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 張翠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b></p> <p class="ql-block"><b> 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大連地區(qū)出土了一批數(shù)量可觀、形態(tài)各異、功能不同的陶建筑模型,它們作為明器大量出現(xiàn)在墓葬里,讓我們對那個時代的房子有了更具象化的認識。這些陶模型明器都是專門用于隨葬的,可以折射出那個時代人們的居住狀況。</b></p><p class="ql-block"><b> 它們功能較為全面,不僅有正常的住房還有倉房、圈廁、圈舍,不僅有樓房,還有庭院模型,另外還有一些陶房結(jié)構(gòu)特殊,尚不知其具體用途。陶建筑模型明器雖然簡單、樸實無華,但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漢魏時期先民的真實生活狀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死觀”的具體表現(xià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各種各樣的陶建筑模型大量出現(xià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漢代陶建筑模型明器在全國各地都有發(fā)現(xiàn),形形色色,千姿百態(tài),琳瑯滿目,不可勝數(shù)??胺Q“建筑大全”,宛如一座建筑博物館。各地陶建筑模型各有特點,南北方建筑模型有明顯區(qū)別:形制、功能、布局、內(nèi)涵都有明顯特征,是研究漢代建筑、社會狀況等的難得材料。研究表明,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隨葬陶建筑模型明器的墓主人多為“中小資產(chǎn)者”或更高權(quán)貴、地主階層,一般平民很難擁有,因為這些建筑模型作為商品是需要用錢來購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連地區(qū)東漢時期的村落遺址和城址發(fā)掘的比較少,發(fā)掘面積有限,所以我們對先民居住的真實情況還缺乏全面了解。但通過調(diào)查以及部分遺址、城址發(fā)掘,我們也能了解到當時的一些建筑情況,比如上期提到的金州東馬圈子城址外圍曾發(fā)現(xiàn)了一座房址,雖然沒全面揭露,但可以確定是土坯房,房內(nèi)設(shè)灶,用火的痕跡很明顯,說明當時都在房內(nèi)生活做飯。令人奇怪的是,在灶址里還發(fā)現(xiàn)了銅錢窯藏,均為五銖錢,數(shù)量較多,有的銹蝕在一起。銅錢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灶坑”內(nèi)?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研究。在旅順牧羊城、荊州大嶺屯城、荊州東馬圈子成普蘭店張店漢城等城址發(fā)現(xiàn)更多的是建筑構(gòu)件,比如瓦、瓦當?shù)?。因城?nèi)未全面發(fā)掘,因此我們對城內(nèi)房屋布局、街道、建筑具體情況尚不清楚。但從東漢晚期開始直至魏晉時期,“批量”生產(chǎn)的大量陶器建筑模型為我們了解當時建筑情況以及先民的生活狀況,提供了更形象化的依據(j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 從大連地區(qū)漢墓出土遺物分析,一般出土陶建筑模型的墓葬都比較講究,主要為磚室墓、石板墓、甚至花紋磚墓,有單室墓、雙室墓和多室墓之分。出土器物也比較豐富,有的多達數(shù)十件,時代特征明顯,與西漢時期隨葬品相比,形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推測這些墓主人多為地主、富裕的商賈以及“中小資產(chǎn)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金州董家溝漢墓已發(fā)掘的71座墓中就有40多座墓隨葬陶建筑模型明器。這些模型明器包括廚房、陶樓、陶庭院等,而且很難找到完全雷同的陶建筑模型。目前發(fā)現(xiàn)的這些陶建筑模型明器出現(xiàn)的時間比較集中,主要是東漢晚期至魏晉時期,早于這個階段的極少發(fā)現(xiàn)。這說明隨葬陶建筑模型已成為當時的“流行風(fēng)尚”。</b></p><p class="ql-block"><b> 這些陶建筑模型明器雖然簡單,但功能劃分、建筑細節(jié)方面體現(xiàn)的還是比較清晰的,有住宅、倉房、圈廁、樓、庭院等。陶建筑模型的屋頂也是多種多樣的,從而可以窺見漢魏時期多種建筑形式,比如最常見的是懸山頂,還有廡殿頂、囤頂、攢尖頂、盝頂?shù)?。不僅雕刻了門窗、臺階,而且還有筒瓦、板瓦和精美瓦當;不僅飾彩繪,而且脊剎飾飛鳥,砥尾位置裝飾瓦當也比較常見,甚至還設(shè)有貓狗等小動物出入的洞口。一些木質(zhì)建筑構(gòu)件比如斗拱、檐柱回廊、門窗等在陶建筑模型上都有體現(xiàn)。這說明漢代木構(gòu)建筑非常成熟。建筑頂部結(jié)構(gòu)多樣,幾乎涵蓋了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主要類型,為后來的建筑發(fā)展奠定了良好基礎(chǔ)。</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陶房 · 第一類: 平底</b></p><p class="ql-block"><b> 最多的陶建筑模型明器是陶房,即所謂“平房”,形態(tài)各異,類型多樣,結(jié)構(gòu)不同,各有特色,代表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雖然為明器而非實用器,主要仿制當時建筑外觀,但做到了“形似、神似”。絕大多數(shù)為懸山式,平底居多。有的制作“華麗”,裝飾精美;有的則樸素簡單,“平白無奇”。盡管目前還無法精確地為陶房定位,無法準確地了解當時人們隨葬陶房的真實想法,但陶房用于居住和儲藏的可能性最大。</b></p><p class="ql-block"><b> 第一類陶房均為平頂,下置四個矮足。懸山頂,房蓋多為兩面坡式。房子正面多呈長方形或梯形。</b></p> 沙崗子漢墓出土陶房 <p class="ql-block"><b> 沙崗子一號墓出土的陶房,房蓋有正脊和對稱瓦壟、瓦當,“砥尾”位置和垂脊盡頭使用雙瓦當,瓦當均為雕花瓦當。房子正面上部中間有多排菱形鏤孔,兩側(cè)有長方形鏤孔,表示綺窗,下部有方形孔,表示門。門兩側(cè)有對稱圓形和三角形組成鏤孔,表示貓狗等小動物出入的洞口。門下部位伸出臺階。這類房五有可能是陶樓的替代品。</b></p> <p class="ql-block"><b> 沙崗子2號墓出土的陶房,房蓋有對稱的瓦壟,正脊脊剎、兩端“鴟吻”和其他兩端均有雕花的瓦當。房子正面中部有長方形孔,表示門框,從孔上切割下來的長方形陶片表示門,可以靈活拆卸。</b></p> <p class="ql-block"><b> 沙崗子4號墓出土的陶房,房蓋有正脊和對稱瓦壟,“鴟尾” 位置和瓦壟盡頭飾雕花瓦當。房子正面中間開有兩個方孔,上面表示窗,下面表示門。門和窗的大小一致,為方形。</b></p> 營城子漢墓出土陶房 <p class="ql-block"><b> 營城子16號墓出土的陶房,房蓋由板瓦加工而成,正脊為手捏鼓起條形方棱脊。</b></p><p class="ql-block"><b> 營城子M23號墓出土的陶房,房蓋有正脊,兩側(cè)有對稱的瓦壟,兩端飾有瓦當。房子正面上部有兩個對稱的長方形孔表示窗。下部有一個長方形孔表示門,門和窗四周軍科畫豎線作為裝飾圖案。</b></p> 其他漢墓出土陶房 <p class="ql-block"><b> 金州董家溝二號墓出土的陶房,房蓋有正脊和對稱瓦壟。房子正面中下部飾有細線刻畫出的長方形,表示門,門上出檐,兩側(cè)凸出表示門軸。陶房制作雖然簡單,但將一些細節(jié)都表現(xiàn)了出來。</b></p> <p class="ql-block"><b> 旅順對莊溝漢墓出土的彩繪房蓋有正即脊,有對稱瓦壟和雕花瓦當。房子中間有長方形門,底面較寬,有兩根檐柱,表示有木制回廊。</b></p> <p class="ql-block"><b> 旅順南山里漢墓出土的陶房,房蓋有正脊,對稱瓦壟和雕花瓦當。房子上面有兩個方形小窗和菱格狀鏤空精美的綺窗,兩側(cè)還有鋸齒形裝飾,下面中間開長方形門,有門楣和臺階,一側(cè)留有貓狗等小動物的洞口。這類陶房有可能代表樓房。</b></p> <p class="ql-block"><b> 普蘭店江屯89號墓出土的陶房,房蓋中間有一橫向正脊正脊,正脊兩側(cè)有對稱置瓦壟。房子正中間有一方形大門,門下及門側(cè)均有門軸,用以穿接門板。</b></p> <p class="ql-block"><b> 東漢時期的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地主豪強的莊園經(jīng)濟壯大。到了東漢末期至魏晉時期,各種各樣陶建筑模型蜂擁出現(xiàn),彌補了當時無法還原真實建筑狀況的缺憾,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經(jīng)濟狀況。 建筑功能的劃分更細、更完備。這些陶建筑模型作為明器與其他生活常用的明器一起隨葬,反映了先民的思維意識和對來世的期許??梢哉f這些陶建筑模型就是一部建筑史,無聲訴說著那個時代曾經(jīng)的繁華。全國各地出土大量形態(tài)各異的陶建筑模型,充分反應(yīng)漢代建筑達到較高水平。 </b></p> <p class="ql-block"><b> 閱讀、學(xué)習(xí) 2025.7.4 《大連日報》 考古知識筆記。與朋友們分享,感謝各位閱讀欣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