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p><p class="ql-block"> 在喀什,值得游覽的景觀數(shù)不勝數(shù),而觀看古城的開城儀式,無疑是我們喀什之行中最期待的。</p><p class="ql-block"> 清晨,陽光溫柔地灑在古老的城墻上,給這座千年古城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我們在導游小潘的帶領下來到了喀什古城東門。此時,這里已經(jīng)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大家都滿懷期待,對開城儀式的精彩表演翹首以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開城儀式開始前關閉的城門。</p> <p class="ql-block"> 城門即將打開之際。</p> <p class="ql-block"> 城門徐徐打開。</p> <p class="ql-block"> 隨著一陣激昂的鼓樂聲響起,開城儀式正式拉開帷幕。身著傳統(tǒng)服飾的演員們,邁著整齊而有力的步伐,緩緩走出城門。他們的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手中揮舞著鮮艷的旗幟,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古城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在儀式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張騫和班超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登場”。他們穿越千年時光,在城墻上展開了一場震撼心靈的對話。</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張騫登場。</p> <p class="ql-block"> 張騫,這位開辟絲綢之路的先驅,講述著自己奉漢武帝之令兩度出使西域的艱辛歷程,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使命的擔當和對西域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 班超登場。</p><p class="ql-block"> 班超,投筆從戎,經(jīng)略西域三十載,他的壯志豪情和對國家的忠誠,也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為之動容。</p> <p class="ql-block"> 張騫和班超的跨越千年隔空對話。</p> <p class="ql-block"> 通過他們的對話,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了古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輝煌,深刻領悟到了中華民族對邊疆的堅守與關懷。</p><p class="ql-block"> 除了歷史再現(xiàn),開城儀式還融入了多種精彩的舞蹈表演。胡旋舞、漢唐舞、波斯舞、龜茲樂舞等,舞者們身姿輕盈,舞步靈動,他們用優(yōu)美的舞姿展現(xiàn)了不同文化在古絲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歡快的節(jié)奏、絢麗的服飾,讓現(xiàn)場的氣氛瞬間達到了高潮。觀眾們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不時爆發(fā)出陣陣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p> <p class="ql-block"> 阿凡提出場了。</p> <p class="ql-block"> 觀看完喀什古城開城儀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場儀式不僅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對歷史文化的深度探尋和傳承。它讓我更加了解了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內涵,也讓我領略到了喀什人民的熱情好客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 喀什古城開城儀式,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這座古城的熱愛之門。它讓我明白,歷史并非只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可以通過這樣生動鮮活的方式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p><p class="ql-block"> 觀看完喀什古城的開城儀式,我的內心已經(jīng)被喀什古城的魅力所深深吸引,留下了一段難以忘懷的美好回憶。</p><p class="ql-block"> 開城儀式結束后,我們乘車前往香妃園,去邂逅香妃園的傳奇與浪漫。</p><p class="ql-block"> 香妃園是喀什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景點,我終于踏上了這片神奇的土地,開啟了一場與歷史和浪漫相遇的奇妙之旅。</p><p class="ql-block"> 踏入香妃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筑。高大的門樓精美華麗,兩側是高大的磚砌圓柱和門墻,表面鑲嵌著藍底白花的琉璃磚,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迷人的光彩,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們來到迎賓歌舞表演現(xiàn)場,觀看一場精彩的民族歌舞表演。</p><p class="ql-block"> 迎賓歌舞的角色展示:表演中會出現(xiàn)乾隆皇帝、香妃以及香妃家族等角色,還珠格格版香妃、戎裝香妃、宮廷版香妃等也會依次亮相,生動地展示宮廷生活,讓游客仿佛穿越到清朝,親歷乾隆和香妃的恩愛日常。</p><p class="ql-block"> 舞蹈類型:融合了多種維吾爾族舞蹈,如熱情歡快的麥西來甫,其動作輕快,舞者們通過旋轉、跳躍等動作展現(xiàn)歡樂氛圍;優(yōu)美抒情的賽乃姆,舞者隨著音樂節(jié)奏輕移腳步、擺動腰肢、變換手勢,盡顯維吾爾族舞蹈的柔美;還有風格獨特的刀郎舞,節(jié)奏強烈,動作剛勁有力。</p><p class="ql-block"> 情景再現(xiàn):以乾隆皇帝迎娶香妃等歷史故事為藍本,通過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將迎親場景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包括迎親隊伍的行進、乾隆與香妃的互動等,使游客身臨其境感受那段歷史。</p><p class="ql-block"> 歌舞結合:表演中,演員們身著華麗的清代服飾和維吾爾族傳統(tǒng)服飾,伴隨著悠揚的西域音樂和節(jié)奏明快的鼓點,載歌載舞。音樂與舞蹈完美融合,歌聲清脆悅耳,舞蹈動作整齊劃一又充滿活力,給游客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p> <p class="ql-block"> 隨后,我們前往另一個表演現(xiàn)場,觀看那里的木卡姆歌舞表演。</p><p class="ql-block"> 木卡姆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將維吾爾族的音樂、舞蹈、詩歌等多種藝術元素融合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歷史悠久:維吾爾族木卡姆的起源大致可追溯至1400多年前,明確記載至少有500多年歷史,是維吾爾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藝術瑰寶。</p><p class="ql-block"> 舞蹈動作:舞者的動作優(yōu)美且富有節(jié)奏感,腳步動作豐富多樣,如旋轉、移步、點踏等,身體姿態(tài)則注重挺胸、抬頭、收腹,展現(xiàn)出維吾爾族人民的自信與熱情。女性舞者動作輕盈優(yōu)美、婀娜多姿,男性舞者動作剛勁有力、豪邁奔放。</p><p class="ql-block"> 音樂風格:木卡姆的音樂風格多樣,既有歡快活潑的曲調,也有抒情悠揚的旋律,還有激昂熱烈的節(jié)奏。不同的木卡姆套曲有著不同的音樂特點,如《拉克木卡姆》節(jié)奏明快,旋律流暢;《且比亞提木卡姆》則較為抒情,富有詩意。</p><p class="ql-block"> 歌詞內容:唱詞包含哲人箴言、先知告誡、鄉(xiāng)村俚語、民間故事等,既有表達男女情愛的內容,也有反映人生苦難、教誨勸喻等主題,生動地展現(xiàn)了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百態(tài)和思想情感。</p><p class="ql-block"> 互動性:演出過程中,演員會邀請現(xiàn)場游客上臺參與舞蹈,讓游客親身感受木卡姆歌舞的魅力,使觀眾不僅僅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增強了游客的體驗感。</p> <p class="ql-block"> 觀看完歌舞表演,我們開始游覽香妃園。首先,我被傳說中的“香妃樹”吸引,那是兩株合抱的桑樹,樹干斑駁,系滿彩色綢帶。輕輕撫摸,粗糙的紋理似乎帶著三百年前的溫度,讓我不禁想起香妃在此采摘桑葚的畫面,時光仿佛在這一刻交錯。</p><p class="ql-block"> 兩棵相擁在一起的愛情樹,白楊樹高大筆直,榆樹柔和謙遜,它們象征著香妃與乾隆之間的愛情,也寓意著各個民族之間心連著心,團結和諧。不少游客在這里拍照留念,我也忍不住按下快門,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 寶月樓是香妃園的重要景點之一,它類似于一座香妃博物館。樓內展示了香妃的生平場景,通過栩栩如生的蠟像和詳實的文字介紹,讓我對香妃的傳奇人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站在寶月樓前,仿佛能感受到當年香妃登高遠眺,思念家鄉(xiāng)的惆悵之情。</p> <p class="ql-block"> 香妃墓是整個園區(qū)的核心建筑,也是新疆境內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穹頂式建筑。這座始建于1640年的陵墓,外觀華麗,正門覆蓋著琉璃花磚,穹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外墻鑲嵌著藍白色瓷磚,莊嚴肅穆。走進墓室,里面安葬著香妃家族5代72人,雖然香妃的遺體并不在此,但這里依然承載著人們對她的思念和敬意。</p> <p class="ql-block"> 高低禮拜寺的建筑風格獨特華麗,寺內木柱精雕細刻,天棚藻井式彩繪圖案組合多變,體現(xiàn)了當?shù)貍鹘y(tǒng)建筑藝術的高超水平。在禮拜寺內,我感受到了濃厚的宗教氛圍,也為維吾爾族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 這個門叫做“香遇”。</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條雕塑長廊。</p> <p class="ql-block"> 這次香妃園之行,讓我深入了解了香妃的傳奇故事,感受到了獨特的地域風情和濃郁的民族文化。這里的每一處建筑、每一個景點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輝煌,讓人回味無窮。</p><p class="ql-block"> 參觀完香妃園后,導游小潘帶領我們前往參觀游覽一個行程中贈送的景點——高臺民居。</p><p class="ql-block"> 喀什古城的高臺民居是一處極具特色的維吾爾民族聚居區(qū),位于喀什古城東北端,建于高40多米、長800多米的黃土高崖上,距今已有600年歷史,其歷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王宮就建在高崖的北面。</p><p class="ql-block"> 房屋布局: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便在祖輩房上加蓋一層樓,房連房、樓連樓,層層疊疊。在樓上樓、樓外樓之間,形成了50多條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小巷。</p><p class="ql-block"> 建筑風格:有著濃厚的維吾爾族建筑風格,建筑外墻凹凸線腳不多,墻面大方流暢,戶外大門多為兩扇,莊重厚實,門上鑲有或刻有圖案花紋的銅質、鐵質護板壓條。</p><p class="ql-block"> 獨特構造:有“過街樓”“懸空樓”等獨特建筑形式?!斑^街樓”從二樓跨街過巷搭到對面,“懸空樓”則是將樓房蓋在小巷十字路口上。</p><p class="ql-block"> 傳統(tǒng)技藝: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的絕佳場所,匯聚了眾多土陶匠人等手工藝人,保留了土陶制作等多種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技藝。</p> <p class="ql-block"> 高臺民居,它是喀什的靈魂所在,是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融,傳統(tǒng)與生活的交織。在這里,我觸摸到了歲月的紋理,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也收獲了內心的寧靜與感動。離開時,我頻頻回望,心中滿是眷戀,這座古老的民居,已然成為我心中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