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穆青教我當(dāng)記者

張同德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穆老寫作刊發(fā)在《中國記者》雜志的文章,特意提到對我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不久,一家地區(qū)報的一位記者問我:“記者怎樣才能盡快成才?”我告訴他,記者不能整天想著成才。成才沒有捷徑,也沒有秘訣。我為他題寫了“勿忘人民”四個大字,勉勵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眾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載1991年第3期《中國記者》雜志,題為《從記者走西口想到的》。作者:穆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穆青教我當(dāng)記者</b></p> <p class="ql-block">1991年1月23日,穆老與作者合影。</p> <p class="ql-block">穆老在作者采訪本上的題詞“勿忘人民”。</p> <p class="ql-block">2002年6月7日,穆老閱讀刊有作者所寫通訊《情系任羊成》的《商丘日報》。</p> <p class="ql-block">刊登此文的2003年11月12日《京九晚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穆青教我當(dāng)記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dāng)我在豫東農(nóng)村看稻田打牛腿時,當(dāng)我工廠車間站鉗臺拿銼刀時,在當(dāng)我在機(jī)關(guān)院里寫文件辦公事時、做夢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我會當(dāng)記者、而且成了河南省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主任記者、《京九晚報》副總編輯。</p><p class="ql-block">每逢夜深入靜念及此事、特別值此2003年記者節(jié)來臨之際,我就不能不想起教我學(xué)新聞的眾多老師、其中更難以忘懷新聞界老前輩、原新華社社長穆青。是他在3次面喻及斷斷續(xù)續(xù)長達(dá)10多年的交往中、教我當(dāng)好人民記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穆老當(dāng)面教誨:當(dāng)記者就要扎根人民,"勿忘人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1年第3期《中國記者》雜志</p><p class="ql-block">發(fā)表了穆老的文章《從記者走西口想到的》,文中特意提到1991年1月10日及23日,他在新華社五樓辦公室接受我近兩個小時的單獨(dú)采訪。他寫道:"前不久、一家地區(qū)報的一位記者問我:記者怎樣才能盡快成才?'我告訴他、記者不能整天想著成才。成才沒有捷徑,也沒有秘訣。我為他</p><p class="ql-block">題寫了‘勿忘人民'四個大字,勉勵他把根牢牢扎在人民群眾之中。"</p><p class="ql-block">當(dāng)時,商丘市專業(yè)技術(shù)拔尖人才</p><p class="ql-block">的稱號尚未最后審定。面對新聞界的泰斗,我急切地詢問:"記者怎樣才能成才?"</p><p class="ql-block">"不要只講成才,不講出發(fā)點(diǎn)。"</p><p class="ql-block">穆老上身微欠,兩眼俯視。</p><p class="ql-block">"中央鼓勵成才,我們當(dāng)然提倡</p><p class="ql-block">造就名編輯、名記者。但是,現(xiàn)在有的年輕人不愿深人群眾、深入生活,不下苦工夫打好基礎(chǔ),改造自己的思想,就好比拔苗助長。光想走捷徑,就會走錯了路。如果只考慮自己成才,也許永遠(yuǎn)成不了才。倒是那些不考慮自己、一心想奉獻(xiàn)的人,關(guān)心、熱愛群眾,為群眾分憂的人真正能成才。"</p><p class="ql-block">"他接著說:"我們記者總是為</p><p class="ql-block">人民服務(wù)的,總是關(guān)心群眾疾苦</p><p class="ql-block">的,要考慮怎么為他們服務(wù),怎么更貼近……"</p><p class="ql-block">"焦裕祿、潘從正這些人,群眾不</p><p class="ql-block">會忘記;記者真心實(shí)意為群眾做好事,深入下去和群眾建立感情,你就會覺得值得。一輩子和群眾滾在一起都是值得的!"穆老語重心長,諄諄告誡。</p><p class="ql-block">我們談起了新聞界正在評選的最高獎﹣﹣范長江新聞獎,穆老抬高了聲音,果斷地說:"范長江新聞獎也好,什么金牌銀牌也好,都不是最高的獎賞。群眾的信任才是最高的獎賞!這是無形的勛章!"</p><p class="ql-block">我請求與穆老合影。他欣然應(yīng)允,并在我的采訪本上題詞"勿忘人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穆老親筆修改文章,以自身行動教育當(dāng)記者要尊重事實(shí),認(rèn)真負(fù)責(z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北京歸來后,一腔激情促使我秉筆疾書、寫出了《“勿忘人民”﹣﹣訪新華社社長穆青》一文,用特快掛號寄給了穆老。</p><p class="ql-block">穆老在回信中,竟用鉛筆逐字逐句逐標(biāo)點(diǎn)地修改了17處。總結(jié)起來、改文大致分為四種情況:</p><p class="ql-block">一、思想力求鮮明。如將原稿中因談到任羊成受到不合理的待遇而發(fā)的感嘆"我們怎么能這樣對待這些人呢?",改為"我們怎么能忘記這樣一些人民的功臣呢?".傾注了對人民群眾的濃厚感情。此外,加寫了"這是人民的聲音",從而高聲唱響了"呼喚焦裕祿,這是人民的聲音"這一時代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二、事實(shí)務(wù)必真實(shí)。如將原稿中斯諾"到中國的西北角采訪"改為"到中國的陜北采訪",將斯諾"從而寫了《紅星照耀中國》等舉世聞名的作品"改為"從而寫了《西行漫記》等舉世聞名的作品"。將我誤記的林縣流傳的一句順口溜"特等勞模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更正為"除險英雄任羊成,閻王殿里報了名"。</p><p class="ql-block">三、文字準(zhǔn)確無誤。如在談到紅旗渠除險英雄任羊成時,穆老改動了句式。他將原稿中的"我去看他時,讓他掀開衣服看看,還有一圈老繭。已經(jīng)兩三年了,還有老繭……"中的"還有一圈老繭"挪至最后替代"還有老繭"。改動之后句號再用于原處已不合適,穆老便認(rèn)認(rèn)真真地將句號劃掉。</p><p class="ql-block">四、刪去了宣揚(yáng)穆老本人及不便公開報道的內(nèi)容。</p><p class="ql-block">在這篇文章中、穆老全面地解述了他為人、為文的原則,也顯示了他作為記者采寫新聞尊重事實(shí)、認(rèn)真負(fù)責(zé)的工作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以與潘從正、任羊成多年交往的事實(shí),教育新聞界晚輩當(dāng)好人民記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京采訪時,穆老提到林縣紅</p><p class="ql-block">旗渠除險英雄任羊成:"他日子很艱難,連個收音機(jī)都沒有,棉襖袖子露著棉花……":</p><p class="ql-block">"前幾天,他專程來北京看我,給</p><p class="ql-block">我?guī)Я耸畮捉锞G豆、小米,布袋還是爛的!"</p><p class="ql-block">順著他的手指望去,我看見﹣﹣窗臺上放著一只綴著補(bǔ)丁的小小的布袋。</p><p class="ql-block">"我們怎么能忘記這樣一些人民的功臣呢?"此時此刻,穆老眼噙淚花,發(fā)出感嘆。</p><p class="ql-block">從此,穆老辦公室窗臺上那只綴著補(bǔ)丁的小小的布袋和穆老眼中浸著的淚花,總在我的眼前晃</p><p class="ql-block">動;穆老那一聲深情的感嘆"我們</p><p class="ql-block">怎么能忘記這樣一些人民的功臣</p><p class="ql-block">呢?"也時時回響在我的耳畔。</p><p class="ql-block">從北京歸來后,受穆老委托,我專程去林縣看望了任羊成。</p><p class="ql-block">在任村鎮(zhèn)古城村任羊成簡陋的家里,土坯上架著的一塊壽木板做了他的床鋪。院前10幾米處,荊棘堆在兩根粗大的木棍上,封住了井口。原來,這是任羊成退休以后,看到偏僻的家鄉(xiāng)依然用不上紅旗渠的水,自己便與鄉(xiāng)親們集資打井,當(dāng)時他每月只領(lǐng)50多元的退休工資,養(yǎng)活全家4口人,資金實(shí)在短缺,加上摔折了腳脖,不得不暫時停工。</p><p class="ql-block">從北京歸來后,我還將穆老親筆</p><p class="ql-block">修改的《“勿忘人民"﹣﹣訪新華社社長穆青》一文復(fù)印交給了正在商丘開現(xiàn)場會的原河南省委書記侯宗賓。后來,一封省委信函寄給了我,信中寫道:"侯書記對此事十分關(guān)心和重視。他從商丘回鄭州后,不僅在不同場合幾次說過這件事,而且給林縣縣委書記打了電話?!顣浖拥卣f: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對當(dāng)年修建紅旗渠的功臣,連生活都不能給予保證,又何談去發(fā)揚(yáng)紅旗果精神?!……”不久,河南全省開展了紅旗渠精神杯競賽。</p><p class="ql-block">此后,我把再度看望任羊成及紅旗渠鐵姑娘隊(duì)隊(duì)長郭秋英等人了解到的情況又一一用書信或電話報告給了穆老。他也一直關(guān)心、過問著任羊成的情況,直至任羊成等4人被正式批準(zhǔn)享受省級勞模待遇。2002年6月7日,我與商丘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馬基忠,總編輯譚體英等同志﹣塊去安陽市拜望穆老時,他還清楚地記得這些來往。</p><p class="ql-block">穆老曾在《一篇沒有寫完的報道》中謳歌寧陵縣石橋鄉(xiāng)萬莊村植樹模范"老堅(jiān)決"潘從正綴網(wǎng)勞蛛的精神,在北京家里熱情接待過潘從正,并四次去寧陵農(nóng)村看望這位老人。在1986年他第四次看望潘從正并說還要再來時,85歲高齡的老人記住了這句話。從此,老人時常一手拖著裝滿土的布袋,一手拿著鏟子,趴著,爬著,修補(bǔ)去林場的50米坡路……</p><p class="ql-block">每當(dāng)回想起1986年4月采訪時親眼目睹的這一情景,我往往不能自已,有時甚至痛哭失聲。后來,這件事促使我凝4年心血搜集素材,寫出了通訊《綠絲帶結(jié)下的友情﹣﹣記新華社社長穆青與寧陵農(nóng)民潘從正的友誼》。</p><p class="ql-block">往事一件件、一樁樁、記述了穆老的"平民情節(jié)"。</p><p class="ql-block">今年10月17日上午,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3000余名干部群眾揮淚送別了穆老。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印證新華社當(dāng)日電文《新華社原社長、一代名記者穆青同志病逝》中所寫的話:"焦裕祿、吳吉昌、趙古魁……一位位共產(chǎn)黨員的光輝形象,點(diǎn)燃了幾代人心靈的火把;深入基層、貼近生活、時刻把人民記在心里的人,人民也永遠(yuǎn)把他銘記。"</p><p class="ql-block">穆老,您是我們新聞界晚輩為人的表率、尊敬的師長。您將永遠(yuǎn)活在中國記者的心中,活在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此稿初寫于10月17日穆老遺體告別儀式舉行當(dāng)日,改寫于2003年記者節(ji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載2003年11月12日《京九晚報》,作者:張同德,2025年7月9日呈報新華通訊社一鄭州大學(xué)穆青研究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