到村里就讀,此后的整個小學階段就都不用帶午飯了。上初中后還是在鎮(zhèn)上的學校就讀,就又恢復了帶午飯。?</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這個時候村里已經(jīng)開始種水稻,每年每人能分一百多斤大米,家里兩三天就可以吃上一頓大米飯,農(nóng)忙時甚至每天都可以吃上一頓,因此帶的午飯也得到很大的改善。有時候家里還會做大米與高粱米、或大米與小米的"二米飯",也比單純的吃粗糧強多了。菜基本還是原來的那幾樣,條件好的夏天能帶個咸雞蛋或咸鴨蛋就是最大的福利了。上中學后人的食量增加了,書包里書本也多了,基本放不下飯盒了;這時候開始流行一種塑料絲兒編織的網(wǎng)兜,便把飯盒放到網(wǎng)兜里;如果沒有網(wǎng)兜也可以用麻繩交叉捆一下提著。那時候?qū)W校還是會用大鍋(上有籠笹)為同學們熱飯。每到午休下課鈴一響,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往食堂跑去取飯盒。有時候先去的同學的飯盒放在底層,在翻找的時候偶爾會把別的飯盒弄翻了,因而撒了飯菜。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有的同學就用一個寬的橡皮筋套在飯盒上。還有一種飯盒蓋子上帶一個鎖死的夾子,也會避免開蓋兒撒飯的現(xiàn)象。?</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初中二年級的時候,父親到鎮(zhèn)里的供銷社趕車,車馬就放在土產(chǎn)門市部,那里的幾個員工成立了一個自助伙食點兒,于是我和另一個同學就借光到那里去吃午飯。上高中后父親給我買了輛自行車,中午可以回家吃飯,此后上學的日子就基本不用帶午飯了。?</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上學帶午飯的日子最盼望的是帶點兒好吃的,但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普遍清苦,只有到了運動會,或?qū)W校有什么活動,家長才會給點兒特殊待遇?;虺椿蛑髢蓚€雞蛋,或烙兩張白面餅,或帶個咸鴨蛋,或給幾角錢買瓶汽水、買幾支冰棍兒什么的。這己經(jīng)讓當時的孩子們感到深深的幸福和滿足了。?</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參加工作后還有過一段帶午飯的日子,但那不是因為環(huán)境所迫,而是自愿帶的。?</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我工作的單位是一個"三線"軍工企業(yè),坐落在一個大山溝兒里,住宅區(qū)與工作區(qū)相距不遠,中午是完全可以回家吃飯的。但那時候各車間和基層單位都有蒸飯的大汽鍋,為帶午飯的職工蒸飯和熱飯。我剛結(jié)婚那會兒還沒用上液化氣罐兒,所以中午回去現(xiàn)做飯也是既緊張又麻煩的。還有我和妻子都愛打球(打籃球、排球,有時也打乒乓球),帶午飯可以擠出時間來打球。這樣在沒有孩子的那幾年里我們上班就一直帶午飯。帶午飯的中午春夏秋打球,冬季打撲克,有時也會上山采野菜、撿蘑菇、撿核桃等。那時候市場已經(jīng)開放,在農(nóng)村可以買到大米,市場上也可以買到雞蛋、魚、肉等,所以伙食有了較大的改善。大家多半是帶大米到單位現(xiàn)淘現(xiàn)蒸,菜肴也多半是炒菜,也可以帶半成品用汽鍋蒸(相當于燉)著吃。也有的人愛帶大??子、大咸菜,感覺也挺好。當然裝飯菜的仍然是鋁制飯盒,不過一般都是兩個,一大一小,菜飯分開來裝的。吃飯的時候大家以班組、科室、部門,或平時的交往湊在一起,邊吃邊聊。誰帶點兒特殊的咸菜什么的免不了大家分享,熱熱鬧鬧的挺有趣兒。那個年代工作不是那么緊張、管理也不是很嚴,除了單位領(lǐng)導,一般職工總會提前十幾分鐘去取飯,吃完后馬上投入到各種喜愛的活動中。無論是球場上,還是牌桌上,經(jīng)常是人聲鼎沸,熱鬧的很。?</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 后來我有了孩子,再后來父母搬了過來,再再后來工廠整體搬遷到了煙臺,中午回去吃飯也比較方便,就告別了帶午飯的日子。在我臨近退休的前幾年公司又開辦了職工食堂,為職工提供免費午餐。而今的孩子們中午也大都是在學校的食堂就餐,并且國家給補貼。各別需要的人群還可以到飯店就餐或點外賣,帶午飯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中基本上見不到了,但在我們那一代人的心中仍然是一段抹不去的記憶。?</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