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用地理坐標計算,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當屬南美洲的阿根廷,兩國地理中心之間的直線距離約為19300公里?;北京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距離約19600公里;而北京的對跖點(即地理背對背的點)則在阿根廷一望無際的潘帕斯大草原,相距20000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說在這個地球上,中國與阿根廷是互為天涯海角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潘帕斯大草原)</p><p class="ql-block"> 不僅地理上相距遙遠,文化上也大相徑庭。僅從地名便可看出一二,華夏地名多蘊山川形勝、宗族源流與歷史傳承之深意;而阿根廷以及南美的許多地名則來自殖民者的第一眼、第一感覺,甚至誤判。比如巴西之名源自葡萄牙人看到的“紅木”;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名源自西班牙殖民者登陸時對當?shù)亍昂每諝狻钡囊痪滟潎@;阿根廷的母親河拉普拉塔河連同他們的國名阿根廷則都源于一個關(guān)于白銀的誤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潘佩阿納斯山脈)</p><p class="ql-block"> 1515年末,殖民者誤以為當?shù)赜〉诎踩说你y飾源于河畔,便用西班牙語“白銀”(Plata)命名了大河及周邊土地。 1816年,拉普拉塔區(qū)獨立,用拉丁語定國名為:Argentina(阿根廷),仍保留“白銀之地”的內(nèi)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第三天早上我們開始游覽這座城市。其實從降落的那天晚上已經(jīng)拍下了它許多美麗的夜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為阿根廷國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素有“南美巴黎”之譽。初聞此稱,疑為溢美。游覽下來,不禁嘆服其無愧拉美最繁華都會之一,是南美最具歐洲風情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往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教堂的途中,五月廣場的莊嚴、七月九日大道的恢弘,乃至路旁咖啡館的閑雅、行人的氣度,無不令人恍若置身歐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里還有世界上最寬的馬路,要穿過三四個紅綠燈才可以抵達馬路對面。比我們的長安街還要寬出20多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中間兩條公交車道)</p><p class="ql-block"> 濃郁的歐風,植根于十九世紀末葉。當時阿根廷政府力行歐化與現(xiàn)代化之策,在吸引了許多意大利、西班牙移民的同時,也帶來了歐洲的資金、技術(shù)和生活方式,城市中涌現(xiàn)出大量古典雅致的建筑,最為流行的是法式建筑、街心花園、噴泉廣場、城市雕塑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歌德曾說:“建筑所引起的心情接近音樂的效果?!庇绕涔步ㄖ坏┙ǔ?,往往會長久地存在于城市中,承載著人們對生存空間的審美思考,潛移默化地塑造著社會的公共品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以阿根廷人對美的追求也與我們這些浸潤過東方文化的人不盡相同。阿根廷人幾乎都是混血,大部分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后裔,白人占了整個國家的95%。姑娘們漂亮開放,據(jù)在那里的中國人說她們開放得駕馭不了,這是文化差異的體現(xià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說到華人,在這遙遠的阿根廷亦聚居著約12萬華夏子民。他們多數(shù)來自福建,在城市或鄉(xiāng)村開著超市,于商品交易的同時,也在促進著兩國的文化交流,使阿根廷的文化又多一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布宜諾斯艾利斯大教堂位于五月廣場西北角,建于1723年,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教堂,也是梵蒂岡在南美的中心總教區(qū)。遠遠便看到12根高大的象征12使徒的羅馬柱撐起的長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長廊上面頂著15度銳角的等腰三角形,形成了人字形屋脊。三角形上有栩栩如生的圣經(jīng)故事浮雕,整個建筑呈現(xiàn)出典型的古羅馬風格,與埋葬著拉斐爾遺體的意大利首都羅馬的萬神殿建筑形制類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長廊盡頭是1950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為紀念圣馬丁逝世100周年點燃,至今已燃燒75年的</span>火炬,以此向為自由獻身的英雄致敬。火炬下方的文字:“這里安放著圣馬丁將軍和獨立戰(zhàn)爭中其他無名英雄的遺體,向他們致敬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步入教堂,其宏偉空間自不必說。內(nèi)部珍藏著獨特的18世紀雕塑和祭壇裝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墻壁上懸掛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耶穌受難與復(fù)活?為主題的</span>十四幅油畫,目前全球僅存三套完整版本,另外兩套分別收藏于梵蒂岡、羅浮宮,這里是唯一仍在公開展出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前面在里約熱內(nèi)盧天梯教堂看到的浮雕也有基督教“苦路十四站”中耶穌背負十字架前往受難地的內(nèi)容。自17世紀起,幾乎所有天主教堂均有相關(guān)畫像、雕塑,使教友通過“拜苦路”來體驗耶穌的苦難,強化信仰共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幾天前在里約,我們正趕上悼念剛?cè)ナ赖慕袒史綕鳎遣家酥Z斯艾利斯人,升任教皇前正是這座教堂的大主教,他是天主教史上第一位來自拉丁美洲的教皇。遺囑要求簡葬木棺,打破教皇三層棺傳統(tǒng),拒絕圣彼得大殿安葬,成為首位長眠圣母大殿的現(xiàn)代教皇,<span style="font-size:18px;">愿他天堂安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nèi)還有阿根廷國父何塞·德·圣馬丁將軍的衣冠冢。他是一位平民英雄曾率領(lǐng)安第斯軍翻越安第斯山脈,解放了智利和秘魯,是獨立戰(zhàn)爭的核心人物。通常教堂中安葬的都是宗教人物、王室成員,圣馬丁作為平民英雄獲此殊榮,打破了這種等級限制,反映出拉美獨立后對“平等”“人民主權(quán)”等理念的踐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阿根廷國父圣馬丁將軍與</span>教皇方濟各的安葬表面看來迥然不同,卻共同朝向人類進步的方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國父圣馬丁衣冠冢前有</span>身著獨立戰(zhàn)爭時期紅、藍戎裝、<span style="font-size:18px;">英姿勃勃的軍人守護,他們是阿根廷的榮譽衛(wèi)隊,教堂里一道獨特的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地理位置、英雄陵墓與自由火炬,清晰地體現(xiàn)了它與國家政治中心的緊密聯(lián)系,是歷史、信仰與多元文化記憶的交匯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們參觀時,正遇上一隊小學生在此接受宗教教育——這是天主教國家基礎(chǔ)教育中的內(nèi)容:傳授宗教知識、培養(yǎng)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教堂與圖書是一個城市的信仰與文化的標志。很多人說布宜諾斯艾利斯是南半球最有文學氣質(zhì)的城市。旅游中去體會一座城市的文學氣質(zhì)不是件容易事,但布宜諾斯艾利斯曾獲得“世界圖書之都”的美譽,10年前的統(tǒng)計布宜諾斯艾利斯就有467家書店,以每十萬居民擁有25家書店位居世界排行榜前列,它的文學氣韻彌漫于整個城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尤其“雅典人書店”曾被英國《衛(wèi)報》選入全球十大最美書店。2019年,《國家地理》又為其冠上“全球最美書店”的稱號。2000多平方米的面積,號稱南美第一,全球第二大書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此盛名,即使不為購書(多為西語書),人們也紛至沓來,只為欣賞其建筑之美,感受其文化氛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在參觀教堂與書店之間,還有一個參觀市場的項目。這不禁讓人想到人的信仰與讀書也像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不可一日或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書店由1919年建造的大光明劇院改造,早期的大劇院是眾多著名演藝家的表演場所,“探戈之王”卡洛斯·葛戴爾就曾多次在此演出,樓上的包間是他經(jīng)常休息的地方;阿根廷歷史上最著名的探戈作品的首演,以及全國性比賽都在這里舉行;阿根廷第一部有聲電影也是在這里放映的。毫無疑問,大劇院見證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人曾經(jīng)的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大劇院轉(zhuǎn)型為書店。大劇院這次的華麗轉(zhuǎn)身,奇跡般地保留下來原來建筑中的神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巨大的穹頂壁畫依然璀璨,希臘式柱子莊嚴矗立,探戈舞臺風采依舊,鍍金包廂流光溢彩,觀眾席上方的歐式吊燈低垂,最巧妙的是,上千個觀眾席被整齊的書架替代,竟渾然天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舞臺中央現(xiàn)在是咖啡區(qū),在彌漫著咖啡香味的氛圍里,閱讀的快樂得到升華,仿佛這才是書店該有的樣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進書店,目光立刻被無處不在的美所吸引,雕塑壁畫均出自名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環(huán)視四周,棕色的木質(zhì)書架層層環(huán)繞上升;</span>仰頭望去意大利畫家薩納雷諾·奧蘭迪繪制的慶祝一戰(zhàn)勝利為主題的壁畫,散發(fā)著和平之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書店共分四層,區(qū)域分明,除了海量紙質(zhì)書,還收藏DVD和珍貴的老唱片……登上頂層俯瞰,全景帶來的視覺沖擊力令人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禁想起阿根廷文學大師博爾赫斯的話:“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樣子?!睍暌矐?yīng)如此,開放、包容。如果只容一種思想、一類書、一種讀者,絕非天堂的模樣。聯(lián)想到芬蘭赫爾辛基頌歌(Oodi)圖書館的現(xiàn)代設(shè)計,牛津大學圖書館的古典莊嚴……一座偉大城市的記憶中,怎能少了這“天堂”般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信息碎片如潮水般洶涌的今天,我們重新踏上深度閱讀的旅程,前路還有多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阿根廷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說:“阿根廷人是說西班牙語的意大利人,并自以為是住在巴黎的英國人”??。這句話精準地道出了阿根廷文化的多元特質(zhì)及其與歐洲的深刻聯(lián)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不僅書店多,咖啡店也多,有五步一咖啡之說?,F(xiàn)有超過3000家咖啡館,其中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就有近70家。由此可見其咖啡文化多么深厚。喝咖啡本是歐洲殖民者的習俗,但是隨著殖民統(tǒng)治的深入,它的醇香與美味成功地征服了阿根廷人的味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17世紀開始,咖啡館作為一個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融入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人的生活中。泡咖啡館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方式,一杯現(xiàn)磨的醇香咖啡,配上松軟的羊角面包,加上一份帶著油墨味兒的早報,就是一個都市人一天的優(yōu)雅開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托爾托尼咖啡館,百年前的樣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聽說這里天天排長隊,要等20分鐘才能入座。我們團隊原無此行程,但路過時門口竟無人排隊,趕緊懇請領(lǐng)隊通融,得以進入這聞名于世的托爾托尼咖啡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托爾托尼咖啡館位于五月大街,距阿根廷總統(tǒng)府玫瑰宮僅500米,被譽為“咖啡館中的勞斯萊斯”。最初開在現(xiàn)址后方角落, 1880年搬到這里。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位法國移民,為表達對故國的思念,以巴黎同名咖啡館命名:托爾托尼(Tortoni)。西班牙著名的劇作家哈辛托·貝納登特、詩人加西亞·盧卡以及哲學家何塞·奧爾特加·Y·加塞德,都把這里視為遠離故鄉(xiāng)的精神家園。這里還是愛因斯坦旅居阿根廷時最喜歡的咖啡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點好咖啡,利用等待的時間開始觀瞻。身邊的沙發(fā)不知坐過哪位名人,或與朋友暢談,或獨自創(chuàng)作,或享受孤獨,咖啡館里處處是歷史的痕跡,精美的彩繪玻璃、老舊的木質(zhì)墻面與大理石裝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好像是一個個小團體包間,房間里沒有喝咖啡的人,卻有很多紀念類的物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00年的托爾托尼咖啡店。下面的一段話好像是一位叫奧斯瓦爾多·羅斯勒的作家留下的。他描述了自己在這里寫作的感受與心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墻上掛滿了名人照片、畫像,櫥柜上擺著名家雕塑,還有穿梭于堂間身著黑衣的服務(wù)生,讓你感受到一個古老的年代,時間像舊照片一樣靜止不動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6年,一群常客(畫家、作家、記者、音樂家)在此創(chuàng)立了“藝術(shù)與文學協(xié)會”。探戈和爵士樂手在地下室表演。從此,咖啡館成為文化地標,開創(chuàng)了布城文學咖啡館的先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世上的快樂之水,除了酒,大概就是咖啡了。如同中國古代詩人在酒興中激發(fā)靈感一樣,多年前阿根廷的藝術(shù)家們,也將咖啡館變成了思想碰撞、才華交流的沙龍。他們在此討論藝術(shù)、朗誦作品,甚至在印象派的發(fā)展初期,咖啡館還扮演了類似藝術(shù)學院的啟蒙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咖啡館墻壁上錯落有致的眾多照片中,我找到了愛因斯坦!在愛因斯坦坐過的桌子旁喝一杯咖啡,是不是別有味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位是帕洛瑪·埃夫隆。她是歌手、記者、還是導(dǎo)演和制片人,應(yīng)該是常來托爾托尼的顧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托爾托尼咖啡館,不僅是旅行者打卡點,更是一座充滿歷史沉淀和文化深度的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咖啡館時光 ,以其獨特的韻味,為我們的旅程留下了美好的回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一天我們從教堂到書店,再到托爾托尼咖啡店,三處都是人們安放心靈、尋求共鳴的空間,都與“快節(jié)奏”保持著距離,對于旅游者這是一段精神旅程;對于獨立還不滿210年的國家來說,這是他們最古老的建筑,最古老的財富,這里有阿根廷最古老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