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十七日的清晨,陽光帶著初夏特有的暖意,漫過云岡石窟外的松柏。我們國學師生十八人,踩著微涼的石板路往里走,十八個人的隊伍分成兩部分,分別跟著各自的導游,遠遠就聽見風鈴在風里輕輕搖晃,混著隱約的導游講解聲,像在為這場石窟之旅鋪陳序曲。</p><p class="ql-block"> 進了景區(qū),最先撞進眼里的是曇曜廣場。那尊巨大的曇曜雕像立在晨光里,衣袂翩然,目光望向石窟的方向,讓人忽然想起一千五百多年前,正是這位高僧帶著工匠們,一錘一鑿地在武州山的巖壁上,開啟了這場跨越朝代的造佛工程。</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處。云岡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與“印度阿旃[zhān]陀石窟”和“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并列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云岡石窟中明顯鮮卑族特色的歷史遺跡景觀,展示了印度和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fā)展的歷史過程。</p> <p class="ql-block">據(jù)導游介紹,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460年,歷時60年,由北魏高僧曇曜主持,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座開鑿于首都(北魏首都大同)附近的皇家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 云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nèi)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p> <p class="ql-block">同學們邊走邊聊</p> <p class="ql-block">杜姐幫吳老師撐傘</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壁畫</p> <p class="ql-block">沿著山道往里走,洞窟像被時光藏在巖壁里的秘密,一個個在眼前鋪展開。最讓人震撼的是第5、6窟,合稱“曇曜五窟”中的精華。第5窟的釋迦牟尼坐像高逾17米,陽光從洞窟頂部的窗欞斜射進來,在大佛的肩頭鍍上一層金邊,眉眼間的悲憫仿佛能穿透千年時光。站在佛像腳下仰頭望,石壁上的紋路還留著當年鑿刻的痕跡,粗糙卻有力,讓人想起工匠們揮錘時的專注。</p> <p class="ql-block">第6洞始建于公元460年,是云岡石窟中最早開鑿的洞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洞窟內(nèi)有大量精美的佛像和壁畫,展示了北魏時期的佛教藝術風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洞窟后壁上的“飛天”造型雕塑,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瑰寶之一。這些飛天造型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展示了古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p> <p class="ql-block">第6窟更像一座立體的佛國故事集。四壁和窟頂布滿了浮雕,從佛陀誕生到涅槃,一幕幕連環(huán)畫般鋪陳,細節(jié)精巧得讓人驚嘆:飛天的飄帶仿佛還在飄動,供養(yǎng)人的衣紋褶皺清晰可辨,連巖石的肌理都被巧妙地化作了山水背景。同行的人忍不住伸手想去觸碰,又在最后一刻輕輕收回——這些石頭里藏著的,是太多人的虔誠與光陰。</p> <p class="ql-block">轉到后面的洞窟,風格漸漸細膩起來。北魏晚期的佛像面容清瘦,衣紋如流水般飄逸,少了早期的雄渾,多了幾分靈動。有幾個洞窟還能看到未完成的佛龕,鑿痕新鮮得像昨天才停下,讓人猜想是戰(zhàn)火還是遷徙,讓這里的鑿聲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 據(jù)導游介紹,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jīng)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云岡石窟規(guī)模約1公里,分為東、中、西三區(qū)。主要景點有石窟群、曇曜廣場、靈巖寺、石佛古寺等,現(xiàn)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18000余平方米。造像高度從2厘米到17米不等,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共有59000余尊。</p> <p class="ql-block"> 走到景區(qū)盡頭時,回頭望,武州山的巖壁在陽光下泛著青灰色,洞窟的窗洞像一只只眺望遠方的眼睛。風穿過石窟,帶著淡淡的塵土氣息,仿佛還在低吟那些關于信仰、技藝與時光的故事。下山時,手里攥著一片從石窟旁拾來的碎石,粗糙的表面還留著陽光的溫度——這大概是云岡給我們的禮物,讓我們把千年的回響,悄悄帶在了身邊。</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出口處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十二點左右,我們結束了三晉大地的行程,山西是一個被時間偏愛的省份,千年古建隨處可見,文化底蘊厚重深沉,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也是古建遺跡的寶庫,今年暑假,我們國學師生走進大美山西,穿越歷史長河,探尋三晉大地上的傳奇,5天時間參觀游覽了皇城相府、平遙古城、王家大院、五臺山、懸空寺、云岡石窟等,于是有了大院歸來不看院,五臺歸來不看廟的結論了。</p>