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曦微露,社區(qū)廚房內(nèi)已漾起人間最初的溫馨。四人小灶間,熱氣裊裊升騰,人影在朦朧中舞動,宛如古老的皮影戲般繁忙而有序。關(guān)爾女士,這位食堂的靈魂人物,穿梭于采購、清洗、烹飪、盛餐、收銀之間,一人身兼數(shù)職,猶如陀螺般不停旋轉(zhuǎn)。她的衣衫被汗水浸透,汗珠沿著臉頰滑落,卻難掩那份源自心底的滿足與安寧,仿佛那些汗珠都是灶火賦予的珍珠,每一滴都承載著生活的熱忱。</p> <p class="ql-block"> 隨著食堂大門的緩緩開啟,食客們便如歸家的游子,帶著歡聲笑語涌入這片明亮的天地。一聲聲親切地稱呼:“大哥”“小妹”“叔叔”“阿姨”……如同山間清泉,潺潺流淌,交織成一張無形的網(wǎng),溫暖著每個人的心房。關(guān)爾女士,這位曾管理過千人大餐廳的佼佼者,如今卻甘愿在這方寸之地?fù)]灑汗水。五月的一個清晨,她帶著三名員工,踏進了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將這里視為自己的第二個家。在人潮涌動中,她穿梭其間,只有在食客稍顯稀疏的片刻,才得以稍作喘息。即便如此,她仍不忘挨桌詢問食客的口味,彎腰傾聽那些細(xì)微而真摯的反饋,將每一份需求悉心收藏,銘記于心。</p> <p class="ql-block"> 考慮到中老年食客的飲食習(xí)慣,食堂在面食上下足了功夫。面案上,發(fā)面與燙面各展風(fēng)姿,海菜、蕓豆、芹菜等餡料輪番登場,韭菜盒子金黃誘人,南瓜餅香甜可口。炎炎夏日,廚房內(nèi)的溫度更是直線攀升,但她們仿佛忘卻了炎熱,汗水如瀑布般傾瀉,只為將那一份份熱騰騰的煙火氣融入面食之中,讓每一口都能喚醒味蕾的記憶。綠豆湯與雞蛋湯在桶中靜靜等待,為食客們帶來一絲絲清涼,宛如沙漠中的綠洲,滋潤著干涸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食堂內(nèi),飯菜的咸淡恰到好處,蒸籠一掀,包子的香氣瞬間彌漫開來,那熟悉的味道仿佛穿越時空,喚醒了食客們沉睡的記憶。有人品嘗后,不禁感慨:“這就是媽媽做的味道”。是的,在這個食堂里,他們終于找回了那份久違的家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臨,關(guān)爾女士與同事們?nèi)嘀嵬吹谋郯颍@片充滿溫情的天地。爐火雖已熄滅,但余溫猶在。灶臺靜默無聲,卻似乎仍在訴說著白日的歡聲笑語。這灶火所煨暖的,不僅僅是食客的腹胃,更是一顆顆渴望歸屬與溫暖的心。那一籠籠面點、一勺勺湯羹,都是用心編織的歸途。在這個鋼筋水泥構(gòu)建的都市叢林里,有人以食物為線,縫補起一方心靈的家園。這里,店小二的勤勉與家庭餐桌的溫馨融合,以沒有預(yù)制菜和預(yù)制面食,美食全部現(xiàn)場制作的承諾,家的邊界在煙火中悄然延伸,直抵社區(qū)深處,成為眾人共同的精神慰藉。</p> <p class="ql-block"> 是的,在爐膛中跳躍的,是薪火相傳的溫情與希望。人心雖小,但只要愿意點燃一灶真誠的火苗,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溫暖每一個寒夜中的孤獨行者。在這片充滿愛與溫暖的食堂里,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安寧與滿足。</p><p class="ql-block"> 作者簡介:李和平,筆名昕愿。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大連市作家協(xié)會文學(xué)評論創(chuàng)作委員會秘書長、沙河口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作品先后在《海燕》《芒種》《中國詩人》《吉林日報》等期刊和報刊發(fā)表。有作品入選大連市優(yōu)秀作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